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經過

被譽為音樂哲學家的匈牙利小提琴家席格悌,生長於音樂世家,父親是樂團首席,

叔叔是一位低音大提琴手,從小由父親啓蒙,很早就顯現出音樂才華的席格悌,在父親 的音樂培訓計劃中,逐漸的展露頭角,之後進入布達佩斯音樂院 ( The Budapest Academy) 即現今的李斯特音樂院 ( The Franz Liszt Academy) 接受匈牙利小提琴家胡拜的指導。

‧演出事業

1905 年,13 歲的席格悌首次在柏林演出,之後隨著一個小劇團到匈牙利的度假地 區演出。在這兩年中,雖跟著劇團遊走,卻也獲得一些演出機會。1907 年於倫敦舉行公 演,獲得廣大的回響,爾後便在英國開始頻繁的演出,1908 年認識了鋼琴家布梭尼,為 他開起了現代音樂的接觸,1917 年擔任日內瓦音樂院教授,並在那裡任教了七年之久,

期間他在歐洲許多城市演出,1925 年因緣際會到了美國紐約首演,受到《紐約時報》記 者奧林.唐思的注意,他寫道:

「當席格悌先生為他的聽眾們演奏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時,表達了許多自己的 獨到見解,極為有效地顯示了他藝術個性的不同凡響,昨天晚上他演奏了塔 悌尼、巴赫、莫札特、布魯赫、普羅柯菲夫、韋拉奇尼、德佛札克、克萊斯 勒和帕格尼尼的作品。從明亮的莫札特到粗暴的充滿了東方色彩的恩斯特,

布洛赫的狂想曲,席格悌先生都能在情緒上表現出鮮明的變化。布洛赫

《Vidui》和《Nigun》這兩首曲子的主要特色是在其簡潔而強烈的情緒……

大含意……」 42

接下來在卡內基音樂廳、蘇聯等各地所舉辦的獨奏會和巡迴音樂會,在聽眾與評論 家中獲得熱烈的回應,普羅柯菲夫甚至認為席格悌是他的作品最好的詮釋者之一,雖然 評論者對席格悌的演奏褒貶不一,但他依舊為每一場音樂會精心安排曲目。

‧歷史地位

在席格悌七十歲生日時,小提琴家梅紐因( Yehudi Menuhin, 1916-1999 ) 43 通過英 國廣播公司( BBC) 向他祝壽,密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1904-1992)、44 歐伊斯特拉赫 和史坦( Isaac Stern, 1920-2001) 45 分別在電話中為他演奏了《生日快樂》之歌,而柯崗 更是致信席格悌以表達自己的敬慕之情。能讓這五位大師齊來祝壽,可見席格悌在他們 的心中的地位。

‧第一號奏鳴曲概述

由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創作內容得知,寫著許多高超的技巧和多樣的音樂變 化,因此可見席格悌的演奏能力相當好。1924 年伊撒意聽完席格悌演奏的《巴赫無伴奏 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後,激發出伊撒意豐富的靈感,很快就把此曲創作完成,看似遵 循著巴洛克時期的作曲手法,卻在內容及創作手法上變化無窮。

整曲共有四個樂章,調性上雖以 g 小調為主,卻是調性與調式的混合形態。第一樂

42 Margaret Campbell,《不朽的小提琴家》( The Great Violins),張世祥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 社,1998),215。

43 梅紐因( Yehudi Menuhin, 1916-1999), 美國猶太裔小提琴家,當代小提琴巨匠之一。

44 密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1904-1992),俄裔美國小提琴家,小提琴巨匠之一。

章是沈穩的緩板,複雜的和聲和上下聲部的交錯,連續的三度、六度音程,以及尾奏的

A j d’

35-38 39-42

gm 同第一主題

尾奏 k 42-52 gm

在此樂章中,我們可發現樂句的表現方式可分為和弦式線條(【譜例 1】)和單旋律 抒情樂句(【譜例 2】),及最後近橋奏樂段 ( ponticello) (【譜例 3】)所組成。一開始的 旋律線條是包含在和弦中,慢慢將旋律置入高音後,再沈入和弦裡。

【譜例 1】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 小節至第 4 小節。

【譜例 2】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0 小節至第 14 小節。

【譜例 3】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41 小節至第 52 小節。

樂曲以 g 小調 VI 級第一轉位開始,雖以 VI 級之姿,但利用底音和高音,以 g 音 維持 g 小調的主調性,之後多以不諧和的減七和弦來包圍主題,內含的主題則是由全 音及半音(大小二度音)所組成,構成特殊的聲響。第 7 小節至第 10 小節也是採取相 同的創作方式(【譜例 4】)。

【譜例 4】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41 小節至第 52 小節。

過門的使用分別在第 5、6 小節和第 26、27 小節,此處使用嘆息音型下行和半音 音型上行,上下交錯來編織旋律(【譜例 5】)、(【譜例 6】)。

【譜例 5】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4 小節至第 6 小節。

【譜例 6】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24 小節至第 29 小節。

在進行一連串和弦式的主題後,過門常運用抒情樂句,大跳的六度和四度音程接 連三個半音的進行(【譜例 7】)。

【譜例 7】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0 節至第 14 小節。

六度雙音運用助音音型,上下來回反覆,這樣六度全音雙音的運用是伊撒意很常 使用的創作手法,以不同的形態,幾乎出現在各個樂章中,如第二樂章中第 72、73 小 節、第三樂章第 63 小節至第 73 小節等等(【譜例 8】)。

