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如哲. 博士.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 因應方式之研究. 研究生: 周畯豊 撰. 中華民國一0二年一月.

(2) 謝 誌 我要對出現在我生命中,曾經鼓勵、影響和啟發我的每一個人表 達最深的感謝!回顧在職研究生涯,歷歷點滴在心無限回憶與感動… 從臺北市大直高中、建國高中主任教官、桃園聯絡處首席教官到中央 大學生輔組長和總教官;其中因工作休學 2 年,但恩師王如哲、周文 欽和曾章瑞三位教授不辭辛勞的指導鼓勵,讓我能克服險阻堅持完成 論文,授業關懷之恩永銘於心!師大如同一座知識寶山,每一位老師 蘊藏豐富教育涵養,本系國防教育班同學們也個個藏龍臥虎身懷絕技; 另在跨班有緣和不同領域的教育先進們交流互動,更激發出教育理念 與燦爛火花,讓我的視野無限開闊獲益良多! 還要感謝中央大學軍訓室 9 位同仁們工作認真努力,讓學校同學 均能平安順遂,使我無後顧之憂完成研究論文;感謝學務長郝玲妮教 授、處秘書慧穎、大有國小謝月香校長、生輔組硯芬和清真、人事室 可德、衛保組的孔群、新研社社長源財和可愛的工讀生葉婷、玟汝和 楚茵有情有義的協助和支持;感謝我的父母、愛妻立筠總是犧牲與包 容,課程在假日又拖了很多年,含辛茹苦搞定調皮搗蛋的松霆和 Q 妹, 感謝家人無怨無悔給我溫暖和力量;僅將這份喜悅和榮耀獻分享! 研究生 周畯豊. 謹致. 2012 年 1 月 17 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i.

(3)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全國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之現況,了解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並探討、比較之間的關係,以及分析其預測力,最後提出建議提供主管教育行政 單位、學校和軍訓人員之參考運用。 本研究以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採用「大專校院軍 訓教官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之調查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抽樣調查,共針對北 、中、南、東共計 177 所大專校院完成 300 份有效問卷,實施敘述統計分析、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t 檢定、雪費法(Scheffe’s)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 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並獲得以下主要結論:. 壹、 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最主要的工作壓力源為「工作自主性」。 貮、 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最主要的工作壓力因應方式為「理性思考與面對」。 參、 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在性別、階級與目前職務下,其工作特性與工作自主 性皆無顯著的差異性。 肆、 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之男性教官相較於女性教官普遍對於工作壓力源與因 應方式有較高的認同度;上校軍官相較於中校教官普遍對於工作壓力源與 因應方式有較高的認同度;組長相較於一般教官普遍對於工作壓力源與因 應方式有較高的認同度;博士(戰院)教官普遍對於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 有較高的認同度。 伍、 工作特性、工作環境與社會支持度等工作壓力源,對因應方式均具有預測 與解釋能力。 關鍵字:軍訓教官、工作壓力源、因應方式. ii.

(4) A Study on College Military Instructors’ Sources of Job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research into the present state of college military instructors’ sources of job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for coping with those sources,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diverse conditions of the sources of job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of the military instructo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in question, and analyze the predictability.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administrator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management and military instruction with the suggestions as their references for making managerial decisions. This study took military instructors in colleges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pplied. “The Survey Scale of College Military Instructors’ Sources of Job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carry out the sampling. Three hundred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from 177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in Taiwan were finished. This study applied the analysi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t-test, Scheffe’s. method of. multiple comparison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hus acquired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s: 1. The main source of college military instructors’ job stress is “professional autonomy.” 2. The main solution to the main source of college military instructors’ job stress is “thinking. over and facing the stress rationally.”. 3. By gender, rank, and present office, college military instructors have no apparent difference regarding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autonomy. 4. Male college military instructors have higher identification with sources of job iii.

(5)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when compared with female ones. Colonels have higher identification with sources of job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when compared with lieutenant colonels. Directors have higher identification with sources of job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when compared with subordinate military instructors. Military instructors with doctorates (in War College) have higher identification with sources of job stress and the solutions. 5. The sources of stress, 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b, job environment,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are capable of predicting and explaining the solutions to any kind of job stress.. Key words : military instructor, sources of job stress, solutions. i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名詞解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之概況 ............................................... 11. 第二節. 工作壓力源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 13. 第三節. 因應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 26. 第四節. 軍訓教官之相關研究概況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5.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程序 ...............................................................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56. v.

(7) 第一節 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之現況分析 ................................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之差異 ............ 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之比較 ............ 61 第四節 工作壓力源對因應方式之影響 ........................................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9 中文部份............................................................................................. 79 英文部份............................................................................................. 82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85 附錄二 正試問卷 ............................................................................ 89. vi.

(8) 表 次 表 2-1. 壓力之定義彙整表 ........................................................... 14. 表 2-2. 工作壓力源之定義彙整表 ............................................... 15. 表 2-3.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 ............................... 26. 表 2-4. 國內關於「軍訓教官」以人員、制度、教育課程和 領導統御分類之相關研究論文 ...................................... 32. 表 2-5. 國內以「軍訓教官」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論文之綜 合摘要表 .......................................................................... 37. 表 3-1. 研究樣本分佈 .................................................................. 42. 表 3-2. 研究樣本背景特性描述分析 .......................................... 43. 表 3-3. 建立專家內容效度之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名單…… .....45. 表 3-4. 預試問卷發放與回收情形統計表 …………………….46. 表 3-5. 工作壓力源信度分析表 .................................................. 49. 表 3-6. 工作壓力源預試量表效度 .............................................. 50. 表 3-7. 因應方式信度分析表 ...................................................... 51. 表 3-8. 因應方式量表效度 .......................................................... 52. 表 4-1. 工作壓力源敘述統計分析 .............................................. 57. 表 4-2. 因應方式敘述統計分析 .................................................. 58. 表 4-3. 各構面之 ANOVA 分析 ................................................ 60 vii.

(9) 表 4-4. 性別差異分析表 ................................................................ 62. 表 4-5. 年齡差異分析表 ................................................................ 62. 表 4-6. 婚姻差異分析表 ................................................................ 63. 表 4-7. 階級差異分析表 ................................................................ 63. 表 4-8. 職務差異分析表 ................................................................ 64. 表 4-9. 服務年資差異分析表 ........................................................ 65. 表 4-10 學校類型差異分析表 ........................................................ 65 表 4-11 教育程度差異分析表 ........................................................ 66 表 4-12 研究結果彙整表(獨立樣本 t 檢定與 Scheffe’s 多重比較法) ....................................................................... 67 表 4-13 「工作壓力源」對「尋求解決的方法」之複迴歸分析 結果 ................................................................................... 68. 表 4-14 「工作壓力源」對「自我調適與放鬆」之複迴歸分析 結果 ................................................................................... 69 表 4-15 「工作壓力源」對「尋求支援之管道」之複迴歸分析 結果.................................................................................... 70. 表 4-16 「工作壓力源」對「理性思考與面對」之複迴歸分析 結果……………………………………………………..71 viii.

(10) 表 4-17. 研究結果彙整表(H1-H3) .............................................. ..72. ix.

