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論文透過線性及非線性共整合檢定探討滬港通前、後及全樣本期間,中國雙重 上市公司之股價共整合關係,並根據檢定結果,配適適當的模型以探討A 股、H 股股價之間的資訊傳遞效果,最後對A 股、H 股之折溢價關係做分析。研究主要 結果如下:

一、 股價共整合分析

(一) 於滬港通開放前,根據 Engle-Granger 線性的共整合檢定,20 家公司中有 16 家公司有共整合效果。說明大部分的雙重上市公司在滬港通開放前,其股價 是有共整合效果的。然而同樣根據Engle-Granger 線性的共整合檢定,滬港 通政策開放後有共整合效果的公司則下降為11 家,說明,滬港通的政策開 放整體來說並沒有提升A 股、H 股的線性共整合關係。

(二) 透過非線性的共整合檢定,在全樣本期間下,統計上將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捕 捉到H 股、A 股之間的共整合效果。並且若以 TAR 和 M-TAR 兩種檢定做 比較,M-TAR 的門檻設定方式在做共整合的搜尋、配適及檢定時更可以幫 助我們捕捉到原本利用線性共整合模型所無法發現的共整合效果。

(三) 即使經過進一步非線性共整合檢定,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交通 銀行、中國治工、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平安保險,在滬港通後的樣本 期間內,仍無法拒絕沒有非線性共整合的虛無假說,代表此八家公司的 A 股、H 股股價在滬港通後無論線性及非線性檢定皆無法發現共整合的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二、 資訊傳遞效果

(一) 在全樣本期間,H 股領先 A 股的公司家數比 A 股領先 H 股的家數多。H 股領先A 股的有 11 家、A 股領先 H 股的有 9 家。

(二) 在全樣本期間,前十大交易量的公司只有 4 家有 H 股領先 A 股或 A 股領 先H 股的情況,而後十家交易量的企業則有高達 9 家企業都有 H 股領先 A 股或 A 股領先 H 股的情況,本研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交易量大的公司 隱含會以較快的速度將市場資訊吸收、反應完畢,因此比較不容易看到資 訊會有領先落後的關係;反之如果交易量相對較小的公司,理論上就較有 可能發生資訊傳遞較慢的情況。

(三) 透過全樣本期間資料所估計的模型中,資訊影響時間最久的是中國鐵建 及中國中車兩間企業,分別達到落後12 期的效果。

(四) 滬港通開放前,相對全樣本期間,A 股、H 股股價具有領先落後關係的公 司有明顯的下降,並輔以前述滬港通開放前,A 股股價和 H 股股價有明 顯的共整合現象,說明在滬港通開放之前,A 股、H 股除了股價有長期的 均衡關係以外,其資訊傳遞效果較多是同期而非領先落後關係。另外在落 後期資訊傳遞的部分,滬港通開放前,所配適的模型,相對全樣本期間模 型,落後期明顯較少,最長的落後期也不超過7 期,說明了相對整體研究 期間,滬港通開放前之價格資訊傳遞速度較快。

(五) 滬港通開放前,H 股有領先 A 股的公司共有 7 家、A 股領先 H 股的公司 有6 家;滬港通開放後,H 股有領先 A 股的公司共有 1 家、A 股領先 H 股的公司有2 家,說明開放後整體有領先落後關係的公司家數下降。

(六) 20 家公司中只有中國中車在滬港通開放前後皆有 H 股領先 A 股的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七) 滬港通開放後,具領先落後關係的公司家數下降且資訊傳遞的效果大部 分在1 到 2 個交易日內就可以被反應完畢。

(八) 綜合(四)及(六)以滬港通為分界,各自配適的前、後期模型都有較短的落 後項;然而整體期間卻有較長落後項,隱含滬港通政策的確對A 股、H 股 市場造成影響,使我們在估計橫跨滬港通啟動時間點的模型,需配適較長 落後項,才能使殘差沒有自我相關。

三、 A 股、H 股折溢價分析

(一) 滬港通後,各公司的平均日溢價率都大幅的上升,然而波動度卻下降;說 明在滬港通後各公司A 股不但相較於 H 股溢價,且高溢價率的情況是集 中且持續的。

(二) 在 20 家公司的標的中,金融產業的公司,其溢價的情況相對其他產業要 來的小,溢價率的波動度也小很多,相對比較穩定。

(三) 滬港通之前的 H 股年平均報酬率高於 A 股的年平均報酬率,然而在滬港 通開放後,A 股的年平均報酬率卻大幅超越 H 股的年平均報酬率。

(四) 從公司折溢價的圖表中,可以發現滬港通正式執行時間點的附近,A 股、

H 股的折溢價比率的確有收斂至 0 的現象,包括中國銀行、中國石化、工 商銀行、民生銀行、中國中鐵、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鐵 建、中國石油、中國中車、中國平安保險12 家企業。

(五) 滬港通正式執行後,折溢價比率再度被拉大,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我們認 為在於資金面的不對等,北上的資金大於南下的資金。從港股通及滬股通 的開放政策中可以發現,滬股通是開放所有投資人並沒有對投資人的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格有所限制,然而,港股通卻阻絕了一般散戶投資港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