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 與幸福感之研究. 研 究 生:林志豪 指導教授:蕭嘉惠.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2012年1月 研 究 生:林志豪 指導教授:蕭嘉惠.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相關情 形,以雲林縣公立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自編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運動 參與動機及幸福感調查問卷」為工具實施調查。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 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雲林縣公立高 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每週運動的天數平均為2.86次,強度以中度居多,每次運動時間 平均為40.7分鐘。二、在運動參與動機是以追求團隊動力、同儕認同及健康體適能為主 要動機。整體幸福感平均數為3.59,顯示目前雲林縣高中職生的整體幸福感為中上程度。 三、在性別、參與運動社團對於運動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幸福感皆有顯著差異。四、 在個人獲得幸福感的過程中,內在的「運動參與動機」與自身從事運動的「參與行為」 程度影響個人最終感受到之「幸福感」品質的優劣。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 運動參與行為對幸福感影響模式成立。. 關鍵詞: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幸福感. ii.

(4)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ense of Happiness-A Case Study of Yunlin County January, 2012 Student: Lin, Chih-Hao Advisor: Hsiao, Chia-Huei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ort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the sense of happiness, based on the subjects of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Yunlin County. The study tool i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Motive, and Sense of Happiness.” Ualid questionnaires are process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MANOVA),and Structureal Equation Modeling(SEM). The study results were as the following:1.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was 2.86 times per week, 40.7 minutes each time, of the moderate intensity. 2. The motivation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was to pursue team motivation, peer recognition, and healthy physical fitness. The average score of Sense of Happiness was 3.59, which indicates a degree of the upper level. 3. In terms of gender, sports behaviors of students in sports club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ense of happines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4. For the personal sense of happiness, individual’s motivation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participating behaviors influence one’s feeling of happiness. Thus, the motivation, participating behaviors, and sense of happines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casual relationship and the mutual influencing model of the three factors was found valid..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sense of happiness.. iii.

(5) 謝誌 經過研究所三年半的學習,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承蒙指導教 授蕭嘉惠博士,在研究方向與架構上之諸多啟迪及悉心指導。尤其,嘉惠老師親切謙和 的待人處事風格,更是最佳身教典範,在此致上最高的謝意。稿之初成,復承口試委員 吳慧卿博士、鄭惠萍博士於論文口試當日,旁引指正,提供精闢的意見與關懷,使本論 文內容的取捨與研究架構指引更嚴謹的完成,特於卷首誌之,謹表謝忱於萬一。 在校修業期間,復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所有老師的指導與教誨,使我在學 術的領域上提昇視野增廣見聞,在此亦以最誠摯的心謹致謝忱。 在研究方法和統計方面的知識上,特別要感謝師大博士班郭哲君先生等大力的協助 及指教。感謝同窗好友,在修業期間相互鼓勵與扶持。感謝雲林縣內各高中職體育先進 的協助與指導,使研究資料的發放與回收能順利完成。感謝斗六高中全體同仁,給於我 在進修上的支持與協助。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在我求學歷程與論文撰寫期間給予我最大的空間及支持,因 為你們的體貼與體諒,使我無後顧之憂,可專注於研究得以完成本論文,更是讓我永銘 於心。最後,謹將此論文獻給最親愛的家人、師長以及關心、支持協助過盛文的每一個 人,有你們真好,謝謝大家。 林志豪 謹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2013年2月. iv.

(6)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通過簽名單 ..................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 謝誌 ........................................................................................................................................... i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 圖. 次 ................................................................................................................................... vii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7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運動參與行為現況探討 ..................................................................................... 9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參與行為 ....................................................................... 15 第三節 幸福感與運動參與行為 ................................................................................... 23 v.

(7)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 ............................................................................................... 36 第五節 實施程序 ........................................................................................................... 4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0. 第肆章 結果與分析 ........................................................................................... 51 第一節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背景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 51 第二節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現況分析 ... 5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行為之差異分析 ................................................... 5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 ........................................................... 57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 58 第六節 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模式之建構 ................................... 60. 第伍章 討論 ..................................................................................................... 64 第一節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現況分析 ... 64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行為之差異分析 ................................................... 6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 ........................................................... 67 vi.

(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 69 第五節 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模式之建構 ................................... 71.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 72 第一節 結論 ................................................................................................................... 72 第二節 建議 ................................................................................................................... 73. 引用文獻 ............................................................................................................. 76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88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91. vii.

(9) 表. 次. 表 2-1 高中職生規律運動行為比例綜整 ............................................................................ 11 表 2-2 運動參與動機研究構面彙整表 ................................................................................ 18 表 2-3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一覽表 ........................................................................................ 24 表 2-4 幸福感理論摘要表 .................................................................................................... 26 表 3-1 各校抽樣人數 ............................................................................................................ 36 表 3-2 參與動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38 表 3-3 幸福感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39 表 3-4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0 表 3-5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42 表 3-6 幸福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2 表 3-7 幸福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43 表 3-8 各變項描述性統計一覽表 (刪題後) ........................................................................ 44 表 3-9 運動參與動機整體適配評鑑 .................................................................................... 46 表 3-10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摘要表 .......................................................... 47 表 3-11 幸福感整體適配評鑑............................................................................................... 48 表 3-12 幸福感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摘要表 ...................................................................... 49 表 4-1 雲林縣高中職生背景變項之特性分析表 ................................................................ 51 表 4-2 雲林縣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現況分析表 ............................................................ 53 表 4-3 運動參與行為總分統計表 ........................................................................................ 54 表 4-4 運動參與動機各構面分析表 .................................................................................... 54 表 4-5 幸福感各構面分析表 ................................................................................................ 55 表 4-6 不同背景變項與雲林縣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 MANOVA 分析與事後比較 摘要表 ........................................................................................................................ 55. viii.

(10) 表 4-7 不同背景變項與雲林縣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 MANOVA 分析與事後比較 摘要表 ........................................................................................................................ 57 表 4-8 不同背景變項與雲林縣高中職生幸福感 MANOVA 分析與事後比較摘要表 ..... 59 表 4-9 「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幸福感」模式分析 .............................................. 60 表 4-10 研究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摘要表 .......................................................................... 62. ix.

(11)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3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4 圖 4-1 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影響模式 ........ 63. x.

(12)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之主要目的在於陳述本研究之內容與範疇,依其屬性之不同,分為第一節、問 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之重要性;第五節、研 究限制;第六節、名詞解釋等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94學年度中小學體適能評估結果,無論在身體質量指數 (BMI) 或心肺耐力檢測等項目的表現,我國學生均落後鄰近地區的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地 學生。基隆市、新北市、高雄市、嘉義市、雲林縣之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表現較不佳, 而各縣市均有大幅提升學生體適能的空間。隨著年齡增長,規律運動習慣比例逐年下 降,經調查顯現各階段的體適能停滯不前,未因年齡增長而有所進步 (教育部,2008) 。 在傳統社會過度偏重智力的教育制度下,學歷、成績的重要性一直深植人心,任意佔用、 取消體育課與身體活動時間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學生身體活動機會減少、運動價值觀 迷失與缺乏參與運動動機,造成學生體適能退化、社會適應力僵化與運動技能衰退 (顏 君彰,2009) ,種種因素導致規律運動習慣養成更不容易。在台灣許多年輕學子,尤其 在國、高中過於強調升學主義的學科考試壓力下,缺乏適度的體育運動參與,導致體能 狀況逐年下降 (胡巧欣,2010) 。而國民體適能與健康為國家競爭力表現的基本要件, 為此教育部在1999年提出增進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營造全方位運動環境與文化,強化 學生體適能社會支持體系,協助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進運動保健與體適能知能, 進而享受運動並提升體適能 (教育部,2000) 。根據文獻指出體適能好壞與運動參與行 為有相當的相關性,當有適當運動參與或身體活動,體適能水準也相對提高 (沈連魁, 2004;彭郁芬、洪建智,2010;湯善森,2005;蕭淑芬、吳台二,2003) 。由歷來體適 能政策推展效益研究之分析發現,過去未針對政策建立具體關鍵指標,也欠缺長程性、 縱貫性與延續性之追蹤調查,更少有針對政策介入對學生體適能認知及運動參與行為影.

