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畫書導讀教學之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圖畫書導讀教學之內涵

圖畫書隱藏著無數欲表達的語言,必須要有人來引導與帶領如松居直,劉滌 昭譯(1995)所提出的:「一個會唸圖畫書的人,不但是圖畫書與藝術的最佳解讀 者,同時也是最好的媒介,講圖畫書的人能決定圖畫書的最終價值。」若要將圖 畫書引領至教學的場域中,教師在其中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必須將圖 畫書豐富的內涵傳達給幼兒,能讓幼兒對圖畫書產生共鳴(甯範恬,2004a)。

運用圖畫書進行教學之學習理論包含了視覺學習理論的觀點;情境認知的觀 點;讀者反應理論的觀點;以及整合文學作品與學習內容的模式,以瞭解圖畫書 的理論基礎,並探討繪本教學如何實施,以作為教師教學之理論依據。

再則此研究以科學圖畫書作為科學概念的傳替媒介時,如何讓幼兒在圖畫與 文字中對植物科學有收穫,進而轉化、建構成幼兒自已的科學概念,於是將分別

一、圖畫書應用之相關教學理論

(一)視覺學習理論的觀點

視覺的刺激能強化學習的效果,圖像式的閱讀型態更是進入學習的最佳途 徑。費索爾(M. Fessel)認為:「人類資訊的百分之六十五是來自眼睛、百分之二 十五是來自耳朵、其餘百分之十是來自其他的感覺器官」。因此,視覺資訊的傳達 最為迅速,在言詞傳達中也特別重要(引自許佩玫,1992)。李培鈴(2001)提到:

「幼兒的語言發展尚未完全必備,加以個別差異與生活背景之不同,因此在教學 中給於適當的視覺教材是必要」。幼兒自開始牙牙學語,就對具體圖像具有認知的 能力,但是由於尚未擁有抽象化的概念與認識文字符號的意義等等,因此語言與 圖像就是他們最好的憑藉工具(林美真,1996)。

所以,教師雖然是對全部學生傳遞相同訊息,但經過不同學生吸收與詮釋後,

這些訊息就有了不同的解釋,這就是為什麼要在教材中使用「視覺教材」,其主要 的原因是補足口語訊息之不足與限制。圖像不需經由學習,它直接經由圖像來感 受或靠過去的經驗去認知,是一種很容易掌握的媒體。所以,對眾多兒童讀者來 說,有著具體形象、豐富色彩的繪本具有莫大的魅力。因此,透過這樣視覺的傳達,

繪本是很適合的教學媒體(楊琡卿,1993;徐素霞 2002)。

(二)情境認知的觀點

杜威說:「想改變一個人,必先改變他的環境,他自然就會跟著改變了」。如 何讓幼兒在學習活動空間中做有效的學習,教室空間的規劃極為重要,是教學成 功的一大要素。「情境」不但形成學習的空間,更有助於個體整合有用的知識,情 境更提供機會讓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而這種研究與教學取向對幼兒教育更形重 要。由於知識是根基於情境當中,個體必須與環境互動過程才能掌握知識,並能 有效的運用知識。教室內的文化與環境是影響孩子閱讀動機的重要因素。

教師必須將孩子的內在動機與教室的情境、活動作一連結,如果教室中的情

境、活動能夠支持這些孩子的內在動機時,孩子更能徹底參與教室內的活動。指 出我們要提供機會幫助孩子思考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回到生活,讓孩子從生活中去 尋找,透過繪本不同主題的探討,以及教師情境的佈置,讓孩子透過設計有意義 活動中,建構生活中的知識(吳宜貞,1998;幸曼玲,1996)。

(三)讀者反應論的觀點

近來的文學理論變化多端,由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派、符號學、詮 釋學、讀者反應理論、後期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採取不同角度與方法的學理論 或文學批評觀念。他的發展史可以依照不同的的偏重粗略地劃分三個階段:一、

浪漫主義和十九世紀:專門研究作者。二、新批評學派:專注於作品。三、自然 主義:讀者反應理論(鍾嘉文,1991)。

所謂「讀者反應理論」(reader-response theory)乃指讀者對文學作品有其獨 特的思考方式,以及賦予讀者詮釋權力的主張,獨自形成一派亦未建立森嚴的理 論體系,而充分的表現出對傳統文學教學「作者與作品至上」態度的批判,以及 對人文主義的認同,它以「人」為中心,重視讀者對作品反應,提升了讀者在閱 讀活動中地位的論調(游曉恵,2004)。

近年來明顯的將注意力轉向讀者,而授與讀者詮釋權力的讀者反應成為當代 文學理論的一項重點。讀者反應論的鼻祖 Louise Rosenblatt,主張一件文學作品的 意 義 並 非 一 個 獨 立 自 主 的 事 件 , 而 是 產 生 於 讀 者 與 作 品 相 互 交 流 的 過 程

(transaction process),作品未經讀者想像力的重新建築與體驗,只是一堆字,反 對文學教育只重視作品部份而漠視讀者的反應,其文學理論如下(引自張湘君,

1993):