(11)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 9. 圖 2-1 Robbins 壓力模式 .............................................................. .16. 圖 2-2 Selye 壓力反應之 GAS 理論 ............................................ 2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9. 圖 3-2. 實施程序圖 ....................................................................... .53. 圖 4-1 工作壓力源對尋求解決方法的影響 .................................. 69. 圖 4-2 工作壓力源對自我調適與放鬆的影響 .............................. 70. 圖 4-3 工作壓力源對尋求支援管道的影響 .................................. 71. 圖 4-4 工作壓力源對理性思考與面對的影響 .............................. 72.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在本章緒論中分成五 節說明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問題做一個整體性的描述。分別為第一節論述研究動機與 研究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重要名詞解釋,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則說 明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對學生生活教育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而言,其工作壓力是非常值得關注之議題 目前面對教育環境的變革、社會快速變遷發展和人際往來互動頻繁,壓力已顯然成 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經驗,壓力的來源層出不窮,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總難以避 免存在的壓力;對壓力的承受度也不盡相同,面對壓力,有些人會產生情緒困擾,有些 人則能坦然面對,這就是壓力承受度的差異。近年來國內各大專校院不斷為學校的軟硬 體的優質化而努力,爭取 5 年 5 百億經費,躋身世界百大排名,在教學、研究和行政作 為上持續精進努力,加上大學自治精神,自由學風、學權高漲和學生的態度…等諸多因 素,相對也造成面對學生第一線生活輔導工作教官的工作壓力。大專校院各校軍訓教官 所從事的是接觸學生第一線教育輔導和管教管理的工作,造成校園職場中的壓力是值得 關注的議題。 二、對教育環境的變化,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受制度所影響人力運用 現行軍訓教官員額配置是根據學生男女生的數目多寡,所訂出軍訓教官員額設置基 準,大專校院在自治環境下,其軍訓教官員額調整和比例均尊重各校需求而定;軍訓教 官在教育環境中仍然持續受到一些的困擾,如軍訓課程師資法制化、造成校園白色恐怖 和校園非沙場需退出校園…等質疑,當時在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部長時代軍訓教官遇缺不 補採自然消化汰除,並採用校安專員制度取代;吳清基部長時代才解凍持續獲得人員補 充,目前蔣偉寧部長也肯定教官在學校的貢獻,讓教官員額穩定維持運作;依據教育部 1.

(13) 資料統計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在2007年850員、2008年845員、2009年為890員、2010年為 953、2011年為948員。(教育部軍訓處101年工作會報第一科資料),以目前現況而言只有 減少而難以增加。然而軍訓教官擔任學生生活輔導的工作,掌管學生生活協助包括食衣 住行,其工作時數長且需要不定時待命處理突發事件,尤其夜間值班處理學生問題,工 作量多而繁雜;在軍訓教官員額不足情況之下,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並不亞於 高中職校的軍訓教官,但是在撥補教官員額方面是以高中職校為優先。然而在面對學生 生活輔導、校園安全管理、軍訓教學授課和學生事務處理上所造成的壓力到底如何?觀 察教官制度仍然備受外界不瞭解和質疑,軍訓教官員額只會減少的情況之下,又必需穩 定學生生活輔導、校園安全安寧和管理學生宿舍…等方面的工作,讓學校能全力的推動 校務,在多元工作項目和處理學生問題之下產生的壓力,本研究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三、對業務屬性繁雜難區分,多元化衝擊之下工作難度大幅增加面臨的考驗 大專校院的發展均以教學和研究為其主軸,或是發展學校核心特色,對於學生生活 管理和宿舍食衣住行事務,相較欠缺長遠的規劃。軍訓教官除了和學生有關的一般性生 活輔導業務外,還必需負責春暉專案、宿舍業務、賃居生輔導,往往都必需直接的面對 學生、家長和所有問題的第一線,要貫徹上級交賦任務又要管理教育部屬,對學生的品 格陶冶、法治教育、管教管理、糾紛排解和處理人的問題之複雜性,其工作特性時常受 到三明治式夾擊,形成生活壓力及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在學權自主之下必需扮演的角色 多元,且每個角色又有其需要之溝通技巧與人際關係,在大專校院教師有升等和評鑑的 壓力,其工作重點通常是放在教學和研究;學務行政人員從事的是行政庶務的工作,難 以期待對學生產生提升和輔導實效;諮商中心是針對專業心理層次的諮商輔導,在專業 諮商之前有太多的緊急突發事件處理、生活輔導狀況和糾紛並非專業的諮商老師所願意 承擔的;因此實務面而言真正去投入學生問題,解決學生問題的應該是誰?是軍訓教官 嗎?因為是軍人的抗壓力較高嗎?還是行政能力較強?軍訓教官大都由軍隊中轉任,是 國家長期所培育的人才,轉換跑道任職於學校之後所承擔的任務,所謂學校沒有人願意 做的事或是學生的疑難雜症,在教育環境多元的衝擊之下其工作難度的增加,所產生的 壓力的確值得探討。 2.

(14) 四、對綜觀資料整理發現,大專校院對相關議題研究較為薄弱 「壓力問題」一直是工作職場的重要研究議題,在目前多元化的教育現場中更是值 得關注;根據研究者檢閱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學校有關「工作壓力與因應方 式」之研究論文,其中國小部份共計23篇最多(校長1、行政人員6、教師16)、國中部 份共計10篇(校長1、行政人員7、教師2)、高中職部份共計13篇(行政人員4、教師、 軍訓教官6);在大學部份僅有4篇(行政人員2、教師1、軍訓教官1)。綜觀資料整理, 各層級學校工作壓力研究集中在國小和高中職,研究對象集中在行政人員和教師,大專 校院僅有研究者蘇馨(2006)針對大學教官做研究的僅有一篇,有鑑於此,引發了本文 撰寫的動機,另外在大學自主之下各校的生活輔導組長和住宿服務組長,其工作為何難 以找到有意願之教授兼任,大多數都由軍訓教官所兼任?每年的寒暑假軍訓教官的遷調 和流動率也相對的偏高?高中職軍訓教官總誤認為大專軍訓教官較為輕鬆?…等;因此 本研究希望了解大專校院軍訓教官面對繁雜的工作事項所產生的壓力源為何?及其因 應方式為何?在面對自主多元的工作挑戰,其壓力現況為何?能瞭解大專校院在第一線 面對學生的複雜問題之下,軍訓教官之高度壓力現況為何?希望相關議題的解答研究, 對學校行政管理而言能對未來產生更穩定的發展。 五、對大專校院軍訓教官應突破傳統思維創新發展,並正面尋求壓力釋放 各校在組織發展中均將「創新」列為重點指標,面對瞬息變化的環境考驗,唯有創 新才能引領組織永續航向藍海。在現今自由民主的風潮之下,必需要尊重學生之權益和 高度的自由,因此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必需突破傳統思維包袱,改變科陳制式死板的管教 思維以順應時代創新求變,瞭解如何和同學站在同一線上的有效管理模式,以強化啟發 引導正確的觀念與良知,並非再使用傳統的打壓式管理模式;另在掌管學生生活輔導工 作之下,面對軍訓教官員額減少、軍人繳稅後的退伍潮人數遞減、軍訓授課教學的準備、 工作職務接班人選不易尋找、家長的期待和要求、學生多元自主更需要高度關注和所擔 任的工作複雜的內容…等,來自各方和廣角度情境的有形無形壓力,如何尋求適切的紓 壓方式,讓工作進展順利而貢獻學校?帶領團隊有良好的服務品質熱忱的關懷學生,讓 學生充分受惠才是教育目的。以上五點為本研究之動機。 3.

(15) 貳、研究目的 在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之下,本研究探究之目的歸納如下: 一、了解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 二、了解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因應方式。 三、分析大專校院軍訓教官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源之關係。 四、分析大專校院軍訓教官背景變項與因應方式之關係。 五、分析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之關係。 六、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有關單位、學校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名詞解釋.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問題,並就重要名詞加以定義說明: 壹、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問題如下: 一、大專校院軍訓教官最主要的工作壓力源為何? 二、大專校院軍訓教官最主要的因應方式為何? 三、不同性別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年齡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五、不同婚姻狀況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六、不同階級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七、不同職務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八、不同服務年資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九、不同學校類型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十、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工作壓力源是否有差異? 十一、不同性別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十二、不同年齡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十三、不同婚姻狀況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4.

