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實踐社會正義的公民德行──實踐家(doers)與行動者(actors)

第三節 四種公民資質公民教育觀的比較

從自由主義的角度來看,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在使自由主義的核 心理念,成為追求美好人生的要素,這些核心理念包括:容忍差異、多元 價值、平等尊重、理性溝通等,而這些核心理念則皆源自於自由主義的最 終關懷,亦即「重視個人自由的重要性」 (林火旺,1994;:1987)。

而多元文化主義論的出發點在「族群」 主張「差異的公民資格」 肯 認「差異的公民認同」 站在弱勢族群的立場發言,要為弱勢族群(或團體)

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及公平的資源分配(張秀雄,1999:116);因此,多 元文化論者認為教育乃是族群文化延續的一種基本保障,學校除了是社會 共同文化的學習場合之外,亦需能包含各種差異文化的呈現,其目的乃在 於培養能尊重差異,以及處理矛盾、衝突能力的未來公民(章玉琴,1999:

343)。

社群主義的角度來看,公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乃在於培養對其所屬 政治社群能產生認同感的公民,並透過公民主動地參與和實踐,提高社群 意識,以促進或達成政治社群的公共善(彭如婉,1998:221)。

公民共和主義的角度觀之,公民教育重視「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 主張社會的「共善」應優先於個人的私利,而個人的行為也必需要能以公 共善做為最終的考量,是以,特別標榜公民德行的重要性,並視公民德行 為擁有公民資格的一種先決條件。

此四種公民資質理論,以公民共和主義最具有攸久的歷史,強調社會 國家的認同觀念及培育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能力;然而,卻也最容易被 野心家及獨裁者扭曲為個人專制的一種託詞與藉口。相對的,自由主義則 主張人人平等,以及重視個人權利,希冀能藉由以「個人權利」的保障優 先於「社會共善」的達成,矯正公民共和主義論者「輕權利重義務」、「輕 個人重社會」的傳統,俾使大幅提昇個人的地位。唯當自由主義被過分的 發揚落實後,其結果是人們越發逐漸變得趨於「重私利而輕公益」,以致私 民精神過度發展而公民精神則顯然嚴重不足。為此,部分人開始緬懷公民

39

共和主義重視「社會共善」的理想,故而促成社群主義的產生(張秀雄、

李琪明,2002:11-12)。社群主義顯然係繼承公民共和主義的「共善」精 神,並修正了自由主義「權利至上」的觀念,主張透過社群意識的凝聚,

強調社群的認同感,鼓勵人民參與公共事務,進而培育愛鄉更愛國的情操。

至於多元文主義則係因社群主義發達而衍生出來的另一種不同主張,主要 基於族群的立場發聲,呼籲經由正視「異質性社會」的事實,並以差異公 民資格的觀點,期能消除族群宰制和壓迫的現象,藉以維持族群間的和諧 共存。

這四種主要的公民資質理論,儘管其中有些意見相左(如:自由與社 群主義);但也其共通之處,亦即它們都強調公民的主體價值(如:自由主 義的「個人權利」,多元文化主義的「肯認差異」,社群主義的「社群認同」, 乃至於公民共和主義的「國家共善」)。而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似乎又居於 強調私益與公益的光譜兩端,社群主義及多元文化主義游移在兩者之間的,

做各種調和式的修正與補述。(劉阿榮、林麗菊,2000:117-118;莊富源,

2006:199)。對於一九八Ο 年代的臺灣威權體制轉型起動前後,開始對國 內的公民教育思潮產生關鍵性的指導作用。

茲將此四種公民資質觀整理如下,以作為後續研究參考之依據。

(表 2-1) 公民共和主義之教育觀及其特質 公民共和主義

公民教 育觀

公民共和主義的目的是在於達成「共善政治」

(the politics of common good)及培養積極參與的公民,所以作為「公 民」而非「私民」,其核心概念是「公共德行和共善政治」。 公民共和主義的角度觀之,公民教育重視「國家社會的整體利 益」,主張社會的「共善」應優先於個人的私利,而個人的行為也 必須要能以公共善做為最終的考量,是以,特別標榜公民德行的 重要性,並視公民德行為擁有公民資格的一種先決條件。

