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83-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限制,與說明未來教學與研究應注意之事

項。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的取樣上,雖盡可能選取能力相同、家庭社經背景、資 優班教學與課程形式相同的班級,但是實際上,兩所學校學生的程度、

學校的課程內容、學校教師仍有所差異,可能影響到實驗的成效。兩所 學校選自台北縣,家庭社經背景與其他地區會有所差異,若以兩校學生 之研究要推論其他地區或縣市,宜謹慎。

二、能力上檢核的限制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皆為高層次思考能力,需以多元的方式給 予評量(葉玉珠,2003)。礙於研究時間與研究者之能力,僅透過標準化 測驗、教學者與觀察者兩個半月的觀察與學生的回饋單,仍未能準確的 推估個案的真實能力。因此,未來此課程實施與評估,應以更多元的方 式,透過實作、檔案等動態評量的方式,從各個角度來進行資料的蒐集,

以求獲得學生真正的能力。

三、課程設計上的限制

KJ 法培養之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皆為高層次能力,難以具體的設計 與教學。礙於研究者之能力,僅以個人對於KJ 法的體認進行課程教學的 設計,未能確切融會 KJ 法之精神與內涵。因此,未來課程設計與教學上,

應對於KJ 法之概念做更深入的探討,展現其真實之含意。

四、課程與評量向度對照的限制

KJ 法之抽象思考能力本難以具體的描述與檢核,需以多元與動態的 方式給予評量。礙於研究時間與研究者之能力,透過標準化測驗進行評 量,但仍未準確的連結課程之教學內涵,發掘個案之真實能力。因此,

未來課程效果的評估,應進一步探討課程內涵與評量向度之連結,增加 評量的效度。

五、課程執行的限制

本研究課程的執行,雖盡可能依照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案來執行,

但是實際執行卻因學生遲到、缺課、學生情緒,導致教學內容會有所調 整而彈性調整某些課程內容。因此,未來在實際實施,宜提供較為充分 的上課時間,有品質的執行每一個教學活動,以求每一位學生能吸收課 程內的知識。

六、教學介入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教學時間上囿於時間上的限制,於兩個半月內進行十週的實 驗課程,因為教學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到學生熟練課程之程度,因此對於 此實驗課程的教學成效上或許仍有提升的空間。

第三節 建議

本節將研究結論整理後,針對本研究課程於未來之教學與研究提出 相關建議。

壹、單元觀念式創意問題解決策略課程方面 一、對抽象化的課程內容,增加實際的範例

本研究發現從學生上課的反應和回饋單、教學者與觀察者的紀錄 上,學生對於某些較為抽象化的課程內容,有學習與理解上的困難,導 致教學方案中某些教學內容未能讓學生徹底領悟、思考與學習,直接影 響了學生對於此課程內容的吸收與再應用,所以建議在抽象化的課程內 容上,增加實際的例子一題,並留意學生的理解反應,若不清楚的地方,

以更為具體的說明與示範來教學。

二、在課程內增加自我創造的空間與機會

本研究發現以實驗組與對照組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獨創性前測分數 為共變量,針對後測成績進行統計考驗,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成績之差 異未達顯著水準,而因為獨創為創造思考能力中重要的一環,所以建議 在課程內應增加學生自我創造的活動與時間並針對獨創的表現給予適度 的增強。

三、在課程內增加問題解決的知識與技法的內容

本研究發現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內解決方法、界定原因、預防問題、

變通性、有效性與全量表上,以重複量數針對實驗組前後測成績進行 t 考驗,實驗組前後測成績之差異,皆未達顯著水準,因為本課程內所設 計的課程內容偏向於創造方面,因此在問題解決的知識與技術方面上的 培養略微薄弱,所以建議在課程內應增加問題解決的知識與技法的內容。

四、將課程內容結合與實際學科內

本研究從學生的回饋單與觀察者的記錄上發現,學生對於課程再接 受度約53%,觀察者的記錄上也說明學生對於此類課程型態略有陌生的 感覺,因為本課程目前所設計的方式為單獨的創意問題解決策略,並無 融合學生所熟悉的各種一般學科知識於內,所以建議未來可以將此課程 結合學科內容,進行教學與討論。

五、於課程內增加生活化的範例

本研究從學生的回饋單與觀察者的紀錄上發現,在擷取大挑戰與我 是誰?這兩個單元上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僅稍微有幫助,進一步對照 觀察者的紀錄得知,其原因為學生先前並未接觸到這類型的課程內容,

