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國外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二節 國外文獻

Li, Yan and Greco (2006) 以傳統的資產定價模型對中國、香港兩地雙重上市 公司中H 股相對於 A 股的折價原因作探討,資料期間自 1997 年 1 月至 2002 年 3 月,採用多因子資產定價模型,實證結果如下:(一)中國市場的市場風險溢酬 解釋了 A 股的超額報酬;(二)香港及中國市場的市場風險溢酬解釋了 H 股的超 額報酬;(三)雙重上市公司中 H 股相對於 A 股的折價主要來自於同時期 H 股市 場(以恆生股價指數)相對於 A 股市場(上海綜合指數)的折價以及兩市場存款利率 的利差;(四)在亞洲金融風暴時 H 股折價波動度的增加是源自於當時期香港股票 市場波動度相對於中國股票市場波動度的增加;(五)港幣兌人民幣的匯率變化對 於H 股相對於 A 股的折價現象並無顯著的影響。

Enders and Siklos (2001) 擴張及一般化 Engle Granger 檢定的模型,允許資料 有不對稱調整至均衡的共整合檢定,並以美國利率的利率期限結構做模型的比較,

資料自1964 年 1 月至 1998 年 12 月,實證結果如下:(一)和 Engle Granger test 比 較

經不對稱調整後的TAR 模型檢定力反而較差;(二)當調整參數落在合理的區 間時M-TAR 模型的檢定力會是原 Engle Granger 模型的好幾倍;(三)根據 Engle Granger 檢定及 TAR 檢定,聯邦資金利率和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之間並沒有共整 合關係,然而以M-TAR 模型做檢定則有。

Cai, McGuinness and Zhang (2011) 發展了非線性的馬可夫誤差修正方法來檢 視在中國 A 股及香港 H 股雙重上市公司股價之間的共整合關係,資料期間自 1999 年 1 月至 2009 年 3 月,採用馬可夫誤差修正模型,結果如下:發展出的馬 可夫誤差修正模型是主要的貢獻之一,因為此模型使我們能夠捕捉(一)H 股相對 A 股的長期折價預期值;(二)短期兩股價共同移動的模式;(三)短期誤差修正的 水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Wang and Li (2004) 檢視了中國公司在中國及香港兩地發行 A 股、H 股的曝 險、折溢價及折溢價原因,使用了GMM、時間序列模型、Granger-casusality test、

panel data analysis,資料期間自 1995 年 6 月至 2001 年 9 月,實證結果如下:

(一)H 股受香港及中國市場風險因子影響,A 股則主要受中國市場風險因子影響,

因此 H 股可以提供香港及國際投資者分散投資風險的機會;(二)H 股和 A 股價 格的折價和本國及外國市場及兩市場間相對流動性的缺乏有關;(三)根據 panel data 的分析,H 股價的折價和期望 RMB 貶值的預期有關,而這個因素主要和中 國市場間的區隔及中國對匯率的控制有關,因此短期折價的現象將不容易消除。

Tian and Wan (2004) 檢視中國在上海、深圳、香港 A、B、H 股股價指數間 的關係,採用VAR、Granger no-causality test,資料期間自 1992 年 10 月至 1999 年12 月,實證結果如下:(一)B 股在上海和深圳市場整個樣本期間彼此間有因果 關係,但在 A 股市場則無;(二) 在 1996 年之後香港 H 股的資訊傳遞至上海及 深圳的B 股市場,上海的 B 股市場資訊傳遞至剩下的所有市場。

Chiu, Lee and Chen (2005) 檢視 CSRC 政策允許中國居民投資 B 股市場所帶 來的衝擊,採用ARJI model、VAR,資料期間自 1992 年 10 月至 2003 年 7 月,

實證結果如下:(一)在 CRSC 政策後,上海及深圳市場股價指數波動的密集度及 波動的頻率皆增加;(二)CRSC 的政策之後 A、B 股市場波動度傳遞的速度增加 了。

Engle and Granger (1987) 擴展由 Granger(1981)年首次提到的共整合及誤差 修正模型的關係,並推演估計過程、檢定及給出實證的例子:提出共整合系統下 誤差修正模型具有一致性及有效性的估計量及兩步驟估計法,並根據檢定力的比 較推薦較適合檢定是否有共整合的檢定過程,並根據實證結果提出消費和所得有 共整合關係、工資和物價則無、短期和長期利率有、名目GNP 和 M1、M3 及流 動性資產無、名目GNP 和 M2 則可能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Enders and Granger (1998) 發展了新的臨界值來做有不對稱調整情況下的單 根檢定,並特別專注在門檻自我回歸模型及動量門檻自我回歸模型上,並發現新 的檢定相對於過去有更好的檢定力,並且在利率期限結構上,利率向長期均衡的 移動以不對稱過程來做估計是最好的。

Siklos and Granger (1997) 認為有很多理由會使得我們無法成功根據經濟理 論驗證出資料的共整合關係,包括資料的時間、檢定的過程、選取的落後項、結 構性的轉變或有門檻值的誤差修正等等,而此篇文章提出了系統敏感的共整合關 係,也就是不要求資料在全部時間皆為共整合或非共整合關係,而可以隨時間做 模型的變換,並以利率評價說及相關假說做實證分析,資料期間自1979 年 1 月 至 1995 年 7 月,結論如下:(一)根據各項驗證說明對共整合檢定時既有的檢定 方法是不夠的;(二)需考慮一些隨機趨勢是否會干擾長期均衡關係、是不是易受 單根的性質影響;(三)未來研究可以思考如何在共整合非共整合的假說上結合結 構轉變點的選擇,或是考慮誤差修正項決定何時要排除有共整合的假說。

Chan (1993) 證明在一些正規的條件下,門檻自我回歸的最小平方估計量是 有一致性的,並推導出最小平方估計量的極限分配,並證明門檻值的估計是具有 一致性的並且極限分配和複合波松過程有關。

Chan, Cheng and Fung (2001) 檢視中國在上海及深圳交易所的股票價格行為,

根據中國股票市場對股票所有權的限制,而有 A 股(中國本國投資者可買)及 B 股 (外國投資者可買),在兩種股票市場作者發現 A 股及 B 股的股價動態並非相同,

A 股和 B 股分別受其所對應的當地市場所影響,並發現以個別公司資料依然可 以得到相同結果,最後,在 A 股及 B 股市場的相同公司共整合或沒有共整合關 係的結果,可以被所有權的分配、流動性及公司財務特徵所解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