•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94學年度中小學體適能評估結果,無論在身體質量指數 (BMI) 或心肺耐力檢測等項目的表現,我國學生均落後鄰近地區的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地 學生。基隆市、新北市、高雄市、嘉義市、雲林縣之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表現較不佳,

而各縣市均有大幅提升學生體適能的空間。隨著年齡增長,規律運動習慣比例逐年下 降,經調查顯現各階段的體適能停滯不前,未因年齡增長而有所進步 (教育部,2008) 。 在傳統社會過度偏重智力的教育制度下,學歷、成績的重要性一直深植人心,任意佔用、

取消體育課與身體活動時間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學生身體活動機會減少、運動價值觀 迷失與缺乏參與運動動機,造成學生體適能退化、社會適應力僵化與運動技能衰退 (顏 君彰,2009) ,種種因素導致規律運動習慣養成更不容易。在台灣許多年輕學子,尤其 在國、高中過於強調升學主義的學科考試壓力下,缺乏適度的體育運動參與,導致體能 狀況逐年下降 (胡巧欣,2010) 。而國民體適能與健康為國家競爭力表現的基本要件,

為此教育部在1999年提出增進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營造全方位運動環境與文化,強化 學生體適能社會支持體系,協助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進運動保健與體適能知能,

進而享受運動並提升體適能 (教育部,2000) 。根據文獻指出體適能好壞與運動參與行 為有相當的相關性,當有適當運動參與或身體活動,體適能水準也相對提高 (沈連魁,

2004;彭郁芬、洪建智,2010;湯善森,2005;蕭淑芬、吳台二,2003) 。由歷來體適 能政策推展效益研究之分析發現,過去未針對政策建立具體關鍵指標,也欠缺長程性、

縱貫性與延續性之追蹤調查,更少有針對政策介入對學生體適能認知及運動參與行為影

響之研究 (施致平、黃蕙娟,2011) 。有鑑於此,要提升學生體適能,首要探討學生運 動參與現況與規律運動習慣,瞭解其運動動機與阻礙因素,提出適當因應策略,來改善 學生對於體適能與運動參與行為的認知與實踐。

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學生補習學科、學習藝能項目仍是成為課後主要活動,加上 靜態生活模式,使學生參與身體活動機會日漸減少 (許振明,2006) 。現今許多青少年 閒暇之餘花費較多時間在課後補習或是沉迷網路,缺乏適度的運動參與行為,導致體能 狀況逐年下降。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科技資訊發達,機械取代人力,生活模式由動態轉 趨為靜態坐式生活,影響所及不僅身體活動機會與能量消耗大幅減少,對個人健康狀況 更是一大威脅 (施致平、黃蕙娟,2011) 。針對國內青少年規律運動研究指出,男生規 律運動行為比例高於女生 (尚憶薇,2005;曾慧青,2009) 。根據教育部96年中小學體 適能報告,台灣2百多萬名學生中僅有65.36%達到低標,且有年級愈高、體能愈差的趨 勢。2008年台灣13歲以上有80.3%民眾表示平常有運動,但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為24.2% (行 政院體育委員會﹝體委會﹞,2008) 。2010年規律運動人口為26.1% (體委會,2010) , 雖有顯著成長,但仍低於2000年美國約31.9%的規律運動人口,同時台灣整體運動人口 水準低於日本、中國、新加坡、美、加、英國、澳洲等國 (彭台臨,2006) 。黃泰諭 (2011) 指出: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在2004年提出的公 共服務協議 (Public Service Agreement) 中,主要推展學生身體活動策略有二:一、增加 學生課餘時間的身體活動;二、促使學生自願參與運動性社團或俱樂部。2008年由新加 坡體育文化委員會 (Sporting Culture Committee) 提出的報告「Live life, breathe sports」

中,有關學童方面的建議包括:一、妥善利用公共運動設施;二、創造更多的遊戲空間 與運動環境;三、教導學童學會至少四種運動項目;四、創造更多學童校內及課後的運 動機會;五、培訓初級運動指導員。綜觀各國所提出體適能政策,皆以增加學生運動機 會、運動行為的認知與運動技能為發展方向,而我國體適能政策亦受此趨勢影響,以促 進國人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為目標制訂多項政策,其中,以提升學生體適能為重要施政方 針。有鑑於此,如何營造及發展青少年學生的運動風氣以及促進青少年養成規律運動的 習慣,為體育從業人員所面臨的重大課題。綜上所述,鼓勵青少年積極從事運動,培養

