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中學發展分期的再檢討

第三章 設置原因的轉化與發展

第一節 國立中學發展分期的再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設置原因的轉化與發展

第一節 國立中學發展分期的再檢討

國立中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時期,余子俠在〈國立中學的創辦及其意 義〉一文中,對於國立中學發展時段的觀察極有參考價值。其將國立中學的 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1939 年 4 月以前,國立中學依校址所在地命名為前 期;1939 年 4 月以後,國立中學依設立次序更改校名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為 中期;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後期。1意即余氏認為影響抗戰時 期國立中學發展的時間點,分別為1939 年《修正國立中學暫行規程》公布時,

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余氏以《修正國立中學暫行規程》公布的時間,做為 區分前、中期的時間點,與本文前章論述國立中學制度化的時間點大致相符。

然而為何會選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作為國立中學發展後期的分段點,推論余 氏可能是從太平洋戰爭對中國抗戰整體形勢變化的重要性來思考。然本文對 國立中學發展的轉折點,雖大致認同前中期的分段,但對後期的分段點,有 較不同的看法。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間點,普遍認為是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美國 珍珠港後開始,但本文認為國立中學開始明顯變化的時間點,其實是在1940 年國立第十四中學成立後即開始,並於1941 年 8 月國立第十五中學設立後,

有明顯的變化。以下將從國立中學歷年的設立數量及設置目的,說明筆者的 看法。

要了解抗戰時期國立中學的發展,從每年國立中學成立的數量變化,或 可稍見端倪,詳見表3-1。

表3-1 國立中學成立時間數量統計表

時間 設立學校 數量

1934 年 國立東北中山中學 1

1937 年 國立第一、二、三中學 3

1938 年 國立第四、五、六、七、八、九、十中學、國立東北中學 8 1939 年 國立第十一、十二、十三中學、國立華僑第一中學、國立綏遠

中學

5

1 余子俠,〈抗戰時期國立中學的創辦及其意義〉,《近代史研究》,第 3 期(2003 年),頁 80-1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40 年 國立第十四中學 1

1941 年 國立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中學、國立華僑第二中學 5 1942 年 國立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中學、國立女子中學、國

立華僑第三中學

6 1943 年 國立西南中山中學、國立漢民中學 2 1944 年 國立黔江中學、國立河西中學、國立湟川中學 3

合計 34

附註1:因有些國立中學前身並非國立,故以上國立中學設立年份之界定,以該校改制為國 立中學的年份為依據標準。

附註2:國立中學設置年份界定,以教育部決定籌設年份為基準,並非籌設完成之年份。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教育部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 (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年,

376-404)整理。

為更容易看出國立中學成立數量依年份變化的趨勢,試將表 3-1 呈現為 長條折線圖如圖3-1:

圖3-1 國立中學成立年份暨數量統計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表3-1 整理。

由圖3-1 可知,抗戰時期國立中學的數量成長經歷了兩個高峰期,以 1940 年為中間點,可分為1937-1939 年,及 1941-1944 年,國立中學校數的成長,

在這兩個時段有較明顯的起伏。

0 1 2 3 4 5 6 7 8 9

1934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國立中學成立年份暨數量統計

國立中學成立數量 國立中學成立數量2

/0001/0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學而設。而國立中學於1941 年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發展,主要為教育部於 1940 年後採取盡量減少設立國立中學的立場。在國立中學不易增設的情況下,

於解決國內戰區學生收容問題上,教育部更傾向以命令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擴 增中學班次、設立省立臨時中學,並由中央給予補助的方式。4而 1941 年後 設置的國立中學,除了由中山中學班改制的十五、十六中,大部分的設置原 因,多是因教育部開了中央辦理中學的先例後,外界開始把國立中學當作解 決其他問題的管道,而要求教育部辦理的結果。針對此論據,本章後段將有 論述。

簡而言之,從表 3-1 及圖 3-1 可看出國立中學在數量成長上可大致分為 兩個時期,第一高峰期(1937-1939 年)國立中學校數的成長,主要是為解決 戰爭所造成的大量流亡員生的續學就業問題,此時期成立的國立中學大多為 教育部派專人或設立國立中學籌備處,從無到有的籌設。第二高峰期(1941-1944 年)國立中學校數的成長,則多是外部要求教育部設立,或接辦原有中 學的結果。為再說明第一高峰期與第二高峰期成立的國立中學,在性質上的 不同,下節將以國立中學校址選定的角度試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