而較難以融入日常生活中之運用,所以建議課程內應增加日常生活中所 出現的範例。

六、避免以早自修為上課時間

本研究發現從教學者與觀察者的記錄上,課程時間的掌握上,皆有 20%的比例些微無法掌握,對照記錄資料發現是學生來自不同班級與早 自修遲到所導致,且學生於早自修時間容易有不穩定的情緒反應,影響 學習的態度與動機,但是學生來自不同班級抽離上課屬資源班式的一般 現象故不予以討論,所以建議課程之上課時間應避免以早自修為時段。

七、以半結構式安排小組活動

本研究發現從學生的上課反應和回饋單、教學者與觀察者的紀錄 上,都可以發現學生對於小組合作活動上差異很大,團隊合作學習技巧 佳的學生學習效果好,反之團隊合作學習技巧差的學生學習效果差,所 以建議在小組活動開始之前,應給予半結構式的說明與介紹。

八、將學習單裝訂成冊

本研究發現學生的上課反應和回饋單、教學者與觀察者的紀錄上,

可以發現學生對於以學習單此學習方式動機相當低,並影響了課堂上練 習與課後複習和應用的效果,所以建議把學習單裝訂成冊,增加攜帶的 便利性、提升完成學習單的動機並提高學生學習的品質。

九、彈性調整各單元課程時間

本研究發現學生回饋單與教學者觀察記錄上,學生對於每個單元時 間的喜好程度差異很大,對照教學者的觀察得知,某些團隊合作技術較 佳的同學,透過小組互相合作較為快速的完成任務,而偏好獨立的學生 在此會顯得動機薄弱遲遲無法完成,因此建議教學者彈性調整各單元上 課時間。

十、於課程中增加多媒體的使用

本研究發現學生回饋單、教學者與觀察者記錄內,學生對於使用多 媒體的課程皆產生高度的興趣,但是學生對於整體課程的再接受比例僅 為53%,因此建議在課程設計內增加多媒體使用的頻率。

十一、測驗與教學內容適合度的檢驗與設計

本研究發現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上解決方法、界定原因、預防問題、

變通性、有效性與全量表上,以重複量數針對實驗組前後測成績進行 t 考驗,實驗組前後測成績之差異,皆未達顯著水準,雖然本研究已有比 對教學內容與測驗間的連結性,但是學生對於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上的成 績無明顯增進,因此建議進一步分析課程與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欲檢核之 能力向度,並修正本研究課程之設計。

貳、對KJ 法之建議

一、可出版相關實用性書籍

本研究發現 KJ 法對於國小學生、國小教師來說是未接觸過的技法,

幾乎所有學生都未曾聽過此一名稱,而教師也僅大略有聽過但是不是很 瞭解其技術,因此建議未來將KJ 法於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的說明、範 例、技巧與步驟撰寫成書,提供社會大眾更多接觸此一優秀技術的機會。

二、可於資優相關研習進行演講

目前國小資優班的教課書多為自編,課程內經常融入創造思考與問 題解決的技術,因而資優班教師的專業知能影響了課程內容的組成,若 能夠於專業進修的場合宣導KJ 法之技術,給予資優班教師新的啟發與交 流,想必可以增加KJ 法於國小資優班甚至於各年段不同資優領域上的教 學與應用,因此建議於教師專業進修的課程內安排KJ 法的相關講習。

三、結合KJ 法與電腦教學軟體

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於多媒體產生高度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國外也有 研究指出KJ 法融合多媒體成功的案例,於電腦上操作可以節省卡片與海 報的支出,並增加保存、傳遞、省時、省資源與多元的便利性,因此建 議未來可以結合電腦軟體設計一套KJ 法之操作程式,讓學生於電腦上操 作連線,讓KJ 法可於電腦上快速便利的進行。

四、增加KJ 法融入教學之研究

研究者發現從文獻探討中並沒有發現過去任何 KJ 法相關的教學研 究,反而多為利用KJ 法為研究的技術,而單靠本研究難以對 KJ 法進行

推論與解釋,因此建議未來應可以進行各種受試者於KJ 法學習後能力變 化的研究,以改進KJ 法之教學內容與過程。

參、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對國小資優班高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教學

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為資優班中年級學生,故研究結果的推論有其 限制,受限於時間與人力,未來研究的對象可向上延伸至至高年級的資

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為資優班中年級學生,故研究結果的推論有其 限制,受限於時間與人力,未來研究的對象可向上延伸至至高年級的資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83-9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