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植物結構與功能之導讀與教學歷程

第四章 導讀與教學歷程的探討

第二節 植物結構與功能之導讀與教學歷程

《樹》

從圖 4-1-2 可瞭解「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關概念之整體教學歷程。首先以《我 是一棵樹,鹿橋出版》進行導讀,從介紹植物外在結構探討起,依幼兒興趣探討 了樹幹的結構與特性、植物結構與特性、根莖特性與功能、葉的特性與功能、花 的特性與功能,連續性的概念探索。而每個概念的探索中都運用圖畫書來進行教 學,如植物結構功能相關概念部分,則運用了《我是一棵樹》做導讀;樹幹結構 與特性相關概念部分,則運用了《樹,漢聲出版》為導讀;植物結構與特性相關 概念,則運用了《樹和葉子的奧秘,人類出版》進行導讀;根莖特性與功能相關 概念部分,則運用了《不得不相信》《樹木長大了,牛頓出版》;葉的特性與功能 相關概念部分,則運用了《有趣的葉子,親親文化》《葉子鳥,信誼出版》進行導 讀;花特性與功能相關概念部分,則運用了《蔬菜花兒,東西出版》《向日葵秘密,

東西出版》《說不完花故事,新學友出版》進行導讀。

在「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關概念整個教學歷程中,當幼兒探究到一個新概念 探索時,則提及曾導論過的圖畫書,引導幼兒再次將相關概念提出做討論或複習,

其作用讓幼兒將舊經驗與新經驗做結合,參考圖 4-1-1 中上方的引線。如:幼兒概 念探究到有關植物結構與特性時,則將曾導讀過的《我是一棵樹》有關植物外在 結構做討論與複習;當幼兒概念探究到有關根莖特性與功能時,則將曾導讀過的

《樹和葉子的奧秘》做植物結構與特性的整體介紹,並提及書中與根莖特性、功 能有關的概念。

二、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關概念導讀與教學歷程

茲將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關概念的教學歷程做較細膩的的說明,並將運用 的圖畫書選定幾本做導讀歷程的陳述,包含選書的背景、導讀中的過程、等。在 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關概念整個教學過程中,從圖畫書導入主要探討概念起~經討論 書中的議題~進行觀察探索~將探索進行討論~幼兒產出興趣的焦點~再依產出之

進行導讀 圖書概念討論 觀察探索 討論與訪談 興趣焦點

興趣做導書的選擇,研究中的教學模式流程參考圖 4-2-2,茲將「植物結構與功能」

相關概念之教學歷程,從為選導讀圖畫書的背景資料起,對該書的導讀歷程的描 述、以及探究的教學活動、小結中幼兒產生新探討的議題等,做導讀與教學歷程 的分析。說明呈現如下:

(一)植物的外在結構相關概念

此概念的導讀與教學歷程以運用了《我是一棵樹》進行教學,茲將以《我是 一棵樹》導讀與教學歷程做說明,說明如下:

1.書的背景:

之所以選擇《我是一棵樹》為教學的第一本書,考量之原因為本書是故事體 裁,內文有生動劇情變化及可愛的角色,而卻插圖很大色彩豐富,以此本進行導 讀幼兒應該易被吸引。再則,此本書的文本以大樹的自我介紹出發,道出樹成長 的過程與心聲,書中涉及之植物概念是多面向的,有植物結構、植物生長、植物 生活環境、植物與動物人類之關係等概念,與研究者想引導幼兒初步接觸植物,

從種子發芽生長到老化以及與環境生態的初步認識相符合,讓幼兒從多角度中找 到共同欲討論的植物概念做出發,期待幼兒在探究、觀察中發現問題,引發學習 討論。

2.導讀的歷程與策略:

(1)引起動機:

首先拿出圖畫書,詢問幼兒有翻閱過這本書嗎?因為研究者已將此本書放在 圖書角多日。幼兒看到書的封面即主動唸出書名,再引導幼兒唸出正確的書名,

接著請問幼兒哪一個才是一棵樹,以下即是引起動機的過程紀錄:(3 月 7 日,圖 畫書導讀歷程整理)

師:哪一個才是一棵樹呢?是這個嗎(手指著圖像狐狸)

生:是狐狸

師:哪這是一棵樹嗎?(手指著圖像松鼠)

生:不是,是那個才是啦!(手指著圖像大樹)

這本書是教學中第一本的導讀書,因幼兒對植物的概念並不清楚,讓幼兒從 封面圖像來觀察,瞭解哪個是樹並做圖畫書內容的臆測,有了初步的概念,當進 入書文本時,幼兒是較易瞭解。

(2)進入文本導讀:

該書的文本內容原是以種子傳播繁殖來敘述樹的成長茁壯,書中並未提及植 物構造相關概念,只是書中出現一句話“一年一年過去了,我愈來愈老,我的樹 皮開始出現裂縫…出現第一房客松鼠、第二房客貓頭鷹.."大樹幹因老化出現裂縫 動物紛紛駐入,有趣的畫面與現象深深吸引了幼兒。於是在該書導讀後,請幼兒

“回想圖畫書中的主角樹後來怎麼了?樹老化後外觀會出現成麼現象?樹幹的變 化對樹有何影響?"進行植物構造相關問題討論。

3.探究教學活動:

在進行延伸教學戶外觀察前,引導幼兒:「觀察看看,樹幹上有洞嗎?可有動 物住在裡面?」(3 月 7 日,教學深描與分析)而因這一句話影響幼兒觀察樹時,

大多繞著尋找樹幹上的洞,幼兒驚奇的大叫著,“這裡樹幹上有洞吔!大洞沒有 小洞與裂縫卻很多.."這樣的聲音此起彼落。幼兒也在觀察中發現了植物的根,幼 生找到地上的榕樹根與榕樹氣根,藉此導入植物「根」的觀察,並請幼兒觀察其 它的樹或地上也看得到根嗎(參考圖 4-1-3)?再觀察過程中有幼生將樹皮弄掉一 小片,幼兒討論這是甚麼?藉此將「樹皮」的概念也帶入。

4.小結:

導讀圖畫書時無論是老師強調的重點、有趣的地方,皆讓幼兒留下深刻印象,

將深深遷引著孩子,此點比我預設中影響還要大。導讀圖晝書時,因書中有提到 樹木老了後,樹幹上出現了裂痕與樹洞,動物住了進去,深深吸引幼兒目光。在 討論中也提及「我們到戶外觀察是否有像書中的大樹,觀察看看樹幹上有洞嗎?

