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方風景與多元文化觀光

在文檔中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頁 152-171)

解除戒嚴之後,許多原本受到管制的山區與海岸美景,逐漸開放供國人觀光休憩之 用,而國內觀光遊憩的風氣與活動也日漸多元而熱烈。但是,在國內多元的觀光活動中 逐漸發展出,以生態和社區營造為主軸的旅遊方式,加上官方極力推展的傳統節慶觀光,

成為解嚴之後台灣觀光活動的熱門現象。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Ecotourism)在 1970 年代崛起,與傳統的大眾旅遊(Mass tourism)有著 截然不同的理念。傳統的大眾旅遊模式,將觀光業稱為無煙囪工業,著重在經濟發展的 利益;但是,生態旅遊則以環境保育為出發點,利用各地區當地的自然或人文生態為觀 光資源,發展和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小規模深度的旅遊方式,企圖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這樣的發展方向,不但受到各地保育團體的迴響204,聯合國也宣佈 2002 年為生態旅遊年,

肯定生態旅遊是一種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行為。聯合國的這項宣示,同樣受到我 國政府的響應,行政院也同步宣佈 2002 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並進而擬定生態旅遊白皮 書,要求各部會配合推動生態旅遊的發展,並強調社區參與生態旅遊以達到保育,及永 續發展。

社區總體營造

近年來在台灣熱烈進行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部份源於日本的造町運動,部份卻是 因為抵抗外來開發行為,或是反對污染性產業進駐,才開始組織社區居民保護鄉土,並 進而逐漸形成社區共同體的總體營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 1994 年正式提出社區 總體營造的理念,希望藉著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 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

也讓社區居民共同經營「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文化事務發展」、「地方文化團體 與社區組織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活動等。

204 例如:台灣的荒野保護協會、鳥會、蝴蝶保育協會等。

144

除此之外,社區總體營造也提倡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一體的概念。在這些概念交互 衝擊之下,社區文化特色與社區生態,結合社區居民組織的觀光生產活動,便如火如荼 地在台灣各地的社區營造運動中展開。甚至是地方信仰中心的廟宇,也將觀光休閒活動,

置入廟前對聯當中(圖 4-7-1)。

圖 4-7-1 嘉義縣東石鄉蔦松村船仔頭三王府205

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所進行的觀光活動,無不設法找尋社區當中與眾不同的特色產業,

或是獨特生態,從達那伊谷、司馬庫斯的原住民共同經營,到白米社區的木屐和桃米社 區的青蛙生態,都是利用社區獨特的文化產業,以及特殊的自然生態造就而成。

大型民俗節慶活動

台灣傳統文化型態多樣、內涵豐富、各具特色,且多能在傳統中創造出不同風貌,

其中又以民俗節慶活動最具代表性。這些地方性的民俗節慶,多與各地的民間信仰,或 是原住民的各種祭典相關,鮮少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也未積極與觀光活動相結合。不

205 廟前對聯:三王府神跡顯赫恩賜福來,船仔頭觀光休閒一路順豐。

145

過,交通部觀光局自 90 年 2 月起,篩選每月各具代表性的大型民俗節慶活動,列為宣 傳推廣重點,並以提昇為具備國際水準之觀光活動為目標206。此後,台灣各地的民俗節 慶活動,正式與國家觀光政策結合。透過這些地方政府舉辦的各種民俗節慶,讓各界認 識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彰顯台灣多元族群所蘊含的多元文化。

觀光局積極推動的民俗節慶207包括:

傳統節慶:春節、元宵、端午、中元、及中秋

慶祝元宵:平溪天燈、鹽水蜂炮、炸寒單以及各地燈會

宗教慶典:大甲媽祖文化節、內門宋江陣、東港迎王平安祭、鯤鯓王平安鹽祭

原住民活動:鄒族戰祭、布農族打耳祭、達悟族飛魚祭、阿美族豐年祭、賽夏族矮靈祭、

卑南族跨年祭

客家文化:客家桐花祭

地方產業:國際玻璃藝術節、三義木雕藝術節

不論是生態旅遊、社區總體營造、還是傳統民俗節慶,都是以台灣各地方的生態、

歷史、與居民生活為核心。透過觀光活動,不但可以讓遊客深入認識台灣島嶼的獨特生 態,與多元族群文化,更能讓各地居民,對自己的土地與文化產生光榮感,並進而強化 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

206 2001 年觀光政策白皮書,第二篇觀光現況與課題。

207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http://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5 2010.6.8 瀏覽。

146

第八節 小結

風景的選擇與製造,持續不斷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替。戰後流傳的台灣風景從權 充遙想故國河山的媒介;轉而成為反共抗俄,復興中華文化的要角。

