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二十世紀末,許多國家為提升競爭力而提出了教育改革,我國也在 這樣的改革行列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從 2001 年實施至今,爭議不斷,

學者、教師、家長各有抱怨。有學者(周淑卿,2002)指出是因為九年一 貫課程背負過多使命,想將過往的課程問題一併解決,而課程從規劃到發 展的時間,卻過於侷促,因此質疑眾多。針對教育改革,學者呼籲將教師 置於核心地位,否則關於教育改革的探討只會淪為空談,因為教育改革的 主體與動力是教師,教育品質的關鍵也在教師(饒見維,1998)。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為課程實施(林進材,2000),其扮 演中介角色,將正式課程轉化為運作課程。而正式課程與運作課程的差距 唯有透過教師的轉化,才能縮短兩者的落差,教育或課程的理想,終得回 歸教室層級的教學才能實現,誠如 Goodlad 早在 1969 年,即呼籲對教室 層級的課程實施與教學轉化關注更多(引自甄曉蘭,2004)。課程實施的 靈魂人物是教師,教師決定了教什麼?教給誰?何時教?如何教?教師對 於這些有最後的決定權。雖然課程政策對教師具有侷限性,但教師的行動 卻不為其所決定(周淑卿,2002),畢竟教育行政人員無法天天監督教室 教學,教師對於課程是具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因此探究教師對課程的表 現有其意義。

九年一貫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評量等方 面,與過往教學有極大差異。彈性學習節數的規畫、總體課程計畫文件資 料的設計與繳交、課程結構由科目到領域的變化,還有學校本位課程、統 整課程等,更有不計其數的研習,厚厚的課程計劃與教學檔案,教師多少 察覺了此新課程不同過往課程的某些層面。面對這些,究竟教師對於此課 程的內涵理解多少?在教學實質上又實踐多少?我們看見華山國小、勝利

國小等試辦學校成功的例子;卻也有研究指出試辦學校的教師,在課程實 施時,也因為對新課程不瞭解,以致於不知如何實施(張欣儀,2001)。

關於這些,在課程實施的初期,確實難以釐清,可是從暫行綱要到正式綱 要,由逐年實施到全面施行,教師對於課程是否因時間推移或研習進修等 推廣,而瞭解新課程的內涵?抑或是如歐用生(2003)認為,許多學校與 教師並未研究課程綱要的精神、能力指標的用法與意義,以為只要憑著積 極與創意,便能實踐課程。因此要瞭解課程實施的情形,得探究教師是否 理解課程,教師的課程理解對於課程的實施有極大影響(秦玉友,2002)。

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師角色範圍更加擴大與彰顯,其對於課 程的理解與實踐,也相形重要起來。可是教師往往是在課程政策決定後,

才開始透過研習、演講、學者專家等管道認識課程,而各課程專家學者對 課程的詮釋理解不同,因此教師獲得的課程理解也不相同。再以課程實施 的層面而言,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極具彈性,造成教師解讀的困擾與差異,

教師對能力指標解讀的專業能力急待建立(陳新轉,2004;沈銀亮,2000); 過往分科培育與課程理論的缺乏,使教師的課程統整與設計課程的能力也 令人質疑(張素貞,2004;詹惠雪,2002);而且綱要中對於課程實施也 僅做立場宣示,並未提供如何進行轉化的原則與實施方式(陳新轉,

2004)。這些困境待課程正式實施時,似乎煙消雲散,就像熱門新聞過後,

少有人再去探求課程真正的實施情形,教師到底是如何實施課程的?有學 者(周鳳美,2001)從教師不易學習的角度出發,認為教師還是會以自我 熟悉的方式教學,偏好保存現況;卻也有研究(林建能,2003)指出教師 詮釋新課程時,並不會造成其課程轉化的困難。這些呈現教師課程實施的 不同情形,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到底影響教師課程實施的因素是什麼?

方德隆(2000)認為教師才能真正瞭解課程實施的問題與困難,因此從教 師著眼,探究影響教師課程實施的因素,也許有助於解釋教師實施課程的 現象。

社會科課程是探究與人相關的學科,其終極目標在於使個體統合自我 與社會調適(周蓮清,2002)。社會科教育意涵深遠,實際上社會科課程 是一系列的可能性,開放給教師許多詮釋的可能(引自洪若烈,2003)。白 亦方(1999)也指出社會科的多元性與時空性,是驗證初任教師的價值觀 與教學法的絕佳挑戰場地。但是卻一向被視為邊緣性科目,不受重視(白 亦方,1999;鄧天德,1997),社會科的教學現場也令人失望(杜美智,

1997)。社會科教學的照本宣科,社會科成了記憶之學的圖像,並不足為 奇(鄧天德,1997)。從社會科到社會學習領域,新課程裡有許多是針對 長期以來的教學弊端,而力圖改正的企圖,如過往過度重視知識學習,忽 略生活能力的培養(王淑芬,2001)。學者也指出相較於過往社會科,九 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對教師的挑戰性更大(王淑芬,2001;程健教、林 美淑,2000),然而這是否就意味著理想的社會科教學是永遠遙不可及的 企圖?從課程實際看來,教師對於社會領域課程的理解為何?教師如要達 成課程目標,在教室情境等因素下,教師需要考量的是什麼?教師要如何 決定以何種教學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與理想課程目標之間做了什 麼?這些都是研究者想探討的,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質性研究方式,從教師 的教學行為來探究教師對社會領域課程的詮釋,以瞭解教師對課程的理 解,並分析其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綜上所述,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如下:

ㄧ、瞭解個案教師對社會領域課程的理解。

二、探究個案教師社會領域課程實施的情形。

三、分析影響個案教師社會領域課程實施的因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