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放眼國際圍棋現況與圍棋發展的歷史可知,圍棋發源於中國古代是世界公認的事實,

臺灣圍棋人才輩出,圍棋職業制度約三十年的歷史,日本將圍棋發揚光大,設立圍棋職 業制度已有三百年歷史;二十一世紀圍棋壯大於南韓,目前國際賽成績已超越日本;中 國圍棋因文化使命感趨動而迅速崛起,2013 年起中國已囊括世界六大職業圍棋賽冠軍,

世界圍棋版圖已由中韓抗衡轉為中國略占上風 (何雲波,2001;李敬訓,2012;吳清源,

2004;陳宏,2013;趙晶、王汝南,2007) 。

世界圍棋大賽多由台、中、日、韓四國的民間企業贊助成立,全世界獎金前八大的 圍棋賽事,以「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簡稱「應氏杯」獎金為最高,由「應昌 期圍棋教育基金會」出資舉辦,自 1988 年起每四年舉辦一屆,冠軍獎金高達四十萬美 元 (李建樹,1999) 。中國的職業棋士在國際賽的獎金,個人大約只能拿到總額的三分 之一,但是編製屬於國家單位,生活有保障,近年因中國經濟起飛,有越來越多高獎金 的國內賽陸續舉辦;日本職業棋士的收入是世界上最高,主因是日本國內的職業比賽最 多;韓國的國內比賽獎金不如中國內地的比賽,所以韓國職業棋士的高收入多數來自於 國際大賽奪冠的加持 (祝銘利,2012) 。

圍棋在臺灣名人輩出,從旅日棋士林海峰開始,十歲赴日為臺灣後輩棋士開創赴日 習棋的風氣,王立誠、王銘琬隨後在日本屢創佳績,林海峰的入室弟子張栩,完成棋聖、

名人、本因坊、十段、天元、王座、碁聖等七大頭銜 ;臺灣旅日女棋士謝依旻,集三 大頭銜於一身,而且取得「名譽女流本因坊」和「名譽女流名人」兩大頭銜,成為日本 圍棋史上得到這兩大名譽頭銜的最年輕臺灣女棋士 (曹姮,2011;劉黎兒,2005) 。他 們都被稱頌為橫掃日本棋壇的臺灣旅日圍棋國手,這也證明臺灣不缺乏圍棋人才,然而 臺灣國內的職業棋士比賽仍由少數私人企業贊助,以致於許多圍棋人才必須遠渡重洋爭 取更多磨練機會。

2

2004 年臺灣棋院爭取到政府設立圍棋替代役,讓棋士生涯免於因為兵役而中斷,有 助棋力的持續累積,直至 2007 年周俊勳代表台灣於 LG 盃世界圍棋棋王戰,為臺灣拿 下第一座世界冠軍,臺灣本土棋士方能躍上世界舞臺,周俊勳使臺灣棋界重振信心,相 信臺灣人無須遠渡重洋也可以有能力角逐世界頂尖棋士的桂冠,更因此喚醒政府對圍棋 之重視。2008 年教育部正式將圍棋高手納入運動績優生,可透過甄試進入高中職及大專 校院就讀,亞運也將圍棋列入正式比賽項目 (徐偉庭、林信良,2010) 。

南治亨 (2014) 接受研究者訪談時表示,1997 年韓國明治大學成立了圍棋系,招收 大學及博碩士生共約 130 名,男女生比例大約六比一,修業課程非常專業實用,包含圍 棋學概論、圍棋技術總論、圍棋教育行銷、圍棋心理學、圍棋歷史、圍棋文化、圍棋英 語、圍棋學概論、圍棋學專題特講、遊戲學概論、名局研究、電腦與圍棋等包羅萬象,

博碩士生更是必修量化與質化的研究,而且也有兩所高中招收圍棋專才生。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山西大學等,總計有幾十所大學開設了圍棋選修課,2001 年韓國 教育部和韓國國家體育總局均發函要求韓國各級學校要積極開展圍棋活動 (陳錦堆,

2008;陳明燦,2010;南治亨,2014) 。

首屆世界智力菁英運動會於 2011 年舉辦,臺灣未能嶄露頭角,2012 年第二屆林至 涵獲得男子個人組銅牌,2013 年第三屆周俊勳、王元均與林君諺獲得男子組銅牌,王元 均與黑嘉嘉獲得男女混雙銀牌,2014 年第四屆林立祥、張凱馨獲得男女混雙銅牌。2013 年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亦將圍棋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意味著圍棋已進入臺灣運動競技 的最高殿堂,這些突破與進展都對臺灣圍棋注入了新契機。臺灣目前的大學雖然沒有開 設圍棋系,但是大學入學甄試圍棋是列為多元入學的項目,目前臺北市立大安國中設有 圍棋專班三個年級近百人,臺北市立萬芳高中 2013 年起招收圍棋專才生,2014 年更有 兩位臺灣圍棋女職業棋士進入該校就讀。

