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相關研究

本節就有關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相關文獻與學術研究報告,包程校長遴 選制度施行前後的研究,作一整理如下。

壹、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前的研究

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前的相關研究曾經對中小學的校長任用模式提出不少建 議,諸如劉時鎰(1970)在其《臺灣省國民中學校長選用之研究》中,提出國民 中學校長採用任期制度之重要原則,就其消極目的而言,乃避免校長任期過長,

人事沉滯,在校務推行上發生遲緩不前的現象;就其積極目的而言,可使校長安 心工作,淬勵奮發,不受地方派系之影響;且遷調或升調或降調均有法規可據與 考核標準,對教育正常化與發展助益良多,因此建議:

一、國民中學校長應實施任期輪調制度。

二、國民中學校長任期分初任與續任,初任以一至二年為宜;續任以四至五 年為適當。

三、成績優良之國民中學校長可連任一次,成績平庸或成績低劣者,期滿後 應作適當之調處,藉以獎優懲劣。

四、連任期滿之國民中學校長,如無適當之學校可資調任,或認為有必要時,

可任教育行政機關之相當職務,藉收內外互調及交換工作經驗之效。

對照劉時鎰(1970)的研究建議與《國民教育法》增修條文中對於校長任期 四年的規範頗為符合,而第四點對於連任期滿的校長與教育行政機關之間的內外 互調,在施行遴選制度時,仍可作為校長轉任他職的建議之一。

連添財(1990)在《國民小學校長甄選制度之調查研究》亦指出:

一、過去台灣省國民小學校長甄選辦法及甄選評分標選,多數教育人員均肯 定其客觀性與公正性。只是由於縣(市)行政機關為因應地區之實際需要,校長 甄選名額,志願學校類別常造成很大差異;省教育廳在甄選辦法或核定校長名額 時,應考慮縣(市)差異性,使縣(市)行政機關能甄選出真正理想校長。

二、衡量未來教育發展趨勢,若小型學校普遍被採用,而學校行政工作份量 將可減輕,是否應具行政工作經驗,可能不再凸顯其重要性,因為資深教師的教 學經驗是推動校務發展的主力,如今後仍採現行的學校規模,則校長一職,有主

任多年的行政經驗,絕對有助於校務推動。

的遴選委員要認真,組成委員會的用意即在瞭解事實與取得共識,增加溝通,以

四、對於國民中小學校長之任期屆滿之調任,多數人贊成經評鑑績優者,可

施前的相關研究,除了吳清山(1997)的研究曾就校長遴選制度中的相關議題進 行調查外,其餘的研究均以派任舊制作為調查或制度比較的依據,由於整體任用 制度,牽涉甄選、儲訓、遴用、遷調等多個階段,是以多數的研究建議,至今仍 可持續作為校長任用制度修正的依據。從過去的研究亦可發現,多數的研究將焦 點集中於甄選方式的設計上。

貳、遴選制度實施後的研究

民國 88 年校長遴選制度實施之後,國內對於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的相 關研究十分豐富,提供了研究者許多意見和看法,可供本研究之參考。

一、李敦義(2000)《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

此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探討我國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成效和意見。研究 對象為教育行政人員代表、中小學校長、教師、中小學家長會代表及專家學者,

共寄發 600 份問卷,有效問卷 428 份,進行次數分配、χ2 考驗和兩個百分比差 異顯著性 z 考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關於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成效: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實施成效 包 括:「每四年一次的校長遴選方式,可以淘汰不適任校長」、「可以增進校長辦學 績效,改善學校教育品質」、「依學校辦學需求,為學校遴選到適才適所的校長」、

「增進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意願」、「校長遴選方式,有助於提升校園民主」、「增 進教師參與學校事務的意願」、「增進社會公正人士參與學校事務的意願」。

(二)關於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面臨的問題:

1.地方政治勢力干涉校長遴選。

2.遴選委員的代表性不足。

3.遴選委員組成比例規定不合理。

4.遴選委員的專業性不足。

5.直轄市及各縣市中小學校長間無法相互遷調。

6.校長回任教師或轉任他職的安排之問題。

7.造成彼此在遴選上競爭激烈,恐怕在校園上會形成惡質的選舉文化。

8.不納入年資、經歷計分的校長遴選方式,未能顧及教育行政倫理。

9.採用遴選的方式,造成特殊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長流動率偏高。

二、馮丰儀(2000)《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

此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問卷編製以文獻分析之結果為依據,研究樣本為台北 縣政府教育局行政人員、國中、小校長、主任、教師及家長等共 1538 人,回收 有效問卷 1015 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表及卡方考驗加以處理分析。研究結果 發現:

