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題獻者 克萊斯勒

第四章 第四號至第六號奏鳴曲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題獻者 克萊斯勒

‧學習經過

克萊斯勒是一位家戶欲曉的美籍奧地利小提琴家,他優雅高貴的音色、迷人的抖音 和極具歌唱性樂句的演奏方式,是所有小提琴家競相模仿和學習的。無論是受到伊撒意 的影響或是他在巴黎音樂院馬薩爾的影響,克萊斯勒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七歲進入 維也納音樂院,師從約瑟夫.馬爾梅斯貝格( Joseph Hellmesberger, 1855-1907),64 十歲便獲得 金質獎章,之後進入巴黎音樂學院跟隨馬薩爾的小提琴班,十二歲獲得羅馬大獎,十四 歲至美國巡迴演出,之後回到維也納完成音樂以及醫學院的課業,並且在軍中服役,二 十一歲的克萊斯勒終於決定要往音樂之路邁進,開始他的音樂事業。

‧演出及貢獻

克萊斯勒剛開始發展音樂事業並不順遂,直至 1899 年於柏林愛樂協會的音樂會中 演出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在場的伊撒意為他起立鼓掌,這關鍵性的一刻,奠定了 克萊斯勒的演奏家地位,兩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惺惺相惜,也從此獲得了永恆的友誼。

除了在柏林演出大獲成功,克萊斯勒的足跡遍及了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

紐西蘭、日本、韓國及中國等等,並開始錄製唱片,發行至全世界。

‧音樂貢獻 曲、薩拉邦德舞曲,最後終曲以像似克萊斯勒《前奏與快板》(Praeludium and Allegro ) 的曲風來結束全曲,第一樂章的阿勒曼舞曲使用大量的複點節奏,凸顯出舞曲的風格,

第二樂章的薩勒邦德舞曲使用了四十多次的固定低音( ostinato),這四音動機讓整個樂章 保持樂念統一的獨特性。此樂章與第二首第三樂章的薩勒邦德舞曲有著調性上的差異,

此首小調調性色彩明顯;第三樂章終曲以分弓、小連弓以及雙音的組合寫作而成,樂曲

65 米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1904-1992),著名的俄裔美籍小提琴家,十一歲進入俄國聖彼得堡音 樂院,跟隨小提琴大師萊奧波德‧奧爾( Leopold Auer, 1845-1930) 學習。

66 Margret Campbell,《不朽的小提琴家》(The Great Violins),張世祥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由原本的 e 小調轉至 E 大調結束,其中第 24 小節又再次出現阿勒曼舞曲的主題,這是

第 5 小節至第 7 小節快速地跨弦,包含減七、屬七、大三、減三和弦,其中持續地 保持 A 音直到第 6 小節第二拍,跨弦中的高音以半音下行連接到下一組弦,之後保持在 E 音上。在此段落裡,伊撒意使用了許多 記號,有著濃厚的即興風格(【譜例 85】)。

【譜例 85】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5 小節至第 7 小節。

主題在第 8 小節以附點或複附點之姿出現,而每個六十四分音符都要以重音來強 調,第 11 小節主題移低八度,稍微改變了和聲,句子也呈現反向的線條(【譜例 86】)。

【譜例 86】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8 小節至第 13 小節。

運用序奏的前四音動機(第 1 小節)來穿插在主題變形片段中,原主題經過這些片 段穿插後,並不容易聽出原貌,第 17 小節使用主題的附點音型,雖旋律已有所改變,

但音型的走向還是仿照著主題(【譜例 87】)。

【譜例 87】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4 小節至第 20 小節。

b 段抒情段落一樣是伊撒意拿手的作曲手法,在第 21 小節和第 25 小節兩次抒情的 旋律之後,銜接的是跨弦樂段,第二次的相同樂段移高了完全五度,轉到升 f 小調,相 對的音高持續至第 29 小節,第 30 小節再漸漸地運用半音做下行樂句(【譜例 88】)。

【譜例 88】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20 小節至第 27 小節。

主題在升 f 小調上進行,對聲部在高八度的上聲部進行,與主題產生了六度的音響 效果,在第 35 小節接入第 36 小節時,利用半音轉至D大調,到了第 39 小節結束句開 始的和弦,已暗示 b 小調的出現,繼續運用半音下行轉入(【譜例 89】)。

【譜例 89】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32 小節至第 42 小節。

賦格曲結合主題 A 和 b 樂句成為抒情的變奏樂段,之後另一主題在 b 小調接入,伊 撒意高明的音響搭配,在第 50 小節上聲部利用半音下行至第 53 小節,下聲部在第 51、

52 小節為五度下行音程,搭配上聲部就變成六度與三度的音響效果,第 53 小節之後的 兩次主題出現,同樣在 e 小調與 b 小調進行,第一次主題在結尾時運用切分音型變形,

第二次由下聲部接入上聲部來做變化。第 61 小節主題強烈的在上下八度進行,直至原 主題的附點音型再度出現,以 ff 力度做結束(【譜例 90】)。

【譜例 90】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41 小節至第 68 小節。

第二樂章 薩拉邦德舞曲( Sarabande),速度像似緩板( Quasi lento),曲式為二段體( Simple Binary Form)。以下是第二樂章段落結構圖(【表 13】):

