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研究者由圍棋的史實淵源、叢書、期刊及報導文獻來分析圍棋的演變和當今圍棋的 發展,並於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及華藝線上圖書館,分別以關鍵字 (關鍵詞) 搜尋 圍棋、職業棋士、自我概念、自我效能之相關聯研究,進行資料蒐集,以圍棋職業棋士 目前對自我概念與自我效能意涵的認知情形來做探討。

第一節 圍棋相關研究 一、 圍棋的淵源及其意涵與發展

「棊」、「碁」、「棋」三字通用,中國《史記律書》:「萬物根棋」,根柢也。

先秦史官編寫的《世本‧作篇》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是有關圍棋起源最早 的記載。此外晉人張華也在《博物志》中寫道:「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路史後 紀》:「帝堯陶唐氏,初娶散宜氏女,生朱,嫚遊而朋淫,帝悲之,為制弈棋,以閑其 情。」一般公認圍棋起源於中國堯舜時代。孔子在《論語.陽貨》也提到了圍棋:「飽 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圍棋留傳至今,早已 名列中國古代四大藝術之一,在地方民間故事中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圍棋傳說,所以 圍棋又被稱為「爛柯」、「手談」、「坐隱」。歷代圍棋名家輩出,是民間常見的休閒 活動,其深邃、高雅、微妙的內涵,與邏輯、哲學、數學、社會、軍事、教育學等科學 具有相當的關聯性,深受世人喜愛具有極高的正面評價 (王健、唐永幹,1999;王鋒、

1999;唐永幹、王正倫,2004﹔王沂、紀烈維、李尚濱、趙培禹,2007;江聲久、李金 龍,2006;李燕來,2010;張德明,2003;楊尚謀,2013) 。

圍棋規模性的興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魏晉南北朝,盛行於唐、宋時代。

春秋戰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曰:「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乎?弈者,舉棋不 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以「舉棋不定」比喻為政的優柔寡斷,

可見弈棋在春秋時代被普遍的運用在戰略上。《孟子‧告子》記載:「弈秋,通國善弈 者也。」「弈「字在古代是專指圍棋,可知當時有位叫「秋」的人因下圍棋而全國知名,

9

人們於是稱呼他為弈秋。魏晉南北朝,梁武帝熱愛圍棋活動,設立「九品」的「棋品制」,

圍棋也在當時傳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段位制。唐宋時期圍棋盛行發展出:一、以棋謀 生的圍棋專業人員,如:棋待詔、棋師、門客及棋工。二、弈棋的論著頗豐,以徐鉉的

《圍棋義例》、王積薪總結的《圍棋十訣》最具代表性,其中涵蓋了運子、佈局及戰略、

戰術等各種戰略術語,留給後世弈棋者許多可運用的寶貴參考。古代中國人認為圍棋競 技需要具有賭博取勝、戰勝對手、不服輸、憤怒與衝動、娛樂與消遣、挑戰最強手、追 求最高棋藝等個人內在心理特質,為中國圍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唐代圍棋有不少國際 交流活動,宋代設有「棋園」民間弈棋盛行,明代統治者對圍棋的愛好多是以弈棋作為 晉身之媒介,圍棋成為文人雅士素養的表徴,清代承襲明代棋藝發展與創新,盛況空前 名家輩出,著名國手施襄夏在《弈理指歸》中說道:下棋一定要做到「心與天遊,神與 物會。」才能出神入化、游刃自如,其中特別強調心理因素的影響 (王健、唐永幹,1999;

王鋒,1999;唐永幹、王正倫,2004﹔王沂、紀烈維、李尚濱、趙培禹,2007;江聲久、

李金龍,2006;李燕來,2010;張倖瑞,2008;張德明,2003;楊尚謀,2013) 。 圍棋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被深刻融入中華文化,成為中華博大精深文化不可分割的 一部份,也因此圍棋所蘊含的怡情養性及藝術教化功能不斷地被強調,其競技性質及頭 腦體操的功能,卻相對被忽略;如今圍棋強調勝負突顯競技本質也是正確的,但不可矯 枉過正忽略了圍棋的文化內涵;所以身為一位職業棋士,除了精進棋力追求勝利之外,

也要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 (楊泰雄,2008) 。

臺灣企業家應昌期先生,一生熱愛圍棋,是臺灣圍棋職業制度推動的先驅,最大宏 願是培養出三千位以上學生棋士,然後憑借這一批青年新銳來超越日本 (李建樹,1999) 。 日本、韓國社會大眾對於圍棋活動相當重視,臺灣雖然已成立臺灣棋院,但是仍然是以 中環私人集團為資助主力 (賴佳菁、李國義,2007) 。2000 年翁明顯先生獨資成立臺灣 棋院,設立院生制度,公開比賽甄選優秀的年輕棋士進入棋院接受訓練以成為職業棋士,

臺灣棋院歷經十四年的努力,目前院內已有 79 位職業棋士、北中南院生接近百位。相 較於中、韓、日三國,總計超過千位的職業棋士群,臺灣職棋厚度相差甚遠,目前臺灣

10

棋院主導臺灣職業棋士制度的建立與職業賽事的舉辦,棋院舉辦職業棋士選拔賽,並不 定期與其他國家進行圍棋交流活動。

環視中國、日本及韓國等國,擁有政府大力支持和崇高的社會地位,職業棋士主要 仰賴高額獎金,及參加棋賽的出場費和對局費以獲得收入,世界圍棋職業棋士收入前 10 名每年都不一樣,但是位居前 10 名的棋手基本上多是日本棋手,這並不表示日本棋手 的世界比賽成績最好,主要原因是日本棋手的國內比賽多、獎金高 (陳憲輝,2009) 。 韓國頂尖棋手的年收入雖然不及日本棋手,但一直超越中國棋手,最主要的原因是,