(13) 2. 響之研究 (施致平、黃蕙娟,2011) 。有鑑於此,要提升學生體適能,首要探討學生運 動參與現況與規律運動習慣,瞭解其運動動機與阻礙因素,提出適當因應策略,來改善 學生對於體適能與運動參與行為的認知與實踐。 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學生補習學科、學習藝能項目仍是成為課後主要活動,加上 靜態生活模式,使學生參與身體活動機會日漸減少 (許振明,2006) 。現今許多青少年 閒暇之餘花費較多時間在課後補習或是沉迷網路,缺乏適度的運動參與行為,導致體能 狀況逐年下降。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科技資訊發達,機械取代人力,生活模式由動態轉 趨為靜態坐式生活,影響所及不僅身體活動機會與能量消耗大幅減少,對個人健康狀況 更是一大威脅 (施致平、黃蕙娟,2011) 。針對國內青少年規律運動研究指出,男生規 律運動行為比例高於女生 (尚憶薇,2005;曾慧青,2009) 。根據教育部96年中小學體 適能報告,台灣2百多萬名學生中僅有65.36%達到低標,且有年級愈高、體能愈差的趨 勢。2008年台灣13歲以上有80.3%民眾表示平常有運動,但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為24.2% (行 政院體育委員會﹝體委會﹞,2008) 。2010年規律運動人口為26.1% (體委會,2010) , 雖有顯著成長,但仍低於2000年美國約31.9%的規律運動人口,同時台灣整體運動人口 水準低於日本、中國、新加坡、美、加、英國、澳洲等國 (彭台臨,2006) 。黃泰諭 (2011) 指出: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在2004年提出的公 共服務協議 (Public Service Agreement) 中,主要推展學生身體活動策略有二:一、增加 學生課餘時間的身體活動;二、促使學生自願參與運動性社團或俱樂部。2008年由新加 坡體育文化委員會 (Sporting Culture Committee) 提出的報告「Live life, breathe sports」 中,有關學童方面的建議包括:一、妥善利用公共運動設施;二、創造更多的遊戲空間 與運動環境;三、教導學童學會至少四種運動項目;四、創造更多學童校內及課後的運 動機會;五、培訓初級運動指導員。綜觀各國所提出體適能政策,皆以增加學生運動機 會、運動行為的認知與運動技能為發展方向,而我國體適能政策亦受此趨勢影響,以促 進國人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為目標制訂多項政策,其中,以提升學生體適能為重要施政方 針。有鑑於此,如何營造及發展青少年學生的運動風氣以及促進青少年養成規律運動的 習慣,為體育從業人員所面臨的重大課題。綜上所述,鼓勵青少年積極從事運動,培養.

(14) 3. 個人運動興趣、感受運動樂趣並提高運動動機,相信對於提升青少年學習效率及身心靈 的健康必有所助益。 運動行為對健康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來探討:心理、生理、社交;運動對於 身心發展有相當益處,無論在生理或心理皆有正向的發展,心理層面上運動可以使人在 情緒上放鬆,解除精神壓力,使腦部思緒清楚;在心理上的好處外,生理層面的益處更 是不勝枚舉,例如心肺耐力的增加、體重控制的成效等等 (卓俊辰,2001) ;在社交層 面上對於自信心的增加、提升同儕間的地位等等 (陳素娥,2006) ,許多因素都會影響 著個人運動參與行為,而影響運動參與行為的因子繁多。各種體育運動相關活動可建立 學生對於運動的認知及興趣,包括體育相關課程安排與學習、校際間運動競賽等,營造 出正面且完善的運動環境,使學生在求學階段可建立正確的運動觀念與技能。青少年是 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關鍵階段,若能於此時建立良好的 運動行為,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健康影響甚遠。因此,在青少年時期是養成良好的規 律運動習慣和鍛鍊體能的最佳時機,也是奠定規律運動習慣的關鍵時期 (黃泰諭, 2011) 。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間相當長,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身教重於言教,鼓勵 教師參與運動來提升校園運動文化的方式,可有效地提升學生參與運動的意願,另外可 提供學生有關學校鄰近社區的運動相關活動資訊,使學校與社區活動連結,增加學生課 餘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綜上所述,青少年在求學期間的運動參與行為對於其運動習慣 養成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要素,因此對於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的調查,可了解高中職生 運動參與現況,作為辦理或規劃體育活動之參考依據,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一。 運動,是一種複雜的行為,其不僅是只有身體活動而已,更包含了心理層面的因子, 相關單位在擬定健康促進計畫的同時,應先著手瞭解其運動情形及可能影響運動行為的 因素,如此才能夠擬定出最確切且最有效的體能提升計畫 (宇炫明,2007) 。張春興 (1994) 指出「動機」是指引起個體行為方向的準則與行為持續的依據。運動參與動機是 推廣運動參與行為的動力,因此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就是體會到運動經驗 所產生的正面情感反應,才能提升學生參與運動的內在動機。因此青少年對於運動行為 的選擇和參與動機,受內在與外在動機交互作用所影響,主要是追求身心的健康與樂.

(15) 4. 趣,以及滿足社會性需求。強烈的動機是行為是否能夠持續的重要依據。若要有效推廣 及提升高中生之運動參與,必須了解其運動參與之動機,才能掌握相關因素作為參考, 且若能更深入了解學生的運動參與動機,勢必能更有效地推廣學生參與規律運動之習 慣。有鑑於此,若要有效提升高中職生的運動參與行為勢必要增加其運動動機,才能有 效的發展規律運動習慣 (曾瑞怡,2004) ;如能瞭解高中職生的運動參與行為與運動參 與動機,將會有助於發展適合的運動項目,並提出符合高中階段的介入策略,以提昇高 中職生的運動參與率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尚憶薇,2005) 。在提升運動參與行為的 積極主動面來看,增加運動需求與動機是不可或缺的。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二。 高中職生正處青少年後期,此時情緒適應與品質影響未來甚鉅,高中職生的身心健 康應朝正向發展,面對現今的課業壓力、升學壓力、情感壓力等如何調適或宣洩成了重 要的課題 (林淑惠、黃韞臻,2008) ,在高中課程中,生命教育、健康自我管理成為必 選修的課程,因此個人情緒或內在情感管理的學習,正是期待青少年能正面處理壓力與 情緒,建立健康的身心狀態,因此,心理層面的發展受到極大關注。運動對於身體的好 處人人皆知,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益處,就是增加正面情緒,減少沮喪與焦慮感, 運動是改變心情最有效的技能,不同類型的運動與心情的改變有關,除了減輕疲勞與怒 氣外,還能增加體力、活力、敏捷、有清晰的思緒與增加福祉的感覺 (簡曜輝等,2002) 。 「幸福感」正是運動參與行為所帶來的良好效益,運動對於幸福感最大的影響主要來自 生理上的效果,如腦內啡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心理效應, 如運動高峰經驗所帶來的成就感或自尊感 (施建彬、陸洛,1997) ,據研究指出幸福感 與運動有正相關的關係,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者對自我的感受與評價均優於不活動者。幸 福感的增加,實質上與消極情緒的減少密切相關,緊張、焦慮、抑鬱、困惑、疲勞、憤 怒等消極情緒的減少,也意味著幸福感的增加 (吳科驊,2006) 。Andrews 與 Withey (1976) 認為: 「幸福感,包括認知評價與正負向情緒,是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 負向情緒整體評估而成的一種感受。」有鑑於此,若能從正向層面來探討運動個體的幸 福感經驗,藉由美好生活的生命教育課程、建構良好的人際關係及積極參與正當休閒運 動、協助學生潛能的自我實現,必能增加人們的快樂經驗與生活意義,獲得幸福感 (張.