(16) 十四、不同階級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十五、不同職務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十六、不同服務年資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十七、不同學校類型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十八、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其因應方式是否有差異? 十九、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壓力源是否可預測其壓力因應方式? 貳、重要名詞解釋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的主題更為具體、清晰,茲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一、軍訓教官 軍訓教官是經由教育部介派至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遂行軍訓課程授課、學生生活輔 導及校園安全維護工作之現役軍人。依據教育部「高級中學以上學校軍訓人員人事管理 作業規定」第二條述:「軍訓人員係指教育部軍訓處、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直轄市政府 教育局及高級中學以上之軍訓教官。」所稱軍訓教官者包含軍訓處、中辦室第六科編制 及借調人員、臺北市與高雄市軍訓室編制及借調人員、各縣市聯絡處軍訓督導、各大專 院校設置之軍訓室主任、生輔組長、 一般教官;高級中等學設置之軍訓主任教官、生 輔組長、一般教官。 本文欲研究之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係指目前任職於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之軍訓教 官,2007 年開始教官退役後轉聘之校安專員不在研究範圍中。本研究針對大專校院的軍 訓室主任、生輔組長和一般教官進行研究,官其階級研究範圍為少將、上校、中校、少 校之男性或女性教官。 二、工作壓力源 目前我們生活在現今高度變化發展的時代,每日需面對不同層面的壓力,壓力的來 源層出不窮,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壓力,這些壓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 我們的行為、思考、感覺及身心健康,適度的壓力是進步的動力,而太大的壓力則會造 成情緒失控、情緒起伏不定,或是精疲力竭,對身心造成負面影響,久而久之造成疾病, 影響生活品質。壓力源是本身一種刺激,當個體感覺受到這些挑戰、威脅或需求的刺激, 5.

(17) 就會產生緊張及壓力的狀態,舉凡因工作的關係和來源所引起令人心神困擾、緊張鬱 悶…等持續不愉悅的感覺,都是工作壓力源。 在本研究中所探討的工作壓力源是綜合國內外學者文獻,以工作壓力源面向來探討 工作壓力;工作壓力源是指受試者在「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工作壓力源量表」中所得的分 數高、低,得分愈高者表示壓力源愈高。本研究將壓力源共分為工作特性、工作環境、 工作自主性與社會支持度等四種不同構面,茲將其定義臚列於下: (一) 工作特性:教官在面對實際工作上的困難,和現實面的責任壓力。 (二) 工作環境:教官的工作環境和學校重視程度的認同感。 (三) 工作自主性:面臨工作的壓力需自我挑戰與自我成長學習。 (四) 社會支持度:當面臨工作壓力能獲得有效的支持程度。 三、因應方式 每個人對壓力的承受度不同,相同壓力下因人而異產生不同的反應結果。個體的情 緒調適能力能緩和因環境所造成之壓力,它能幫助個體有效因應不愉快之情境,避免產 生煩悶不佳的情緒,所以正視壓力、瞭解壓力因應方式、培養健全的人格,建立良好的 人際關係,有益健康快樂的生活。個人面對內外在的心理要求,或與環境互動所產生問 題及矛盾,當受到衝擊感受到壓力時,本能反應會以各種方式或手段試圖改善,使本身 的身心狀態回復正常的過程。本研究將因應方式定義為:「個人在工作上遇到壓力源或 重大挫折,所表現出的行為反應模式和解決減緩壓力之各種方法過程。」以受試者在「大 專校院軍訓教官因應方式量表」中所填答之選項表示,得分愈高表示壓力因應方式愈 佳。本研究將受試者之因應方式共分為四種不同構面,茲將其定義盧列於下: (一)尋求解決的方法:當面對壓力來臨,找出方法尋求解決之道,降低或消除壓力。 (二)自我調適與放鬆:當上述方法無效時,以自我調適和放鬆的方式減輕工作壓力。 (三)尋求支援之管道:當面臨壓力無法獨立解決,尋求他人的支援以減輕或紓解壓力。 (四)理性思考與面對:當面臨工作壓力無法排除或無法有效尋求解決,改變自己思考 角度、態度和方式,獲得解除壓力。. 6.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透過蒐集相關國內外 文獻研究探討,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判斷,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架構,並作 為研擬問卷的架構綱要。 二、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根據文獻探討所得編擬問卷大綱,依此大綱並參酌相關研究 問卷,使用Cooper (1988)所編制的「壓力量表」及參考鄭雅雯博士中文版JCQ問卷, 結合軍訓教官工作特性修改成「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之調查問 卷」,做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以進行問卷調查,藉以瞭解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 源及因應方式。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之步驟,基於研究動機確立研究目的,蒐集相關文獻探析,掌握研究 問題,以擬定研究計畫。茲將研究步驟分述如下,並參照圖1-1。 一、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者身為軍訓教官,目前也在大專校院擔任軍訓教官職務。本研究根據研究動 機,確立研究主題,進而確定研究目的,釐清問題,據以執行本研究之進行。 二、訂定研究計畫 確定研究主題與目的後,針對研究範圍、步驟加以界定,確立研究方法,擬定研究 計畫。 三、進行文獻蒐集與探討 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相關書籍、期刊、論文以及研究機構出版品等文獻,加以 歸納、分析、整理,作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 7.

(19) 四、建立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的結果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五、編製問卷初稿 參照文獻探討所整理歸納的結果,並彙整指導教授的意見,擬定研究所需的問卷。 六、實施預試(量表信效度檢測與修正) 問卷初稿完成後,按比率隨機抽取公、私立大專校院100位有效問卷實施預試,依 預試結果進行信度、效度檢測與修正,並請專家學者對問卷內容賜予意見,修改問 卷中不適當或增加不足的題目後,再請指導教授就問卷內容加以指導,編成正式問 卷。 七、正式施測 針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學校,包含專科學院、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100學 年度第二學期)之軍訓教官,實施抽樣調查,透過事前電話聯繫採取電子郵件、在 暑期研習當中親自送達與郵寄方式併用,將正式問卷發放進行調查。 八、資料整理與建檔 問卷回收後進行資料整理建檔,並將所獲得之資料經由SPSS 17.0.1套裝軟體進行統 計分析及整理。 九、結果與討論 依統計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與討論。 十、結論與建議 依據文獻探討、問卷調查結果,做成結論與建議,以提出研究論文。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步驟如圖1-1研究步驟流程圖所示。. 8.

(20) 研究動機與目的. 訂定研究計畫. 進行文獻蒐集與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 編製問卷初稿. 實施預試. 量表信度、效度檢測與修正. 正式施測. 資料整理與建檔.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 1-1. 9 研究步驟流程圖.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界定如下: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針對現職之大專校院軍訓教官。 二、就研究主題而言,僅以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壓力源及因應方式為主。 貳、研究限制 一、基於人力、經費及時間上的限制,本研究僅針對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研究結果之 解釋與推論,僅能提供有關單位和學校做為政策運用和改善工作壓力之間接參考。 二、由於本研究所探究的對象係針對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為主要研究範圍,故研究結果 可能無法推論至其他不同專業人員。 三、問卷係採自願填寫方式,部分較具敏感之問題會造成自我防衛心理,或因受訪者其 個人觀感、認知、時間、情緒、態度等當下主客觀因素之影響,使問卷結果產生些 許偏差。另外問卷調查只能了解其普遍現象,並無法探究其背後因素。本研究僅能 就普遍現象做陳述。. 10.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針對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為研究主題,並以全國大 專院校軍訓教官為研究對象,在本章中將探討與本論文相關之研究,並針對相關文獻 加以解釋及說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對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實施概述介紹;第二 節探討工作壓力源之意涵與相關理論分析;第三節探討因應方式意涵與相關理論分析; 第四節針對軍訓教官所做的研究實施探討;本章深入探討國、內外學者對壓力源、因應 方式的定義,並綜整出本研究定義軍訓教官的壓力源、因應方式以測量壓力知識和運 用工具為何?以作為本研究結果討論之依據。茲論述如下:. 第一節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之概述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內容,包含軍訓課程授課教學、學生生活輔導和校園安全 維護;劉崑泉(2004)將軍訓教官的角色功能歸納為四類:第一為國防教師角色:實現文 武合一、推動兵役行政、提升愛國教育以充實國防精神戰力;第二為學生生活輔導角色: 建立學生良好的生活禮儀、協助生活常規和秩序維護、緊急送醫疾病照料、急難救助和 緊急糾紛協處以及突發情緒疏導和生活照顧;第三為校園安全維護角色:校院安全事件 處理通報及 24 小時校園駐校安全執勤;第四為學生校外輔導角色:校外賃居學生安全 維護、學生交通安全維護、學生校外不良行為協處與防範輔導、突發事件與特殊事件處 理。然而,以學校組織而言通常在學生事務處設立軍訓室,負責學生生活輔導相關業 務,舉凡學生品德與法治教育、獎助學金、學生獎懲、兵役問題、學生請假、服務學 習、住宿問題、生活權益、輔導照顧、情緒反映和各項在校發生之緊急事件等,除此 之外,軍訓教官還需兼負學校軍訓課程教育授課。由於面對第一線學生問題非常辛苦 而繁雜,各學校都採取不同的組織架構和任務編組以採取面對學生問題之因應方式。 依據教育部軍訓處2012年軍訓教官人事資料統計(100學年度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與 輔導主管人員名錄),大專校院共計臺北市31所、新北市19所、基隆市3所、桃園縣市15 所、新竹縣市5所、苗栗縣市6所、臺中市18所、彰化縣市5所、雲林縣市3所、南投縣市 2所、嘉義縣市7所、臺南市16所、高雄市24所、屏東縣市8所、臺東縣市2所、宜蘭縣市 4所、花蓮縣市5所、澎湖縣1所及金門縣1所,共計北部81所、中部32所、南部55所及東 11.