【譜例 8】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5 小節至第 18 小節。

第 19 小節至第 23 小節,旋律上下銜接,運用卡農的方式來寫作,再利用同音異名,

繼續向下發展,搭配十度和弦(【譜例 9】)。

【譜例 9】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9 小節至第 23 小節。

過門樂段,伊薩意在分散和弦中將屬音延續並搭配半音運用,在轉變調性中,因有 屬音的持續才能穩固調之中心(【譜例 10】)。

【譜例10】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29 小節至第 34 小節。

ponticello 意指近橋奏之意,聲響效果聽起來有種鬼魅之效果,伊撒意以 g 小調的 曲調小音階作為底音,並做半音下行來回到主音 G,主音 G 以撥奏的方式暗藏在曲調小 音階下,整句都以 pp 的力度在進行,並且須在第 47 小節,開始慢慢漸弱至結尾 ppp(【譜 例 11】)。

【譜例 11】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41 小節至第 52 小節。

第二樂章 小賦格曲( Fugato),速度為更快的中板( Molto Moderato),三段體。以下為第

G Phrygian

G Phrygian dm

G Phrygian 2/4-3/4-2/4

第二樂章標題為小賦格曲( Fugato),三段體。全曲寫作賦格的元素非常豐富,每次 的對應主題不斷地持續變化,插入句的多變性更是令人驚嘆。伊撒意的賦格寫作形式遵 循著傳統模式,在呈示部中完整呈現各聲部的主題與對答,結尾也以完整的終止式收尾,

中段的素材取自於呈示部及插入句,但此樂章在筆者看來,主題的呈現似乎不是重點,

曲中的插入句以多樣性的手法來寫作,非常值得我們來一一探討。整曲可說是將賦格曲 表達的淋漓盡致。

主題為兩小節,建立在 G 調弗里吉安( Phrygian) 的調式上,先後出現在四個聲部中,

全樂章的主題與答題分別建立在 g 小調、d 小調、降 B 大調上,以切分音的節拍為開頭。

這個切分音節奏,其實在第一樂章中的第 5 小節就已出現過, 之節奏也是樂章中慣 用的節奏形態,都繼續運用在第二樂章主題中。在賦格曲中,答題( answer) 可分為調性 答題( tonal) 與真實答題( real),答句中只要有一音沒有與主題相仿,就稱為調性答題,

反之,答句在五度上完全按照主題模仿,我們就稱之為真實答題(【譜例 12】)。

【譜例 12】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1 小節至第 6 小節。

在第二樂章中,伊撒意運用調式與調性的轉換,對於在賦格主題中的降 A 音,我們 可以解釋為g 小調的拿坡里六和弦,另一解釋為 G 調弗里吉安調式音階,整個主題游移 在調式與調性當中,加入半音變化、全音音階和同音異名轉調,是易氏最常使用的手法。

類似印象樂派的寫作手法,但又不全然依照印象樂派的方式創作(【譜例 13】)。

【譜例 13】G Phrygian 調式音階

插入句第 8 至第 10 小節的音程編排非常有趣,看似只是利用半音下行來做和聲,

但音程以七度+四度為一組,穿插六度+五度音程、六度+四度音程、六度+三度音程,

依序遞減,之後接入主題(【譜例 14】)。

【譜例 14】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6 小節至第 10 小節。

插入句第 17 小節往上移高大二度來模進,而屬音的持續在第 18 小節至第 21 小節 以及第 26 小節至第 28 小節再度出現,在往後的樂章中,我們都能發現伊撒意很喜歡用 這樣的方式來持續樂章中重要的音。在六連音的段落,在高音頂點音或尾音接入第一音 時,也使用半音的銜接,這樣的手法在許多樂章中都能找到,只是運用在不同的形式裡

(【譜例 15】)。

【譜例 15】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12 小節至第 29 小節。

中段的第一主題群,主題依舊出現在上下聲部,對應主題的部份,以後半拍的方式 對答,營造旋律線條的流動感,句子的結尾以屬音 D 音持續,而上聲部的二度四音音階,

以往下五度的方式進行模仿,接入第二主題群(【譜例 16】)。

【譜例 16】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30 小節至第 41 小節。

第二主題群在出現三次主題後,運用切分節奏銜接至第三主題群,巧妙的是,切分 節奏下的第二拍與第四拍皆是主題開頭的前兩音(【譜例 17】)。

【譜例 17】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46 小節至第 53 小節。

第三主題群中的六連音,分別以半音階風格、全音階的運用,以及三度和六度雙音 來做變化。伊撒意極盡可能的將樂句複雜化,產生出特殊的聲響效果,快速的變化無論 在演奏上或聽覺上都令人新意十足(【譜例 18】)。

【譜例 18】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 59 小節至第 72 小節。

第三主題群結尾出現的主題,以三和弦或四和弦的方式呈現,並且出現了與第一樂 章相同的旋律,在這六首奏鳴曲中,我們常會發現伊撒意很喜歡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寫作,

無論是主題或動機,都會被運用在相關聯的樂章中。這樣的方式猶如在十五、十六世紀 中所流行的作曲手法,我們稱之為模作音樂 ( parody),模作音樂一般指的是從現成的樂 曲借用旋律或歌詞來寫作音樂,可以仿造別人或自己的旋律素材或結構,再運用到作品

無論是主題或動機,都會被運用在相關聯的樂章中。這樣的方式猶如在十五、十六世紀 中所流行的作曲手法,我們稱之為模作音樂 ( parody),模作音樂一般指的是從現成的樂 曲借用旋律或歌詞來寫作音樂,可以仿造別人或自己的旋律素材或結構,再運用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