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與管理的現況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0-52)

第三章、 現況分析與問卷設計

3.1 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與管理的現況分析

在教育政策上,國民小學的最高主管機關為教育部,因此教育部的政策也會直 接或間接影響到國小學童的交通安全管理。教育是早期交通安全的三個重要政策(3E policy)中的其中一環,透過教育可以向下扎根,進一步提升社會整體之交通守法與 正確的觀念。而要透過學校組織來進行任何國小學童之通學旅程中的交通問題改善 工作,勢必也必須要教育部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的政策對於國小學童之交通安全管理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層面探討,第 一個是交通安全教育的層面,第二個為校園安全的層面。前者所涉及的是如何將交 通安全教育編排入國民小學的課程之中,並落實交通安全教育的執行。後者所涉及 的是學童於校園之中生活的安全,特別是涉及交通安全的議題。

在交通安全教育的層面來看交通安全管理,我國目前國民小學所遵循的課程安 排是依照教育部所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該課程綱要可謂近年 來對於國民中小學課程內容的一項重大改變,並具體定出課程目標:

1. 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

2.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 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4.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5. 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6. 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8.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9. 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 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達成上述的課程目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個體發展、社 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 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

表 3-1 各學習領域學習階段劃分情形說明表 年級

學習領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語文

本國 語文

本國 語文

本國 語文

本國 語文

英語 英語

健康與 體育

健康與 體育

健康與 體育

健康與 體育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社會

生活

社會 社會 社會

藝術與 人文

藝術與 人文

藝術與 人文

藝術與 人文 自然與

生活 科技

自然與 生活 科技

自然與 生活 科技

自然與 生活 科技

表 3-1 各學習領域學習階段劃分情形說明表(續) 年級

學習領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上述七大學習領域中並未有與交通安全教育直接相關的學習領域,唯一比較可 能相關的學習領域是「綜合活動」,「綜合活動」是指凡能夠引導學習者進行實 踐、體驗與省思、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包含原童軍活動、輔導活動、家政 活動、團體活動、及運用校內外資源獨立設計之學習活動。

在教學時數的分配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也有明確訂定各學習 領域的時數分配要求,除此之外,另外設計有「彈性學習節數」,「彈性學習節 數」由學校自行規劃辦理全校性和全年級活動、執行依學校特色所設計的課程或活 動、安排學習領域選修節數、實施補救教學、進行班級輔導或學生自我學習等活 動。

表 3-2 各年級每週「領域學習節數」與「彈性學習節數」時數分配表 節數

年級 學習總節數 領域學習節數 彈性學習節數 一 22-24 20 2-4 二 22-24 20 2-4 三 28-31 25 3-6 四 28-31 25 3-6 五 30-33 27 3-6 六 30-33 27 3-6 七 32-34 28 4-6 八 32-34 28 4-6 九 33-35 30 3-5

所以在交通安全教育課程的安排上,目前大部分學校會將課程教學計畫編排於

「綜合活動」的學習領域之中,或是利用「彈性學習節數」進行交通安全教育的教 學,不過整學期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學時數比率偏低,以台中市大安小為例,

每學期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學時數約為 2 到 3 小時。

在另一個校園安全的層面來看交通安全管理,教育部有頒布了「學校及社會交 通安全教育執行作業要點」以及「教育部補助辦理交通安全教育作業要點」。「學 校及社會交通安全教育執行作業要點」是依據行政院九十二年十一月六日院臺交字 第 0920058619 號函核頒第八期「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所制定的法 規,其目標在於:一、加強交通安全教育知能,培養國民良好的交通道德與習慣,

落實守法守紀的精神,以確保國民之生命。二、明訂學校及社會交通安全教育執行 重點,建立交通安全教育權責制度。三、建立交通安全教育之評鑑與獎懲制度,以 促成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正常化,影響全面化。四、結合學校及社會交通安全教育,

妥善運用社會資源,建立全民共識,發揮整體交通安全教育之效果。其並具體地訂 定出執行要項,在國民小學方面,共有九項執行要項:

