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研究對象為就讀國小啟智班的認知障礙學生,個別間的差異大,不適合大 樣本的實驗設計,而對於了解個別學生接受教學策略的成效來說,單一受試研究

因研究對象為就讀國小啟智班的認知障礙學生,個別間的差異大,不適合大

樣本的實驗設計,而對於了解個別學生接受教學策略的成效來說,單一受試研究 法是一項實際又適合的實驗設計。而多基線設計冗長而持續的基線,對於受試學 生而言,顯得繁複且多餘,因此採多試探設計對於基線期資料的蒐集,採取間斷 的試探,以能有效取代不必要的持續基線資料。而這種不需每天或持續地監視所 有目標行為的間斷試探方法,特別適用於教師用來評量教學方案(杜正治,1994)。

單一受試跨行為之多試探設計的程序如下(杜正治,1994;何素華,1995) 1. 在進行研究之前,指出終點行為。

2. 對所有目標行為進行探試。

3. 當基線呈現穩定水準與趨勢後,進行第一目標行為之實驗處理。

4. 當第一目標行為達到預定標準時,對所有目標行為進行探試,並且對第二目標 行為進行至少三次的探試,以取得真實基線。

5. 當基線呈現穩定水準與趨勢後,對第二目標行為進行實驗處理,依此類推,直 到所有目標行為均經過實驗處理為止。

故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的跨行為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國小啟智班 的身心障礙學生,自變項為「時間學習」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依變項為「時間 學習」技能三個單元教學目標的立即、類化、維持學習效果。本研究的教學分為 三個單元教學目標,即為「時間分辨」、「時間功能」和「時間管理」。

一、實驗設計

本研究所採用的單一受試跨行為多探試實驗設計,整個實驗教學設計分為四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線期:實驗教學前對受試者進行「時間學習學習單」的 評量,蒐集基線資料以展現實驗控制,並了解受試者在實驗教學介入前的學習狀

況;第二階段是介入期:實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並對受試者進行「時間學習 形成性學習單」的評量,掌握實驗處理的情形;第三個階段是類化期,利用真實 的時鐘,對時間的分辨、特定時間搭配的功能作息及時間管理運用等不同學習目 標進行測驗;最後第四個階段是維持期:本階段於各項教學目標類化期後,實施 追蹤評量,探究學生是否能維持介入教學時及學習類化時的表現,茲說明跨目標 行為之多試探設計的階段如後:

(一) 基線期:

本階段不實施介入教學,僅利用「時間學習學習單」的部份作施測工作,進 行基線資料的評量蒐集記錄。因本研究採多試探設計,所以在進行第一單元教學 介入前的基線階段評量時,進行至少三次試探,直到受試者在第一單元的基準線 資料趨於穩定,同時也對其他兩個單元進行間斷式的評量。當受試者在第一單元 的基準線資料趨於穩定後,才介入「時間學習」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處理,第二 單元與第三單元之進行依此方式類推。

(二) 實驗處理期:

本研究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實驗處理共包含:「時間分辨」、「時間功能」

和「時間管理」等三個單元。在處理期時,先對受試進行第一單元的教學活動,

三位受試者均進行該次教學目標該節課教學內容的「時間學習形成性學習單:時 間分辨」的立即效果探試, 此時第二、三單元仍在基線期,實施間斷的基線期 探試,待第一單元的分數趨於穩定並達到標準(以平均分數達到總分的 80%為標 準),且第二單元的基準線資料也趨於穩定時,再進行第二單元的教學活動處理,

以此類推,一直到第三單元活動結束。

(三) 類化期:

此階段旨在評估利用真實的時鐘評量此教學實驗所得到的類化效果。第一單 元實驗教學結束後,進行三次的測驗,根據第一單元教學目標內容,進行真實時

鐘在時間分辨上的測驗,透過「真實時間實作評量:時間分辨」學習單的評量,

其答對百分比即為該生的學習類化效果。第二單元實驗教學結束後,進行三次的 測驗,根據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內容,進行真實時間在搭配特定作息的功能測驗,

透過「真實時間實作評量:時間功能」學習單的評量,其答對百分比即為該生的 學習類化效果。第三單元實驗教學結束後,進行三次的測驗,根據第三單元教學 目標內容,進行真實時間的管理與運用測驗,透過「真實時間實作評量:時間管 理」學習單的評量,其答對百分比即為該生的學習類化效果。

(四)維持期:

本階段是在每一教學單元實驗教學類化期結束後兩週內間斷分別進行「時間 學習學習單」及「真實時間實作評量」,個別實施六次,其評量目標是根據各實 驗階段的教學目標為主,「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介入時間學習教學」的學習維持 效果之評量是以「時間學習學習單」其答對百分比作為依據;而維持期的使用真 實時鐘的學習維持效果之評量是以「真實時間實作評量」其每次測驗答對百分比 作為依據,因此分別得到「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介入時間學習」的學習維持效果 及實際應用時間的維持效果

