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單元觀念式創意問題解決策略課程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28-37)

壹、KJ 法之內容與實施方式

KJ 為日本人類文化學者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姓名之英文縮 寫。其技法之由來為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位敏感與好奇的地理學家,於 調查地理資料時,為提升資料處理能力與調查的成果,所創之創造性問 題解決方法(川喜田二郎,1984;黃惇勝,1995)。

KJ 法之概念簡單的說就是從混沌不清的狀況下,將未知問題領域的 相關事實、意見或假設之語言文字資料,摒棄先入為主的觀念,以一念 一卡(一張卡片記載一個簡潔概念)的方式搜集起來,並利用卡片彼此 之間的親和性或類似性,逐層統合,以便從複雜的現象中整理出思路,

抓住實質,找出解決問題的技法(黃惇勝,1993,1995;Spool, 2004)。

KJ 法內之重要理念有三:創造愛、W 型問題解決模型與定性資料處 理方法。茲分述如下:

一、創造愛:為一連串之循環步驟,基本理論為當一個人有創造性時,

會產生工作熱誠,對工作產生成就感;接著減少自我意識,對人、

事感到可愛,使人心相通;再藉由此愛繼續下一次的創造行為(黃 惇勝,1995)。簡單說來由創造產生愛,由愛生創造,這也就是創 造愛。

二、W 型問題解決模型:為 KJ 法內問題解決的流程,如圖 2-3。上側虛 線代表解決問題的腦中思考層次;下側實線為經驗層次代表解決問 題實際接觸層次,所謂 W 型是指問題解決的處理過程,由問題提起 開始歷經A、B、C、D、E、F、G、至 H 結論為止,其路線有如 W 字型,故以W 型問題解決模型稱之(黃惇勝,1995)。

思考層次 推論

經驗層次

知識庫

圖2-3 W 型問題解決模型

資料來源:臺灣式KJ 法原理與技術(頁 43),黃惇勝,1995。臺北:

中國生產力中心。

三、定性資料處理方法:為處理語文資料的方法。KJ 法於語文資料的處 理上採取兩個關鍵的技巧:資料的外化與資料的單元化,資料的外 化使大腦思考運作,跳脫傳統藉由大腦思維的框架;資料的單元化 即為一張卡片一個觀念,使情報適時切割,使得觀念單元化,跳脫 傳統藉由設法量化的技術,而做出立即直接的資料處理(黃惇勝,

1995)。

KJ 法於應用方面相當廣泛,不僅早已推行於企業界的品質管制,也 應用於政府的問題解決與學界的研究上,對於產、官、學的幫助可謂相 當全面。而其在技法上的用途主要有五(黃惇勝,1995):

一、定性資料的處理:KJ 法在學術與實務上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提供了

檢證

A、探檢現場

B、觀察 C、現場科學

F、實驗觀察 E、實驗準備 問題提起

G、實驗科學 H、結論 D、情勢判斷

處理現場科學定性資料的有效方法(黃惇勝,1993)。定性資料指 的是語文資料,KJ 法對於語文資料的處理有兩大重點,外化與單元 化。外化是指將語文訊息轉化成卡片文字;而單元化則是以卡片來 切割每一個不同的語文資料。

二、創造性思考:Torrance 與 Mourad(1978)提出創造是發揮左右腦的 功能(引自游健弘,2003)。KJ 法強調以卡片來思考,具有同時結 合了右腦空間、抽象能力與左腦語言、邏輯能力的功效。

三、問題解決方法:KJ 法之 W 型問題解決模型,為一種把資料從混沌 到秩序的過程,已具備完整的問題解決要點。

四、意見溝通技巧:對於意見的溝通主要有三個益處:(1)卡片製作:

將思考外化,使意見表達明確;(2)卡片分類:去除本位主義;(3)

KJ 圖表:使溝通視覺化。

五、團隊參與技巧:KJ 法實施時會讓參與人員產生高度的凝聚力,主要 原因有三點,1.符合團隊活動的條件:小組成員於同一時間內活動。

2.自主管理:由下到上,由個體到團體。3.尊重少數:尊重每一個成 員的意見,不採多數決。

KJ 法的實施步驟依照所面臨的難度,複雜度與重要度,大多可分為 簡易KJ 法、一回合 KJ 法、兩回合累積 KJ 法及六回合累積 KJ 法,而當 中以一回合KJ 法為基本技術(黃惇勝,1993)。茲介紹本研究所參考設 計的一回合KJ 法如下(黃惇勝,1993,1995;Hallowell, 2005; Spool, 2004):

一、決定主題或核心問題:透過小組的討論,找出一個重要且明確的問 題。

二、蒐集所有人的意見與情報:透過內、外部探檢來蒐集資料。

三、情報卡片化:將探檢所獲得的資料,以一張卡片一個觀念的方式加 以記載。

四、卡片群組化:將雜亂分散的資料,逐漸加以統合,發現構想與事實。

五、群組命名化:當群組化到全體卡片的三分之二時,即可製作群組標

題,來代表群組內卡片的共同含意。

六、卡片圖解化:將已群組化及剩下的單張卡片,以圖解的方式來表達 彼此的關係。

七、圖解敘述化:以文章或圖解方式來表達圖解化的卡片,以利其他人 了解。

KJ 法之應用範圍可分為個人 KJ 法與團體 KJ 法(黃惇勝,1993)。

個人KJ 法是由個人單獨將現場所獲資料,利用 KJ 法加以統合的方法;

團體KJ 法則是由團體中的成員,針對主題盡可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再 以KJ 法將各種意見統合的方法(黃惇勝,1993,1995)。本研究之教學 方案設計為,以團體KJ 法為進行方式之一系列課程。

