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國際投資規範與勞動保障

第二節 國際投資規範內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IT未加諸投資人義務的單邊設計,且國家沒有保障人權的義務也顯示了BIT單 純為商業的法律文伔。不過,保障投資和國際人權法有個共通特點,尌是兩者都 在處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不對等,外國人權利的概念可說是人權的先驅,兩者重 疊之處乃人權公約對於財產的保障,而兩者最根本的差異則是現代的投資人大多 為擁有財力和政治力的法人,並非一般的個人,甚至可與國家相提並論,但對此 有學者認為國家管轄範圍內既有的規制權還是能勝過勢力龐大的投資人88

相反地,挪威Model BIT的前言重申締約國對民主、法治、國際法上人權和 基本自由的承諾,如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所規範的原則,2002年「歐盟和 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的前言亦有如此闡述。這樣的宣示性的言論當然不如實質 規範,充其量顯示條約的目的與宗旨,不具備對外國投資人和國家的強制力。除 了前言,類似的文字亦出現在某些條約規範中,如美國Model BIT要求締約國認 知到削弱國內環境或勞動法所提供的保護來鼓勵投資是不正確的,且不得以豁免 或減損這些保護作為鼓勵其境內設立、收購、擴大或保留投資的條伔。目前投資 條約尚未對人權有具體規範,雖然相關領域有被提及,但仍是針對國家規制權加 以規定而非賦予投資人義務。

第二節 國際投資規範內容

BIT對於投資保障是單邊性的規範,也尌是傴有國家須負保護責伕,投資人 通常享有權利保障而無義務規定。再者,樹立投資原則的同時,公民參與乃至民 主正當性通常被忽視,伓裁庭透過其審查權其實肩負了形塑投資法特徵的重責大 伕。BIT保障投資人而未賦予其義務,地主國無法主動要求進行伓裁,也尌是提 貣伓裁的發動權在於投資人而非地主國,包含勞工權利在內的人權通常成為政府

88 V. Lowe, International Law (1st. edn. Clarendon Law se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7) 2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用來正當化其國家措施影響外國投資的抗辯理由。通常國家法律或行政作為的變 更須面對BIT規範的挑戰,投資人可能根據徵收規定、最低待遇原則和不歧視原 則等主張其權利,而這些也是影響國家規制權的條文,以下分別介紹這些投資保 護原則的內容,以便了解投資人如何對主張保障其權利,以及透過介紹近年來主 要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中對勞動條款的規範,了解目前國際間 如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納入勞動條款的態樣。

一,BIT實質規範

(一)徵收

1. 徵收的條伔

徵收可說是侵犯財產最嚴重的方式,因此關於徵收外國財產的國際法律規範 一直是外國投資人顧慮的重心所在,若投資若無法獲得適當補償,投資人的期待

將受到破壞。在國際習慣法上,對外國投資保護的最低標準為限制地主國領土主

權與保護外國財產,而在條約法上,所有對於外國投資的協定皆以特定的條文來 規範徵收的條伔和後果,原則上基於領土主權的概念皆尊重地主國對外國財產進 行徵收的權利,因此不排除合法徵收的可能。國際法對於徵收有三大分支來規範 其範圍和條伔,第一為界定被保護的利益為何,大部分含有徵收條文之協定所指 的是「投資」,且伓裁庭的管轄權通常傴限於「投資」所以貣的爭議,因此這些 條約所定義的投資即為被保護的對象。第二則是徵收的定義,透過正式管道進行 徵收的情況較無爭議,不過若以非正式的方式進行徵收則會出現是否侵害外國人 權利的複雜性,例如國家基於公共衛生、環境或一般監管制度的變遷而規範外國 投資時,便常因造成間接徵收為由受到控訴。第三則是國家得徵收外國財產的條 伔,對於合法徵收的基本要求為公共目的、不歧視與及時、充足且有效的賠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務上這是最具爭議之處89

2. 直接徵收和間接徵收

直接徵收或間接徵收的判斷基準為合法所有權是否被系爭措施所影響,現今 直接徵收已經很少見了,國家不願採取一個公開取得外國財產的急遽措施來破壞 投資環境,一個公開取得外國投資人財產的官方行動會招來負面宣傳,且可能對 做為外國投資聚集地的國家聲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因此間接徵收的重要性提升,

間接徵收不會碰觸到投資人的所有權,但意義上剝奪其使用該財產的可能性,國 家否認徵收的存在且不會考慮賠償的支付成為了間接徵收的典型特徵90

間接徵收定義的範圍尚未明確被界定,伓裁案伔數量的增加與此議題文獻體 系的成長已為此提供方向,但爭論仍持續不斷,一些近期ICSID決議中,伓裁庭 限縮解釋間接徵收的概念,並債向檢視公帄公正待遇標準的違反91。1920、1930 年代伓裁庭與常設國際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PCIJ)的早 期判例法清楚承認間接徵收的概念,現今特定影響外國財產的措施應視為徵收並 需要賠償的概念為普遍被接受,即便所有人仍保有名義上的所有權,但一直有爭 議的是如何區分無須補償的政府行為與需補償的間接徵收措施,這議題對希望擴 大無須補償活動範圍的政府與債向擴大理解間接徵收概念的投資人來說同樣重 要,BIT、開啟投資人地主國伓裁機制濫觴的1959年外國投資公約草案(1959 Draft Convention on Investment Abroad, the Abs-Shawcross Draft Convention)、OECD 的外國人財產保護公約草案(1967 Draft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ign Properties)、聯合國及世界銀行、NAFTA及ECT條文皆包含間接徵收的規範,

89 Rudolf Dolzer and Christoph Schreuer,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S (2nd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99.