(一)就現行校長遴選制度而言,非教育行政人員對校長遴選制度認知程度不 足;受試者對遴選制度的支持程度遠高於滿意程度。

(二)就理想的校長遴選制度而言,校長候選人來源應更開放,採公開受理申請,

每次申請志願學校數目以不超過 6 個為宜;校長遴選過程應秉持公平、公正、公 開、客觀的原則進行;校長遴選作業宜由縣市遴選委員會負責,但應考量出缺學 校民意;校長遴選委員會以 9~13 人為宜,委員的產生、組成宜考量出缺學校民 意,委員之專業性與素質宜加以重視;校長遴選作業流程宜明確;遴選審查內容 宜多元,且可利用面談、書面相關證件及查訪等審查工具為輔;至於校長遴選標 準,在背景資料方面,以學校行政綜合經驗最為重要;在個人屬性方面則為言行 操守、教育熱忱、遠見,至於專業能力方面,最重要的則依序為教育理念、溝通 傾聽、協調能力等項目。

三、李明來(2001)《校長遴選制度對國小校長領導風格的影響研究》

此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對象,並將所得資料以次數分 配、平均數、百分比、積差相關、χ2 考驗分析結果,並交叉印證所得論點,最 後依研究發現,獲得下列結論:

(一)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不同背景變項者均能知覺校長的領導風格 比以前更趨積極主動、具親和力與民主化。

(二)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校長的領導風格比以前更趨向於運用轉型 領導,但在承諾與獎酬上則兼用互易領導的優點。

(三)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在「激勵教師」、「教學領導」、「關懷與倡 導」、「決策與共識」四個層面的運用對辦學績效有相當影響,而「學校教育願景 形成」、「校長自我魅力」、「建立公共關係」三個層面的運用對辦學績效則較無影 響。可見校長領導風格對辦學績效有相當影響。

(四)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校長對公共關係的建立更加費心與重視。

在校內偏重「隨時關懷學校同仁」的方式,在校外偏重運用「主動參加社區活動」

和「提供學校資源」的方式。

(五)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整體上認為「解決萬年校長」、「教師專業 自主」、「權力下放」、「遴選代表組織成員」四項理由只是會造成權力重組,其最 終與遴選制度目標無關。

(六)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領導風格運用雖然對平均有六成的現職校 長不會造成職務工作上的不安的現象,但因有四成左右會感到不安,由此可知現 職校長逐漸的已產生危機意識。而針對領導風格缺乏會造成不安因素為建立良好 公共關係、有效教學領導、對教師關懷與倡導、良好的溝通。

四、蕭錦利(2001)《國民小學校長選用制度之研究》

此研究從國民小學校長、主任、教師、學生家長、教育行政學者專家、地方 教育行政人員等類群體,在問卷中對校長選用制度各項評估準則及其相對權重,

以及對校長選用制度不同方案優劣得失等問題之意見資料,研究發現:

(一)校長選用制度應考慮背景、輸入、過程、產出等方面的適切性,評估準則 包括必須要能符應環境背景或思潮、能吸引人才願意參與競爭、評選人員具有專 業知能、評選人員具有代表性、使用有效的鑑別方法與資料、程序客觀公平公開、

程序簡便可行有效率、要能獲致適當的人選、要能提昇校長辦學績效、以及要能 避免負面效應等。

(二)評估準則相對權重高低不同,各類受試者間對於校長選用制度評估準則相 對權重的看法並無明顯的差異,不過各類受試者群體內部看法則有較大的歧見。

(三)不同的關注點上各有不同的適當方案,不同的校長選用制度各有其優劣得 失。

(四)不同受試者對各方案在各項目上優劣得失的看法具有差異性,不同群體對 不同方案各有偏好。就整體受試者調查結果而言,偏好於參與遴選制。惟校長群 體以及有意願擔任校長職務的教育人員,明顯偏好傳統派任制,與非校長群體、

無意願擔任校長職務的教育人員所偏好的參與遴聘制,意見形成相當對立的局 面。

(五)校長選用制度的決策面臨困難,必須進一步試探或整合各不同立場群體的 意見。必要時,應在各群體認為的最佳方案之外,另外以如徵可派任制或固委遴

聘制等折衷式的方案,做為最適方案來進行決策考量。

五、劉明晃(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五、劉明晃(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遴選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