個人運動興趣、感受運動樂趣並提高運動動機,相信對於提升青少年學習效率及身心靈 的健康必有所助益。

運動行為對健康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來探討:心理、生理、社交;運動對於 身心發展有相當益處,無論在生理或心理皆有正向的發展,心理層面上運動可以使人在 情緒上放鬆,解除精神壓力,使腦部思緒清楚;在心理上的好處外,生理層面的益處更 是不勝枚舉,例如心肺耐力的增加、體重控制的成效等等 (卓俊辰,2001) ;在社交層 面上對於自信心的增加、提升同儕間的地位等等 (陳素娥,2006) ,許多因素都會影響 著個人運動參與行為,而影響運動參與行為的因子繁多。各種體育運動相關活動可建立 學生對於運動的認知及興趣,包括體育相關課程安排與學習、校際間運動競賽等,營造 出正面且完善的運動環境,使學生在求學階段可建立正確的運動觀念與技能。青少年是 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關鍵階段,若能於此時建立良好的 運動行為,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健康影響甚遠。因此,在青少年時期是養成良好的規 律運動習慣和鍛鍊體能的最佳時機,也是奠定規律運動習慣的關鍵時期 (黃泰諭,

2011) 。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間相當長,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身教重於言教,鼓勵 教師參與運動來提升校園運動文化的方式,可有效地提升學生參與運動的意願,另外可 提供學生有關學校鄰近社區的運動相關活動資訊,使學校與社區活動連結,增加學生課 餘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綜上所述,青少年在求學期間的運動參與行為對於其運動習慣 養成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要素,因此對於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的調查,可了解高中職生 運動參與現況,作為辦理或規劃體育活動之參考依據,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一。

運動,是一種複雜的行為,其不僅是只有身體活動而已,更包含了心理層面的因子,

相關單位在擬定健康促進計畫的同時,應先著手瞭解其運動情形及可能影響運動行為的 因素,如此才能夠擬定出最確切且最有效的體能提升計畫 (宇炫明,2007) 。張春興 (1994) 指出「動機」是指引起個體行為方向的準則與行為持續的依據。運動參與動機是 推廣運動參與行為的動力,因此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就是體會到運動經驗 所產生的正面情感反應,才能提升學生參與運動的內在動機。因此青少年對於運動行為 的選擇和參與動機,受內在與外在動機交互作用所影響,主要是追求身心的健康與樂

趣,以及滿足社會性需求。強烈的動機是行為是否能夠持續的重要依據。若要有效推廣 及提升高中生之運動參與,必須了解其運動參與之動機,才能掌握相關因素作為參考,

且若能更深入了解學生的運動參與動機,勢必能更有效地推廣學生參與規律運動之習 慣。有鑑於此,若要有效提升高中職生的運動參與行為勢必要增加其運動動機,才能有 效的發展規律運動習慣 (曾瑞怡,2004) ;如能瞭解高中職生的運動參與行為與運動參 與動機,將會有助於發展適合的運動項目,並提出符合高中階段的介入策略,以提昇高 中職生的運動參與率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尚憶薇,2005) 。在提升運動參與行為的 積極主動面來看,增加運動需求與動機是不可或缺的。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二。

高中職生正處青少年後期,此時情緒適應與品質影響未來甚鉅,高中職生的身心健 康應朝正向發展,面對現今的課業壓力、升學壓力、情感壓力等如何調適或宣洩成了重 要的課題 (林淑惠、黃韞臻,2008) ,在高中課程中,生命教育、健康自我管理成為必 選修的課程,因此個人情緒或內在情感管理的學習,正是期待青少年能正面處理壓力與 情緒,建立健康的身心狀態,因此,心理層面的發展受到極大關注。運動對於身體的好 處人人皆知,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益處,就是增加正面情緒,減少沮喪與焦慮感,

運動是改變心情最有效的技能,不同類型的運動與心情的改變有關,除了減輕疲勞與怒 氣外,還能增加體力、活力、敏捷、有清晰的思緒與增加福祉的感覺 (簡曜輝等,2002) 。

「幸福感」正是運動參與行為所帶來的良好效益,運動對於幸福感最大的影響主要來自 生理上的效果,如腦內啡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心理效應,

如運動高峰經驗所帶來的成就感或自尊感 (施建彬、陸洛,1997) ,據研究指出幸福感 與運動有正相關的關係,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者對自我的感受與評價均優於不活動者。幸 福感的增加,實質上與消極情緒的減少密切相關,緊張、焦慮、抑鬱、困惑、疲勞、憤 怒等消極情緒的減少,也意味著幸福感的增加 (吳科驊,2006) 。Andrews 與 Withey (1976) 認為:「幸福感,包括認知評價與正負向情緒,是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 負向情緒整體評估而成的一種感受。」有鑑於此,若能從正向層面來探討運動個體的幸 福感經驗,藉由美好生活的生命教育課程、建構良好的人際關係及積極參與正當休閒運

如運動高峰經驗所帶來的成就感或自尊感 (施建彬、陸洛,1997) ,據研究指出幸福感 與運動有正相關的關係,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者對自我的感受與評價均優於不活動者。幸 福感的增加,實質上與消極情緒的減少密切相關,緊張、焦慮、抑鬱、困惑、疲勞、憤 怒等消極情緒的減少,也意味著幸福感的增加 (吳科驊,2006) 。Andrews 與 Withey (1976) 認為:「幸福感,包括認知評價與正負向情緒,是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 負向情緒整體評估而成的一種感受。」有鑑於此,若能從正向層面來探討運動個體的幸 福感經驗,藉由美好生活的生命教育課程、建構良好的人際關係及積極參與正當休閒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