(16) 5. 茂源、吳金香,2009) 。找出提升正向情緒之因素,透過教學設計或活動強化運動參與 行為,以提升滿足、快樂、幸福等心理層面之感受,對於改善與提高高中職生的生活品 質應有相當助益。綜上可知,青少年的身心靈發展最關鍵時期在高中階段,情緒與壓力 管理是重要的學習課題,而透過運動參與行為,可增加幸福感受,使心理層面發展朝向 正面思考並適當壓力宣洩,減少負面情緒。本研究期望探討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間 的連結,找出高中職生的幸福感受現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透過運動參與行為增加幸福 感,充分展現運動對於人格發展的重要性,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三。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進行調查研究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現況,期望 藉此確實瞭解雲林縣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動機為何,並連結幸福感層面,且希望將研究 結果,提供雲林縣高中職各校體育主管能在教學或行政作為上善用有利的動機來增強學 生的運動參與行為,提升運動意願,進而養成終身運動之習慣。.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問題背景之敘述與相關文獻之分析,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生對於運動參與行為之差異。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生對於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 四、比較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生對於幸福感之差異。 五、分析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間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問題背景與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課題如下: 一、瞭解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生對於運動參與行為之差異為何?.

(17) 6. 三、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生對於運動參與動機差異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生對於幸福感之差異為何? 五、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之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關係為何?.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研究者經由體育運動領域收集相關文獻中發現,關於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 與幸福感做連結之相關研究較為缺乏,更無針對高中職生所做的探討,因此本研究不僅 在學術性或實務性皆有其研究之必要性,其相關理由如下: 一、 國內青少年運動參與行為多發生在在校期間與課餘閒暇時間,而此時期正為培養規 律運動習慣的黃金時期,藉由本研究充分了解高中職生運動現況,尋求改進之道, 以建立良好運動參與行為。 二、 學校體育從業人員應將學生視為顧客,思考如何強化運動參與行為,並提升運動幸 福感,強化內在動機,進而使學生主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因此,本研究完成有助 於提升學生運動動機,增加規律運動人口,發展健康體位。 三、 本研究成果可提供雲林縣高中職校體育單位主管辦理體育活動及規劃體育政策之 參考,並進一步思考校園運動風氣之推動政策,發揮學校體育之成效,以期各校成 為全民運動之推手。.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分為主題範圍、對象範圍與時間範圍三部份,茲分述如下: 一、主題範圍:本研究以雲林縣公立高中職學生為研究範圍,進行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 機、運動參與行為及幸福感之研究。 二、對象範圍:本研究主要對象為 100 學年度第二學期雲林縣公立高中職校之日間部學 生。.

(18) 7. 三、時間範圍:本研究於 2012 年 3 月至 2012 年 6 月間進行問卷調查。.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運動參與行為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者雖 縝密掌控整體之研究流程,但仍無法全盤探討,在研究中受到部分限制,茲羅列如下: 一、本研究僅針對100學年度就讀於雲林縣公立高中職學校之日間部學生,採配額抽樣, 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全國高中職學生,此為本研究限制一。 二、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的方式進行,因問卷調查屬於自陳量表,故研究者並無法完 全控制受試者填答之真實程度,僅能假設所有受試者均依實際情況據實填答,此為 本研究限制二。.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為便於更清晰本研究所界定之相關名詞,本研究之名詞操作性定義羅列如下: 一、高中職學生 本研究所指高中職學生,係指就讀於雲林縣公立高中職校100學年度第二學期完成 註冊之日間部男、女學生。不包含特殊班級學生 (體育班、美術班、音樂班、特教班) 。 二、運動參與行為 本研究所提及之運動參與行為係指高中職生在課餘時間,非受迫性或強制性地參與 運動的行為,在非競技情境中的身體活動參與行為,以增進體適能各面向為目的。本研 究之運動參與行為指研究對象以自我報告其運動頻率、運動強度與每次運動時間各項得 分之乘積來代表。 三、運動參與動機 一般人參與運動的動機除了追求生理方面的身體適應能力之外,最主要的是運動帶 給他們的心理需求的滿足 (盧俊宏,1994) 。本研究中「運動參與動機」係指研究對象.

(19) 8. 主觀評估引發自身從事運動行為及維持運動行為的因素。以問卷中「參與動機量表」分 數高低表示之。其得分越高表示動機越強,得分越低則表示動機越弱。 四、幸福感 本研究中所指的幸福感為高中職生對於幸福的感受,包含主觀幸褔感、自我信心、 生活滿意,它是使用者一種主觀的感受與態度。本研究以問卷中「幸福感量表」分數高 低表示之。其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越高,得分越低則表示幸福感越低。.

(20)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課題與目的,本研究之相關文獻分為四大部分敘述,依序為:第一節、 運動參與行為現況探討;第二節、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相關分析;第三節、運動參 與行為與幸福感相關效益分析;第四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運動參與行為現況探討. 一、運動參與行為之定義 根 據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所屬的國際運動與體育評議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在1964年對運動所做的宣言:凡具有遊戲特質而出之於與他人比 賽或自我奮鬥形式之ㄧ切身體活動,稱為sport。一般人會認為平常工作時的身體活動已 提供足夠的運動機會,然與運動本質並不相同,僅能算是身體活動 (卓俊辰,2001) 。 體育、遊戲、玩耍、休閒活動與運動在涵義上有相互涵蓋的部份,但體育具有身體活動 的意義外,較有崇高完人教育理想;運動實際上是一種較具有休閒活動和遊戲特質的身 體自我挑戰活動或比賽活動;當運動與玩耍、遊戲或休閒活動相比較時,對運動來說具 有較高機構化、官僚化和合理化的傾向 (盧俊宏,1994) 。運動是健康的泉源,健康是 一種喜悅也是一種享受,健康雖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健康是人生的先決條件,失去健 康也就失去人性的尊嚴與人生的意義,而健康來自於運動,運動與健康是密切相關的。 運動對於人類健康上的危機有正面積極挽救的功效,因此運動參與行為的分析可作為個 人體適能健康狀態的參考依據。藉由運動的參與可以提升體適能,良好的體適能對於生 理、心理及社會三個層面的健康皆有助益,不但能改善人的外表體態、幫助情緒控制, 更能有效延長壽命,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接受各種挑戰,充分享受人生 (李 蘭,1993) 。 運動參與行為是指為促進、改善或維持體適能而從事有計畫且具重覆性的身體活動 (Casperso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 。藉由「運動行為促進國民健康」亦是二十一世.

