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應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因應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壹、因應方式之定義

Lazarus(1976)從認知現象學角度切入,認為因應是一種認知行為,結合壓力源的 初級評估及任何因應行為結果的再評估;Lazarus 和Folkman (1984)將因應定義為「個 體評估所面臨的外在事件與內在需求時,認為己經超出個人資源所能應付的範圍,而因

R.S. Lazarus &

S.Folkman

1984 因應方式是指個體在認知及行為上持續的努力,以掌 控超出個人內外在負荷或資源的特定要求。

Bellings &Moss 1984 壓力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主 要因素。

黃義良 1999 因應方式是個體為了符合目前環境的壓力要求,主動 修改其心理認知或變遷其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 得以產生質的改變與量的消滅之心理歷程。

張麗琪 2000 因應方式是一種對外在的反應,個人經由外在與內在 的評估,而選擇適合個人的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因應方式理論

由Lazarus 和Folkman(1984)所提出的壓力認知評估理論,認為壓力的認知與因應 都包含在動態評估的過程當中,因應方式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產生壓力的重要緩衝。

一、壓力因應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的重要緩衝

(一)認知評估

個人對於某事件及對該事件的反應所做的評價和判斷,是在「環境限制、個人資源 和可選擇途徑的連續互動中,持續不斷的作評估式的判斷」。這些評估判斷作為影響到 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和體驗的情緒,以及適應的結果。認知評估依其發生的先後次序可分 為三種:

1.初次評估

「初次評估」即是個人判斷某事件對它是否具有危險性、威脅性的歷程。它可以視 為個人面對事件的初步反應,初次評估形成三種判斷情況,為無關的、正向的和壓力的。

無關的事件通常是指那些與個人利害無關,且常被忽視的事件,佔日常生活的絕大部 分。正向的事件是指對個人有利不須損耗資源,且預期可帶來好結果的事。至於壓力的 事件則是指對於個人現在的或未來的幸福有威脅或造成不利的影響事件,可又分成傷害 或喪失、威脅和挑戰三類。如果評估為傷害或喪失,則表示傷害已經發生了,而且無法 阻止;如果評估為威脅,則表示預期可能會造成傷害,但是尚未發生;如果評估為挑戰,

則是得失未定,通常個人覺得需要去克服壓力而得到良好的結果。

2.第二次評估

第二次評估是指個人對此一威脅事件所做的潛在反應之過程,此反應過程表現在個 人因應事件時可投入的資源和可做的風險選擇,使用這些資源的迫切性,和可能發生的

後果作判斷,以選擇最有利的因應方式。即個人在因應威脅事件時以諸般手段採取措施 來克服或防止傷害,對所採取的選擇做最佳判斷和下達決心。

3.再評估

所謂「再評估」是指個人考慮可行的因應方式後,再將壓力情境對個人的意義做全 般性分析評估,此時可能改變原先對壓力情境的判斷,藉以修正第二次評估所選擇的因 應方式。

(二)互動因應理論

Lazarus 與Folkman(1984)亦提出互動因應理論,認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 造成的結果,兩位學者將因應模式歸類出八個類型的因應策略 :

1.面對問題:主動積極的力求改變現況。

2.疏遠:遠離事件當作沒發生任何事情。

3.自我控制:控制個人情緒和反應。

4.尋求社會支持:找對事件有影響力的人以尋求協助。

5.接受責任:自我反省與檢討。

6.逃避:藉抽菸、喝酒、飲食等行為讓自己好過些。

7.有計畫的解決問題:擬定計畫逐步解決問題。

8.正向的再評價:尋求新的信念和方向。

(三)個體面對問題時,所選擇的因應方式 主要可歸類為下列四種︰

1.尋求解決的方法:個體面對工作壓力時,會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以消除或減 低壓力。

2.自我調適與放鬆:在上述方法均無法改變現狀時,改以調適自身情緒的方式減輕 工作壓力。

3.尋求支援的管道:個體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獨立解決時,尋求他人的協助以減輕 或解除壓力。

4.理性思考與面對:當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解決且尋求不到支持時,改以另一種角

度思考問題,以求解決方式來減輕或解除壓力。

二、各級學校諮商中心的壓力因應管道

目前大專院校心理輔導(體系)以國立中央大學為例,學務處之下設立「諮商中 心」。現階段主要的工作項目為:

(一)輔導重要決策策定。

(二)輔導計畫的擬定與執行。

(三)個案諮商輔導與追蹤。

(四)問卷訪查和資料蒐集。

(五)重大個案研討。

(六)重大狀況個案輔導反映報告。

(七)輔導網絡建構。

(八)建立人員「身心狀況評量表」。 參、因應方式之測量

一、COPE 量表

Carver, Scheirer及Weintraub(1989)所編製的COPE量表,經國人許文耀(2000)經 主成分分析,經斜交轉軸法進行因素旋轉,得到13個固有值大於1的因素,總解釋變異 量為63.33%,分別為:主動因應、計劃、抑制拮抗活動、限制性的因應、尋求工具性的 社會支持、正向重釋、成長、接受、否認、信仰、逃避行為、心理逃脫及情緒的聚焦及 發洩…等共有13種因應型態。

二、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

因應量表最早由 Lazarus 及 Folkman(1984)以100 個中年的社區居民為對象,調 查一整年他們面對壓力所採取的行為及思考方式所編製的 Ways of Coping Checklist

(WOCC),為測量因應策略使用最早的量表,而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

的設計是在調查,個體遇到困難的壓力時如何因應,對特殊的思考及行為進行評估,將 最初WOCC的項目減少到66 題,回答的方式從「是」或「否」轉變成Liker的四點計分 方式實施因素分析,結果產生了八個因素,這八個因素包括了:

(一)對抗(confrontive coping)

(二)遠離(distancing)

(三)自我控制(self-controlling)

(四)尋求社會支持(seeking social support)

(五)接受責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六)逃避(escape-avoidance)

(七)計劃問題的解決(planful problem solving)

(八)正向的再評估(positive reappraisal)

這八個因素的設計反映「問題焦點」和「情緒焦點」的因應種類;問題焦點因應 向度包括了三類為:對抗、尋求社會支持與計劃問題的解決;情緒焦點的因應則包括了 五類為:遠離、自我控制、接受責任、逃避及正向的再評估;這八個向度的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alpha 介於0.61到0.79 間(Folkman & Lazarus, 1988)。

WCQ量表是國內外廣泛使用在測量因應的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 在WCQ量表基礎上,將其提出的對抗、尋求社會支持定義為本研究之尋求解決方法,

計劃問題的解決定義為尋求支援之管道,遠離、自我控制定義為本研究之自我調適放 鬆,接受責任、逃避及正向的再評估定義為本研究之理性思考與面對。從而參考鄭雅雯 博士中文版JCQ問卷,結合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特性做部份修改而成的「大專校院軍訓教 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量表」再加上人員背景變項資料編製作成問卷為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