本研究之實驗處理階段及時間分配如下圖 3-2

0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由研究者擔任實驗教學者。實驗設計依據時間學習劃分為三個教學單 元目標,第一單元教學目標:「時間分辨」;第二單元教學目標:「時間功能」; 第三單元教學目標:「時間管理」。先評估受試學生時間分辨學習能力之起點行 為後,擬定適合學生學習的目標,並進行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方案設計與教學 活動。

本研究依據教學研究的需求,分別使用下列幾項研究工具:

一、「時間學習」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本研究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工具,是參考改編自台中縣特殊教育多媒 體教材比賽中得獎的教學光碟,由許琇萍(2007)設計「時鐘滴答滴」的身心障 礙類電腦輔助教學軟體,根據教學目標及鄭津妃(2002)所提出十二個適合認知功 能障礙學生軟體的原則:(1) 啟動程序簡易;(2) 文字說明易懂;(3) 功能或按 鈕明確;(4) 操作方式簡易;(5) 提供適當的補救教學;(6) 解答時參考答案清 楚;(7) 有反覆練習的機會;(8) 畫面生動活潑;(9) 強調日常生活的應用;(10) 提供足夠的回饋;(11) 根據個人的進度學習;(12) 結束或離開方便。所篩選並 改編的時間學習教學軟體,作為本次研究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介入工具。主要 內容分述如下:

(1) 時間分辨:包含「認識鐘面上的數字及長短針」、「認識整點鐘」、「認識半點 鐘」、「認識幾分」及「認識幾點幾分」五個小單元,透過多媒體電腦教學教導數 位鐘與錶面鐘時間的辨別與指認,進行時間的分辨教學。

(2) 時間功能:包含能指認連結8:00的時間與「上學升旗」的活動;8:40的時 間與「休閒教育課」的活動;9:30的時間與「實用數學課」的活動;10:10的 時間與「下課時間」的活動; 12:00的時間與「吃午餐」的活動;12:30的時

間與「睡午覺」的活動;下午4:00的時間與「放學回家」的活動,透過多媒體 電腦教導特定的時間搭配的生活作息,進行時間的功能教學。

(3) 時間管理:對「我的休閒教育課鐘」一節課的時間管理規劃,透過由學生 自我決策來決定休閒教育課的活動,從「水彩畫」、「玩黏土」、「蠟筆畫」、「彩色 筆畫」、「寫書法」五種休閒活動中擇一來作為休閒教育課的活動,並對一節課的 活動內容作時間順序的安排與規劃,達到對時間的有效應用與管理。例如:安排 休閒教育課的內容為「水彩畫」,則依序「準備材料--水彩、畫筆、圖畫紙」、「開 始活動-畫圖」、「善後活動-清潔工具及收拾桌面」「綜合活動-將完成的作品放置 黑板上展示及欣賞同學的作品」,透過多媒體電腦的時鐘圖,規劃課程時間的妥 善安排,進行時間管理教學。

二、時間學習評量單

本「時間學習評量單」測驗分為「時間學習學習單」(附錄四)及「時間學習 形成性學習單」(附錄五),由研究者自編,初稿完成後,先請專家學者及國小資 深啟智班教師做內容效度之審核(名單如附錄三)再進行修改,以探討受試學生在 接受「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教學實驗的學習成效,本研究共有三個教學單元目 標,「時間學習學習單」於基線階段及維持期評量,「時間學習形成性學習單」則 於教學實驗階段中每節課結束時實施評量,以蒐集受試學生每一單元的基線資 料、教學實驗處理中的學業表現及教學後學習維持的狀況。

三、真實時間實作評量(附錄六)

本工具是依據教學目標評量受試者,使用真實時鐘作時間分辨、特定時間搭 配的功能與時間管理、運用的能力,以達到學習類化的效果。因此,在第一單元 的類化評量則是利用真實的時鐘要求受試者辨別與指認。第二單元目標的類化評 量中,利用真實的時鐘進行生活作息照片在時間功能性的搭配。第三單元目標則 是利用真實的時鐘並透過真實照片進行對時間管理與運用的技巧。

四、時間學習學習評量紀錄表

每位受試者皆有一份紀錄表,記錄內容包括受試的姓名、單元名稱、教學次 數、教學的日期、實驗階段以及答對題數等,做為日後資料分析之用。所記錄的 階段包括基線期、處理期及類化期與維持期的測驗結果。其中維持期階段包括「時 間學習前後測學習單」之處理期之維持效果,以及應用真實時鐘之類化期之維持 效果。應用真實時鐘類化效果的評量分為三部分:

1. 時間分辨:研究者拿出真實的數字鐘與錶面鐘,由受試者說出其正確時間。

2. 時間功能:研究者透過真實的數字鐘與錶面鐘,由受試者配對在一天中特定時 間與生活作息照片的時間功能。

3. 時間管理:研究者透過真實的數字鐘與錶面鐘,由受試者說出並指出這一節課 的起迄時間,利用真實照片進行休閒教育課的活動內容與順序的配對及對時間

3. 時間管理:研究者透過真實的數字鐘與錶面鐘,由受試者說出並指出這一節課 的起迄時間,利用真實照片進行休閒教育課的活動內容與順序的配對及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