(21) 10. 紀國際間最受肯定的理念。先進國家認為「自覺運動參與是最具回收價值的投資」、「自 覺運動參與最好的預防醫學」 (體委會,2010) 。個人藉由運動參與提升個人體適能, 而良好的體適能可以強化心肺能力、體重控制、健全身心等,因此重視運動習慣並保持 良好體適能是現代人追求健康的重要做法之一。曾瑞怡 (2004) 對於高中生運動參與行 為的研究中指出狹義的定義為高中生在課餘時間,非受迫性或強制性地參與運動的行 為。陳素娥 (2006) 認為運動參與行為是指個人在閒暇時間,個人無拘束、輕鬆愉悅的 情境下參與運動,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並藉此達到紓解壓力、促進身心平衡之效果。 李孟學 (2004) 認為運動參與行為是為健康之目的而以身體活動方式付諸實行的作為; 對於非競賽情境身體活動的一種參與行為,並且以增進身體適能的任一功能為其主要或 次要目的。綜上所述,為配合研究對象,本研究將運動參與行為視為高中職生在課餘時 間,在心情放鬆下,依其所好參與運動,並符合遊戲、與他人比賽或自我挑戰的運動行 為。 二、運動參與行為現況 青少年期是介於兒童與成年早期的快速成長期,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所謂的 「青少年發展」就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之間的青少年,在 身體方面的快速成長,以及伴隨而來的智力、情緒、社會、人格等方面趨於成熟的改變 歷程 (陳婉容,2002) 。對於成長中的高中生來講,高中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關鍵期。 學生在校時間相當長,接觸學校環境及教師的相處時間也相對的多,此一時期對於學生 的運動參與行為發展影響程度可見一斑。學校藉由推廣運動來提升校園運動文化的方 式,加上教師的運動參與,可有效地提升學生參與運動的意願,也可提供學生有關學校 鄰近社區的運動相關活動資訊,使學校與社區活動連結,增加學生課餘參與身體活動的 機會 (黃泰諭,2011) 。綜上所述,高中職生在校的運動參與行為對於其運動習慣養成 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因素。 「Healthy people 2010」健康指標中建議,青少年人口達到每週從事三次,每次20 分鐘以上之劇烈程度身體活動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VPA) 者比率應提昇至85%; 或達到每週大於五次,每天累積30分鐘以上中度程度身體活動 (moderate physical.

(22) 11. activity,. MPA) 者比率應提升至30%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Service. [USDHHS], 2000) 。我國國民保健計劃中對規律運動的定義為每週從事至少三次,每次 至少20分鐘以上的中重度運動 (行政院衛生署,1994) 。在2012年的今天據此標準檢視, 目前國內外青少年達到中等強度以上的規律運動比例,均未達「Healthy people 2010」 的目標,尤其是國內高中職學生運動不足情形更為嚴重;依據教育部自94年至99年的運 動各級學校運動運動參與行為調查,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運動不足情形愈嚴重,大學生與 高中職生明顯低於國中、國小生,且於健康責任的實行方面,以高中職階段的學生表現 最差。經由文獻綜整將2003年至2011年關於國內高中職生所做的規律運動行為調查以表 2-1表示: 表 2-1 高中職生規律運動行為比例綜整 作者. 年代. 地區. 規律運動行為比例. 曾瑞怡 教育部 賴俊生 宇炫明 教育部 陳宜君 鄭如芝 教育部 胡文琪 吳金龍 教育部. 2004 2005 2006 2007 2007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1. 臺北市 全國 澎湖縣 南投縣 全國 臺北市 臺北市 全國 基隆市 雲林縣 全國. 33.3% 25.6% 22.7% 30.9% 21.3% 30.0% 30.0% 33.7% 29.0% 30.9% 38.7%.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不管是全國性的調查或是針對單一對象的研究,數據大致相符合,高中 職生有規律運動參與行為僅佔二至三成,據此可知,國內超過半數的青少年未有規律運 動參與行為,顯示青少年運動不足,為國內主要健康問題之一 (林曉薇,2003) 。若以 國內現行體育課程規劃來看,現行每週兩節體育課的身體活動量並無法滿足青少年的健 康需求,因此體育課外的運動參與行為培養就更顯必要。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

(23) 12. 期,也是人生發展關鍵期,此時期之青少年由於身體與心理的急遽變化與發展,又面對 來自各方面的新問題與新要求,經常感到徬徨和疑慮,不知如何調適自己以應付新情境 (張少熙,1994) 。在運動參與行為與健康相呼應之下,對於正值成長關鍵期的高中職生 來講,適時的運動參與是必要的,增加此一時期的運動人口相形重要,為此有必要了解 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之現況,並以行政院衛生署所訂定規律運動參與行為標準作為研 究依據。 三、運動參與行為測量 運動是一項複雜的行為,進行運動的方式與種類很多,國內外亦有多種不同的運動 參與行為測量方式。Laporte, Montoye & Caspersen (1985) 收集有關測量運動參與行為的 研究資料時指出,評估運動的方法至少有二、三十種以上,大致可分為熱計量法(直接 或間接法)、工作分類法、調查法(如日記法、回憶法)、生理記號法(如心肺功能)、 行為觀察法、機械及電子偵測法、飲食測量法等七大類。上述七大類測量方法各有其適 用時機,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精確,且研究時需要考慮到其方便性與成本,測量方法 必須選擇適宜的、實用的及合理的。當研究樣本數較多時,將以調查法為主,一般是問 卷調查法是最常被使用來測量身體活動量的方法,因成本較低適用於大樣本的研究。一 個良好的運動測量方法應具有效度、信度、實用性和非活動性。 Blair (1984) 發展的七天回憶法體能活動測量表,常為後來的研究加以應用。此量 表 將 身 體 活 動 分 為 五 類 : 睡 眠 (l MET) 、 輕 度 運 動 (1.5 METS) 、 中 度 運 動 (4 METS) 、重度運動 (6 METS) 、激烈運動 (l0 METS) ,且分別以社區居民、工廠員工 及學校教師為對象,進行量表之效度分析,結果顯示此量表能有效評估體能活動。 Petosa (1993) 進行成人運動參與行為研究時,將Blair 活動量表中的重度運動與激 烈運動合併為一項,並以8 METS 代表這類運動的熱量消耗指數,發現改良後的量表亦 能有效評估成人之體能活動情形。 運動參與行為的測量方法很多,各有其優缺點,應視研究性質及目的選擇適當評估 工具。發展並應用簡單、容易使用、可信、有效度的自填式運動量表以對較大群體進行 調查是非常重要的;國內大部分對於運動行為的研究,多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回憶追溯.

(24) 13. 的方式調查身體活動的種類、項目、持續時間、頻率與活動強度等 (王淑芳、顏效禹、 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8;呂昌明、林旭龍、黃奕清、李明憲、王淑芳,2000; 柏佩蘭,2010) 。綜上所述,運動參與行為的測量是一種非常繁複的概念問題,運動測 量方法眾多,其中以回憶性問卷調查法最能夠有效的評估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故本研 究考慮研究性質及目的、研究對象特性後,將運用問卷調查法來測量研究對象的運動參 與行為。 四、影響運動參與行為之個人背景因素 近年來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經濟發展形態轉變,機器取代人力。人們的生活方式 丕變,傳統的生活模式已被坐式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運動對於健康的益處眾所皆知, 但其影響運動參與行為之因子繁多,本節將從個人背景因素,進行探討其與運動參與行 為的關係,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性別 王宗吉 (2000) 指出,由於運動趨近於男性特質的觀念,女性便一再被排斥在運動 場域的門外。在運動中或透過運動的社會化過程中,傳達了人們適合性別的運動與行 為,也教導依性別而分的身體形塑與運用方式。性別議題在運動社會學領域中是一項重 要發展議題,性別對於研究運動參與行為而言,其不僅直接影響運動參與行為,且對運 動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差異 (黃壬要,2003) 。針對高中職生運動參與行為研究中,近幾 年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與女性的運動參與行為皆呈現顯著差異 (宇炫明,2007;吳金龍, 2011;林曉薇,2003;胡文琪,2010;教育部,2005;教育部,2007;教育部,2009; 教育部,2011;陳宜君,2007;曾瑞怡,2004;鄭如芝,2008;賴俊生,2006) 。綜合 上述研究得知,多數的研究均指出運動參與行為男性大於女性,而性別對於運動參與行 為的影響會因研究的差異而呈現其不同程度的差異,也代表著不同之預測力,因此有必 要進一步探討與驗證,期能從中探究性別對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影響狀況。 (二)學校類型 高中職在課程規劃設計上,本就有不同的目標設定:高中以升學為主要目的,而高 職以輔導就業為主,因此兩者在課程綱要規劃上有其差異。因應高中生數量遽增,高中.

