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運用,是我國求生存的必要條件。

第三節 國家安全之意涵

洪慶裕認為: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使得安全概念也隨 著產生轉變,伴隨著全球化、資訊化、多元化趨勢的發展,各國互動與 相互依賴度增加,國家安全不再是單純的內政議題,而影響國家安全的 因素,亦不再侷限於唯一的軍事面向,更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環 境、資訊網路、跨國犯罪與國際恐怖活動等面向。許多涉及非軍事的「非 傳統性安全威脅」問題日益重要,安全已經成為定義相當廣泛的概念,

並逐漸成為綜合性的、多面向的安全觀。就安全的主體而言,國家無疑 是安全維護的主體,一國的安全作為,旨在維護國家的整體安全。而國 家包含政府與國民兩種不同層次的主體。某種情況下,安全作為有利於 政府組織有效達成治理國家的目標,卻不一定能同時符合國民的利益。

就安全的目的而言,安全的有關做為是維護其主體的利益與安全。任何 一個國家基於防衛性的思考,莫不以料敵從寬,最大限度的提升以軍力 為表徵的國家力量,期達成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然而此一作為必然引 起對方國相對的提升軍力,以能確保新形勢下的安全。此種持續不斷發 展的情勢,具體演變為兩國之間的軍備競賽,愈益增強了國家的不安全 顧慮。原先國家基於維護安全的初始目的,非但不能達成,反而造成更 多安全的困境。在安全的目的上,所呈現的矛盾與弔詭,就是一種安全 相對觀的意義,他揭示了安全觀念的客觀性,安全作為不能僅以單純的 主觀認知或意願行之,安全作為也不能設定絕對的指標以遵循,一國維 護國家安全的作為,在初始即已決定了未來的安全情勢與威脅程度,安 全維護的措施,也必須經常調適而無恆一標準。當然這一切的影響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來自於相對存在的對方國,以及其相對的因應作為。83

以美國政府2015年2月6日由歐巴馬總統於白宮發表2015年《國家安全 戰略》報告而言。報告內容主要闡述美國已經逐漸脫離伊拉克和阿富汗 大規模地面戰爭軍事力量的投入,又必須面對“伊斯蘭國"與其附屬組 織,以及暴力極端主義的恐怖威脅。此外,俄羅斯與烏克蘭軍事衝突所 形成的國際秩序紛擾;防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的擴散和 濫用;加上氣候變遷、網路攻擊和伊波拉病毒疫情肆虐等非傳統安全因 素問題,形成對美國本土安全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於國家安全戰略報 告中更提出強化對北約組織、 歐盟、東協、日、韓、澳大利亞的未來合 作及對非洲國家的輔助建設規劃,並將賡續加強在亞洲導彈防禦、北韓 核問題等「亞太再平衡」等議題上的合作;惟獨對中國大陸不諱言將繼 續保持相互合作但觀察留意的態度。84這印證了前述安全概念的轉變,與 安全的目的上的矛盾與弔詭情況。

學者張祥山認為:「國家安全」是國家追求永續生存與發展的保障,

傳統的國家安全幾乎離不開軍事武力,可以說「國家安全」就是國防的 同義詞,隨著世局推移,國家安全意義和範圍已逐漸擴大,由於資訊化、

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傳統以國家為中心的安全概念受到了衝擊,國家 安全議題跨越了國界,衍生成國際或全球性安全,不但多元化,而且彼 此關聯,國家安全不再侷限於軍事,國家安全威脅來自更多非軍事層面,

這種包含非軍事層面的安全威脅歸屬在國家安全的內涵中,是目前國際 關係理論中普遍為世人所接受的。85

學者趙明義認為:國家安全就是要維護國家和民族地生存、主權、

83洪慶裕,(2005 年)。全球化下情報與國家安全關係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84陳玉龍,(2015 年)。解析美國 2015 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臺北:空軍學術雙月刊,646 期頁 45-55。

85張祥山,(2008 年)。專題研究國家安全意涵的持續與轉變。臺北:法務部調查局網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領土、社會制度、社會準則、生活方式,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科技、

軍事等利益不受威脅。國家安全更是一種可感受的狀態,它一如空氣,

充足時渾然不覺其重要,一旦不足,便會只要空氣,不顧其他。在位階 上,國家安全優先於任何其他議題,國家一切作為,以能滿足國家安全 需要為優先。在一般情況下, 國家安全有不應被挑戰的特質,在特殊情 況下(如戰爭),國家安全則一如手術台上外科醫生,此時它的權威簡直與 上帝等同。總之,國家安全者,廣義言之,即國家能適時有效運用其政 治、經濟、軍事、外交、情報等手段,以充實國家力量,提高國家地位,