(23) 部離島9所,總計177所,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共計948人。高中職生活教育部份大都由軍 訓教官負責實施,大致有其穩定模式;進入大專校院之後的學生,表面上好像較不需要 像在高中職如此受教官的管理,其整體生活行為進入自主自治階段,但住校和賃居學生 比例增加,然而發生的學生問題和處理生活事務上更加繁瑣多元。. 12.

(24) 第二節 工作壓力源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壹、壓力的定義 「壓力」(1956)一詞,源自拉丁文字「緊繃」(to tighten)之意;在物理學上,係指單 位面積所承受的扭力。1950 年代,被稱為壓力之父的 Hans Selye,以壓力(stress)來說 明導源於突然、或長期暴露於環境的刺激「壓力源」(stressor)中,所引起的內在生物 化學狀態(Weybrew,1992)。其後,引發了許多學者探討個人在壓力過程中調適差異 的相關研究(Altmaier,1995)。 目前投入壓力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如汗牛充棟,而他們也相繼提出自己對於壓力的 觀點。在眾多的定義中,以Selye (1956) 提出的看法最早,Selye指出壓力是對於任何需 求所產生的一種非預期性反應,並於1956年將壓力相關概念引進社會科學領域之中,並 加以定義。因此各學者便開始以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壓力,在現今社會更形成了心理學、 生理學、教育、醫學和企業界各領域研究焦點。 表2-1則是將部分學者對壓力所下定義的整理,從表2-1對壓力所下的定義中我們可 以發現,引發壓力相關的向度有「個體調節心理狀態失衡之能力」 、 「個體與環境間配合 度」 、 「個體最大忍受環境刺激的程度」 、 「個體可完成工作要求之能力」與「個體適應週 遭環境之能力」;在這些向度中,重點都是在探討壓力所造成個體心理或生理的不平衡 狀態,以及個體是否能運用本身資源來調節此種失衡的狀態,達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目 的。而工作壓力則將環境限定於工作範圍,表2-2為工作壓力定義之匯整。多數研究者 認為工作壓力,為工作環境對個體之影響,使得個體感到心理或生理不適,產生負面情 緒。. 13.

(25) 表2-1 壓力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人員 Selye McGrath. 研究年份 1956 1970. Ivancevich & Matteson. 1980. Blau. 1981. Martin & Schermerhor n 林立曼. 1983. 田蘊祥. 2002. 李勝彰. 2003. 2000. 所論述壓力之定義 壓力是對任何需求所產生的一種非預期性反應。 他認為壓力是外在需求和反應能力之間存在的一種不平衡 現象,而此時若無法滿足需求,即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壓力為一種適應性質的反應;乃是外界之事件、情境及動 作對於個人產生特殊的生理或心理上的要求,而造成之結 果。而且此反應是以個人心理歷程和個體特質為中介變項。. 壓力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 之間不能配合的結果就是壓力。 壓力是個人對於人與環境配合中之要求、限制及機會所產 生的主觀和知覺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連鎖反應狀態。 壓力是工作或環境呈現的要求超過個人能力與可使用資源 之刺激。其過程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其結果因人而異, 可導致個人心理與生理正向或負向改變之狀態。 壓力是對生活情境中的某些事物,產生不適反應,個人無 法及時地調適因應,會對身心產生影響的一種狀態。 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知覺環境刺激、超過個體負荷, 而產生緊張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4.

(26) 表 2-2 工作壓力源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人員 French. 研究年份 1974. Beehr & Newman. 1978. 潘正德. 1995. Blau. 1981. Martin & Schermerhorn. 1983. 吳錦隆. 2001. 吳政隆. 2002. 劉雪貞. 2003. 王埱棻與 張英鵬 林月娜與 吳明隆 林美惠與 林振豪 莊淑灣與 呂錘卿 陳卷彪與 羅文旗 Betore. 2004. Mcgowan,Gar dner & Fletcher 蘇馨. 2006. 2006. 工作壓力源係指工作者處在工作情境中,因工作相關因素導致個 體不愉快之負面情緒反應。. 王玉麟. 2006. 工作壓力源係指個人與工作環境產生互動之動態歷程,因工作者 在工作上自我要求與自我實現的期許,導致個人身心失衡之結 果。. 2004 2005 2005 2005 2006. 所論述工作壓力源之定義 工作壓力源係由個體之能力、可用資源與工作壓力三者之間因關 係不平衡所導致。 工作壓力源係指與工作有關之因素和工作者交互作用,進而造成 工作者產生心理與生理正常功能出現變化之情形。 工作壓力源係指來自工作上的壓力,而且發生的對象必定是人, 也特別指出各行各業之人都可能在其工作上承受某種程度之工 作壓力。 工作壓力源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 之間不能配合的結果就是壓力。 工作壓力源是個人對於人與環境配合中之要求、限制及機會所產 生的主觀和知覺而發生的正向或負向反應狀態。 工作壓力源是工作者在工作情境中,與內外在變項交互作用下, 其能力及可用資源無法獲得滿足,導致個人生理、心理產生的不 平衡。 工作壓力源是因個人在工作過程中,經由認知發現工作環境超出 個人能力造成生理與心理產生化學變化。 工作壓力源是個體面對本身能力與工作需求無法契合或環境無 法提供足夠的資源,滿足個人需求時,心理感受到威脅感的情形。 工作壓力源包括環境因素、教學因素、人際因素與個人因素四個 層面所導致。 工作壓力源係指工作量太多,導致個人無法完成所產生之壓力。 工作壓力源係指個體在面對工作環境時,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之 下,導致個體產生心理、生理與行為不平衡之反應。 工作壓力源是個人主觀知覺到工作要求或實際工作負荷量超過 個體能力,導致身心失衡,產生威脅、無力與挫折感。 指出工作壓力源係指工作者在工作上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和來 源。 工作壓力源由工作環境各項因素所造成,包含工作超載、角色模 糊、角色衝突、角色壓力、供給支援、工作條件…等。 工作壓力源會為工作者帶來健康和安全負面之結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壓力及工作壓力源之不同見解,本研究認為產生工作壓力源於個體 無法在工作與環境產生融合,所引發之一連串矛盾從而使得個體身心感到不適或造成負 面影響。 15.

