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際教育之意涵

第一節 國際教育之意涵

為研究國際教育認知所包含之意義及實施的方式,本節先針對國際教育的意 義進行探討,並整理分析國際教育實施策略的向度。

壹、國際教育的意義

有關國際教育的意涵之探討,本小節將分成國際教育名詞的界定、國際教育 的教學目標、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的看法等三部分來敘述,針對學者對國際教 育意義的看法,歸納整理出本研究的概念性定義,做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一、國際教育名詞的界定

由於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影響,使得國際教育的議題日受重視,然而國 際教育一詞的意涵,常與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比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等內涵相近名詞混淆,國內外學者 亦無高度共識(王如哲,1999;宋佩芬、陳麗華,2008)。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 2009 年 10 月就研擬出「2011-2016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 書」,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也在 2011 年 1 月開始規畫「新北市國際教育白皮書草案」, 而教育部則在 2011 年 4 月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三者名稱雖有所差異,

但均為中央及地方推動國際教育的重大政策方針,因本研究以新北市為研究對 象,故採用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及教育部所稱之國際教育一詞,以作為探討研究之 目標。

二、國際教育的教學目標

教育部前國際文教處處長劉慶仁(2008)將國際教育的教學目標,以知識、

技能與態度等三方面進行分類,國際教育學習目標詳如表2-1。

表2-1 國際教育學習目標表

國際教育面向 國際教育學習目標

知識面向

1.能夠從全球的角度或比較性的觀點,理解自己的文化。

2.對於全球性的議題、趨勢、運作過程和系統有充分的認知。

3.了解其他的文化。

技能面向

1.能運用知識、不同的文化參考架構和多元觀點,進行批判性思 考,並解決問題。

2.發展外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3.能運用外語能力和對其他文化的認識,擴展自己的資訊、經驗 和對世界的理解。

態度面向

1.能欣賞不同文化的語言、藝術、宗教與哲學等。

2.能接受文化的歧異。

3.樂意追求各種國際經驗或跨文化的學習機會。

資料來源:劉慶仁(2008)。與國際接軌:從教育做起(頁1)。2008年03月25日,

取自http://lib.nutn.edu.tw/gen_ed/2007/970325.html 。

另外,教育部自2012年起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 畫」(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簡稱SIEP),在其計畫書填寫說明 中有將國際教育的四大目標,再細分為國際教育的學習能力指標,也可做為國際 教育議題融入教學的參考,國際教育推動重點指標詳如表2-2。

表2-2 國際教育推動重點表

國際教育目標 國際教育指標

國家認同

1.深入了解自我文化的特質 2.認識臺灣特殊的歷史定位

3.體認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特殊處境 4.正視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國際素養

1.理解不同文化 2.尊重不同文化 3.欣賞不同文化

4.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 5.學習跨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

全球競合力

1.瞭解國際間競爭與合作實際運作情形

2.強化學生參加國際交流及國際教育活動所需的多元外語能力、

專業知識與技能

3.鼓勵學生體驗國際競爭與合作經驗

全球責任感

1.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的異質文化 2.強調人權與永續觀念

3.體認世界和平的價值

4.重視全球環境生態的相互依存性 5.從日常生活中養成生命共同體的概念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紮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

(頁5)。臺北市:教育部。

三、國內外學者對國際教育的看法

國際教育是當前新的教育議題,國內外學者對於國際教育多表贊同,但是對 於國際教育的定義、精神、內涵等,則仍有不同的詮釋或看法。以下就國內外學 者或組織對於國際教育的看法予以探討,期能歸納出國際教育的共通性定義。

Husén(1994)認為國際教育是學校為了提高學生對於全球性問題的思考和研 究,追求的特定教育目標和內容,並將此類活動制度化。

Knight 與 De Wit(1995)指出教育國際化的四個主要途徑為活動途徑、能力 途徑、氛圍途徑、策略途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義國際教育為一促進國際理解的教育,這 種理解必須融入於教育體系之中,它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相反的,它必須被呈

現於所有課程之中(UNESCO,2004)。

黃乃熒(2009)認為所謂國際教育,係指教育的歷程,強調未來導向、多面 向科際整合、以及驅動全球化願景的領導,驅使利害關係人積極參與制度的改變,

來回應全球環境的改變,以及透過全球化議題的學習,以利培養世界公民,並促 進教育的永續發展。

陳怡如(2011)認為國際教育是發展學生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互動之能力。

張煜琳等(2011)認為國際教育係指透過有組織的努力讓來自各國的學生、

教師及學者相互交流,彼此學習。

邱玉蟾(2011)指出「國際教育」並不單是「瞭解國際社會、參與國際教育 活動、發展國際態度」的「國際主義理念」的體現,其中更滲入「民族主義」、「全 球主義」、「世界主義」的理念在內者。民族主義強調的是國家意識、愛國情操、