林海峰 (2008) 指出芮乃偉去了韓國之後,成功的帶動了韓國一批年輕圍棋女棋士 的成長。海峰棋院自 1999 年起至今已連續舉辦了 16 屆全國女子圍棋公開賽,人數從 20 名增加到超過 370 名,榮獲歷屆冠軍並走上職業棋士之路者有,謝依旻、張凱馨、黑嘉

3

嘉、蘇聖芳及俞俐均等人。臺灣自 2000 年臺灣棋院成立以來,僅僅培育出八位圍棋女 職業棋士,僅占世界圍棋女職業棋士人口的 3%,比率偏低,而且臺灣女職業棋士的表 現一直不如男職業棋士來的亮眼。綜觀臺灣圍棋職業棋士的表現,在男子方面雖有佳績,

但世界冠軍數仍停留在 2007 年周俊勳奪得棋王的那一座,相較於中、日、韓,臺灣圍 棋職業棋士的研究環境實屬艱困,棋力厚度明顯不足,圍棋女職業棋士的人數更是鳳毛 麟角,在研究、訓練及國際成績方面受到非常顯著的考驗與阻礙。

圍棋項目在世界賽事中已納入運動項目,然而台灣圍棋選手一直以來都沒有圍棋經 紀人來幫忙處理棋局以外的事務。臺灣職業男子網球運動員,目前幾乎都有運動經紀人 來代為處理球場外的事務。運動員隨著生涯變化需求不同,在契約上可能會遇到限制,

經紀人協助運動員與經紀公司重新擬定或更改合約,使雙方達到最佳的利益。擁有運動 經紀人的運動員通常成績會有所提升 (黃思銘,2014) 。台灣圍棋職業棋士,目前僅有 世界棋王周俊勳與經紀公司有正式合約,就連代言過許多廣告的美女棋士黑嘉嘉,也常 處於無特定經紀人的狀態,這是否意味著圍棋選手的發展之所以遲滯不前,是與長久以 來沒有專業的圍棋經紀人有關。

對於研究者本身及眾多圍棋愛好者而言,職業棋士的頭銜是一個期望和夢想。目前 各國圍棋職業棋士普遍年輕化,其在社會上的地位和重要性也逐步受到國際的重視,圍 棋女職業棋士也與日俱增,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投入促進臺灣女職業棋士之蓬勃。所以研 究者希望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圍棋女職業棋士。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簡單來說就是指,個體知覺或個體與情境之互動,兩者對 於自我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影響力 (Kevin & Mzobanzi, 2001) ,也就是說自我概念具有 可學習、可組織、動態性等特徵,個體於成長過程中不斷藉由群己互動之歷程,使自我 概念逐漸成形,整個發展歷程為動態的 (Freeman, 2003) 。圍棋的世界是殘酷的,很容 易因失敗挫折而放棄,真正的棋士必須要對自我概念有相當的瞭解,才能找到讓自己一 輩子願意下棋的動力,甚至在不能再參加競技時,仍然有動力去推廣它。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依據 Bandura 的見解,即是一個自覺能力的概念,意指個

4

人於從事行為時對自我能力判斷所產生的信念。自我效能也是個體在環境中,選擇自己 行為時的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 (盧俊宏,1995) 。而自我效能理論,主要是一種認知構 念,用以表徵個體對自己的行動,以及成功完成特定表現的能力評價、判斷、信心或信 念 (黃永和,2012) 。女性在認知積極的壓力因應方式和休閒緩和策略顯著高於男性 (鄧 宏如,2014) 。一位成功的職業棋士,除了能在世界棋賽中致力爭冠之外,更重要的是 在從事圍棋運動時不斷地持續強化自我效能,淬煉出不易被失敗擊倒且對自我能力判斷 產生堅強的信念,真正成為永遠的棋士。

綜觀旅居海外台裔棋士之卓越表現,顯示出臺灣棋士資質已達世界水準,相較於鄰 近中、日、韓三國,臺灣圍棋職業棋士在國內獨特之地位以及圍棋女職業棋士人數過於 稀少,顯示臺灣可以努力以及進步的空間很大。研究者幼年自學圍棋,高中時期正式加 入學校圍棋社,從此開啟了圍棋的一生情緣,期間曾出版圍棋相關書籍,如:採雲の魔 法圍棋、圍棋小魔女、圍棋補帖魔力久久 1~6 冊,並於 2008 年陸續發表四十多篇圍棋 職業棋士專訪並刊載於棋道雜誌及棋城週刊。研究者與圍棋的關係可用一段話來敘述:

「認識圍棋她才開始認識自己,圍棋陪她渡過青澀少年期,圍棋帶她找到親蜜愛人,圍 棋是她的世界語言,圍棋完成她當老師的夢想,圍棋讓她更貼近小孩的心,一個圍棋少 女,成了圍棋情人,升格當了圍棋媽媽,從此,圍棋,帶領她與孩子們展開圍棋魔法之 旅。」 (陳採雲,2006) 。故本研究動機是基於研究者個人喜愛圍棋並從事圍棋教育工 作,對女子從事圍棋活動有高度之認同,希望臺灣圍棋女職業棋士能更清楚瞭解自我概 念提升其自我效能以獲得更高的國際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