(27) 貳、工作壓力源 壓力是普遍存在的事,然引發壓力之動力則為壓力源。通常,壓力源主要可從外在 環境、組織因素和個人特質三層面加以分析(Robbins,1996) Robbins(2005)的工作壓力模式,將壓力源分為外在環境因素、組織因素及個人因 素,區分為三大類。經個別差異干擾之變項影響,其感受壓力而產生心理、生理及行為 症狀結果之模式,這三層面之間的互動影響,如圖2-1所示。相同的壓力源,每一個人 的知覺感受並不一致,是否形成壓力,完全是看個人對壓力源主觀認知而定。. 潛在來源. 影響. 一、外在環境因素 1.經濟不確定 2.政治不確定 3.技術不確定. 個別差異. 四、生理症狀. 知覺情形. 1.頭痛. 工作經驗. 2.高血壓. 人際關係. 3.心臟病. 社會支持 敵對性格 二、組織因素 1.工作要求 2.角色要求 3.人際關係 4.組織結構 5.領導風格. 五、心理症狀 1.焦慮 2.消沉. 感受到壓力. 3.工作滿足感減低. 三、個人因素. 六、行為症狀. 1.家庭問題. 1.生產力. 2.經濟問題. 2.曠職. 3.人格問題. 3.離職 圖2-1. Robbins 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 Robbins,S.P. (2005) 16.

(28) 一、外在環境 外在環境的不確定,除了影響工作要求的設計外,也會影響承受壓力的程度。其中, 以經濟、政治和技術之不確定性的外在環境壓力來源為主。 (一)經濟的不確定性 人們會更加擔心工作的保障性,如:裁員、減薪,深怕賴以維生的工作受到威脅, 因而使人有壓力感。 (二)政治的不確定性 人們感受到政治鬥爭或政府改革引發政治風暴,以及政局混亂引起的社會不安,常 使人感受到壓力。 (三)技術的不確定性 主要來自科技的發達,人們無法符合時代的潮流趨勢,不能勝任科技產物的衝擊, 便會產生壓力。 二、組織因素 工作要求,角色要求、人際關係、組織結構、領導風格、組織發展歷程是組織環境 造成壓力的重要因素。 (一)工作要求 包括工作設計(自主性程度、任務多樣化程度)、工作條件與工作的物理環境。工作 場所的溫度、噪音、人為干擾,不舒服的工作情境,將導致焦慮,形成壓力。 (二)角色要求 組織成員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無法同時妥協或滿足,形成角色衝突。組織成員因時 間的限制,無法扮演各種角色,形成角色過度負荷。組織成員不清楚別人對他的角色期 望為何,因而不確定他該如何表現,形成角色混淆,於是便形成壓力的根源。 (三)人際關係 組織成員相互的人際互動關係是形成壓力的重要因數,缺乏同僚的支持或與同僚的 關係不良,會帶來相當大的壓力,特別是那些社交需求強烈的個人。. 17.

(29) (四)組織結構 工作要求決定了組織層級、法令規章與決策權責的歸屬。太多的規定以及個人缺乏 決策參與權,都會影響個人的感受,也是造成壓力的潛在來源。 (五)領導風格 組織的領導型態,有一些領導者所創造出來的組織文化,會使組織成員感到緊張、 焦慮,而使之產生壓力。 (六)組織發展歷程 組織在創立、成長、成熟與衰退階段,會有不同的難題,對成員造成不同的壓力。 尤其是創立期充滿興奮和不確定性,衰退階段則面臨裁員、緊縮,組織成員所承受的壓 力最大。 三、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也是知覺壓力的重要特質之一。由於家庭與個人是密不可分,家庭氣氛、 子女管教都會導致壓力,並且帶到工作中。而經濟財務狀況,尤其是入不敷出,也將導 致壓力而無心工作。 人格特質更是組織產生壓迫感的重要仲介變項,內控型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壓力的程 度較輕;而外控型的人在面臨壓力時,較可能感到無助,而且較可能感受到壓力。而個 別差異中的知覺情形、工作經驗、社會支持情形,均會影響壓力感受的程度。 本研究所探討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的工作壓力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 工作業務壓力 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經常性處理學生事務,造成工作時間長、事情繁雜及生活緊張及 長期疲勞、組織成員想法不同,步調難一致等。 (二) 人際壓力(含家長、學生、上級長官、學校老師等) 學校各項事務中,個人所處角度不同、認知有異,故在處理一件事務上,常有不同 的方式。例如,家長重視親子關係,常希望教官扮「黑臉」,讓其子弟能認真向學、懂 得適應團體生活。但現在學生較不易適應團體生活、個人的想法為上、服從性低,在學 校生活中總是要求最好、最舒適的居住環境,而不願配合生活紀律或者相關規範。上級 18.

(30) 長官也有校務評鑑的壓力、招生壓力、躋升「百大」…等。各面向的人員均造成面對學 生第一線教官的壓力,一方面要讓學生生活的舒適,另一方面又要兼顧團體生活的紀 律,或者學校政策的配合(如節能減碳、早睡早起、自主打掃和服務學習…等)。壓力程 度不言可喻。 (三) 個人家庭等其他壓力 因處理學生生活事務繁複而不定時,故在校時間長,與家中相處時間有限,造成對 家人照顧不周,所面臨之家庭壓力,前三名為「在學校擔心家人」 、 「為家人或家中的事 情煩惱」及「家人住院或生病」。 由上述可以發現,身處於第一線教育現場,無論扮演何種角色,身處何種情境,皆 面臨著壓力的問題,唯每位成員之壓力來源有所不同,也是本研究探討之原因。 四、壓力模式 上述對壓力、工作壓力及壓力源定義進行回顧總結,為便於研究,在亦有壓力定義 基礎上並參考「軍校生生活壓力知覺模式研究」 (邱發忠、劉建鷗,2004) ,綜合其觀點 將壓力引發分為三種模式,即「刺激取向模式」、「反應取向模式」及「互動取向模式」 三種。第一種為刺激取向:認為壓力是一種刺激。第二種是反應取向:認為壓力是一種 反應。第三種是互動取向:認為壓力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間的互動關係等。 茲就此三種壓力取向的分類,研究者將蒐集的定義加以歸納,分述如次: (一) 刺激取向 此為一般心理學家經常採用的定義,採此觀點的學者,視壓力為一刺激,強調造成 壓力的來源(stressor) 。代表者有 Kammer,其 1981 年指出壓力是一種刺激或一個事件, 不管是真實存在或是想像,只要能使個體失去原有的狀態,並激發個體內在的適應過程 以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的事件或刺激均可稱為壓力(Lazaris & Folkman,1984)。所謂刺 激包括內在事件,如飢餓、寒冷、炎熱、性等等;外在事件,如離婚、爭吵、車禍等等。 以下就近年來主張此一取向學者分述如下: 1. Aldwin(1994)則認為壓力源包括創傷、生活事件、嫌惡的物理環境、慢性角色緊張 及日常瑣事。 19.