1. 設立交通安全教育委員會,訂定年度交通安全教育實施計畫,納入行事曆,按進 度管制執行。

2. 依照交通安全教育參考資料,編訂教材及進度,利用定時教學、聯絡教學、團體 活動、學藝活動及集會實施教學。

3. 舉辦交通安全教育教學示範觀摩會、研討會,以增進教師相關知能。

4. 編組學生路隊,加強訓練及導護,並利用社會資源,邀請家長、地方(社區)人士 成立導護志工組織,維護學生通學安全及協助交通秩序整理。

5. 編訂教材,研製教具,充實教學資料,以強化教學媒體服務功能,並視實際需要 設立交通安全教育資料室。

6. 應強化校園交通安全設施整體規劃,並將「家長接送區」與「交通標線、標誌」

納入校園整體設施之一部分,以配合境教之推廣。

7. 結合地方警察機關、學生家庭、家長會及有關機關團體,加強學生校外輔導,防 範交通事故發生。

8. 利用家長會、村里民大會及教學示範活動等,協助社會交通安全教育推行。

9. 加強推動普設愛心商店,協助強化保護學童上、下學之人身安全。

而在「教育部補助辦理交通安全教育作業要點」方面,是依據行政院九十五年 九月二十日院臺交字第 095004410 號函核頒第九期「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 方案」及「學校及社會交通安全教育執行作業要點」,其主要是針對辦理交通安全 教育主題宣導活動、培訓學校、社區交通安全教育種子人員、辦理交通安全教育競 賽活動或教學觀摩研習、研製交通安全教育各式宣導教材教具、影帶光碟或優良刊 物、進行具體可行之學生交通事故防制策略研究或相關交通安全教育課程編修推廣 計畫等工作時所需的經費進行補助。

由此可知,在教育部關於校園安全的政策中,是配合行政院之各期的「道路交 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來進行,尤其是「學校及社會交通安全教育執行作業 要點」的執行要項已經具備的國小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的雛形,利如設置專責的管理 組織(organization):交通安全教育委員會;制定相關的管理計畫(planning)以及利用 評鑑與獎懲對於計畫執行的控制(controlling)。如果此一「學校及社會交通安全教育 執行作業要點」能真正落實,那對於國小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而言應該是能建立初步 的基礎,但是現況上並未如想像中美好。

例如在評鑑工作的執行上,目前關於校園交通安全教育的評鑑工作,主要是由 教育部與交通部主辦,並委託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來承辦。評鑑的方 式是邀請各方的專家學者組成評鑑小組,到各級受評鑑對象學校進行,最後將結果 彙整成為書面評鑑報告。而受評鑑對象學校的選擇,是採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的推 薦及抽樣評選倂行辦理。

最近三年(99 到 97 年度)的教育部交通安全教育評鑑總評報告可於「交通安全路 口網」的網站中找到。

在 99 年度的交通安全教育評鑑總評報告,於國小組的部份總共訪視 28 所。此 次評鑑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 我國之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已行之有年,惟對各級學校交通安全教學之實施卻一 直沒有明確之規範,任由各校自行認定並決定進行那些教學與輔導活動。各級 學校既無明確之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目標與內容,也無統一之教材可用,更無具 專業訓練之教師以執行必要之教學工作。交通安全教育評鑑雖具督促與指導功 能,惟其效果僅止於少數之受評學校,全面性交通安全教育之推動仍須仰賴健 全之制度及周詳之實施計畫。全民交通安全文化之培養極度仰賴學校之配合與 執行,教育部實有必要迅速規劃並建立完善的制度以規範各級學校應有之作 為。

(二) 受評學校雖均能按照評鑑之項目推動各項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惟更精緻之細 節、內容與精神則無法從評估項目之字面上就能體會,而需要有更詳細之說明 與闡述,告知受評學校如何掌握此工作項目之精髓,如何推動、如何蒐集並整 理資料、如何呈現成果、及如何保留與傳承經驗等技術課題。因此,建立一套 交通安全教育評鑑作業手冊以協助各級學校推動並記錄所執行之工作與成果實 有絕對之必要。

(三) 在現有學校推動交通安全教育之制度與環境下,作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之學校 除了需要有崇高之教育良知與理想外,更需要有堅毅不拔之精神以面對來自各 方之挑戰(如家長之不配合、鄰近住家之反彈、及經費與資源之缺乏等),是一 件相當不容易之工作。目前經評鑑考列優等且獲金安獎之學校,其有功人員除 獲記凾獎勵並參函金安獎頒獎大會接受表揚外,並無對學校之實質獎勵。建議 可增獎金、校務發展經費補助、或出國參訪等獎勵方式,對推展有功之學校與 人員給予更實質之獎勵,以激發更多學校參與之意願。

(四) 交通安全教育評鑑工作已推動多年,各級學校在推動交通安全教育上所遭遇之 課題雖已陸續獲得評鑑委員的指導而函以改善,然而尚有許多問題(如教材編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