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應傳遞社群的 共善價值,對於傳 遞多元價值觀持保 留態度。

肯認多元文化及其 差異,強調「差異 政治」與弱勢族群 的「特殊權利」。

多元價值主張,不 利對國家愛國心的 培養,從而易造成 國家分離或社會動 盪不安之虞。

(資料來源:參酌自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10-12)

貳、課文分析

第三課 政治文化

我國的民主化過程所展現的政治文化有下列特色:(一)從威權性格轉 向平權性格:國人逐漸從不能容忍異己,轉向尊重不同意見;由強調階級 輩分權威,轉向尊重每一個人。(二)從集體優先轉向個體務實:在威權統 治時期,國家社會集體利益,遠遠優先於個人利益,為集體的需要,個人 必須無條件的犧牲…在民主化的努力下個人尊嚴與利益受尊重,國家為人 民而存在的觀念漸受肯定。(四)從強調和諧轉向接受衝突:在兩岸高度敵 對的緊張氣氛中,格外強調團結和諧的重要。為了團結和諧,個人權利可 以暫時凍結,主張不同意見被視為不識大體,甚至別有用心。隨民主化我 們逐漸了解,衝突與衝突中的折衝與妥協,是民主政治必經的過程。

【當前我國政治文化,我國當前政治文化的特色,P41-42】

86

解嚴前的 70 到 80 年代,是兩岸對峙交鋒最激烈的年代,也是我國外交 最受挫的年代: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中美斷交,重要邦交國與組織一一 與我決斷,國際威信盡失;內政方面有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政府權威亦 備受挑戰,故團結自強口號震天,愛國與報效國家為絕對政治正確。是故 84 課程標準的課程設計,就是揮別過去威權與絕對的單一價值,走向容忍 異己、尊重不同意見之公民價值培養。以公民資質觀點,就是由過去公民共 和主義的絕對忠誠愛國,犧牲個人,成全國家利益的目標,轉向容忍差異,

認識並尊重多元的價值的自由主義。然因未到達肯認多元與強調差異的特別 保障,故並不是社群主義公民資質觀。

立法院席次之分配,在第四屆之前都是國民黨佔絕大多數席次。多數決 中之「少數服從多數」,本是面對差異,解決不同意見的常見民主手段。然 少數的聲音該如何尊重?尤其在民主的國家中許多議題是無法用表決方式決 定或解決,「多數尊重少數」的政治智慧,正是此多元價值觀的學習起點。仍 屬公民資質中自由主義觀點。

民主的政治文化應包含下列內涵:(二)主動表達與充分溝通、(三)寬 容妥協與尊重多元、(四)建立互信與尋求共識:民主政治的可貴,在於承 認各自領域都具有各自的價值,擁有權力不等於擁有知識,不同的價值 都應受相對的尊重。

【當前我國政治文化,培養民主的政治文化,P42-43】

第四課 政黨與壓力團體

民主政治中「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原則,是政黨運作時應該遵 守的。各政黨代表了不同民眾的意見與心聲,因此大黨應該尊重小黨的 意見,而小黨也應該認清和尊重大黨為大多數選民所信賴的事實。即使 提出不同的反對意見時,也應該以理性為基礎,而非僅為一黨之私。

【政黨政治的運作,服從多數尊重少數,P54】

例如黑人的民權團體藉不斷向法院提出告訴,終於獲美國聯邦最高 法院做成「公立學校所實施種族隔離措施違憲」的判決,進而促使立法與 行政部門制定相關的法律。【壓力團體對政治決策之影響,參與助選,P58】

87

藉由美國之判決案例,反映在我國少數族群,包括原住民、同志團體、

特殊團體信仰等,說明在民主政治下,差異文化得透過各種管道爭取尊重與 平等對待。然因非強調肯認多元與強調差異的特別保障,僅屬於尊重與包容,

故並不是社群主義,而是自由主義之公民資質觀。

多數決中之少數服從多數,本是面對差異,解決不同意見的常見民主手 段。然少數的聲音該如何尊重?如何寬容?此一政治智慧,正是此多元價值觀 的學習起點。仍屬公民資質中自由主義觀點。

參、本節小結

有關公民資質中公民教學多元價值探討之探討,公民資質理論的呈現主 要集中在「政治文化」、「政黨與壓力團體」、「民意與決策」、「選舉與參與」

這四課。皆偏向「自由主義」的公民資質思維,強調尊重、包容、權利平等,

可以約略看出,儘管政治已經解禁,唯課程設計仍小心翼翼課程布局,對於 多元認肯等概念較為保守。(表 4-5)分類如下,待第六章在進一步分析比較。

(表 4-5) 84 年課綱之教材多元價值探討之理論分布表

課別 1 2 3 4 5 6 7 8 9 10 多元價值探討 V V V

類型 自 自 自

「自」為自由主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三節 有關公民教育之特定意識型態呈現之探討 壹、規準確定

意識形態,又稱「政治意識形態」。在社會學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種 確信的倫理,此倫理來自於社會運動、制度、社會階級或更大團體的理想、

第五課 民意與決策

任何一項公共議題,都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民主政治要求少數 服從多數,但少數之「服從」,必須是以多數的「寬容」、「尊重」為前提 方能實現。【民意的意義與成因,複雜性,P62】

88

(資料來源:參酌自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10-12)

貳、課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