(31) 2. Wills 與 Shiffman(1985)亦提出三種壓力來源:一為重大生活事件(major life events) , 急遽而持續時間相當短暫,如轉學、親人去世;二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everyday problems of life) ,如擠公車、排隊或與店員發生爭執等煩瑣事件(hassles) ;三為持久的生活緊張 (enduring life strain) ,指履行角色有關的長期壓力,如學生擔心課業成績和未來計畫(蔣 桂嫚,1993)。 3. Burke(1994)和 Tamarm(1980)及 Mcintyre(1983)認為壓力是一種發生在個體身 上的內外在的負向刺激(蔡婉莉,2002)。 4. Compas,Orosan 以及 Grant(1993)也強調壓力研究的途徑,應從個人的生活事件(life events)著手,他提出二個觀點,一為生活事件造成生活的次序混亂,及產生生活壓力 間有重要的相關;二為生活事件的壓力,較易形成受傷害的生活過渡期(life transitions) 。 5.Newcomb(1986)亦認為生活事件為引發壓力主要刺激源,其強調生活事件的概念, 提出生活事件調查問卷,包含 39 項主要生活事件來評量青少年的生活壓力特徵,諸如 父母離婚、情侶分手、課業失敗等。 根據此一觀點,壓力是「一個原因」 (a set of caise) ,此種定義視壓力為隱含在環境 中的刺激,刺激本身就具備有壓力之特質,會使個體感受到某種程度的生活變動,或對 個體的心理造成威脅,甚至對個體形成失序,而導致個體在表現與要求間有所差異。依 據此取向之功能在於辨明各種情境之刺激,強調壓力來源之重要性。雖然以刺激取向來 定義壓力,容易找出壓力來源,但是各種壓力源有其不同特性,且個體對壓力的容忍力 常有極大的個別差異,不同的個體面對相同的情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知覺與處理方式。 因此,在定義壓力時,除了刺激取向的觀點,仍需考慮壓力的其他不同層面,以求能貼 近壓力的真義。 (二) 反應取向 持此觀點的學者乃受到 Selye 的壓力理論的影響,視壓力為「個體對環境刺激所產 生的整體性反應」。Selye(1973)認為壓力是身體對於各種要求所產生的非特殊性反應 (nonspecific response) ,而不同的壓力源之下所產生物理的或化學的,心理社會的或生 理的,正向的或負向的,愉快的或不愉快的一般性的生理影響,乃為全部有機體對於所 20.

(32) 有壓力源的共同反應。再者,Selye(1979)也將由壓力源導致有機體所產生的非特殊性 反應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指出壓力適應的歷 程可分為三階段,如圖 2-2。 抗拒期 高 正常抵抗層次 低 耗竭期. 警覺反應期. 圖 2-2. 壓力反應 GAS 理論. 資料來源:引自 Selye 壓力反應之 GAS 理論(1983) 1. 警覺反應期(alarm reaction) 指有機體突然暴露於不適應的有害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反應。此一階段又可分為震驚 期與反震驚期。 (1) 震驚期(shock phase)︰對有害刺激來源最初與立即的反應情形有不同的傷害信 號,典型的徵候如心悸亢進、肌肉張力的喪失、體溫和血壓降低等。 (2) 反震驚期(countershock phase)︰有機體運用防衛力量以圖復原,此時腎上腺皮 質擴大,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持續增加。 2. 抗拒期(stage of resistance) 有機體逐漸完全適應壓力源而使徵候改善或消失,也會因為習慣和適應,同時減少 了對其他刺激的抵抗。 3. 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 因為有機體的適應力有限,若壓力源非常強烈並持續時間過長,耗竭將無情地隨之而 至,徵候再度出現,如壓力一直持續未減弱,則將導致疾病,嚴重到甚至死亡。 Cohen,Evans,Stokols 與 Krantz(1986)認為 Selye 的壓力理論具有兩方面的深遠影響, 第一是假定個體對壓力的適應能量是有限度的,能量用盡會導致有害的影響;第二是疾 21.

(33) 病之發生是個體試圖因應壓力源所產生的結果。然有批評者認為 Selye 以動物為實驗對 象,無從認定人類的壓力反應對威脅的認知評估所佔的重要性,因為一般認為個體對單 一情境所知覺到的意義,可以決定將發生何種的生理反應(游恆山,1991)。 綜上所述,壓力確實會對每個人造成影響。但並非所有的壓力都會讓人帶來負面的 影響,適當的壓力卻能激發出人的無窮潛力。Gmelch(1982)發現壓力與績效的關係是 呈鐘型曲線,也就是在壓力太小的情況下,個體刺激不足不夠機警,無法以最佳狀態面 對問題;在壓力太大的情況之下,個體則過度緊張,反而又無法表現最佳狀況;唯有在 最適當的壓力下,才能激發創造力,才有最佳表現(繆敏志,1994)。現今每個人每天 皆與壓力相伴,不同的是面對的壓力不同,程度大小不一以及面對壓力時產生的反應亦 有所不同。綜觀以上論述本研究對「壓力」一詞之定義為:「壓力為個體身處環境中, 經由環境因素之刺激,所產生之不同的反應方式,因個人特質之不同而有正面或負面之 影響」。 參、工作壓力源之測量 壓力作為抽象概念,如何對其進行準確衡量為瞭解壓力大小類型之關鍵。前人基 於壓力產生之原因,將這些原因形象化,制定各種判斷壓力大小之量表,現敘述如下: 一、「社會再適應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SS) Holmes和Rahe在1967年提出「社會再適應量表」來檢核個體在最近六個月內所發 生的生活變動所產生出的壓力,其中包括43個主要生活變遷,得分愈高表示壓力愈大, 300 分表示「重度壓力」 ;200-299 表示「中度壓力」 ;150-199表示「輕度壓力」 ;149 以 下表示「未感到有壓力」(Holmes & Rahe,1967)。 二、職業壓力指標OSI之模式(Occupational Stress Index, OSI) Copper 等學者於1988年,基於個體與環境互動的觀點而發展出一套衡量壓力源與 工作壓力結果的工具,稱為「職業壓力指標OSI之模式」 ,其中將工作環境所潛在的壓力 源和工作者的特質及習慣性均納入考量。其工作壓力的源方面,如組織中的角色、工作 本身的因素、組織結構與氣氛、生涯與成就、家庭與工作的互動與其他人的關係等;工 作壓力的結果方面,如工作滿意度、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缺勤、工業傷害事故等;其 22.

(34) 工作壓力後果會因個人因應方式及人格特質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三、壓力自覺症狀量表(symptoms of stress self-assessment,SOS) Kogan在1975 年編製的壓力自覺症狀自評量表,量表內容包括了:神經系統反應、 心肺系統反應、腸胃系統反應、憤怒反應、憂鬱反應、焦慮反應、肌肉緊張反應及生活 型態,共計94 題,以五點計分方式, 「從不」為0 分、 「很少」為1 分、 「有時」為2 分、 「經常」為3分、「總是」為4 分,分數愈高,表自覺壓力反應愈頻繁,Cronbach’salp值 為0.96,各項度的信度值介於0.71~0.87之間。 本研究為樣本調查,因此以自評量表為測量工具,且目的為瞭解大專校院軍訓 教官的壓力為何,因此以Copper (1988)所編制的「壓力量表」及參考鄭雅雯博士中 文版JCQ問卷,結合大專校軍訓教官工作特性做部份修改而成的「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壓 力源量表」再加上人員背景變項資料編製作成問卷為研究工具。 肆、相關實證研究 整理資料發現,前人對於壓力及壓力源之研究多以個人特質為基礎,探尋不同個人 特質其感知壓力源之差異情況,現將前人對此之研究整理如下: 一、個人特質與壓力源知覺之研究 個體對於壓力知覺是不同的,故而在所處相同壓力源之情況下,不同個人特質對於 壓力感受亦存在差異。個人特質是否會產生差異,主要在於該特質是否受制於環境,即 環境對於某種特質是否有傾向。前人研究者對此進行研究,現就不同個人特質對壓力感 受差異之研究匯整如下: (一)性別 張惠蓉(2000)研究發現證劵公司中,男性的工作壓力高於女性。周淑萍(1994) 發現銀行業中,女性的工作壓力高於男性。但藍建國(2000)研究戶政機關發現,性別 與工作壓力並無顯著關係。由以上三位研究者,研究結果發現,性別在不同環境壓力源 中會造成差異表現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工作環境不同,對於不同環境中男女要 求不一樣,故而所感受壓力不同,造成差異亦不同。 (二)年齡 23.