公民主 體價值

1.國家共善。2.公善優先於個人私利。(劉阿榮、林麗菊,

2000:123)

40 是有所不同的(張秀雄,1999:103)。

近代公民共和主義則進一步劃分公/私領域,主張公民在公領 域中所形成和追求的公共目的即是所謂的「公善」或稱「共善」

(public good 或 common good);又過,由於公善是公民經由公 共討論所加以決定的,因此公善應優先於個人私利。(張秀雄、李 琪明,2002:6;彭如婉:1997:310)

自由主義視公民資格為個人的一種普遍權利;公民共和主義

林麗菊,2000:120)

公民共和主義主張國家可透過強制手段逼迫人民遵守,並視 公民德行為國家控制個人的工具;社群主義主張的公民德行乃一 種自發性的實踐,而體認到群我關係的共同命運和公民對社群的 認同感與歸屬感。(彭如婉,1998b:441)

社群主義所強調的愛國心,不是以強制的手段要求公民犧牲 小我以完成大我,而是責成公民能體認到和社群及其成員間的共 同命運感,並使公民自願對其社群展現一種勇敢捍衛社群生活的 精神(Taylor,1989:171)。

與 等四者(劉姝言,1997b:81-82)

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在使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成為追 求美好人生的要素,這些核心理念包括:容忍差異、多元價值、

平等尊重、理性溝通等,而這些核心理念則皆源自於自由主義的 最終關懷,亦即「重視個人自由的重要性」( 林火旺,1994:312)。 公民主 重視個人的權利、容忍差異,肯定多元。(劉阿榮、林麗菊,

41

體價值 2000:123)

關鍵詞 尊重、包容、平等尊重、理性溝通、政治中立、多元價值。(王 意茹,1998:485-487)

與多元 是有所不同的(張秀雄,1999:103)。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而強調公民對「社群」的認同(劉阿榮、林麗菊,2000:120)

公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乃在於培養對其所屬政治社群能產

」社群。(劉阿榮、林麗菊,2000:123)

關鍵詞 認同、歸屬感、信認、共享、幸福感

42

與 自由主 義差異

「集體」重於「個人」的想法,正好與自由主義「個人」重 於「集體」的觀念是正好相反的,(劉阿榮、林麗菊,2000:120)

蓋自由主義下的社群只是作為個人追求私利的工具而已,致使在 的一些異質性(heterogeneous)化為同質性(homogeneous),甚至 主觀認為差異的被排除乃是成就共同認同所無法避免的要務(張 秀雄,1999:109);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差異(或多元)的公民 資格觀」,承認不同族群文化,不分優劣,亦無歧視或壓迫的情形。

林麗菊,2000:120)

公民共和主義主張國家可透過強制手段逼迫人民遵守,並視 公民德行為國家控制個人的工具;社群主義主張的公民德行乃一 種自發性的實踐,而體認到群我關係的共同命運和公民對社群的 認同感與歸屬感。(彭如婉,1998b:441)

社群主義所強調的愛國心,不是以強制的手段要求公民犧牲 小我以完成大我,而是責成公民能體認到和社群及其成員間的共 同命運感,並使公民自願對其社群展現一種勇敢捍衛社群生活的 精神(Taylor,1989:17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43

「特殊權利」。(劉阿榮、林麗菊,2000:123)

關鍵詞 相對的平等、差異的包容尊重與維護、合理的差別待遇、歧視 的清除、肯認差異性、優惠補償或保障弱勢族群與文化。(陳婉容﹐

1998:468)(張秀雄,1999;109) 與自由 一些異質性(heterogeneous)化為同質性(homogeneous),甚至 主觀認為差異的被排除乃是成就共同認同所無法避免的要務(張秀 雄,1999:109);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差異(或多元)的公民資格 觀」,承認不同族群文化,不分優劣,亦無歧視或壓迫的情形。

與公民 共和主 義差異

相對於多元文化論者強調「異質性」(heterogeneous)存在;

公民共和主義「公善」預設了「同質性」(homogeneous)的邏輯。

多元文化主義者跨界的族群文化與個人間的親密關係,任何的 政治制度或措施,都不應以假借愛國心的需求之單一的認同,而阻 礙其對族群文化的尊重認同。(張秀雄,1999:11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