【表 13】第四號奏鳴曲第二樂章段落結構圖

段落 小節 調性 拍號 音樂織度與運用 A 1-30 GM-em-GM 3/4 和聲式

B 31-46 GM-em-GM 3/4 六連音音型、琶音音行

主題以固定的四個音貫穿全曲,以頑固低音的概念來寫作,這四音的主題與第一樂 章有共同之意,明顯強烈的執著意念,第一樂章是片段動機的運用,第二樂章則是貫穿

全曲的堅強意志(【譜例 91】)。

【譜例 91】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四音動機。

A 段四音主題被十度音程包覆,音程旋律與第一樂章相仿,結尾句多以下行音型結尾

(【譜例 92】)。

【譜例 92】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1 小節至第 11 小節。

b 段主題依舊在中聲部,上下聲部搭配後半拍或切分節奏,造成曲子的流動性,而無 論是半音或是全音的使用,二度音程依舊是伊撒意常用的手法。第 16 小節主題相差一 拍出現於上下聲部(【譜例 93】)。

【譜例 93】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12 小節至第 19 小節。

B 段開始於第 31 小節至第 42 小節,主題在十度的六連音中不斷改變位置出現,在 第 40 小節八音一組的音群中,繼續不斷嘗試主題在不同節拍位置的音響效果(【譜例 94】)。

【譜例 94】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31 小節至第 42 小節。

最後的小結尾採用了九和弦的分解音型,四和弦琶音撥奏以及泛音的使用,極富詩 意的結束全曲(【譜例 95】)

【譜例 95】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43 小節至第 46 小節。

第三樂章 終樂章( Finale),速度為不著急的急板( Presto ma non troppo),為迴旋二段體。

筆者依下列譜例與《前奏與快板》做比較,無論是用法或句型都與克萊斯勒的手法 相仿,伊撒意運用快速音群接入雙音,在第 17 小節就能發現類似克萊斯勒的手法(【譜 例 97】)、(【譜例 98】)。

【譜例 97】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第 14 小節至第 18 小節。

【譜例 98】克萊斯勒前奏與快板第 72 小節至第 79 小節

第 19 小節伊撒意在音程的連接上運用五度音程度數來做變化,半音銜接模進再次 進入和弦分解,最後第 23 小節的結束句,與《前奏與快板》相同的結尾加入音程變化,

之後接入的樂段一樣停留在 G 大調I級(【譜例 99】)、(【譜例 100】)。

【譜例 99】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第 18 小節至第 23 小節。

【譜例 100】克萊斯勒前奏與快板第 84 小節

第一樂章主題運用在B段,先使用節奏動機下行接入第一樂章主題,以 G 大調唱完 再接續內聲部的 e 小調主題,搭配下行半音利用 C 音又往上聲部進行主題。第 31、32 小節與第 34、35 小節運用第二樂章四音主題動機,以及第一樂章的節奏動機在底下襯 托(【譜例 101】)。

【譜例 101】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第 24 小節至第 36 小節。

在結尾樂段中,調性轉至 E 大調,在快速音群中運用大量的第二樂章主題,在不同 的音域中,以單音、雙音音程或不同和聲分解反覆出現,最後以光輝燦爛的 E 大調做為 終止(【譜例 102】)。

【譜例 102】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第 51 小節至第 66 小節。

‧第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音樂詮釋與分析 第四號奏鳴曲第一樂章

開頭的第 1 小節至第 4 小節,樂句不斷以三度音型往上堆疊。在演奏上,要把四個 小句子當作一個較大的句子,一路演奏到最高音的 C。在演奏第 5 小節時,可先以空弦 練習,等熟悉好換弦的順序,就能輕鬆拉奏以左手相同的和弦手型做半音向下的和聲進 行了。第 8 小節在演奏此主題時,要確實注意弓尖重音的演奏,弓貼緊弦強調出來,伊 撒意時常在附點節奏的第二個音加上重音,來增加節奏感。第 11 小節主題出現在下聲 部,建議以由上至下的方式演奏此和弦,亦或正常和弦演奏方式再回到下方音來演奏,

藉此強調主題的聲部。第三拍的主題在中間聲部,所以可用正常和弦拉法,再回到中間 音來做強調。從第 20 小節開始,這裡的音色要與前段樂句有很大的轉變,從較有節奏 感的樂句,轉換成較為寧靜與圓滑的樂句。第 22 小節開始雖然音程較為複雜,但需演 奏更連貫且富有表情,運弓遊走於三條弦之間。第 27 小節至第 32 小節在海勒版( Henle

Edition) 上,伊撒意註明了手指要按好,因為此段落運用較多的五度音程指法(和布魯 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第 146 小節至第 157 小節的段落相似),在按弦上可以 讓手指平躺些,用指腹按住,便更能掌控好精準度。第 36 小節主題轉為大調,因調性 的轉換,在演奏上更要拉出寬廣開闊的想法。第 42 小節至第 61 小節延長記號後,可以 做稍稍的停頓再開始下個小聲的樂句,經過一連串兩聲部的發展後,第 61 小節以和弦 方式來呈現擴大聲響的效果,準備進入最後的尾句。第 66 小節主題再度出現,以 ff 的 音量來詮釋,直到最後一個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