(25) 14. 生占高中職學生總數的比例,83 至 96 學年度由 31.92%遽升到 55.91%,學生個別差異 逐漸加大,為因材施教、促進適性發展,宜提供不同程度課程,以滿足學生需求 (李坤 崇,2010) 。江澤群、林國瑞 (2001) 針對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所做的研究結果指出, 高中生參與運動的興趣遠較高職生低,且高中生在時間、課業因素受到阻礙程度較高職 生高,顯示學制不同亦為影響運動參與行為表現的可能原因,而高職生在身體活動量的 表現上明顯優於高中生 (周貴英,2003) 。高中和高職課綱不同,高中仍以國中各科的 深化教學為主,高職課綱有專業職業科目,雖仍有基本共同學科,但教材內容比高中淺 顯,以學習職業所需的基本觀念為主,因此在課業壓力上高中明顯大於高職。林大森 (2002) 指出就讀高中者其未來發展性或經濟成就高於高職生,所以在目前仍是升學主義 當道的風氣中,學生的心理難免會受到影響,高職生相對於高中生自信心不足,因此造 成此差異存在 (曾瑞怡,2004) 。經文獻綜整發現,以高中職生為對象所進行的運動參 與行為調查研究,高中與高職學生對於運動參與行為或是其他影響運動參與行為因素進 行比較,皆有顯著差異 (李宏鑫,2011;周貴英,2003;彭美齡,2011;曾瑞怡,2004; 黃壬要,2003) ,而因研究議題的不同或受其他因素影響而呈現不同差異;因此不同學 制可說是影響運動參與行為的重要背景變項之一,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與驗證,期能 從中探究不同學制對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影響狀況。 (三)參與運動社團 教育部 (1999) 訂頒「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四條第三項之規定:「各校應 輔導成立各種運動社團,做為推展課外運動之基礎單位,並提供學生參與課外運動之機 會。」洪嘉文 (2009) 指出,教育部修訂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五條規定: 各校應訂定校際體育活動參與計畫,輔導學生參與校際體育活動,以鼓勵各校活絡運動 社團的推展,學校運動團隊對培養青少年活力有實質助益。個人參加運動社團的經驗, 可經由影響自我效能而影響其規律運動 (陳建台,2006) 。運動性社團的參與,可由教 導學生各項運動,提供運動知識與技能,進而使學生為了追求樂趣而選擇參與運動社 團,由學生選擇對自己有益身心的活動,使得參與社團活動更具有意義 (謝鴻隆, 2003) 。江書良 (2002) 的研究指出,臺北縣國中生的休閒運動參與傾向是否參與在運.

(26) 15. 動社團呈顯著差異。劉翠薇 (1995) 研究亦指出,有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其身體活動 量顯著高於沒有參與運動社團經驗的學生。經由文獻統整可知,在高中階段運動參與行 為會因有參與運動社團,而從事運動參與行為的情形較好;換言之,有參與運動性社團 學生明顯地比起未參與運動性社團的學生,有較多的運動參與行為及較高的運動參與動 機(宇炫明,2007;江書良,2002;胡文琪,2010;陳素娥,2006;曾安男,2009;黃 壬要,2003) 。由此可知,參與運動社團可說是影響運動參與行為的重要背景變項之一, 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與驗證,期能從中探究運動社團參與與否對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 行為的影響狀況。 (四)課後補習 根據黃壬要 (2003) 針對苗栗市高中職生進行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發現,課後補 習對於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差異,而有參加補習者運動參與行為得分高於未參加者。此 研究結果與一般認知不同,期能從中探究課後補習是否對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產生 影響。 綜合上述有關於運動參與行為的背景變項探討,多數的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有較多 的運動參與行為,且從事較多的激烈性運動;運動參與行為會因學制的不同而有所改 變;運動社團參與及課後補習也是影響運動參與行為重要背景變項。本研究以性別、學 制及參與運動社團與課後補習等背景變項進行探究,了解其對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生運動 參與行為所產生之影響情況。.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參與行為. 一、動機的定義 動機是促使個體進行各種行為的原動力,就許多領域而言,動機的研究一直是門重 要且困難的學問。因為不瞭解動機就無法解釋行為的原因,且動機本身無法直接觀察, 很難單從外顯行為就推論而確定內在的動機。在學術使用上,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於 動機的解釋皆不盡相同。.

(27) 16. 張春興 (1994) 指出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一活動 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許樹淵 (2000) 將動機定義為一種意識、一種驅力, 而人的行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動機,激勵他去從事某項活動。動機是促進學習的驅力, 在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的領域裡提到,動機有兩個源頭:內在與外在動機,所謂外在 動機是為了外在酬賞而參與運動,身體活動的人其動機是來自他人正向或負向的增強。 而人們也會基於內在原因來參與運動和身體活動,擁有內在動機的人,會真心努力希望 能夠勝任和自我決定做好手邊的工作 (簡曜輝等,2002) 。葉重新 (2006) 將動機解釋 為引發並維持個體活動,以及促使該活動朝向某目標進行的原動力。動機是看不見的, 只能由個人的行為表現來推估其動機。溫世頌 (2007) 則指出動機是一種驅動力,它引 起並維持活動直到該活動達到目標為止。可見動機包括驅力、活動、目標三部分。動機 可歸納為生理性動機及心理性動機。所謂生理性動機指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動機,是個 人的基本需求;心理性動機則是指非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動機,多經學習而獲得,其在 追求社會目標以滿足個體心理需求 (張春興,1994) 。盧俊宏 (1994) 指出運動動機乃 是讓運動員從事運動訓練和競賽的一種內在燃料,它可以讓一般人及運動員願意付出精 力與時間從事運動。當人們在決定參與任何的活動時,動機往往扮演著參加與否的重要 因素。因此,動機是行為的助力,許多行為的發生都預先有動機的意念,才會有進一步 的行為產生 (胡文琪,2010) 。綜合上述看法,本研究將動機定義為:動機是使人對事 物產生內在驅力,驅使人去行動的心理歷程。 二、動機理論 動機是使個體行為產生及持續的內在動力,是發自個人內在的驅力,並促使個人所 有行動的過程。動機 (Motivation) 在心理學上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動機意指引起個體活 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 (張春興,1994) 。 Maslow 對人類的動機持一整體的看法,認為各種動機是彼此關聯的,人類的行為 係由需求所引起,指動機引發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種活動朝向某特 定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其中包括引發、導引及維持等三項活動。Masiow在1943 年發表的「層次需求理論」 (need theory) 。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分別為生理需求.