抗拒外來威脅,消除內部不安,進而增進國家利益,保障國民福祉的政 策與能力;狹義言之,即國家運用國防軍事力量,捍衛領土主權,保障 人民福祉,消除外來威脅,防制敵人襲擊的政策與能力便是。國父中山 先生所說的「保與養」兩件大事。他說 :「人類能夠生存,就需有兩件 最大的事,第一件是保,第二件是養。保就是自衛,養就是覓食,這自 衛與覓食便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兩件大事」。(民權主義第一講)。再經過人 同獸爭,人同天爭,人同人爭,國同國爭的歷史過程,相繼出現了社會 安全,國家安全,國際安全與人類安全等概念。其中關係,個人安全為 一切安全的起點,國家安全是一切安全的核心,社會安全是個人安全的 擴大,國際安全國家安全的延伸,而人類安全則是安全發展的至高境地。

一言以蔽之,安全本身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展延 的圓。86

學者尤正才認為:「國家安全」一詞在我國現行法規中隨處可見,

惟其意涵卻失諸模糊空泛,僅於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第2 條規定,『「國 家安全」係指國防、外交、兩岸關係及國家重大變故之相關事項。』研 究發現,我國法規中「國家安全」可分為外顯範疇以及隱含範疇,前者

86趙明義,(2008 年)。國家安全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時英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是指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明定的國防、外交、兩岸關係及國家重大變故 之「國家安全政策」範疇,後者則是現行法規中所蘊含的「國家安全情 報」、「國家安全維護」範疇。因此,我國憲政體制中,總統不僅得以 透過國家安全會議行使國防、外交、兩岸關係及國家重大變故的法定國 家安全政策專屬權力,憲政實踐上,更可透過現行法規中「國家安全」

的相關規定以及國家安全機關的運作,將行政權力延伸到國家安全情報、

國家安全維護的範疇中,因此,憲政實踐經驗中,「國家安全」並非僅 止於國防、外交、兩岸關係及國家重大變故之相關事項,尚且包括國家 安全情報、調查保防、國家安全維護、廉政、海岸巡防、國家計密維護、

政黨違憲解散、訴訟、軍事審判、公務人員任用、通訊監察、入出國管 理(入出境)、外僑投資、電信、集會遊行、貿易、著作權、專利、科 學研究技術發展等20 種,亦是我國國家安全之概念內涵。因此,在我國 現行法規中,「國家安全」範疇與軍事戰略學者普遍主張國家安全至少 應該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心理等四大面向,或者是以外交、國防、

兩岸、經貿事務為限的看法不盡相同,亦與立法者對於「國家安全」的 法定範疇上有所差別,「國家安全」不僅侷限在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第2 條規定的「國家安全係指國防、外交、兩岸關係及國家重大變故之相關 事項」等有關國家安全政策有關之外顯範疇,尚且包括與人民基本權利 有關的國家安全情報、國家安全維護(含國家機密保護、人民基本權利 限制以及外資限制)範疇。87

強忠良認為:傳統的軍事對抗越趨緩和,21世紀因全球化主義的興 起,國界的觀念被迅速地打破,非傳統的國土安全亦對國家內部之人民 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例如: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安全、金融 安全、環境生態、資訊科技安全、能源供應安全、恐怖主義攻擊等,對

87尤正才,(2010 年)。我國現行法規中之「國家安全」概念分析。臺北:國家發展研究,第九卷第二期,

頁 46-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與民眾生命財產造成衝擊。「911恐怖攻擊事件」不僅 是美國遭到重創,並為21世紀初的全球安全戰略關係帶來巨大的衝擊。

隨著全球化的世界村概念的形成,恐怖活動的手段不再侷限於暴力攻擊 而已,樣式更複雜及多樣,更是未來趨勢。恐怖主義有著極複雜的背景 和因素,在一個恐怖主義事件的背後,往往夾雜著政治、經濟、社會、

宗教、民族等多種因素,同時又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性。綜觀恐怖主義 的發展趨勢有:利用核、生、化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電腦網路成為恐 怖活動的新領域;恐怖組織呈現多元化發展;恐怖襲擊以象徵性、經濟 性目標為重點。反恐行動是危機管理的一環,台灣長期以來受中共的武 力恫嚇有增無減及國際恐怖活動的覬覦,顯示國家的安全威脅,並不僅 是來自外部的軍事威脅,還包括國際恐怖主義的擴張。因此,建立全面 性的安全環境,乃是不論政府或民間都必須具有的基本共識。88

而依據104年國防報告書,我國面對之安全挑戰,由於全球安全環境 不確定性升高,使得亞太及我國面對的安全環境也愈趨複雜與嚴峻,其 中又以中共軍事威脅為首要挑戰。迄今中共未放棄對我使用武力,國防

而依據104年國防報告書,我國面對之安全挑戰,由於全球安全環境 不確定性升高,使得亞太及我國面對的安全環境也愈趨複雜與嚴峻,其 中又以中共軍事威脅為首要挑戰。迄今中共未放棄對我使用武力,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