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微觀政治學之相關研究

Ball (1987) 所著之《學校微觀政治學》(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一書可視為學校行政研究中探討微觀政治 學重要的經典。Ball 以個案研究來發掘學校整併過程中教職員之間權力資源重新 分配的始末,其中會涉及到教師生涯發展、性別職場隔離問題、學校領導作為等 面向。而台灣對於微觀教育政治學上的研究與應用興盛於 2000 年後,且其研究 面向更擴及至教育各層面,本節主要針對學校微觀政治相關之論文加以歸納整 理。玆分述如下。

壹、學校微觀政治之相關博碩士論文研究

研究者於 2013 年 4 月利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詢,以「微觀政治」作 為關鍵字搜尋以此作為博碩士論文標題之相關研究僅計 19 篇,茲分析如次:

一、研究時間

國內學校微觀政治相關研究的產出時約為 2000 年。資料顯示發現,2000 年 初期的研究僅有林君齡(2001)、胡士琳(2003)、林逸青(2003)與胡石明(2004)

等四篇,相對地,近幾年的相關研究則如雨後春筍般產出。由於微觀教育政治學 係自 1970 年後才逐漸興起的一門研究領域,因此我國教育領域投入於此的相關 研究不僅篇數不多,且在 2000 年前也未有任何的博碩士論文。基於此,透過微 觀教育政治學的視角以研究教育實務當中的諸多問題,可說是富價值而有創見的 研究取向。

二、研究方法

主要的研究方法為訪談法、觀察、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以文件/文獻分 析法等五種方式。其中,以訪談法採行的篇數最多(13 篇)。其中,除了張永宗

(2008)、洪麗雯(2008)與楊淑芬(2009)採用質性取性的深度訪談或田野式 訪談外,其餘大多是結構或半結構式訪談。此外,觀察法也普遍在相關研究中受 到採用,而文件/文獻分析法則最少。另一方面,量化取向的調查研究法也普遍 地被使用於於微觀政治的相關研究,篇數計有 6 篇(林逸青,2003;胡石明,

2004;張永宗,2008;張愷庭,2008;黃毅叡,2007;賴延章,2010)。

綜上所述,就未來進行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時,除「質 化」取向的研究法外,亦可考慮兼量化取向之研究法。諸如:採取訪談研究法或

德懷術以提昇研究資料的深度與廣度,以增加研究實際層面的問題理解與解決。

而蘇香槿(2012)則探討以微觀政治素養(micropolitical literacy)為主題,探究中 等學校實習教師之微觀政治素養之程度。

綜上所述,國內有關微觀政治的研究多偏向於組織內部的團體或成員的互動 現象或策略之探討。相對地,探討學校組織與其外部公眾(專業 vs.非專業)的 微觀政治現象則付之闕如,而有待未來進一步投入相關研究。

貳、期刊及文章資料

國內在學校行政研究上,多數以量化取向為主,關於質性取向之微觀政治學 研究仍有待開發。黃宗顯(1999)在《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 微觀探討》中強調學校組織運作中會產生微觀政治行為,是國內第一本微觀政治 學取向的著作。黃乃熒(2000)在《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一書中,提及教育行 政的哲學基礎,該書雖未以微觀政治,但卻充滿微觀政治行為之色彩。

再者,簡賢昌(2004)在林天祐(2004)主編的《教育政治學》一書中之第 十章,以〈微觀政治與教育〉為題,說明微觀政治與教育的關係。

另外,在微觀政治取向期刊論文方面,以陳幸仁教授為主,曾撰多篇微觀政 治學之論文,如〈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陳幸仁,2007)、

〈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分析:一所小學之個案研究〉(陳幸仁,2008a)、〈學 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探究〉(陳幸仁,2008b)、〈家長參與校務決策之微觀政治 分析〉(陳幸仁,2008c)、〈一所國小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陳幸 仁、余佳儒,2011)、〈特色學校的課程領導:微觀政治取向〉(蔡清田、陳幸仁,

2013)。此述文章多以學校內微觀政治現象進行研究及分析,值得參考。

而陳文彥(2002)、林曜聖(2003)、席榮維(2005)、 陳佳婷(2006)、范 慶鐘(2008)、陳玉玫(2009)、陳意榕(2009)、蔡進雄(2011)、林奕成(2011)、

連俊智(2012)、林世元、呂錘卿(2012)等人,亦以微觀政治學之取向說明教 育場域中之權力運作策略,包括師生互動、親師互動、教育評鑑、教育視導等面 向,但多較偏向介紹性或初探性之作品。由上資料觀察,有關微觀政治學取向的 探討近來有蓬勃發展之傾向,且逐步由校園內部轉向教育場域中人際間權力互動 之探究,此領域具有廣大之開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