(28) 17. (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 (safty needs) 、愛的需求 (love needs) 、自尊需求 (the esteem needs) 以及自我實現需求 (the 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1954年又修正原始構 想,將前五者稱為意動的需求 (conative needs) 且增加了認知 (cognitive needs) 及審美 需求 (aesthetic needs) 。在Maslow的理論中,需求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趨力,而且具有層 次性的,也就是要先滿足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後,人們才會產生進一步的需求。 盧俊宏 (1994) 亦將動機理論分為以下四類:心理分析論、行為論、認知論、需求 層次論。以下僅對上述四類動機理論略加說明: (一)心理分析論 佛洛伊德是心理分析論的鼻祖,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三個部分。人的行為即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 (二)行為論 行為論的創始者為Watson ,刺激反應的連結制約學習歷程中,強化、類化、辨別、 消弱、自然恢復等原理來解釋人類的動機來自於學習,且經由學習歷程會使動機隨個體 的成長而愈趨分化與複雜。 (三)認知論: 內在動機是與生俱來的,以趨向自我實現為終極目的之各種需求所形成的內在動 力。動機乃環境與個人行為的中介歷程。 (四)需求層次論 需求層次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為Maslow ,其認為人類動機係由許多不同性質之需求 所組成,而各需求間又有先後順序及高低層次之分,他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由 低而高分別為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 (safety needs) 、隸屬與愛的需 求 (belonginess and love needs) 、自尊的需求 (self-esteem needs) 、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認知 (cognitive needs) 及審美需求 (aesthetic needs) 。前四層 需求屬於基本需求,後三層需求則屬於成長需求。基本需求為成長需求的基礎,而成長 需求則對基本需求有導引作用,此兩類需求彼此交互作用。 從許多文獻可發現,Maslow 的層次需求論強調人類動機是從各種需求所產生,再以.

(29) 18. 此論點延伸至七個需求層次;本研究將以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運動參與動機之探討,調 查一般生活的運動參與行為動機,將此動機視為平常生活的需求,因此以Maslow 的層 次需求論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動機因素構面。 三、運動參與動機研究構面 不同研究者對於運動參與動機的分類有不同的看法,以下為各研究者針對運動參與 動機因素所作的分類。並以表2-2陳述研究者對於運動動機因素構面,以探究出共同因 素構面,作為本研究參考依據。 表 2-2 運動參與動機研究構面彙整表 健 康 需 求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社 會 需 求. 知 識 需 求. 健 康 體 適 能. 社 會 需 求. 知 性 追 求 *. 王柏森 2008. 成人. *. *. 王振宇 2009. 國小生. *. *. 王薰禾 2003. 國小生. *. 知 識 需 求. 心 理 需 求 刺 激 避 免. 壓 力 紓 解. 身 心 放 鬆. *. 成 就 需 求. 心 理 需 求. 自 我 表 現. *. 江幸容 2009 國中小生. *. *. 何勇德 2010. 教師. *. *. 李仁佐 2006. 高中職. *. *. *. 林季樺 2011. 成人. *. *. *. 林忠濱 2007. 教師. *. *. 林涵芸 2007. 成人. *. *. 林新枝 2010. 國小生. 情 感 交 流. 潛 能 突 破. *. *. *. 其 他. *. *. *. *. *. * *. * *. * * *. *. *. *. *. * (續下頁).

(30) 19. 表 2-2 運動參與動機研究構面彙整表(續). 作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健 康 需 求. 社 會 需 求. 健 康 體 適 能. 社 會 需 求 *. 林曉怡 2004. 國小生. *. 胡文琪 2010. 高中職. *. 范智明 1998. 成人. *. *. 張佩娟 2002. 成人. *. *. 曹校章 2006. 成人. *. *. 連煜東 2009. 士官兵. *. *. 陳秀華 1992. 成人. *. *. 陳高彬 2006. 國中生. *. *. 陸士毅 2008. 國小生. *. *. 曾瑞怡 2004. 高中職. *. *. 黃景耀 2008. 大學生. *. *. 葉淑娟 2009. 教師. *. *. 鄭國隆 2008. 國小生. *. 賴溢宏 2004. 國小生. *. 錢家慧 2006. 國小生. 羅應嘉 2009. 成人.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知 識 需 求 知 性 追 求. 知 識 需 求. 刺 激 避 免. *. *. 身 心 放 鬆. 其 他. 成 就 需 求. 心 理 需 求. 自 我 表 現. 情 感 交 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壓 力 紓 解. *. * *. 心 理 需 求. * *. *. *. *. *. * * *. *. *. 潛 能 突 破.

(31) 20. 由文獻整理可知,在運動動機因素構面的分類,以健康體適能為最常見,其次為心 理需求、社會需求、知識需求等構面,根據本研究特性,以下將針對各因素構面做探討: (一)健康體適能 健康的身體是個人最珍貴的資產,美國衛生暨福利部在「Healthy people 2010」 (USDHHS, 2000) 中建議,將身體活動列為國民健康的十大指標之ㄧ,透過日常身體活 動來達到改善健康、體適能及生活品質之目標。盧俊宏 (2002) 表示經由規律運動可獲 得較佳的體適能,如肌力、柔軟度、持久力、心血管循環功能和耐力等,可預防疾病, 避免憂鬱症和焦慮症,中和人們工作上的壓力反應,產生樂觀、自信和自尊心理。藉由 建立規律運動參與行為,發展動態生活模式,對於正值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青少年有相 當的益處。由此可知,運動是協助個人達成健康身體目標的最佳方式之一,健康與否與 運動實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多數研究亦指出,許多人運動參與動機,經統計顯示皆包含 促進體適能 (王薰禾,2003;李仁佐,2006;林曉怡,2004;胡文琪,2010;曾瑞怡, 2004;賴溢宏,2004) 。綜上所述,健康體適能需求在運動參與動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 的角色。 (二)心理需求 根據文獻統整發現:紓解壓力、身心放鬆、產生樂趣、增加成就感等研究構面,屬 運動參與者心理需求,因此將其歸納成相同構面;運動參與者的心理狀態反映出其期待 透過運動參與行為來完成需求與滿足感,符合Maslow 層次需求論中的隸屬與愛需求與 自尊需求。多數研究亦指出,人們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中,心理需求為重要因素構面 (王 薰禾,2003;李仁佐,2006;林曉怡,2004;胡文琪,2010;曾瑞怡,2004;賴溢宏, 2004) 。綜上所述,心理需求在運動參與動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三)社會需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有與他人、社會互動的需求,此種需求包含了人際關係、感情寄 託、友誼、歸屬感等 (林子揚,2009) 。因此,人們會透過與家人、朋友的接觸來獲得 此方面的需求。運動參與能結交新朋友,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同事及朋友間的 情誼。參與相同運動項目的人彼此間有著較高的認同感,對該團體或運動也有較高的歸.

(32) 21. 屬感。因此,在社會中運動參與是增進人際和諧、化解衝突對立、開啟溝通管道的最佳 工具。學校生活是社會的縮影,透過運動教育學習社會中的人際互動、溝通傾聽、同儕 信任等,社會中受到人際關係、社會互動、同儕與階層關係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生活 方式。透過運動參與可以增進人際關係、獲得他人的肯定以及結交異性朋友等,可獲得 較大的團體認同感 (胡文琪,2010) ,發展正向的心理功能。多數研究亦指出,許多人 運動參與動機,在眾多動機當中社會需求代表著重要影響因素構面 (王柏森,2008;王 振宇,2009;江幸容,2009;何勇德,2010;李仁佐,2006;林季樺,2011;林忠濱, 2007;林涵芸,2007;林新枝,2010;曹校章、鄭志富,2006;陸士毅,2008;陳高彬, 2006;葉淑娟,2009;羅應嘉,2009) 。綜上所述,社會需求因素在運動參與動機中扮 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四)知識需求 根據Maslow的需求層次論指出,當人類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需求獲得滿足 後,會有更高層次的成長需求,而知的需求即為成長需求之一。人們透過學習、經驗、 環境等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以滿足人類知的需求。運動的知識需求,乃是個人對於 獲得有關運動的各類訊息,包含運動知識、技能、態度或行為等,加以歸納、統整、組 合後,轉化成個人經驗及知識的過程。個體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除本身對於運動的參 與外,若能再配合運用有計畫性的運動教育,知識需求即能快速獲得滿足。經文獻統整 發現:知識需求是運動參與動機研究中一項重要因素構面 (李仁佐,2006;胡文琪, 2010;鄭國隆,2008;賴溢宏,2004;錢家慧,2006) ,因此本研究將以知識需求做為 探討因素構面之一。 (五)團隊 團隊構面符合個人參與運動的理由,具有基本的動機特性,為追求群體生活與同儕 認同。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同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運動情境中同儕對於參與動機的影 響似乎更勝於其他領域,如:數學、藝術、語文,因為運動的形式或技能表現的方式幾 乎都是要兩人以上才能完成的,例如運動的形式有棒球、籃球、躲避球、接力等,在技 能表現亦是如此,例如傳球、攻守或疊羅漢等,故同儕是技能表現的主要影響因子,特.

