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文課程與教學相關理論之探究

語文是建構知識的基礎,也具有文化傳承的責任。本國語文教育為各領域學 習之本,無論哪一個學習領域的學習都需要經由國語文的傳承及表達,才得以讓 師生有順暢的教學互動情形發生,這也是國語文本身工具性的表現,所以國語文 教育對於基礎教育的學生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王更生,2001;馮永敏,

2001)。因此,本節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國語文課程綱要內容,第二部 分則介紹與國語文教學相關之理論基礎與實際運用。

壹、 國語文課程綱要內涵簡述

我國中小學課程主要受到課程綱要之規範,課綱公布後,才能進行教科書之 研擬、編寫、審查、選用及評量,接著教師採用教科書來進行教學,學生依據教 科書學習,進而導向未來的升學發展,由此可見課程綱要之重要。而本國語文是 培養國民基本能力的基礎,無論哪一個學習領域的學習,都需要經由國語文的傳 承與表達,國語文能力不足,將影響學生其他領域學習的成效。因此,國語文教 學自有其不可輕忽的重要性,以下即針對九年一貫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之內涵加 以說明。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和特點,每一學科的教學也都有它基本的目

20

的與任務。教育部在民國九十七年頒行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

闡明了國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 國文教學的理念

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在《國語文課程綱要》中,共提出四點基本理念如

下:

(一)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使學生具備良 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

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

(二) 培養學生有效應用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 賞、創作,以融入生活經驗,擴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

(三) 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 化精髓。

(四) 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 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從以上四點理念我們可以明白,國語文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語言文字,並讓學 生懂得在生活中運用,藉著語文能力的提升而可以欣賞文學作品,引導出其興趣 後,指導並鼓勵學生學習利用各項工具,促進自學的能力。

二、 國中學習階段之國文課程目標

國語文課程綱要所揭示的理念有: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

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 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並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 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 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進而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昇欣賞文學作品 的能力,以體認中華文化精髓。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

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21

依據上述課程理念,整理國中國文的課程目標與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的關 連,如表2-1,簡要加以陳述。

表2-1 本國語文課程目標與十大基本能力對照表

基本能力 國語文課程目標

1.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應用語言文字,激發個人潛能,發展學習空間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語文創作之興趣,並提昇欣賞評價文學作品之能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具備語文學習的自學能力,奠定生涯規劃與終 身學習之基礎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分享經驗,溝通見解。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透過語文互動,因應環境,適當應對進退。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透過語文學習體認本國及外國之文化習俗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運用語言文字研擬計畫,並有效執行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結合語文、科技與資訊,提升學習效果,擴充學習領 域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培養探索語文的興趣,並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運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整體而言,九年一貫課程本國語文的課程目標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聽、

說、寫、讀、作等基本能力,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本國語文字,並能使用語文充 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其次從課程綱要揭示的十大基本 能力,也可以看出新課程強調團隊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的教學策略必須有所 調整,積極培養學生互助合作、與人相處的能力,才能落實新課程的實施。

另外,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已由以往的課程執行者轉為規畫者,在使用

22

各類語文教材時,可以發揮教學專業自主權,適當自行編選、調整次序、增補刪 減,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而教師設計課程時,必須切實掌握《國語文課 程綱要》的內涵,以便在教學中發揮其導向作用,體現和落實語文教學的精神。

貳、 國語文教學之規定與實際運用 一、國語文教學之規定

依據《國語文課程綱要》,就其中關於國語文學習領域的實施要點,分為

教材編選原則、教學原則及學習評量三項。在教材編選方面,國中階段教材編輯 需兼顧口語與書面表達,教材設計應該採取讀寫結合及聽說結合,編選教材範文 時,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當代議題,以增進學生瞭解與欣賞能力。在教學原 則方面,在《國語文課程綱要》中指出,國語文學習領域的教學原則分為六個部 分,依序為注音符號、聆聽能力、說話能力、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 能力,教師在安排課程活動時,須注意課程的設計方向,引導學生加強這六大能 力。在學習評量方面,由於評量是教學歷程中的重要部分,評量的實施,可以檢 視教師教學的成效,及學生學習的成果;透過學生的學習評量成果,教師可以瞭 解教學活動需要調整的部分,以及作為擬定學習策略的參考。因此在《國語文課 程綱要》實施要點中,對於學習評量的範圍、目的、方式及各項能力的說明,都 十分詳盡。此外,其中提到:各縣市能發展國語文基本學力量表,作為自評或辦 理評鑑,這樣的作法,將更適合教師作為調整教學及自我評鑑的參考,也是多元 評量的用意之一。

二、國語文教學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方法便是達成教育目的的手段,是故教 學成功必須奠基於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如果運用得當的方法,則學生的學習便 可事半功倍,但教學若沒有使用適合的方法,學生的學習效果將難以呈現。教師 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沒有一項教學方法是長久有效的,所以身為教師應熟諳各

23

種教學方法,接觸各種新興的教學方式,依據學生能力與興趣的不同,做適當的 改變。由於教學法眾多,研究者將一般教學現場行之有年的國文教學方法稱為傳 統教學法,而根據時代變遷、學生需求所產生的教學法則稱為創新教學法。茲將 國文傳統教學方法及創新國文教學方法做以下的分析探討:

(一) 傳統國文教學方法

在國文課堂中,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教學法、問答教學法及練 習教學法。

1. 講述教學法

講述法又稱為詮釋教學法或注入式教學法,教師以敘述式講演的方法,

將知識觀念傳授給學生。過去的國文教學,考試型態多強調背誦、記憶,教 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最多的知識量,故講述法變成為最佳的教學方 式;同時,過去也因為課外補充的參考書籍及輔助教具相對較為缺少,因此 長期以來,教師只能透過講述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學過程容易流於 呆板沒有變化,也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機。雖然九年一貫實施後,

參考資料大幅增多,輔助教具也相對增加,但教學時數的限制及成績取向的 壓力仍然存在,而講述法能在短時間內教完一定的教材,整理複習時,也最 能幫助學生將教材加以整理,組成系統的知識,便於應用與記憶,所以無論 是過去或是現在,講述教學法普遍受到國文科教師的運用(沈婉立,2013)。

2. 問答教學法

問答教學即是以問答之方式教學,其形式為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學 生之問,多出於教師之刺激與鼓勵),教師答,藉由一問一答的過程,實現 教學目的(王明通,1989)。問答教學是國文科教學上一直被廣泛使用的方 法,它還可補救講述法的缺點,在講述教學時,可以使用此法引起學生參與 課程的動機,一問一答中,師生雙方有了雙向的互動,較能集中專注力(沈 婉立,2013)。此外,問答法可以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熟練教學的內容,

並給予表達的練習,增進其說話的能力。在問答教學中,教師有效地運用發

24

問教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可提升教學的成效(張霄亭等人,

2001)。而要使問答有效,則在於教師能注意以下幾點,包括:教師發問時 能兼顧各類問題;留候答時間給學生思考;指名學生回答不按次序,每人機 會均等;鼓勵並刺激學生發問等(方炳林,1967)。

3. 練習教學法

練習教學法是指以反覆操作與學習,讓學生之動作、技能與教材臻於純 熟、正確的方法。練習教學分兩種,動作方面的反應,如習慣與技能;另一 種則屬心理方面的反應,如記憶。兩者皆與感官、認識、知覺相關,需理解、

認識與注意,才能使教學成功(王明通,1989)。在一般國中國文教學中,

認識與注意,才能使教學成功(王明通,1989)。在一般國中國文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