1.文學作品有助於民主教育養成:羅氏認為教育的內在價值在培養理性、正 義、自由、自律的國民。

作品的意義不存在於作品本身,而是來自讀者與作品雙向傳播的結果。

3.閱讀是一種雙向溝通,讀者主動參與的過程: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喚起讀 者的的記憶激發情感刺激讀者去思考,此時讀者是主動建構意義,非被動 的接受作品所傳遞的訊息。

4.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一種美感式的閱讀:羅氏把閱讀分成兩種,一種是傳達 式以認知活動為主,可以由他人代為閱讀摘要轉告;另一種是美感式的閱 讀,此種則重心靈的感受,無法由他人代勞。

此觀點在歐美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對美國兒童文學教育理論與實務皆 造成很大的影響。閱讀時讀者的角色是主動的,因個人背景、文化的獨特性,對 文章的詮釋就產生不一樣的見解。所以閱讀後所產生的啟發會因個人因素而有所 不同。繪本的創作是作者對主體有著獨特的見解,透過插圖和文字做了最佳的示 意,孩子在閱讀的歷程中,體會圖與文所要傳達的意境,並與自己的經驗相連結,

形成另一獨特性的想法(張湘君,1993;蔡蕙珊,2000)。

運用圖畫書進行教學之多種學習理論中,本研究以讀者反應理論的意義與觀 點,作為探討運用圖畫書進行植物教學的理論基礎。

二、圖畫書導讀之相關策略

楊怡婷(1995)的研究中,顯示多數大班幼兒的閱讀行為,有 45%的幼兒發 展到了「試看著文字」的階段,但幼兒並非能掌握整本繪本的故事涵義,所以幼 兒的閱讀過程需要成人的帶領與指導。李連珠(1991)指出:「在圖畫書閱讀活動 中,老師的角色應該是個環境安排提供者、活動贊助推動者。老師同時須注意到 幼兒的反應、需要以及提供更適切的輔導。」因此將初步探討圖畫書教學中教師 需準備及哪些注意事項。

Pappas(1984)在閱讀科學圖畫書活動中,除了安排幼兒相關之探索、操作 經驗外,導讀策略亦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方法之一(引自楊淇淯,2006)。透過導讀

策略之運用,教師運用話語,將幼兒的舊經驗與人文概念相作聯結,再討論過程 中,針對幼兒另有的架構而提出衝突觀點,幫助幼兒產生概念的轉換(熊召弟等 人譯,1996)。因此教師在圖畫書教學中有相對的影響力,教師對科學圖畫書導讀 策略的掌握,對協助幼兒科學觀的形成,占有重要的關鍵地位,故探討科學圖畫 書之導讀與教學歷程,是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之一。

(一)教師的角色

要如何進行故事活動?一個好的故事活動,教師事先的準備工作及場 的安排、臨場的反應,都是關鍵的因素。Simth(1997)曾對幼兒唸故事活動有了 如下的說明(引自洪銀杏,2001)

1.事先要熟悉素材,或事先多練習。

2.安排適當的座位,使聽眾都能看到故事書,以半圓形座位教室較適宜 3.注意聲音表情,用清楚自然的聲調唸書。

4.對於兒童不熟悉的字詞要解釋。

5.多與兒童有眼神的接觸,可增加幼兒專注傾聽且隨時發現突然狀況。

6.停下來等候幼兒的反應,不要太急切。

林敏宜(2000)認為說故事者必須留意下列幾點:

1.安排一個適當而溫馨的場地,讓聽者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2.設計簡單而特殊的開場,以吸引孩子走進故事現場。

3.與孩子的疑問引發思考與討論。

4.伺機變化音量、語調、語氣,使說故事聲聲入扣。

5.運用孩子的疑問引發思考與討論。

6.妥善運用道具來說故事 7.準備評量表做為回饋的依據

1.瞭解兒童和圖畫書:瞭解兒童的興趣經驗、閱讀程度、能力資質和情緒等。

2.閱讀理解的技巧:重視兒童在閱讀圖畫書過程中對作品的反應,以及充分 富於兒童詮釋讀物的主張。

3.閱讀圖畫書的技巧:教師需瞭解和評鑑自己對圖畫的反應,而後才能幫助 兒童擴展和加深他們的閱讀、思考和反應。

4.利用圖書館的技能:教師應善加利用圖書館的的各項資源,從中收集適合 兒童發展、能力與興趣的圖畫書。

5.情境氣氛的營造:創造互相接納和彼此尊重的氣氛,使學生在團體中共同 發展和共同分享;分享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發言和提問等。

綜合上述,如何應用圖畫書於教學中,教師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為了能讓 圖畫書運用於教學中更順暢,教師可從幾方面來充實自己與進行圖畫書教學:

1.圖畫書教學前之選材:(1)教師應充實自我知能,熟悉幼兒能力、經驗,並 建立個人豐富的資庫,選擇適當的圖畫書為教學的媒介;(2)教師需熟悉圖 畫書中的插圖、文本及闡述的綱要。

2.圖畫書教學過程中:(1)教師應營造溫馨的教學環境,能顧及幼兒欣賞圖畫 書的視野;(2)教師在導讀過程中需留意幼兒的反應與興趣、接納並包容;

(3)積極引導幼兒參與討論,琣養幼兒分享、討論的態度。

(二)圖畫書的導讀策略

目前在各校園內,採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童接觸圖畫書,是較普遍的方式,

目前在各校園內,採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童接觸圖畫書,是較普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