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防救與戰時外拒絕強鄰的任務,極具挑戰。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瞭解我國動員政策發展。

(二)究竟會對我國國家安全造成何種影響或變化。

(三)評估我國政府未來精進的對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或文獻評論,是對某一問題自過去的有關研究中蒐集其文 獻,並加以分析而形成一研究內容,也就是針對某個研究主題,目前學 術界的成果加以研究,做摘要與整合,提供未來研究的建議,其基本步 驟區分概觀(歸類)、摘要、批判、建議等四項2,或是蒐集所欲研究領域 中的現有文獻、檢閱所選出的文獻、發展研究的理論架構、及發展研究 基礎的概念架構。文獻回顧的的理由為澄清並確定研究問題的範圍、改 進所欲進行研究的方法論、拓展對所欲研究領域的知識等,主要來源是 書籍與期刊3。本研究以動員與國家安全相關書籍、學術研究、法令等類 別,蒐整與研究主題有關之文獻。

一、動員機制部分

動員的意義係指:為適應國防軍事需要、或應付緊急事變、或處理重 大災難(害),將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科技力及精神力,由平時狀 態轉為戰時或非常時期狀態,使國力能作最有效發揮,以贏得戰爭、或 敉平事變、或救援災難(害),以維護社會安定與國家安全。4

沈明室認為:由於戰爭所需動員人力規模非常龐大,物力徵集項目 也非常繁雜,財源募集困難,必須在平時就建構一套完整及周密的動員 體系,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補充戰爭損耗,有效維持應有戰力,並贏得

2朱浤源主編(1999 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頁 55,頁 93~95。

3Ranjit Kumar 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等合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頁 31~40。

4國防部後備指揮部網站-動員管理

http://afrc.mnd.gov.tw/AfrcWeb/Unit.aspx?ID=1&MenuID=51&ListID=21。

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m980519-g.htm。

6謝雲龍,(2007 年)。我國全民防衛動員制度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m980519-g.htm。

7王瑞賢,(2008 年)。軍事轉型下的我國動員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8劉慶祥《全民防衛動員機制之法理及戰略意涵解析》,幼獅文化網站,

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eb0238.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認同;五、整合國家資源;六、全民支持軍事防衛。在落實全民心防方面:一、

建立生命共同體;二、正確認識國力;三、加強教育與宣導。在強化全民民防 方面:一、民防與全民防衛動員結合;二、成立專責民防機構;三、建立全國 性防救災協調機制;四、成立全國民防會報;五、充實民防設備;六、加強民 防教育與宣傳;七、鼓勵民間參與民防工作;八、出版民防報告書;九、推動 民防建設。在提升全民經濟國防方面:一、全民認識經濟國防;二、全民支持 經濟國防;三、全民參與經濟國防。9

蘇慶仁認為:國軍在救災過程中與全民力量相互結合,除能提升戰時迅速 動員之能力,也能在災害防救工作上有完善表現。因此,國軍在救災實務經驗 中驗證全民力量可在災害防救工作中具有絕對性之影響,也能藉此提升國人的 全民防衛意識。災害防救在公、私部門的合作創造更高價值的公共政策執行理 念,促使各組織發展為更專業化之模式,使國軍在人力精簡的狀況下以專業與 組織合作謀求一個不可取代的功能與地位。10

綜上,基於我國島嶼防衛的特質與國力、軍力現況,動員是爭取戰爭勝利 與救災搶險的必要手段;而建構乙套符合國情且有效能的動員機制,以期平時 能救災、磨練軍民協調合作能力、寓國防於經建,而戰時又能有效動員,結合 全民總力,充分發揮戰力,達成克敵制勝目標確保國家安全的必要方法。

二、國家安全部分

國家安全係指國防、外交、兩岸關係及國家重大變故之相關事項。11 國家安全可以界定為國家生存發展尚未遭受威脅的狀況,或是引申為國 家具備確保生存發展的能力。不論是何種定義,一套完整的防衛動員體 系與制度,既可確保國家免於安全威脅,也是保障國家生存發展的必要

9陳詩武,(2002 年)。從全民國防理念建構平戰合一的動員制度。臺北: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0蘇慶仁,(2014 年)。全民防衛動員機制下國軍災害防救政策之研究。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碩 士學位論文。

11國家安全會議,(2003 年)。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10021

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m980519-g.htm。

13鈕先鐘,(2000 年)。21 世紀的戰略前瞻。臺北:麥田出版,頁 273~288。

14陳福成,(2000 年)。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頁 1-2。

15李永寧,(2009 年)。從國家安全觀點探討我國全民國防與軍備發展。臺北: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6王崑義,(2010 年)。非傳統安全與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6 卷、第 2 期(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綜上,國家安全不只是軍事上的兵強馬壯而已,包括政治、經濟、

心理、軍事、科技、資訊以及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都應整體考量;而 我國由於地理環境,作戰縱深淺短,加上近期中共海空戰力發展與用兵 思維朝遠洋建軍改變,確實已無前後方分別,而戰時外援之可能性亦極 為有限,所以舉凡內政、外交、經濟、科技、財政、教育、工業等各項 政策與發展,均應考量維護國家安全的需求,才能真正維護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