可有動物住在裡面。」戶外活動場樹幹上大洞沒有,小洞與裂縫卻很多,因此幼 兒在觀察樹時驚奇的大叫著,這裡樹幹上有洞吔!這樣的聲音此起彼落的,幼兒 的觀察焦點都朝此方向。

幼兒在觀察中,多數發現樹幹上紋路不同,僅有少數幼兒發現樹葉的形狀有 不同。教學中雖試圖將幼兒觀察的觸角延展到植物構造中的樹根,但幼兒並無熱 切的反應,基於此將先從樹幹、樹皮來進行教學。故接續的教學將選擇與樹幹、

樹皮相關概念的圖畫書作為導讀之運用。

(二)樹幹結構與特性相關概念

當幼兒探究到此概念,此概念的導讀與教學歷程以運用了《樹》進行教學,

茲將以《樹》導讀與教學歷程做說明,說明如下:

1.選書的背景:

此本書並未進行整本導讀,只將課程中幼兒目前需探討的部分進行描述是補 充資料用,因昨日「我是一棵樹」圖畫書導讀延伸活動後,經討論瞭解幼兒在實 地觀察中,樹幹、樹皮部分藉由書中的頗面插圖進行說明,在本研究的書本分類 中,此本書的性質為百科,之所以選擇圖畫書「樹」為第二本解說資料之原因,

是因書中有正適合延續昨日幼兒提出的問題:「樹幹上的紋路不同… 」,將樹幹的 結構與功能透過照片圖像解說,可引導幼兒對樹幹的結構概念做探討。再則書中 有介紹樹木,可從樹木外在形狀、顏色來辨別各種不同的樹木,研究者期待幼兒 今日觀察時能發現樹與樹之間的相同、相異點,從樹的結構中來進行植物探索。

2.導讀的歷程與策略:

(1)引起動機:

與幼兒討論昨日研究者導讀的圖畫書「我是一棵樹的故事劇情,以及戶外觀 察後幼兒看到什麼?來引起幼兒的討論,以下即是教學過程實例:

師:昨日到戶外看到什麼?

生:看樹

師:看樹以外還有什麼?

生:樹上有洞,樹皮不一樣。

師:樹皮哪裡不一樣?

生:(沉默沒有聲音)

師:樹皮哪裡不一樣,好像不太清楚喔。

生:有的有裂開有洞洞,有的沒有裂開。

師:喔!那樹皮長在哪裡?

生:樹上。

師:樹上的哪裡?

生:樹上的木頭。

師:哪個的木頭?長在哪?

生:樹上的上面(樹的下面)

師:那樹的木頭有一個名稱喔,稱為樹枝、樹幹。

以討論為引起動機進入文的導讀。

(2)進入文本導讀:

以《樹》作為補充植物樹幹樹皮資料,導讀中幼兒察覺《我是一棵樹》與《樹》

樹幹圖像不太相同,於是拋出一個問題問幼兒,師:為什麼樹幹會有樹皮呢?樹 皮有什麼作用?研究者想瞭解幼兒對樹幹之概念為何,幼兒並未回答此問題,幼 兒為此想再進行戶外觀察。

3.探究教學活動:

在觀察中幼生提出“樹皮摸起來不一樣",引起幼兒用感官手的觸摸來進行 探索。而幼生亦發現“生:樹有開花!師:是大樹或小樹開花呢?生:都有…" , 對話中瞭解幼兒們對植物的結構有新的發現,但幼兒多數仍繞著樹幹轉,於是引 導幼兒進一步對樹幹的認識,與幼兒討論如何將樹皮紋路畫在紙上?進行樹皮拓 印介紹,這樣的探究活動應可以將不同樹種的樹皮紋路進行比較,但效果並沒有

請幼兒上台畫「一棵樹」,並做說明與大家分享,c7、c10 女生畫的樹幹中呈 現樹皮紋路(圖 4-2-4,左圖),c4、c9 男生畫的樹有一片片的樹葉(圖 4-2-4,

右圖)。

圖 4-2-4 幼兒探索後上台畫下的植物圖像

從幼兒畫下的樹圖像與介紹說明中,可看出幼兒對樹的結構有了些許概念但 不完整,幼兒對樹根、樹幹名稱有點混淆,於是我畫一下棵樹,並將樹幹、樹枝、

樹根名稱一一介紹做了概念統整,幼兒對植物結構有進一步的認識。(3 月 8 日,

研究日誌與教學省思)。 4.小結:

在觀察後討論中才察覺幼兒對樹有了新的概念,幼兒對樹根、樹枝、樹葉提 出一些討論,再從四位幼兒畫下的植物圖像中,可看出幼兒對樹的結構有了些許

在觀察後討論中才察覺幼兒對樹有了新的概念,幼兒對樹根、樹枝、樹葉提 出一些討論,再從四位幼兒畫下的植物圖像中,可看出幼兒對樹的結構有了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