(35) Ivancevich & Matteson(1980)指出,不同年齡的工作者,對工作壓力的知覺也 有所不同。而學者(周淑萍,1994;陳盈成,2001)研究 發現年齡越小,感受到的工 作壓力越大。但張惠蓉、藍建國(2000)研究發現年齡與工作壓力無顯著關係。工作性 質不同亦會影響不同年齡對於工作壓力知覺。如從事無年齡壓力工作,則不同年齡對於 壓力知覺應是無差異,若是從事需要經驗或資歷工作時,年齡較小個體由於經驗資歷不 夠,對於工作壓力知覺要較高些。 (三)年資 張惠蓉(2000)研究發現年資越低,工作壓力越大。而藍建國(2000) 、陳盈成(2001) 研究發現年資與工作壓力無顯著關係。年資之差異情況與年齡類似。年齡較小者一般年 資較淺,在從事相關工作時,由於經驗技能等不足常常會感受更大壓力。 (四)教育程度 周淑萍(1994)、陳盈成(2001)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工作壓力呈正相關。但張惠 蓉及藍建國(2000)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工作壓力無顯著關係。前人研究結果不盡相同 可見教育程度是否呈現差異,亦與所處工作環境相關。工作環境是否會造成教育程度壓 力,是教育程度產生差異之原因。 (五)婚姻狀況 Jones & Fletcher(1996)研究發現已婚與工作壓力呈正相關。但張惠蓉、藍建國(2000) 研究發現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無顯著關係。顯見婚姻狀況是否與工作壓力有關其個人特 質與差異為主因。 二、個人特質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 (一)性別 何雪真(2002)認為女性比男性的角色模糊、角色衝突顯著較高。而莊媜夙(1999) 認為男性比女性的角色衝突以及角色負荷(量)顯著較高。但其他學者(王秋絨,1981; 王青祥,1985;謝茉莉,1989;郭騰淵,1991,韓繼成,2002)研究結果一致認同,性 別與角色壓力無顯著關係。 (二)年齡 24.

(36) 王青祥(1985)與謝茉莉(1989)研究發現年齡越低,角色模糊越高、角色負荷(量) 越低。而韓繼成(2002)研究發現年齡越低,角色壓力越大。但何雪真(2002)發現年 齡與角色模糊、角色衝突、角色負荷(量)、角色負荷(質)之間無顯著關係。 (三)年資 莊媜夙(1999)研究顯示年資與角色負荷(量)有顯著關係。而韓繼成(2002)研 究顯示年資與角色衝突、角色負荷(量) 、角色負荷 (質)有顯著關係。但其他學者(王 青祥,1985;林世昌,1987;謝茉莉,1989;何雪真,2002)的研究發現年資與角色壓 力無顯著關係。 (四)教育程度 根據林世昌(1987)、謝茉莉(1989)及何雪真(2002)的研究顯示,教育程度對 角色模糊有顯著關係。但莊媜夙(1999)研究顯示教育程度對角色壓力並無顯著關係。 (五)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與角色壓力的關係,莊媜夙(1999)發現未婚者的角色模糊高,已婚者角 色負荷(量)高;王青祥(1985)發現婚姻與角色衝突有顯著關係,但謝茉莉(1998) 與韓繼成(2002)發現兩者並無顯著關係。 三、綜合以上理論模式與研究 本研究針對大專校院之軍訓教官工作特性,選取普遍壓力來源變項,藉以探討大專 校院個階級的軍訓教官壓力源之感受情形: (一)工作時間與負荷 係指個人對工作投入的時間與身心負荷之狀況。 (二)家庭生活與休閒 指個人所面臨的家庭生活之投入、家人互動及休閒活動安排等。 (三)組織領導 指個人感受到對工作投入與從工作中的感受情形。 (四)外在環境因素 如個人升遷機會或學校整體邁進目標、組織競爭與自覺危機等所造成的壓力。 25.

(37) 第三節 因應方式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壹、因應方式之定義 Lazarus(1976)從認知現象學角度切入,認為因應是一種認知行為,結合壓力源的 初級評估及任何因應行為結果的再評估;Lazarus 和Folkman (1984)將因應定義為「個 體評估所面臨的外在事件與內在需求時,認為己經超出個人資源所能應付的範圍,而因 應則是為了控制這外在事件或內在需求,所做的不斷調整認知及行為上的努力」。因應 方式的概念根據不同學者有其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文字描述,以下分別列舉幾項國內外 研究者在該方面所做出的定義於表2-3中。 表2-3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因應方式的定義 研究人員 R. S. Lazarus & R.Launier. 研究年份 1978. Gmelch. 1982. R.S. Lazarus & S.Folkman. 1984. Bellings &Moss. 1984. Weiten. 1986. 施淑芬. 1990. 鄧柑謀. 1991. 林純文. 1996. 程一民. 1996. 吳宗立. 1996. 葉龍源. 1998. 因應方式之定義 因應方式是在行動上和內心上的個人努力,以處理環 境和內在的要求或衝突,而這些要求或衝突足以對個 人造成沈重負擔。 因應方式是一種解決之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選擇某 些有用的技術來減少壓力。 因應方式是指個體在認知及行為上持續的努力,以掌 控超出個人內外在負荷或資源的特定要求。 壓力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主 要因素。 因應方式是指努力去克服、減輕或忍受加諸於我們的 要求。 因應方式的形成是經由個人對壓力事件的認定之後 所採取的策略,期使壓力感受減輕和減低壓力的負向 結果,以維持個人身心健康和幸福。 因應方式是指個人遇到困擾或壓力事件時,在認知、 情緒和行為上所做出的努力。 壓力因應係指遭遇到困擾或壓力事件時,個人內在認 知與情緒及行動上所做的努力。 因應方式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擁有資源的內外 在情境或問題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 脅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力歷 程。 因應方式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個體運用各種策略,經 由認知評估努力去處理壓力事件。 因應方式是當個體面對內外在情境之要求、問題與衝 突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威脅、焦慮或是其他 身心疾病,努力選擇因應之道,去面對及處理情境或 問題的行為方式。 26.

(38) 黃義良. 1999. 張麗琪. 2000. 因應方式是個體為了符合目前環境的壓力要求,主動 修改其心理認知或變遷其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 得以產生質的改變與量的消滅之心理歷程。 因應方式是一種對外在的反應,個人經由外在與內在 的評估,而選擇適合個人的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因應方式理論 由Lazarus 和Folkman(1984)所提出的壓力認知評估理論,認為壓力的認知與因應 都包含在動態評估的過程當中,因應方式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產生壓力的重要緩衝。 一、壓力因應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的重要緩衝 (一)認知評估 個人對於某事件及對該事件的反應所做的評價和判斷,是在「環境限制、個人資源 和可選擇途徑的連續互動中,持續不斷的作評估式的判斷」。這些評估判斷作為影響到 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和體驗的情緒,以及適應的結果。認知評估依其發生的先後次序可分 為三種: 1.初次評估 「初次評估」即是個人判斷某事件對它是否具有危險性、威脅性的歷程。它可以視 為個人面對事件的初步反應,初次評估形成三種判斷情況,為無關的、正向的和壓力的。 無關的事件通常是指那些與個人利害無關,且常被忽視的事件,佔日常生活的絕大部 分。正向的事件是指對個人有利不須損耗資源,且預期可帶來好結果的事。至於壓力的 事件則是指對於個人現在的或未來的幸福有威脅或造成不利的影響事件,可又分成傷害 或喪失、威脅和挑戰三類。如果評估為傷害或喪失,則表示傷害已經發生了,而且無法 阻止;如果評估為威脅,則表示預期可能會造成傷害,但是尚未發生;如果評估為挑戰, 則是得失未定,通常個人覺得需要去克服壓力而得到良好的結果。 2.第二次評估 第二次評估是指個人對此一威脅事件所做的潛在反應之過程,此反應過程表現在個 人因應事件時可投入的資源和可做的風險選擇,使用這些資源的迫切性,和可能發生的 27.

