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國家品牌戰略意涵及其對國家發展之影響

第二節 國家品牌與國家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在物質、經濟及政治條件的絕對優勢,臺灣自然無法在中國所設定的遊戲規則與戰場 下進行博奕。51因此直接路線或正面對抗只會耗損自身有限的資源,終將陷入更為不利 的處境。故此,唯有善用自身的相對優勢,採取間接路線戰略,才是臺灣的最佳策略。

另根據霍夫曼(Hofmann)針對臺灣的研究顯示:臺灣經濟及社會高度發展的形象 並無助於臺灣在國際社會脫穎而出,因世界上有太多國家同樣享有高度開發及進步,以 軟實力作為臺灣外交政策工具,透過強調臺灣的優勢及能夠給予國際社會的貢獻,才能 幫助臺灣拓展在世界的能見度。長期以來,臺灣已形塑出獨特的中華文化,此時臺灣更 應向前邁進,增強獨特性以增進他國對臺灣的理解,累積國際共識及同情支持將至關重 要。臺灣需要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工具來彰顯本身特性,從而建立自己的獨立認同,這 是一項複雜的工作,需要時間、資源各方面的投入,但此項作法對臺灣深具戰略優勢。

52就如同此一世紀的關鍵時期,新冠狀疫情的延燒下,讓世界看見臺灣人民的道德法治 規範及默默耕耘已久的醫療體系制度。關鍵時期不會一再出現,然可透過國家品牌作法 持續曝光臺灣既有優勢,以爭取更多不論是學術、經貿、藝文之合作機會,進而獲取國 際支持。另一方面,國家品牌的構建包含出口、政府治理、文化遺產、人民、觀光、投 資移民六大面向,可通盤檢視並作為相關政策依據,可以說是廣益競爭優勢延續的一種 策略性做法。

第二節 國家品牌與國家發展

品牌因素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通常結合企業品牌生存發展來探討,企業品牌由 於實力有限,無法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的保障,根據研究,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在很大程度 上會壓抑同類別產品本國籍企業之發展,53另外國籍企業透過其技術優勢、品牌優勢、

規模經濟優勢及投資、併購等商業手段,加大對一國本國籍企業的控制力道,亦可能形

51 張宇韶,2012,〈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評析〉,《展望與探索》,10 卷第 12 期,頁 3。

52 Hofmann,2019,〈軟實力:台灣外交政策可運用的工具〉,國策院:

http://inpr.org.tw/m/405-1728-1586,c112.php?Lang=zh-tw,檢索日期:2021 年 3 月 27 日。

53 闫恩虎,2002,〈目前我國經濟安全的特點與對策〉,《學術研究》,第 9 期,頁 3。

特勒(Kotler)提出地方行銷策略(Strategic Place Marketing),其認為面對全球 化競爭、技術創新及傳統文化沒落,國家或城市也需要像企業一樣經營自己、推銷自己,

以得到企業、投資者、遊客、新住民等青睞。57這個時期的地方行銷概念以促進地方產

54 顧海兵,2012,〈基於品牌視角的國家經濟安全研究〉,《嘉應大學學報》,第 1 期,頁 66-72。

55 Boryana, 2017. “When and How Country Reputation Stimulates Export Volum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34, Issue:3, p.377-402.

56 Margarita, 2010. “Nation Brand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ZB Markets and Politics Working Paper, No.3, p.400-431.

57 Kotler, 1993.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USA: Free Press, p205.

(倪鵬飛,2008)。成功案例像是韓國的 Hi Seoul、美國的 Toronto Unlimited、歐洲 法羅群島的 Sheep view 360、日本廣島的 Cat Street 等。隨著社會結構變遷,弱勢的 地方往往更容易被忽視,因此要透過地方品牌化,以提升地方整體形象為目標,讓地方

58 Anholt, 2010. “Definitions of Place Branding: Working Towards A Resolution”,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Vol. 6, Issue 1, p2-10.

59 張柏舟,2001,〈地方品牌化之形象視覺設計創作與研究-以新店區廣興里為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

所博(碩)士學位論文。

60 Muhammad, 2015.“Nation Brand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ding the Missing Link”, Arab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view, Vol. 5, No.5, p.40.

61 彭靖佳,2011,〈品牌形象塑造與國家軟實力〉,《寧德師專學報》,第 97 期,頁 48-51。

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ADB)副主席阿比博拉(Abimbola)於 2006 也指出品 牌營銷是一項重要的競爭戰略,非洲企業可以透過該戰略進入國際市場,在某種程度上,

品牌戰略可能是非洲企業在非洲大陸乃至全球市場競爭的合適途徑,國家品牌可以為發 展中國家經濟提供機會。63美國學者也認同此觀點,認為國家的面孔非固定不變,可透 過品牌推廣手段,修改或影響此形象,甚至可以重塑。64是故,良好的國家品牌發展,

會對該國產業與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上產生正向效益(Jacqui,2006)。

2001 年,海姆(Ham)也提出品牌國家(Brand State)概念,也就是所謂本國籍 企業品牌發展成為國際企業品牌,國家品牌、品牌國家、強勢企業品牌的對照表如表 7。

62 Anholt, 2005. Brand New Justice: How Branding Places and Products Can Help the Developing World, Butterworth-Heinemann.

63 Abimbolat, 2006. “Market Access for Developing Economies: Branding in Africa”,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64 Jaffe, 2006. National Image &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lace Branding, America:

Intl Specialized Book Service Inc, p.32-46.

65 Ham, 2001. “The Rise of the Brand State: The Postmodern Political of Image and Reput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80, No5, p.2-6.

66 李彥冰,2014,《政治傳播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 59。

67 Hamlin, 2006. “Studying the Country-of-Origin Cue in Action: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Wine Evalu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Zealand”, Place Branding, Vol.2,4,311-320, p.311-320.

慎進行(Kotler,2002)。

表 8 國家品牌、品牌國家、強勢企業品牌的對照表

以商業角度來看,品牌差異將進一步影響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Jaworski,2003)。 亦即,當所有競爭者皆能滿足消費者同等需求時,競爭者須跳脫滿足需求的層次,在其

68 Ying Fan,2005. “Branding the Nation: What is Being Branded?”,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Volume 12 Number 1, p.5-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或活動上製造差異,替自身於競爭者中找到獨特定位(Poter,1996)。 當民眾對一國形成固有形象,該國所擁有的企業品牌就會自動與該國形象產生關聯,因 而形成因果循環效果,一國軟實力的提升與品牌形象塑造相互促進,軟實力愈強,愈有 利於更多本國籍企業品牌進行國際化發展,反過來說,當愈多強勢企業品牌產生,因兼 顧企業價值與社會責任,將進一步推升品牌影響力,亦愈有利於軟實力固化為聲譽,甚 至是威望及認同。是故,倘若三者間相互作用之效果發揮得當,必將為提升一國競爭力 與國際形象奠定堅實基礎。

圖 6 品牌循環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