戒嚴時期從大陸來台的百萬軍民,利用台灣各地多樣的風光,對比遙想年少離家之 前的家鄉景緻。當海峽兩岸的競爭,從軍事轉為文化,台灣的風景也透過命名的變更,

與重要建築物的風格改變,以畫龍點睛的手法,將變化萬千的景點,製造成復興中華文 化的利器,不但讓臺灣再度回到漢文化的文明體系,更使臺灣成為中華文明的正統。

當正統中國的角色不再,台灣社會也終於低頭找回原本的自然大地,才是真正台灣 的代表風景。強人領導結束中國開放,國際壓力與台灣起飛的經濟,帶動社會與政治的 轉變,拋開一切的擦脂抹粉,台灣社會選擇了最原始的風貌,來代表台灣。上層社會對 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執政理念,透過風景的選擇、製造、與詮釋,可以清楚的展現。

解除戒嚴之後,政治上的威權體制逐漸被打破。但是,在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裡,

非但族群間的差異未見消逝,原本的齟齬更是隨著選舉的自由化而持續擴大,特別是透 過政黨的全國性動員。208戒嚴時期獨裁統治,所推動的正統中華文化認同,已然式微;

解嚴之後的台灣社會,對於國家的認同則呈現分裂多元的狀態。在民主化過程當中,瞬 間解放的臺灣社會,對於休閒生活的需求,也隨著經濟成長所得提高而迅速提升,觀光 景點的多樣化選擇,則由各地的公、私部門充分提供。各個地方政府不但紛紛將觀光發 展列為施政重點,風景區規劃整建,也呈現多元的樣貌。另外,各地方的文史工作者,

以及與社區營造結合觀光發展的民間團體,更能展現地方的特色。在「二十一世紀台灣 發展觀光新戰略」便提到:中央政府應頒布觀光總路線,其內涵為本土文化、生態、觀 光、社區營造四位一體,列為國家重要政策,並給予觀光局足夠執行後盾,也同意觀光 新戰略是一份配合社會需求、符合國家發展願景,並能與國際觀光脈動相結合的白皮書。

208 施正鋒,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

147

213 Huntington, 2004.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 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2008,左岸文化出版。

148

圖 4-8-1 解嚴之後臺灣多元的觀光地景

149

第五章 結論

風景的製造除了景點的挑選之外,透過景點的詮釋與觀看方式,可以反映出各時代 社會對於臺灣這塊土地的態度。本文是以臺灣為研究區域,而時間尺度則從清代開始,

直到現代。觀光不只是單純的經濟活動,更是一項文化活動,因此,觀光地景如同文化 地景一般,可以被詮釋,可以被閱讀。而各時代的風景製造特色,可以歸納結論如下:

一、清代臺灣觀光地景的選定

清代統治下的臺灣,透過方志八景豐富的圖文記載,可以見到當時來到臺灣的遊宦 文人,帶著中原內地的眼光來看臺灣這個遙遠的邊疆。由於清帝國是個大陸性的帝國,

對於台灣這個偏遠海島並不積極經營。因此,被派駐來到台灣的官吏,面對蠻荒未開發 的土地,總是懷著思念家鄉的情緒來看待臺灣風景。此外,清代初期對於台灣的風景區 位,可以看出當時刻意選擇位於行政轄區邊界的風景,顯見風景的選擇蘊含主權宣誓的 意義。不過隨著治理時間的延續,觀察臺灣與中原迥異的新奇景觀與事物,也逐漸成為 風景選擇的重點。甚至是一般平民依照季節、時序的耕作打獵生活,都可以代表臺灣的 風景,顯見臺灣人民逐漸將自己與土地的生活互動結合為一體,自信的展現自己。地方 志的八景選定,乍看只是騷人墨客吟詠山水的風雅之作。不過,細究清代臺灣眾多方志 所選定的各地八景,隱約可以見到其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與空間觀念,以及二百多年來 人民與土地的互動。八景的空間分布與八景詩、圖共同建構的清代觀光地景,可以提供 我們一窺清代社會對於臺灣這塊土地態度的演變。

二、日治時期台灣觀光地景的製造

近代的觀光活動,從十九世紀英國湯姆士庫克,開始經營鐵路旅行開始,這個世界 從此進入觀光普及化的的時代。觀光發展,需要有完善的交通設施連結多樣化的觀光景 點,更需要資料豐富,且容易攜帶的觀光指南,指導遊客觀看之道,增添觀光客旅遊的 滿意度,這些軟硬體架構,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逐步完成。但是,當時的觀光活動,

是否真的只是提供社會一個休閒的環境?還是有其他的功能。翻閱一張張日治時期的臺

150

灣照片,看到的是日本殖民地國眼中的陌生臺灣,而非自己熟悉的土地。事實上,當時 時空背景下的臺灣是大日本帝國的國境之南,是日本帝國最南方的熱帶國土,所展現的

灣照片,看到的是日本殖民地國眼中的陌生臺灣,而非自己熟悉的土地。事實上,當時 時空背景下的臺灣是大日本帝國的國境之南,是日本帝國最南方的熱帶國土,所展現的

在文檔中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頁 15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