(39) 後果作判斷,以選擇最有利的因應方式。即個人在因應威脅事件時以諸般手段採取措施 來克服或防止傷害,對所採取的選擇做最佳判斷和下達決心。 3.再評估 所謂「再評估」是指個人考慮可行的因應方式後,再將壓力情境對個人的意義做全 般性分析評估,此時可能改變原先對壓力情境的判斷,藉以修正第二次評估所選擇的因 應方式。 (二)互動因應理論 Lazarus 與Folkman(1984)亦提出互動因應理論,認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 造成的結果,兩位學者將因應模式歸類出八個類型的因應策略 : 1.面對問題:主動積極的力求改變現況。 2.疏遠:遠離事件當作沒發生任何事情。 3.自我控制:控制個人情緒和反應。 4.尋求社會支持:找對事件有影響力的人以尋求協助。 5.接受責任:自我反省與檢討。 6.逃避:藉抽菸、喝酒、飲食等行為讓自己好過些。 7.有計畫的解決問題:擬定計畫逐步解決問題。 8.正向的再評價:尋求新的信念和方向。 (三)個體面對問題時,所選擇的因應方式 主要可歸類為下列四種︰ 1.尋求解決的方法:個體面對工作壓力時,會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以消除或減 低壓力。 2.自我調適與放鬆:在上述方法均無法改變現狀時,改以調適自身情緒的方式減輕 工作壓力。 3.尋求支援的管道:個體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獨立解決時,尋求他人的協助以減輕 或解除壓力。 4.理性思考與面對:當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解決且尋求不到支持時,改以另一種角 28.

(40) 度思考問題,以求解決方式來減輕或解除壓力。 二、各級學校諮商中心的壓力因應管道 目前大專院校心理輔導(體系)以國立中央大學為例,學務處之下設立「諮商中 心」。現階段主要的工作項目為: (一)輔導重要決策策定。 (二)輔導計畫的擬定與執行。 (三)個案諮商輔導與追蹤。 (四)問卷訪查和資料蒐集。 (五)重大個案研討。 (六)重大狀況個案輔導反映報告。 (七)輔導網絡建構。 (八)建立人員「身心狀況評量表」。 參、因應方式之測量 一、COPE 量表 Carver, Scheirer及Weintraub(1989)所編製的COPE量表,經國人許文耀(2000)經 主成分分析,經斜交轉軸法進行因素旋轉,得到13個固有值大於1的因素,總解釋變異 量為63.33%,分別為:主動因應、計劃、抑制拮抗活動、限制性的因應、尋求工具性的 社會支持、正向重釋、成長、接受、否認、信仰、逃避行為、心理逃脫及情緒的聚焦及 發洩…等共有13種因應型態。 二、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 因應量表最早由 Lazarus 及 Folkman(1984)以100 個中年的社區居民為對象,調 查一整年他們面對壓力所採取的行為及思考方式所編製的 Ways of. Coping Checklist. (WOCC) ,為測量因應策略使用最早的量表,而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 的設計是在調查,個體遇到困難的壓力時如何因應,對特殊的思考及行為進行評估,將 最初WOCC的項目減少到66 題,回答的方式從「是」或「否」轉變成Liker的四點計分 方式實施因素分析,結果產生了八個因素,這八個因素包括了: 29.

(41) (一)對抗(confrontive coping) (二)遠離(distancing) (三)自我控制(self-controlling) (四)尋求社會支持(seeking social support) (五)接受責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六)逃避(escape-avoidance) (七)計劃問題的解決(planful problem solving) (八)正向的再評估(positive reappraisal) 這八個因素的設計反映「問題焦點」和「情緒焦點」的因應種類;問題焦點因應 向度包括了三類為:對抗、尋求社會支持與計劃問題的解決;情緒焦點的因應則包括了 五類為:遠離、自我控制、接受責任、逃避及正向的再評估;這八個向度的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alpha 介於0.61到0.79 間(Folkman & Lazarus, 1988)。 WCQ量表是國內外廣泛使用在測量因應的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 在WCQ量表基礎上,將其提出的對抗、尋求社會支持定義為本研究之尋求解決方法, 計劃問題的解決定義為尋求支援之管道,遠離、自我控制定義為本研究之自我調適放 鬆,接受責任、逃避及正向的再評估定義為本研究之理性思考與面對。從而參考鄭雅雯 博士中文版JCQ問卷,結合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特性做部份修改而成的「大專校院軍訓教 官的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量表」再加上人員背景變項資料編製作成問卷為研究工具。. 30.

(42) 第四節 軍訓教官之相關研究概況 在校園自治化、多元化與專業化的發展過程中,軍訓教官的職責有了跟以往不同的 範疇,由過去單純的訓導、管理與管教,轉化成為廣泛的輔導與服務,但仍需兼負著軍 訓課程授課及校園安全維護之職責;環境和校園多元化之下學生事務第一線問題的繁 雜,面對人員、制度、教育課程和領導統御…等多層面向,在工作上產生的壓力不容置 疑的。近年來國內與軍訓教官相關的研究愈來愈多元且豐富,關於軍訓教官研究,以其 內容類別區分為「人員」 、 「制度」 、 「教育課程」及「領導統御」等四大類來探討。以軍 訓教官「人員」為研究主題包含:陳錦雲(1995)、龍曉雯(1998)、李樹軍(2002)、黃坤山 (2002)、葉火木(2002)、劉美華(2002)、李立民(2003)、李昇全、楊嬰華(2003)、趙家昱 (2003)、林世苹(2003)、張純純(2003)、劉昆泉(2003)、溫漢雄(2004)、王毅平(2004)、劉 進平(2004)、簡俊平(2004)、蕭澄任(2004)、王迺榘(2005)、蘇 馨(2006)、林增成(2005)、 泰永豐(2005)、蕭有貴(2005)、莊美鳳(2005)、許瓊月(2007)、陳春梅(2007)、黃建勳(2008)、 陳俊仁(2008)、陳威良(2008)、俞承達(2008)、胡敏琳(2009)、張豐財(2009)、周黎傑(2009)、 姚鴻文(2009)、鄭佩玉(2009)、楊文學(2009)、林石麟(2009)、張瑋芩(2009)、張惠真(2009)、 林世音(2009)、李良華(2009)、高育栓(2009)、曾淑絹(2009)、張合品(2009)、謝武成(2010)、 馬芝霱、林惠珠(2010)、金黛黛(2010)、王仲平(2010)、金少凱(2010)、韋強善(2010)、 韓光宗(2010)、曹守全(2010)、陳孝悌(2010)、游明慧(2011)及張瑜柔(2011)。以軍訓教官 「制度」為研究主題包含:李宗藩(2001)、洪文華(200)、朱曉邦(2003)、徐懋興(2003)、 莫心平(2004)、嚴民智(2004)、黃建成(2005)、薛贈福(2006)、金育台(2006)、林美玲(2007)、 周慶隆(2008)、姜封胤(2010)及潘志文(2010)。以軍訓教官「教育課程」為研究主題包含: 李泰翰(2001)、陳春滿(2003)、鄭佳芬(2003)、張舜華(2004)、徐慧娟(2005)。以軍訓教 官「領導統御」為研究主題包含:鄭育群(2000)、程言美(2003)、王國安(2004)、張明川 (2005)、曾淑琴(2005)、李惠玲(2005)、林麗容(2008)及李志威(2009)。如表 2-4 以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為研究者,有林震豪(2004)、蕭澄任(2004)、蘇 馨(2006)、許瓊月 (2007)、鄭佩玉(2009)及謝武成(2010),共計六位,如表 2-4。.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we would like to characterize non-radiating volume and surface (faulting) sources for the elastic waves in anisotropic inhomogeneous media.. Each type of the source

Results for such increasing stability phenomena in the inverse source problems for the acoustic, electromagnetic, and elastic waves can be found in [ABF02, BLT10, BHKY18, BLZ20,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With regards to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spects, we employed those made up by ourselves "The Questionnaire of trigonometry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專案執 行團隊

 Creat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and exchanging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

 Creat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and exchanging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