韓國棋手幾乎壟斷了所有世界大賽的冠軍,直到最近這幾年中國頂尖棋手拿了不少世界 冠軍,世界圍棋的格局才大為改觀。韓國有一些大企業贊助圍棋世界性比賽,但是韓國 國內的比賽獎金遠不如中國國內的比賽,正因為如此,韓國棋手唯有拿到世界冠軍,他 們的年收入才有可能超越中國棋手 (祝銘利,2012) 。長久缺乏政府支援的臺灣圍棋職 業棋士,雖然有少數頂尖棋士於國內外比賽獲得高額獎金,但大部分棋士仍得輔以教棋 增加收入。

以國內圍棋發展現況而言,圍棋活動延續所依賴的社會資源,多為民間財團法人基 金會,如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圍棋協會、臺灣棋院文化基金會、培生文教 基金會等民間機構,其中部份機構仰賴的是私人企業的資金贊助和資源彙整,如中環集 團翁明顯、矽品林文伯等個人企業。

臺灣知名圍棋高手不乏企業界及學界的菁英,如:沈君山、林文柏、施振榮、翁明 顯、曹興誠、張忠謀等人,他們都認為透過圍棋原理,體認到人生及企業的經營之道 (賴 佳菁、李國義,2007) 。近年臺灣圍棋學習人口快速成長,許多兒童學習圍棋多始於課 後才藝,其征戰各地圍棋比賽之得獎記錄,更成為升學推甄加分的依據,因此造就了業 餘棋士的活躍現象,也更有助於職業棋士之壯大。

早期有圍棋神童之稱的林海峰,十歲赴日創下不凡戰績,為臺灣後輩棋士開創赴日 習棋之路;爾後,棋聖王立誠、王銘琬等一流棋士更在日本屢創傲人的戰績;邁入二十 一世紀,張栩成為日本圍棋史完成七大棋戰大滿貫最年少的職業棋士,擁有棋聖、名人、

11

本因坊、十段、天元、王座、碁聖等七大頭銜,在累積七大棋賽大滿貫的過程中,張栩 還創下了史上最快 (十五年八個月) 、最高勝率等紀錄 (孫蓉萍,2010) 。

來自臺灣苗栗謝依旻棋士,屢次創下職業圍棋賽中最年輕的奪冠紀錄,在日本女子 棋界奪下所有日本女子圍棋頭銜,包括六屆女流本因坊、七屆女流名人戰、四屆女流棋 聖等三大頭銜,並在 2008 年世界智力運動會,與臺灣代表周俊勳在男女配對賽中獲得 了雙人賽的銀牌,截至 2014 年已奪得 18 座冠軍紀錄 (林英喆,2008﹔曹姮,2012;黃 邱倫,2014) 。

相較於中日韓的圍棋實力,臺灣仍屬薄弱,多數圍棋運動仍仰賴民間機構來推動,

政府並無完善的配套措施大力支持,以致臺灣優秀的年輕棋士,為了成為世界一流的職 業棋士,仍得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出國拜師學藝,才能接受完整而嚴格的專業訓練 (陳採 雲,2007) 。回顧出身臺灣而在國際賽事大放異彩的職業棋士們,他們有著相似的發展 歷程,在年幼學齡階段必須負笈他鄉,獨立面對艱苦的學習之路。

臺灣棋士屢屢在世界圍棋賽事樹立風光戰績之際,國內圍棋專業發展的相對弱勢,

缺乏的是政府支持和職業圍棋競技的舞臺,以及圍棋專才培育的教育規劃。傑出棋士成 功的背後,多是依賴家庭的支持和父母的堅持,至今,想要躋身國際職業棋壇之列,走 出臺灣至國外習棋仍是年輕棋士必定會考量的選項 (賴佳菁、李國義,2007) 。

臺灣圍棋到了 2000 年翁明顯先生獨資成立臺灣棋院文化基金會,簡稱臺灣棋院,

設立院生制度,選拔職業棋士,創辦許多比賽,重建職業制度後方見轉機,經過多年努 力,臺灣圍棋已經逐漸壯大,優秀的年輕棋士從必須遠渡重洋離鄉背井拜師學藝,到現 在開始有了本土化完整而嚴格的專業養成訓練,逐步向世界一流的職業棋士邁進 (陳採 雲,2008) 。翁明顯 (2008) 表示,觀察棋士近日的戰況,他看到臺灣棋士明顯的進步,

尤其是新銳棋士的表現更是潛力無窮,院生棋力也有大幅的提升。

圍棋,黑白雙方,縱橫於十九條線交錯,共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的棋盤上,各盡所 能搶佔「地盤」地大者贏,棋盤是雙方鬥智的舞臺;每位弈棋者藉由弈棋運子展現個人 的智慧,在棋盤上施行多變靈活的戰術組合,使棋局產生詭譎莫測的變化和挑戰,每一

12

手棋都在考驗雙方靈活應變的能力,賦予棋手很大的自由創作空間;每盤棋變化多端,

自古以來無一棋局相同,每盤棋都是人生的縮影。是故,本研究將圍棋定義為,對弈者 雙方使用黑白棋子在十九路棋盤上鬥智爭勝圍地的一門藝術。。

二、 世界圍棋現況分析

圍棋職業制度以中、日、韓三國比較成熟,職業棋士制度在日本已有三百年歷史;

圍棋職業制度以中、日、韓三國比較成熟,職業棋士制度在日本已有三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