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國內近十年國小 、 國內近十年國小 國內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 國內近十年國小 社會領域 社會領域 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 教科書之研究 教科書之研究 教科書之研究

壹 壹

壹、 、 、國內近十年國小 、 國內近十年國小 國內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 國內近十年國小 社會領域 社會領域 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 教科書之研究 教科書之研究 教科書之研究

有關國內近十年內有關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研究者以關鍵字

「社會教科書」、「社會領域教科書」、「社會領域教材」,時限為 1998 至 2007 於 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擇取與本研究較直接相關之研究說明對本研究的啟發,並將 相關研究匯整如表 2-1 所列,詳細說明如後:

表 表表

表 2-1 國內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國內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國內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國內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研究題目研究題目研究題目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趙志龍(2007) 國民小學教育國家認同建構之研究-以現行國小社

會領域教材為例 內容分析

陳美君(2007) 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經濟教育課程之內容分

析 內容分析

陳美蓉(2007)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人權教育之內容分

析 內容分析

張嘉勳(2007) 九年ㄧ貫國中教科書全球教育內容分析─以社會

領域為例 內容分析

楊姍錞(2007)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歷史人物選取之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 李明姿(2006) 台灣、美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地圖技能教材之研

究 內容分析

梁煜苹(2006) 民國 51 年至 92 年國小低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之插

圖研究 內容分析

林雅倩(2006) 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

析 內容分析

蔡連福(2006) 我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社會領域教科書 STS

議題內容分析研究 內容分析

葉素菱(2006)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臺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

表 表表

表 2-1 國內國內國內國內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近十年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續(續續續))) )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研究題目研究題目研究題目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黃書祥(2006) 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 K

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 批判論述分析

丁儷蓉(2005) 從編輯者的觀點談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 之分析

訪談法、參與者 的觀察、文獻分 析

徐美玉(2005) 小學五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圖表訊息檢核表之分

析研究 內容分析

陳怡君(2005) 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

析 內容分析

張祐盛(2004) 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 林余真(2004) 我國現今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政治學概念之內

容分析 內容分析

林淑華(2004) 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之分析研

究 內容分析

尤玉文(2003) 台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 1949

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 內容分析

林玫伶(2002) 社會領域教科書選用規準之研究 問卷調查 胡育仁(2000)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 內容分析 秦葆琦(1999) 社會科四年級上學期(第七冊)各版本教材內容分

析 內容分析

以下擇以與本研究較相關的部分進一步論述之:

在葉素菱(2006)的研究中提及,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社會領域第三階 段的學習重點,側重在台灣的部分,以台灣為主線,旁及台灣的歷史、政治、社 會、文化和經濟變遷等。而從「人與時間」此一主題軸所架構出的台灣史課程,

成為學童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今昔演變過程的主角。再者,葉素菱提到國小教科書 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媒介,尤其教科書編審制度開放之後,不同民間出版商對於教 材內容的編選有所差異,因此反映在台灣史知識內容的編輯上,對於學童的史觀 與思維有直接影響,因此,該研究選以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做臺灣史教材之內容

分析。此一研究選擇康軒、南一及翰林三個不同版本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探討其 中台灣史教材的呈現情形與論述重點之異同;針對主題知識、人物特性、課文附 圖形式及歷史知識類型四面向,採行量化統計、質性解釋和訪談佐證之方法,進 行交互的討論與評析。該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相關的部分為:中國大陸傳統文化與 外國勢力遺留下的歷史文化因子,對台灣現今在地文化的累積,實有深沉而緊密 的連結,尤其宗教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再者,各版本內容大多以理解、尊重、

包容的心胸面對文化傳承與創新,希望促進族群融合,對於研究者的啟發為,促 進族群融合之時,不得不考慮人民的生活背景與經驗,而台灣宗教對人民生活的 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希望促進族群融合之際,或許應該重新省視宗教議 題在教科書中的呈現。最後,三個版本運用大量的照片實景圖於教材內容,唯附 圖的代表性及與時俱進性仍須謹慎顧及;部分抽象概念的地圖知識較難讓學童順 利轉化吸收。其次,漫畫插圖在引發學童歷史學習的興趣上扮演重要觸媒,據以 圖畫內容完整表達歷史事件或意涵的深層功能而言,三個版本仍有多方延伸的空 間。三個版本欲藉由教材內容引領學童對於台灣空間與時間的認知,進而與其所 屬社群及環境產生意義的連結,以上對研究者的啟示為,在分析教科書之際,圖 表的呈現是不可忽略的(葉素菱,2006)。