如同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學習 KJ 法最有效的方式為排除學習上的 障礙,目前來說學習此技法最大的困難為認知上的障礙(黃惇勝,1995)。

茲探討學習KJ 法有效之途徑如下(黃惇勝,1993,1995):

一、瞭解KJ 法之基本精神:KJ 法基本精神為自由、平等及博愛。自由 為不設定角度,以環繞主題做 360 度之思考;平等為不分資料好壞、

量多量少,全部加以統合;博愛為操作者必須有事實才是依據,以 卡片上所記載之事實為依歸的認識。

二、正確使用KJ 法:KJ 法之定位並非為定性資料處理與統合;一回合 KJ 法僅為手段與技術,並非最終目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才為其主 要功能。

三、做中學:學習者除了合格教師的指導外,仍要靠其實際的演練與應 用體會。任何人,每天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問題,天天使用KJ 法 日積月累,自然可以練就好技術。

四、先「型入」再「型出」:就是先模仿再創新。先學習好正確的步驟,

再另求自己的變化。

貳、KJ 法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以 KJ 法為關鍵字,利用研究題目與關鍵字來搜尋全國博碩士 論文資訊網、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與特殊教育相關

期刊,整理出KJ 法相關研究如下:

一、 國內相關研究。

1. 唐蔚(2008)運用軟體來建置圖文資料庫,以 KJ 法進行圖文資 料歸納及分析。

2. 宋係潔(2007)以 KJ 法將市面上眾多的療傷系玩具進行分類,

再以Delphi 法專家調查來瞭解療傷系玩具的特性與相關探討。

3. 陳筱姍(2007)以 KJ 法將文化相關定義與研究資料進行分類,

獲得文化意象構成群組,接著再以文化意象構成群組進行設計案 例的蒐集分析,最後依據這兩者的意義與特性進行群組歸併,建 立文化意象聯想表。

4. 溫天相(2007)邀集具建築專案管理實務成員,應用 KJ 法針對 工作項目表予以分組與命名。

5. 王翊軒(2006)以 KJ 法來發展出故事情境架構,依照劇本方向,

以數位合成製作出數分鐘的短片,將此設計成果,對工業設計相 關背景人士進行訪談。

6. 劉哲綱(2006)透過文獻分析、專家小組討論,利用 KJ 法和層 級分析法進行消費者問卷調查,並分析結果。

7. 謝莉莉(2006)用文本分析法與 KJ 法收集資料,整理出臺灣炊 飯器的發展,並利用KJ 法將造形特性加以群組及分類。並由 KJ 法歸納功能演化的影響因素及炊飯器廣告內文的因素。

8. 吳炯憲(2005)運用 KJ 法,請 5 位工業設計科系畢業之人士,

透過集群歸島與造形分析。

9. 黃惇勝(2005)介紹 KJ 法與 KJ 禪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說明如 何由KJ 法提升至 KJ 禪。

10. 黃惇勝(2004)探 討 創 造 思 考 工 程 的 可 行 途 徑 , 並 據 以 設 計 相 關 訓 練 課 程 。 也相對達到強化創造思考的訓練效果。

11. 賀偉雄(2003)透過 KJ 法等思考模式,尋求國軍營區廢棄物堆肥 資源化之妥適處理模式。

12. 梁靜謙(2002)利用 KJ 法由八位具設計背景人員,從所蒐集到的 136 個情緒形容詞彙中,篩選出適用於劇場情緒表達的 8 個形容 詞語彙。

13. 黃惇勝(2002)提出 KJ 法為企業永續經營 內,必須歷經之思考工程內的語文資料處理手段。

14. 彭淑芸(2002)在探討的過程當中收集敘述性的語言資訊,再依 其親和關係運用 KJ 法歸納整理,描繪出網路沉迷關聯圖。

15. 何宗陽(2001)對於訪談所蒐集之資料以 KJ 法進行質化分析,

將不同問題群組、分類,再由主管單位與執行單位之類別中歸結出 相同的議題。

16. 黃士嚴(1997)轉換過程中利用 KJ 法、腦力激盪法等輔助工具﹐

判定出具體之設計品質要項,將各重要之產品設計屬性加以評分,

經分析、評比後,作成產品設計策略。

17. 林千玉(1993)將所蒐集到的西文字體分類。再將每一原則特性 予以量化,並以SPSS 群聚分析法針對每一種字體做分類,再以 KJ 法做視覺修正。

18. 黃惇勝(1993)對 KJ 法的理念及應用,做詳細的說明、介紹與指 導。

由上述文獻中研究者整理發現,KJ 法黃惇勝(1993)已對其有詳細 的介紹與說明,且林千玉(1993)於其研究內開始使用 KJ 法為開端,往 後陸陸續續在國內的使用越來越頻繁,1990 至 1999 年共計兩篇、2000 至2008 年共計 12 篇,2000 年後短短八年內國內 KJ 法之使用已成長六 倍,反映了我國近年來研究者已經開始重視與使用這種技法。

探討文獻內容,黃惇勝(1993)對 KJ 法的理念及應用,做詳細的說 明、介紹與指導;黃惇勝(2004)以 KJ 法作為研究設計的工具,把 KJ 法設計成創造思考課程並加以教學;黃惇勝(2005)介紹 KJ 法與 KJ 禪 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說明如何由 KJ 法提升至 KJ 禪,以上三篇研究以

探討文獻內容,黃惇勝(1993)對 KJ 法的理念及應用,做詳細的說 明、介紹與指導;黃惇勝(2004)以 KJ 法作為研究設計的工具,把 KJ 法設計成創造思考課程並加以教學;黃惇勝(2005)介紹 KJ 法與 KJ 禪 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說明如何由 KJ 法提升至 KJ 禪,以上三篇研究以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28-3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