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外交軟實力;全球主義強調的是全球市場競爭、國家主權 式微、去地域化、教育為經濟服務、改革提升競爭力;世界主義強調的是尊重不 同人類/地方/文化、開放與欣賞態度、世界公民、世界恆久和平等。

林素卿(2012)認為國際教育是指除了自己的國家和社會以外,對其它國家 和社會的研究。

張碧娟(2013)建議推動國際教育的方向有四,一為學校應深化交流活動的 內涵,二為應提升教育人員國際素養,三為研發國際學習之學校本位課程,四為 籌措國際教育經費與人力的資源。

陳惠邦(2013)指出國際教育包含多元寬容、冒險犯難、博愛互助等三種精 神,為了實踐國際教育的基本理念,對應於多元寬容理解的是「閱讀對話」,對應 於冒險犯難精神的是「旅行探索」,對應於博愛互助實踐的是「服務關懷」。

洪雯柔(2013)提出國際教育的目標在於讓學生具備全球意識與全球視野、

跨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以及全球關懷與行動。

綜合本小節所探討之國際教育名詞的界定、國際教育的教學目標及國內外學

者對國際教育的看法等三部分,研究者認為「國際教育」係指學校透過跨國或跨 文化的教育活動,將全球化的議題融入其中,培養學生對於全球性問題的理解、

思考、研究等能力,並能與各國人士進行溝通、交流、學習等活動,以培養學生 成為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知能的世界公民。

貳、國際教育的實施策略

有關國際教育的實施策略之探討,本小節將分成世界各國實施國際教育的方 式及我國實施國際教育的方式等二部分來敘述,針對國內外各教育主管機關對於 國際教育的實務政策,歸納整理出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做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一、世界各國實施國際教育的方式

以國外推動國際教育的時間順序來看,澳洲在 1999 年提出過「阿德雷德宣 言」、美國在 2000 年提出過「美國邁向國際教育的政策」、英國在 2004 年提出過

「將世界融入國際級教育」、歐盟在 2007 年提出過「康米紐斯計畫」、紐西蘭在 2007 年提出過「國際教育議案」等。由於世界各國提出過的國際教育政策方案不勝枚 舉,本研究將針對與臺灣地理條件相近的島嶼型國家如英國、紐西蘭和澳大利亞 等三國的國際教育政策進行探討。除直接分析英、紐、澳三國政府教育部門公布 之國際教育政策文件,並參考國內學者如詹盛如(2011)、洪雯柔(2012)等人對 於英、紐、澳三國國際教育政策的譯註,以歸納出世界各國實施國際教育的方式。

(一)英國

英國「將世界融入國際級教育」之國際教育政策如圖 2-1 所示,揭示「為孩子、

青年人及成人在全球社會生活及全球經濟工作做好準備」目標以及「在所有孩子 和青年人的學習經驗中注入國際面向策略,其中國際面向被納入的主要概念有八 個項目,包含:

圖2-1 英國國際教育概念圖

資料來源:詹盛如(2011)。教育部100年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手冊(頁 46)。嘉義縣:中正大學。

1.全球公民意識(global citizenship)

全球公民意識係指獲取成為積極負責的全球公民必要觀念和機構的知識、技 能,例如:(1)發展各種技巧,就充斥於媒體及生活週遭的資訊和在全球議題上的 殊異觀點做出評價。(2)學習有關社會制度、諭示規範及特定習俗的內涵,以及特 定團體、非政府組織和政府機關在全球議題上所扮演的角色。(3)致力了解如何做 關鍵性的決策以及在何種場何做這些決策。(4)欣賞年輕人的觀點和他們關心的 事,以及他們如何透過責任行動影響全球性的議題。(5)分別站在個人和社會的立 場去認識在地性和國際性議題的全球脈絡。(6)了解語言、地點、藝術、宗教本身 和其他的原始定義及其他本體所扮演的角色。

2.多元性(diversity)

多元性係指了解尊重差異,同時將這些類推到我們一般的人文關懷,例如:(1) 從普世人權的價值脈絡去認知世界的同質性和殊異性。(2)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習 慣和傳統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透析不同社會如何被組織運作和統治管理(3)發展對 於世界上人種和環境多樣性的敬畏心理。(4)珍視生態多樣性。(5)暸解環境對於文

化、經濟、社會等層面的影響。(6)認識全球性議題的各種觀點,明白偏見和差別 待遇的本質,並懂得如何對其提出挑戰和對抗。

3.衝突解決(conflict resolution)

衝突解決係指了解衝突的本質,理解在衝擊發生後,為什麼需要解決之道及

衝突解決係指了解衝突的本質,理解在衝擊發生後,為什麼需要解決之道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