而陳怡君(2005)的研究亦是從實施九年一貫之後,來探究社會領域教科書 的有關「品格教育」的教材內容,並擇以康軒版、翰林版、南一版一到八冊共二 十四冊社會領域課本為研究對象,採內容分析法並,且以句為分析單位,研究工 具是「品格教育分析類目表」修訂自 Character Counts「可信賴」、「尊重」、「負 責任」、「公平公正」、「關懷」、「公民資質」等六大品格支柱內涵,經評分員信度 和研究者信度考驗達到標準後才開始進行課本內文之歸類劃記,不包括圖片和文 字敘述。經過數量統計品格出現次數和比重,以及實質內容的分析探討。前述的 兩項研究皆選定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三版本進行分析,而未包含仁林版,推 究其原因可能與仁林版的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市佔率有關。

在社會領域教科書的研究主題中,林淑華(2004)的研究是相當具有啟發性 的,林淑華的研究在了解國小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的內涵。該 研究所採行的研究方法包括內容分析法與訪談法,主要探討的重點有三:其一,

瞭解中年級各版本各冊的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在學習、探究以及行 動三個層面上的分佈情形及內涵;其二,比較中年級不同版本的社會教科書,在 學習、探究及行動層面的分佈情形及內涵的異同;其三,瞭解社會教科書編輯人 員的編輯理念、教材落實,以及任教教師的教學理解及教學實踐。該研究之結果,

與本研究相關的部分為:各版本的社會行動教材,對於社會參與的引導大致出現 在課本的段落文章及課本圖照,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及行動的大多出現在課本的 提問設計、圖片照片、習作活動及教學指引中的教學活動設計;四個版本的中年 級社會教科書中的社會行動取向教材,均以學習層面的最多,其次是探究層面、

最少;各版本在學習層面皆包含社區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自然資源、組織機 構或歷史文化等資源的學習活動;探究層面的教材多偏向主題探究,其次是社區 議題,公共議題較少;行動層面的教學活動大多為表達肯定及感謝、愛護環境、

保護古蹟、提供建言、引導參與家鄉活動(林淑華,2004)。。從該研究當中得 知社會領域的教科書文本的呈現以學習層面的知識佔多數,因此,亦有符應研究 者欲對宗教議題知識內涵進行分析的部分

教科書在台灣被普遍接受的「官方知識」,但是卻不一定完全反映出社會情 況的真實性。教科書是一種文本,也是一種意識型態與權力關係的再現,因此教 科書的分析就應該從內容分析發展成批判論述分析,才能發現教科書的論述帶有 何種不當意識型態與偏見,及其如何置入社會實踐與社會脈絡之中。該研究針對 K 版第一冊第一單元教科書中的家庭概念進行批判論述分析,其目的在於探討家 庭概念是否成為一種主流的菁英論述,並潛藏何種潛在假設與意識型態。研究結 果顯示:教科書家庭概念的論述內涵包含基本的家庭知識與概念架構,且特別強 調家庭倫理的觀念,相關論述反映了結構功能論的潛在假設與家族主義的價值

觀,在性別平等概念上的論述仍有進步的空間,隱含同化的意識型態;教師普遍 對教科書文本採肯定的態度,並主要以其所論述的內容來進行教學,但不一定會 發覺其中的意識型態或偏見;教科書論述的效果會反映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並形 成一種潛在課程;教科書家庭概念相關論述及其實踐會受到經濟、政治與文化的 社會脈絡之影響(黃書祥,2006)。

社會領域教科書另一種研究取向,是針對教科書的編輯審查與選用教科書的 規準探究:此類,以丁儷蓉(2005)與林玫伶(2002)介紹之;丁儷蓉(2005)

主要是從社會領域編輯者的觀點,來探討現行教科書審查制度。因此,從訪談教 科書編輯者,及參與教科書編輯會議中,來了解社會領域教科書達制度所產生的

主要是從社會領域編輯者的觀點,來探討現行教科書審查制度。因此,從訪談教 科書編輯者,及參與教科書編輯會議中,來了解社會領域教科書達制度所產生的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