(33) 22. 別是可能影響青少年為了促進運動技能、正向情緒而參與運動的理由。即便是自己一個 人的運動,如跑步、單人跳繩,受到同儕的影響也較其他領域大,因為運動是顯而易見 的,可能影響青少年為了社會期望、外在因素、競爭和挑戰或社會增強而去參與運動的 理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各種參與動機在參與過程是否能滿足似乎跟團隊中同儕的 互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團隊互動是運動過程必須的形式,那麼團隊互動就是產生或 影響滿足感的來源。但是過去有關運動參與動機的探討很少從這個觀點來研究,顯然忽 略了運動領域中團隊互動的特性,據此,研究中將以團隊做為最後一項探討構面。 透過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在運動參與動機構面上健康體適能是重要的動機因素之 ㄧ,故本研究將專家學者們的意見,歸納為五個構面來探討:健康體適能、心理需求、 社會需求、知識需求、團隊。因此,本論文在研究中「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便以 這五個主要構面來研究。 四、影響運動參與動機之個人背景因素 (一)性別 根據文獻綜整,不論成人或學生,性別對於運動參與動機皆呈現顯著差異,而男性 的運動參與動機顯著大於女性 (何勇德,2010;李仁佐,2006;林忠濱,2007;胡文琪, 2010;曾瑞怡,2004;葉淑娟,2009;賴溢宏,2004) ,女性較少受到運動相關的協助 與支持,加上社會上對於女性傳統的刻板印象,女性被認為是文靜的,為符合社會期待 的角色,因此降低其運動參與動機。男性接受來自社會系統中較多運動參與的鼓勵與支 持,因此其運動參與動機相對比女性高。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與驗證,期能從中探究 性別對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影響狀況。 (二)學校類型 曾瑞怡 (2004) 、胡文琪 (2010) 在高中職運動參與行為調查中發現,高職學生的 運動參與動機大於高中生,也許是因為本身就讀學校類別,並未符合一般社會大眾或是 家人之期待,使就讀高職學生更渴望藉由運動參與機會獲得社會的認同,因此在社會需 求及知識需求大過於就讀普通高中學生。據此,不同學校類型的學生對於運動參與動機 有不同程度之影響,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與驗證,期能從中探究學校類型對高中職生.

(34) 23. 運動參與動機影響狀況。 (三)參與運動社團 運動性社團的參與對臺北市學生的運動參與動機而言,大部分研究結果皆能說明, 有參與運動性社團學生明顯地比起未參與運動性社團的學生,有較高的運動參與動機 (胡文琪,2010;曾瑞怡,2005;黃壬要,2003;賴溢宏,2005) 。上述研究顯示,運動 社團的參與與運動參與動機有顯著的相關,且研究發現有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其運動 量顯著高於沒有參與運動社團經驗的學生。除了學生對運動充滿熱情及興趣之外,在運 動社團場地的安排較為適當、課程的連貫性及延伸性較強,充分強化其運動參與動機。 參與運動社團可提升運動參與動機,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與驗證,期能從中探究參與 運動社團對高中職生運動參與動機影響狀況。 (四)課後補習 課後補習在現今青年學子成長過程中,普遍的現象。補習佔據學生一部分其所能支 配的時間,而在文獻探討的過程中,並無相關文獻去探究運動參與動機與補習情形兩者 間的關係,是以,期能從中探究課後補習參與與否對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動機的影響狀 況。. 第三節. 幸福感與運動參與行為. 一、幸福感的定義 Andrews 與 Withey (1976) 認為「幸福感,包括認知評價與正負向情緒,是對生活 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向情緒整體評估而成的一種感受。」胡家欣 (2000) 認為「幸 福感」是個體對整體生活的正向評價。包含高度的正向情感、低度的負向情感及高度的 生活滿意。陳密桃、陳玲婉 (2006) 則認為,幸福感是一種整體的心理感受、是個人情 緒及認知層面上對整體生活滿意的評估結果,是個人人格特質與環境交互影響所產生的 心理感受,包含了快樂、滿足與愉悅的情緒,個人的幸福感程度依個人的需求與標準而 異。幸福可以理解為對生活滿意的反應,或是對正向情緒的頻率及強度的感受。而幸福.

(35) 24. 不全然是不幸福的反向 (施建彬、陸洛,1997) 。對於幸福感的定義,不同學者有不同 的觀點與定義。在心理學的觀點裡,幸福感 (well-being) 是一種複雜的構念,它是體驗 最佳經驗與心理機能,也是構成美好生活的要素,通常包含了快樂和意義兩個重要內涵 (邱馨瑩,2008) 。幸福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學的兩種觀點,分別是古希臘、古羅 馬時期即出現的「享樂主義幸福感」和「幸福主義幸福感」 (李新民,2010) ,「享樂 主義幸福感」主張人有感覺,而人們應該追求享樂感受逃避痛苦,沒有享樂的感受人就 不會幸福;「幸福主義幸福感」強調人們生活狀態要與自我保持一致性,真正的快樂是 生活本質的展現。這兩種哲學取向分別導引了不同的幸福感研究與知識體系,強調幸福 感是人類最理想的心理功能和體驗的展現 (Ryan & Deci, 2001) 。施建彬和陸洛 (1997) 認為幸福可以理解為對正向情緒的頻率及強度的感受或是對生活滿意的反應。我們將幸 福感定義為個人對於幸福的主觀感受,乃個人對於目前生活狀態整體的滿意和情緒愉悅 的程度 (范梅英,2009) 。幸福感是一種無心理症狀,但又有積極良好的心理特質,是 個體的心理感受與滿意狀態。 施建彬和陸洛 (1997) 認為幸福感相似名詞相當多元,包含幸福感 (well-being) 、 快樂 (happiness) 、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生活滿意 (life satisfaction) 。為此許多學者提出不同幸福感的名詞與定義 整理如表2-3:. 表 2-3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一覽表 定 義 快樂 (happiness) 幸福感 (well-being). 著 重 點. 1、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估結果 認知、情緒 2、負向情緒的相對狀況 情緒 3、生活滿意、情緒和心理健康的評估 認知、情緒、心理健康 1、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整體評估結果 2、正負向情緒的研究 3、心理健康的測量. 情緒、滿意 情緒 心理健康 (續下頁).

