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啟示與建議

第三節 啟示與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結論,以下提出研究啟示與後續研究建議。

壹、研究啟示

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三點研究啟示。

一、 教師應審慎規劃課程實施的時間,使課程呈現較佳品質

教師的知覺課程與運作課程的落差,有一項為時間所造成的壓力,導 致課程實施時間縮減,這是本研究中兩位教師在進行課程實施時都遇到的 問題。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有發表的機會、

有討論的空間,或是教學評量如觀察學生的表現,相較於紙筆測驗都需要 較多時間,但是教師擔心的仍是教科書的內容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教完,趕 課壓力一直存在,因此課程實施需要給予教師時間調適與修正課程,而教 師須要規畫安排課程時間,掌握教學進度,讓教學效果呈現。

二、在課程實施裡,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知識有助於教學

教師是引導者,因此對於學生發表的言論,教師必須要有豐富的學科 知識,還要有教學知識,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及從多種的教學方法中選

取最適當的教學方法等,以幫助學生學習。在本研究中,大真老師因為知 識的豐富因此能澄清學生的迷思概念,也較能從其他資源裡選擇教材,比 較不受教科書內容的限制。

三、 增進教師彼此間接觸的機會與互動,促進課程實施的可能性

在本研究中不論是身處大型學校的大真老師,或是來自小學校的小美 老師,二位教師都表示並不會與同儕教師討論教學,顯然教師彼此之間的 教學互動很少,二位教師雖然對課程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但是有時與他人 的對話互動,可激發更多的教學潛能與活力,促進教學革新。因此課程實 施需要更重視教師角色,教師除了是課程參與者,還需增加教師之間彼此 接觸的機會,傾聽聲音,促進合作。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範疇

課程實施涉及層面很廣,本研究僅針對教室層級的課程實施做探究,

並未涉及學校本位課程、學生經驗課程等層面,建議未來研究可以針對這 些範圍進一步探究,以完整瞭解課程實施的面貌。

二、選擇具有專業背景的教師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兩位個案教師,並非來自社會科教育的背景,建議未來研究 可以選取養成教育為社會科教育背景的教師,可以對教師的課程理解及實 施情形有更豐富的瞭解。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 與研究,20,36-44。

方德隆(2000)。課程統整的模式與實務。高雄師大學報,11,181-212。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王金國(2000)。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王淑芬(2001)。打造新世紀課程的新圖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與 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1(5), 33-40。

白亦方(1999)。國小實習教師教學輔導之探討-以社會科為例。社會科課 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司琦(1973)。社會科教學研究與實習。台北:復興。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伯佳(1997)。我國小學社會科教育之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564,40-43。

李宗薇(1993)。國小社會科概念教學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4(5),136-159。

李清洎(1998)。國小社會科教學法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 報告,計畫編號 NSC86-2413-H023-006。

李緒武(1984)。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吳心怡(2002)。國小教師教科用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英長(1990)。如何應用討論法於班級教學。載於周經媛(主編),國民 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專輯(頁 89-12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 習會。

吳若琳(1998)。國民小學一年級社會科課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杜美智(1997)。國小社會科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何福田(1994)。講述的技術。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 團研習資料(頁 81-92)。臺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 團。

阮惠貞(1973)。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啟發教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銀亮(2000)。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林建能(2003)。資深教師詮釋生活課程的專業素養—以兩位國民小學生 活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林奕華(2000,11 月 23 日)。北市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準備度 調查。台灣立報,教育新聞版。

林進材(2000)。從課程改革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為 例。載於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

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 99-116)。高雄:復文。

林瑞欽(1985)。價值澄清法的理論分析與實施時應注意事項。國教世紀,

20(10),17-25。

林榮梓(2004)。從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到中華民國社會領域課程綱要。

載於台中市政府(主編),台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教育研究與課程發 展專輯(頁 271-308)。台中:台中市政府。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周經媛(1990)。解決問題教學法。載於周經媛(主編),國民小學社會科

教學法專輯(頁 69-8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蓮清(2002)。從社會科到社會學習領域。載於台中師院(主編),九年 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頁 157-177)。台中:台中師院。

周鳳美(2001)。教師改變教學的困難∼從教師學習的角度探討。課程與 教學,4(4),129-142。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姓研究實例。臺 北:巨流。

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洪若烈(2001)。從國小教師的教學決定談社會科教學革新。載於中華民 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 121-136)。

臺北:揚智文化。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 學報,15,175-192。

秦玉友(2002)。課程理解∼課程改革與課程實施中日漸凸現的問題。課 程與教學,5(4),75-88。

秦葆琦(1994a)。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板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 師研習會。

秦葆琦(1994b)。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簡介。研習資訊,11(1),48-55。

秦葆琦(1997)。解讀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標準。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 編),現代教育論壇(三)(頁 52-5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秦葆琦(2000)。國民小學社會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研習資訊,17(4),

12-24。

秦嗣輝(2003)。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轉化之 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莊秀鳳(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

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試辦課程實施:問題與因應策略分析。教育研 究月刊,85,27-41。

高強華(1988)。練習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 267-276)。 臺北:師大書苑。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新建(2001)。基本能力的課程與教學轉化。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2,237-254。

翁崑泉(2002)。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之研究──以二位低年級教師 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第九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郭玉霞(1996)。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

53-59。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 育部。

陳伯璋(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

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迎向千禧年∼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35-245)。高雄:麗文文化。

陳秀玉(2000)。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 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