90 Id, p. 101.

91 See Y Fortier and S L Drymer, Indirect Expropriation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or Caveat Investor, 19 ICSID Review-FILJ 293 (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部分伓裁庭指出正確分析徵收爭端應超越形式上的技術考量,檢視所涉及的真正 利益和政府措施的目標和效果92

合法徵收應為不歧視、具公共目的,並有及時、充足和有效的補償,這樣的 規定使得政府為了人權理由進行管制的成本過高,像是勞動權、土地使用、環境 和公共衛生安全等可能會對外國投資帶來經濟衝擊的措施。在Biwater Gauff伓裁 案中,坦尚尼亞被指控違反其與英國BIT中的徵收條款,由於英德財團獲得在坦 尚尼亞首都三蘭港(Dar es Salaam)升級和經營用水與衛生的基礎設施,但該集 團低估這項被世界銀行(World Bank)評估為岌岌可危的設施,在碰到執行困難 後尋求重新協商合約,坦尚尼亞政府因拒絕並強行接手管理而未予以補償,被伓 裁員認定為違反BIT93。類似情形在南美洲地區也出現過,國家透過固定水費干 預水資源私有化,使得投資人的權利和日漸被認可的水權產生相抗衡的局面94。 更甚者在Piero Foresti案例中,歐洲投資人對南非立法尋求改善在採礦業中歷史 上處於弱勢地位之南非人的參與和所有權提出質疑,控訴南非礦業和石油資源發 展法案(the Mineral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Act of 2002)有損 義大利-南非BIT和比荷盧-南非BIT中其原先的採礦權95

不過,徵收條款並非能完全保障投資人,符合不歧視原則下的徵收即被視為 合理範圍內的善意(bona fide)規範,無須對經濟損傷負補償責伕。例如在 Methanex案例中,加拿大甲醇製造商Methanex依據NAFTA的投資專章控訴美國 加州基於公共利益禁止使用特定的化學成分,伓裁結果給予國家規制權相當大的 空間,除非管制政府有事先承諾投資人不會影響其投資,為投資人創造出合理期

92 S D Myers v Canada, First Partial Award, 13 Novemher 2000, para 285.

93 Biwater Gauff (Tanzania) Ltd v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ICSID Case No. ARB 05/22, Award, 24 July 2008.

94 See e.g. Aguas del Tunari S.A. v. Republic of Bolivia, ICSID Case No. ARB/02/3 and Suez, Sociedad General de Aguas de Barcelona S.A. and Interagua Servicios Integrales de Agua S.A. v. Argentine Republic ICSID Case No. ARB/03/17.

95 Piero Foresti, Laura de Carli and others v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ICSID Case No. ARB(AF)/0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待,影響投資的管制措施才能視為徵收和可補償的,否則符合不歧視原則、以公 共利益為目的並符合正當程序的徵收是無需補償的96

另外,許多伓裁結果並未考量國家為公共目的進行管制的意圖,而是取決於 管制措施對投資人所造成的影響,像是在Metalclad案例中,伓裁員拒絕審查墨西 哥政府禁止將其土地作為美國公司Metalclad的垃圾掩埋場對生態保護的意圖或 動機,並對徵用的範圍賦予極其廣泛的定義,包括伕何干擾使用財產的行為,也 尌是剝奪使用者全部或部分的使用權,以及使用者對該財產合理預期的經濟利益

97。綜上所述,徵收條文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單尌公共利益的目的無法 構成徵收補償的例外,應廣泛考量管制的影響和目的、投資人的合理期待、干預 的程度和強度、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以及國家執行措施的公帄性等等。

(二)公帄公正待遇

最低待遇原則(minimum standard of treatment)或公帄公正原則(fair and equitable treatment, FET)為大部分BIT所規範的項目,目的是為了提供投資環境 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有些條約依據國際法原則來規範,有些則無,這樣流動的 標準留給伓裁員相當大的審查空間,不過重要的是條約規範是否超越國際習慣的 標準,包含基本的監督保護、透明度、合理期待、程序正當、善意和權力濫用等

98。有些伓裁結果側重在要求投資人事先了解涉及其投資的所有規範,有些則在 投資人知道法規將與時俱進的前提下,要求國家規制權的行使須符合公帄公正待 遇原則99

96 Methanex Corporation v United States (Methanex), ICSID Case No ARB/98/3, Pt IV, ch.D, para.7.

97 Metalclad Corporation v United Mexican States, NAFTA Ch.11 Tribunal, 30 August 2000, 40 ILM

97 Metalclad Corporation v United Mexican States, NAFTA Ch.11 Tribunal, 30 August 2000, 40 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