(36) 25. 表 2-3 幸福感的相關名詞一覽表(續) 定 義 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生活滿意 (life satisfaction). 1、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整體評估結果 2、包含生活滿意、情緒及心理健康的評估. 著 重 點 認知、情緒 認知、情緒、心理健康. 1、正負向情緒和特殊領域的滿意程度總加結 認知、情緒 果 2、心理健康的測量 情緒 以認知角度對生活整體層面進行評量. 認知. 資料來源:“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林子雯,1996,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頁37。. 以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幸福,強調的是個人對幸福的主觀認知及感受,隨其不同的 研究面向及需求,常衍生出不同的名詞,都具有幸福的概念,如:快樂、幸福感、生活 滿意、正向情感、心理健康等。至於其定義則可歸納為四大類,茲說明如下 (陸洛,1998; 范梅英,2009) : (一)「情緒層面」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種正向情緒反應,代表個人對生活的喜愛程度,判斷個人的幸福感高低, 可從其正負情緒的消長狀況得知。此觀點偏重以個體的情緒來界定幸福感的有無,但卻 忽略生活中偶發事件對情緒造成的波動。 (二)「認知層面」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個人對整體生活的認知評價。判斷個人的幸福感高低,可了解其對生活的 滿意程度得知,此觀點偏重以個體的認知來評定幸福感,但卻忽略短期情緒對幸福感影 響力。 (三)「情緒及認知層面」的幸福感: 幸福感應包含個人的正、負情緒反應及對生活滿意的認知評估,此定義即整合了前 述的情緒和認知的觀點,是目前較為廣泛使用。 (四)「身心健康層面」的幸福感:.

(37) 26. 幸福感是身心健康的狀態。判斷個人的幸福感高低,以其身體及心理的健全情形來 判斷。 綜合以上哲學與心理學對幸福感的觀點,幸福感的定義與內涵並無一致看法,其所 強調往往因研究觀點而有所不同。本研究認為施建彬和陸洛 (1997) 所提出的幸福感定 義與研究兼顧認知與情緒向度,較能完整詮釋幸福感。為此,本研究認為,幸福感是一 個主觀判斷的結果,包含正向、負向情感與生活滿意等,也可說是對正向情緒的頻率及 強度的感受或是對生活滿意的反應。 二、幸福感相關理論 幸福感重要理論眾多,大致可分為滿足需求理論、特質理論、判斷理論與動力平衡 理論四大相關理論,茲將各幸福感理論彙整,如表2-4。 表 2-4 幸福感理論摘要表 理論. 理論學派. 學者 Omodei&. 滿足 需求 理論. 特質 理論. 目標理論 苦樂交雜 理論 活動理論 人格特質 理論. 連結理論. 判斷 理論. 社會比較 理論 適應理論 抱負水準 論 多元差異 論. Wearing, 1990. 主要內涵. 限制. 幸福是由於需求的滿足或目標的實 現。. 無法解釋 某些人具 快樂和痛苦是來自同一根源,因此無 有幸福人 Diener, 1984 所匱乏的人不能體會真正的幸福。 格傾向。 Argyle, 1987 幸福是活動伴隨的產物。 幸福與否決定於個人的人格特質,是 無法解釋 先天遺傳因素,亦或導因於後天學習 Costa& 生活事件 McCrea, 1980 結果。幸福的人格向度包括:外向、 在幸福感 自尊、刺激尋求、內控。 中的影響 人們透過認知和記憶系統運作,建立 嚴映馨,1998 力。 正向的思考模式。 Diener, 1984. 以別人當作是比較的對象. Diener, 1984. 以過去經驗作為判斷比較標準 將實際處境和抱負相比較. Michalos, 1985. 快樂是透過多方比較. 無法說明 參照標準 何時運作 及如何選 擇參照標 準 (續下頁).

(38) 27. 表 2-3 幸福感理論摘要表(續) 理論. 理論學派. 動力平衡理論. 學者. 主要內涵. 限制. 無法清楚 分辨人格 幸福感是同時受人格及生活事件影響 特質與生 Heady& 活事件間 Wearing ,1989 的動力平衡狀態。 的相對關 係。. 資料來源:“水肺潛水活動者刺激尋求與幸福感關聯性之探討”。王憲珍,2006,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 大學,頁 35。. 據此可知,不同理論對於個人幸福感的產生各有不同主張及其優缺點,上述這些理 論都有各不相同的優缺點,也分別詮釋了幸福感產生的機制,各種研究所支持的論調亦 並非完全一致,能解釋的面向無法具有全面性,因此,越來越多學者在進行討論幸福感 研究時,對幸福感的詮釋,視其研究目的採用各學派理論的特色以達到整合。探討幸福 感相關理論後可發現,影響個人幸福感的因素頗多,且各學派各派學者皆有其所支持的 論點。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根據需求滿足理論的觀點,認為幸福感主要是來自於個 人需求的滿足,只有在需求滿足時,個體才會感到幸福 (林淑惠、黃韞臻,2008) 。運 動參與者幸福感之理論,應是符合需求滿足理論中之目標理論,係因參與者透過有意義 及健康的運動參與過程,參與者滿足了其內在、外在、社交與知識等需求,進而促使其 感到幸福感。 三、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相關構面 運動對於幸福感的影響最主要來自生理上的效果,如腦內啡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 釋放,及隨之而來的放鬆感;另一個是心理上的作用,一位運動參與者體驗到控制感與 自尊,運動時達到心理高峰經驗,也會帶來幸福感 (Browne & Mahhoney, 1984) 。「幸 福」是每個人都想要追求的人生目標,但由於每個人因所處的環境及身心需求的差異 下,對幸福的界定與感受亦有不同 (吳永發,2006) 。幸福可以解釋為對生活滿意的反 應,或是對正向情緒的頻率及強度的感受,主要可分為三部分:正向情緒:使生活快樂、 愉悅有熱情的狀態;負向情緒的缺乏:較少對生活有厭惡、不快樂的狀態;生活滿意:.

(39) 28. 對目前的生活有滿足、穩定的感受。 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的研究常見於運動參與程度、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中,有較多運動參與行為或休閒運動涉入者,常有較高之幸福感,對於人們心理健康與 正向情緒有提昇作用,各種變項與幸福感皆呈現正相關 (方萱玉,2010;林佳苹,2010; 林宜蔓,2004;洪瑞續,2010;胡家欣,1999;張淑雯,2008;楊胤甲,2006;葉建助, 2010;蔡淑莉,2009) 。相關研究指出,適當的運動參與行為有助於提升生活幸福感。 高中職階段正值極大的課業、升學與就業壓力,透過運動參與可以減少一個人的壓力, 從心裡效益層面來看,運動可以發洩情緒與舒暢身心,放鬆自己的心情得到滿足感及啟 發心思與智慧 (張議露,2007) 。 綜上可知,在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研究對象包含各年齡階層與職業,有針對小學 生、高齡運動者、活動參與者、醫師、教師等等,對於高中生的幸福感較少探討,而對 於運動參與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多為針對高齡者,高齡者為了身體健康會較積極從事運 動。而高中正值身心發展之關鍵,培養運動習慣的最佳時機,若能藉此找出提升高中生 幸福感之因素,對於青年學子在成長過程會有更大助益,而運動對於幸福感心理與生理 層面的功效,由上述文獻可獲證實。故本研究將專家學者們的意見 (許豐祺,2009;楊 胤甲,2006;葉建助,2010;蔡淑莉,2009) ,歸納為三個構面來探討:「主觀幸褔感」、 「自我信心」、「生活滿意」。 (一)主觀幸褔感 國內這幾年對於學生幸福感逐漸重視,不少學者致力於相關領域的研究,由國小至 大學學生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關注。大多數關於幸福感的研究皆顯示,學生於檢視或評價 自我幸福感時呈現了正向的態度,其主觀幸福感傾向中等或以上相關 (屈寧英,2004; 林淑芬,2007;高相如,2006;陳清美,2007) ,為此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做為探討構 面之一。 (二)自我信心 自我信心與個人成就成正比,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可以累積信心,而成就感是從完成 一件事之後才會得到的;自我信心概念積極的學生,成就動機和學習投入及成績明顯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006 廖威辰 臺中市立臺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15 配管與暖氣 賴相儒 1 嘉義縣私立萬能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訓練局臺南職業訓練中心. 15 配管與暖氣 林昌宏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