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微觀政治學理論內涵

本節主旨在探討微觀政治學之理論內涵,共分為三大部分說明,首先探討微 觀政治的意涵。再者,研究者針對微觀政治現象的意涵與構面加以分析。第三部 分則探討微觀政治現象下之權力運用策略。

壹、微觀政治學的意涵

微觀(micro)係相對於宏觀或鉅觀(macro),係源於物理學粒子觀察或分 析(顏慶祥、湯維玲,1994),至於政治(politics)的定義,因焦點不同而有不 同意涵,諸如「政治即國家的活動」、「政治即權力或權威」、「政治即衝突的管理」、

「政治為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政治即公共政策的決定」、「政治即眾人之事的管 理」等(呂亞力,2001)。

Lindle (1999) 將政治運作分為「大 P」(Big P)政治與「小 p」(little p)政 治,前者著重社會中政治利益團體及相關的鉅觀政治事件分析,而後者「p」(little p)即微觀政治(micropolitics)則聚焦於組織內部或其與外圍成員及團體的網絡,

並透過協商、談判以競逐有限的資源甚至權力。此外,由於大多數的微觀政治互 動是沈潛的、不顯眼的、無法輕易陳述的、非正式的、甚至不被注意。因此,微 觀政治往往被不同的論述者賦予不同之意義(Blasé & Blasé, 2002;Hoyle, 1981)。易言之,微觀政治相對於鉅觀政治,著重個別組織脈絡特性與成員互動 的過程,探討核心不脫政治學中的要素:權力、利益、衝突、意識型態等現象(簡 賢昌,2004)。學校微觀政治可定義為發生在學校內和學校外的政治,由持續出 現的組織衝突及政治的特色,所凸顯的教師、校長、家長及學生間的相互依賴。

因此,我們可將學校視為一個政治體,學校不同職位(如級任教師與科任教師、

教師與行政人員間等)而形成次級利益團體,他們的互動就是微觀政治

(Iannaccone, 1991)。易言之,透過微觀政治之研究有助吾人更了解學校發生何 事?為什麼及如何發生?(West, 1999)

「微觀政治學」是一種對政治行為與現象的研究觀點,強調個別組織脈絡特 性與成員互動的過程,探討核心包括權力、利益、衝突、成員互動、意識型態、

權力策略運用、協商等。正如秦夢群(2010)所言,政治與權力普遍存於學校中,

其與實證論走向判若雲泥,其注重各利益團體(教師、家長、社區等)的參與程 度與合縱連橫的過程。Chubb 與 Moe (1986) 認為「學校絕不是孤島」(No school

is an island),學校經營並非存在政治真空之中,而是社會大眾關心的事務,復以 定論。諸如 Hoyle (1986)即認為微觀政治乃個人與團體在組織背景下運用策略情 況,並企圖以權力和影響力的資源來促進其利益之現象分析。此外,Ball (1987) 則 重視利害關係人之間利益與意識型態的紛爭與解決的探討 (Achinstein, 2002;陳

幸仁,2008a)。 以及政治互動結果乃成為重要的學校微觀政治事實(Ball, 1987;Hoyle, 1986;

Lindle, 1999)。實際上,學校微觀政治內涵不應僅是一連串的衝突與競爭的堆 砌。Blasé(1991)拓展了微觀政治的研究內涵,而指出不論合作或是衝突其實

而誘發政治衝突的一切歷程;4.因應上述政治衝突,而採取各種權力運用策略以 預防與解決政治衝突的過程。

綜上所述,微觀政治現象(micro politics phenomenons)係組織於日常生活 的情境脈絡下,不同組織內外部成員因意識型態、價值觀、利益或意見上等之「爭 所產生之微觀政治現象將相對於學校組織內部而愈加豐富(Malen, 1995)。基於 此,學校組織與外在公眾間之微觀政治互動則有進一步探討之價值。

此外,Marshall 與 Scribner(1991)則在歸納學校微觀政治相關研究後,認為

「價值觀/意識型態」差異、「政治行動衝突」、「權力運用」、「討價還價」的協商 歷程以及組織衝突下所面臨的「困境與影響」,皆是學校微觀政治常見之研究內 容。胡士琳(2003)則在「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中,指出學校微 觀政治現象要素分別為體系成員「差異性」、「政治衝突」與「政治權力策略」。

最後,Malen (1995) 則依微觀政治衝突之邏輯發展,則將微觀政治現象的分

析架構,區分為「爭議焦點」、「互動型態」、「權力運用策略」及「行動結果」等 構面。

圖 2-4-1 微觀政治現象構成要素關係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胡士琳(2003:28)

參、微觀政治運作的權力策略

政治行為(political behavior)本身即為「權力」之運作,當組織成員將「權 力」付諸行動,即為從事政治行為。惟權力之運用有諸多不同之策略,在實際運 用當中並非每種均有效,權力策略的運用需考量不同的情境、目標與需求。

權力主要涉及權力來源(power source)與權力基礎(power base)兩個概念。

Robbins (2001) 認為,權力來源是權力擁有者取得權力的源頭,而權力基礎是管 利害關係人之分歧性

角色分際差異、價值觀不同、

意識型態歧異、利益需求分歧

利害關係人權力運用

權力基礎運用 權力策略運用

利害關係人政治行為

政治衝突行為 自利行為 互利行為

政治行為效應

政治行為互動後之影響 政治行為互動後之困境或結果

觸發

形成 介入

反思 反思

理者所擁有足以影響他人的工具。易言之,權力來源是權力的根屬來源,大致上

願景策略、算計策略、曝光策略及權威策略。

制會議策略、說理策略、算計策略等。

理性說服權力運作策略基於維護自身利益或解決衝突而透過邏輯分析或理 性說理來使公眾折服之權力運用策略,其策略內涵包含:

1.引例分析:引用實例並理性客觀分析事理。

2.勸說:理性而態度委婉地勸說。

3.說服:運用精妙的語言技巧使對方折服順從。

(六)情感攏絡權力運作策略:

藉由迎合相關人員的觀念、行為或讚頌對方以避免衝突發生或影響對方之權 力運用策略,其策略內涵有:

1.迎合贊同:迎合贊同公眾之意見、態度、行為或價值觀,或刻意討好對方。

2.情感安撫:對公眾採取「動之以情」的方式來影響對方。

(七)迴避退縮權力運作策略:

採取退縮或壓抑逃避的態度或行為以避免衝突發生或減低衝突的負面效應 之權力運用策略,其策略內涵主要包含:

1.迴避:採取事前的迂迴躲避策略,以避免衝突產生。

2.忍讓:願意放棄自身利益而採取隱忍的作為,以平復衝突。

3.消極:透過官僚手法與冗長的行政程序面對衝突,以「事緩則圓」之作法 來淡化或解決衝突。

(八)溝通妥協權力運作策略:

指透過彼此的溝通、磋商及妥協,在各退一步的前提下尋求彼此皆能接受共 識之權力運用策略,其策略內涵有二:

1.溝通:開誠布公地討論及尋求雙方的共識,並以此作為衝突解決之基石。

2.磋商:不斷交涉與協商以尋求彼此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微觀政治策略的運用上有不同之類型,各研究者的歸納向度亦有 歧異,本研究認為,在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下,校長為爭取校長職位之歷程 包括保護自身利益、企圖影響其他成員及與他人互動結盟,故研究者在研究校長 遴選制度之微觀政治策略上即以鄭宏財(2009)分類為主,即保護型策略:影響 型策略及互動型策略三種,訪談題目的編擬亦以此三種策略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