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效能一詞為心理學家 Bandura 於 1977 所創的自我效能理論,是社會認知理論 中的重要概念,其中主張個體行為會受到自我效能與結果期待的影響,而其中自我效能 係指個體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對自己達成特定目標及表現能力的主觀判斷 (Bandura, 1986, 1997) 。

自我效能的信念是預測個體生涯進入行為的重要指標,是一種個人的認知態度,這 種態度促使個人盡可能地發揮其天賦潛能,並追求其較感自信的職業 (Betz & Hackett, 1986) 。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 (許有雲、趙 必華,2008)。

林幸台 (1983) 研究結果發現職業興趣與自我效能之間有明顯相關,而性別因素並 未對男女生的自我效能造成顯著影響,但自我效能對女性職業方面的選擇則呈負向的預 測作用。Frank & Tony (1990) 定義自我效能是個人因環境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實際行為。

張春興 (1991) 則認為自我效能是指「自己根據以往經驗,對某工作或事務,經過多次 成敗的歷練後,確認自己對處理該項工作成功的把握程度」。

盧俊宏 (1995) 定義自我效能是個體在環境中選擇自己行為時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

徐新逸、黃麗鈴 (1999) 定義自我效能是個人實際行為表現的主要仲介因素,其對於行 為的建立、改變或預測都有相當大的作用。吳恬妮 (1999) 定義自我效能乃是個體相信 自己在特殊情境下,對特殊行為產生的一種能力感。田秀蘭 (2003) 也提出自我效能是 一種個人克服生涯阻礙的行為,生涯阻礙源自於個人內在之想法或態度,以及外在之生 涯阻礙包含了家庭責任或是一些不可承受的挫折等。

除此之外,邱卉綺 (2004)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高中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 的差異存在,其中男生「問題解決」得分高於女生,而女生「目標選擇」、「職業的自 我評量」得分高於男生;且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其整體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高三學

22

生的「生涯計畫」、「目標選擇」、「生計資料的收集」三方面的效能最高,其次為高 一學生。于曉平 (2006) 針對數理資優的高中女生研究發現,男女性別特質與生涯自我 效能的相關性高於性別角色態度對生涯自我效能的關連。黃永和 (2012) 認為自我效能 是一種認知構念,用以表徵個體對自己的行動,以及成功完成特定表現的能力評價、判 斷、信心或信念。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是指職業棋士對自身未來達成某種工作或達到成功 之信心程度;高效能的人擁有高自信心及高抗壓性,在面對困難時,不僅會減低焦慮和 自我抑制,還會透過對成功的預期,增強個人應付問題的努力程度。

23

Hackett & Betz 1990

自我效能的信念是預測個體生涯進入行為的重要指標,是一

24

二、 自我效能之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依據心理學的解釋,認為是外在行為、個人內心及所在環境三個互為因果、

相互影響的主要因數而形成的模式。Bandura (1977) 認為個體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是 1.

成就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2.替代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3.口語說 服 (verbal persuasion) 4.情緒激發 (emotional arousal) 四種訊息,分述如下:

(一) 成就表現:即個人的主要經驗,由過去的成功或失敗經驗組成,對個人的自我 效能影響最大。成功的經驗會促使個人自我效能的提升,相反的,失敗經驗則會導致自 我效能的降低。

(二) 替代經驗:個體自我效能的提升,不一定要透過個體本身的經驗,藉由觀察別 人的經驗也能達到提升的效果。

(三) 口語說服:當個體懷疑自己的時候,能透過重要他人的鼓勵或引導,達到自我 效能的提升。

(四) 情緒激發:除了生理狀況之外,個體的心理狀態亦會對其表現產生影響,高度 的焦慮和恐懼可能會破壞一個人的自信,但適度的焦慮反而可以增強其動機。除上述四 種影響自我效能之因素外,Bandura 亦指出效能的預期是個體在能力知覺下,對表現後 之結果預期,結果預期會進一步影響個人在行為上的選擇,選擇努力的程度和持續的時 間,當個體考量本身的能力會避免選擇超過其能力的作業和情境,當面對困難時,自我 效能較低者很容易減低努力甚至放棄,自我效能較高者則會堅持地面對困難。

Bandura 與 Schunk 亦指出自我效能能決定個體如何面對困難 (Bandura & Schunk, 1981) :

(一) 是否面對問題:當個體自我效能低落,認為自己無法解決困難時,便會以逃避 的方式面對問題,而當個體自我效能較高,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解決問題時,則會勇於 面對挑戰。

(二) 努力的程度:自我效能越高者,付出的努力越多,反之自我效能低者,則相對 的付出較少的努力。

25

(三) 維持努力的時間:當個體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時,就能較有毅力的付出努力,反 之則較快放棄。

Maibach 和 Murphy (1995) 也曾於提出自我效能影響個人行為的三個階段:

(一) 選擇:個體會傾向逃避執行超出其能力的事。

(二) 決定努力及堅持的程度:當個體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時,會全力投入執行的事,

且在面對困難時,也會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三) 影響思考模式:自我效能會透過影響認知過程的三種形式:目標設定 (高的效 能支援高期許) 、正、負向行為結果的想像 (高效能鼓勵個體對成功表現的想像) 、推 論性思考的品質 (高的效能鼓勵個體於遭遇困難時,以分析的思考過程來回應) 來影響 行為。

Hackett 與 Betz (1981) 強調環境、個人因素與個體行為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關係,

會影響其決定的行為。

Bandura (1986) 指出自我效能有效影響 1.目標設定 2.調節目標意圖與認知,並認為 建構自我效能必須涵蓋三大向度:

一、程度 (level) :意指相關情境阻礙或困難行為的等級。自我效能測量工具必須 涵蓋不同等級之情境阻礙或困難行為,以便預測個人行為產生或改變,在建構自我效能 時應包含各種不同困難程度的照護行為,以便測量個案本身在面對不同程度挑戰的自我 效能 (Bandura, 2006)。

二、概括性 (generality) :是指自我效能量表所涵蓋的測量層面或時間層面。在某 些量表中單指時間層面,亦即個人面對時間考驗時對本身能力的判斷 (Bandura, 2006)。

三、強度 (Strength):個人對自我效能或自信高低的判斷或認知。針對不同情境阻 礙或困難行為,個人對自身能力有不同的判斷;針對困難度較低的行為,個人對自己能 力 有 較 強 ( 高 ) 的 判 斷 , 反 之 則 趨 向 於 判 斷 自 己 沒 有 足 夠 能 力 克 服 困 難 (Bandura, 2006) 。

研究者採用 Bandura & Schunk (1981) 認為影響自我效能的三大因素:是 1.是否面

26

1.成就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2.替代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27

功之信心程度;高效能的人擁有高自信心及高抗壓性,在面對困難時,不僅會減低焦慮 和自我抑制,還會透過對成功的預期,增強個人應付問題的努力程度。圍棋棋士的技藝 達到職業水準之後,能否再進一步提升並超越自我的極限,甚至在最後決戰時刻,能否 將本身實力發揮到極大化,這往往取決於圍棋棋士是否具備強韌有力的心理素質,是否 足以應付國際賽事時所帶來的強大壓力,換言之,圍棋女職業棋士,若能針對上述內容 提升個人的自我效能,將有助於職業棋士生涯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