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光空間的建構

在文檔中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頁 76-109)

觀光客會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圈,從事觀光旅遊行為,需要有觀光景點的 吸引,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觀光資源會吸引遊客呢?其實,不同時代會有不一樣的觀光 需求,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究竟提供了什麼樣的觀光景點?以下就透過各種日治時期的 旅遊書籍與遊記中,所提到的觀光資源作一介紹,透過這些觀光資源的屬性,認識日治 時期的觀光空間。

一、國立公園

國家公園的成立與一般的鄰里公園不同,國家公園本身必須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 景觀,或是人文史蹟。國家公園的設立,不僅是為了提供國民的休憩場所,更是為了保 護這些代表國家象徵意義的珍貴資源,而以國家之名進行必要的保護,及管理。世界上 第一個國家公園是 1872 年在美國成立的黃石國家公園,從此以後,設立國家公園成為 世界各國積極效法的方向,而這股成立國家公園的保育風潮,在二十世紀初期,不但吹 向日本也來到臺灣。

日本的國立公園運動從大正十年便已經開始推動,而臺灣總督府於昭和三年委託 公園學權威田村林學博士,來台從事國立公園的基礎調查,行經新高山、阿里山、及陳 有蘭溪一帶,便表示:國立公園的要素首先要符合驚人且偉大的優美風景,第二要能夠 永遠保存的天然資源,新高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質和量都符合這些要素。81日本政府於 昭和六年(1931)頒佈了「國立公園法」82,日本國內紛紛模仿美國模式成立國立公園。而 臺灣也在昭和八年成立「國家公園調查會」展開國立公園的催生;昭和九年成立了「大 屯國立公園協會」。總督府於昭和十年,不但公佈國立公園法的施行規則,也正式成立 了由官方和學界共同組成的「國立公園委員會」來協助調查。隔年昭和十一年二月三日,

81 《常夏之臺灣》,昭和三年,常夏之臺灣社發行,136 頁。

82 《臺灣國家公園史 1900-2000》2002,內政部營建署出版。

68

經過第一回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決議,將大屯、新高、次高太魯閣列為國立公園的候補 地。經過多次調查及相關會議之後,總督府在昭和十二年十月十八日正式指定大屯、次 高太魯閣、與新高阿里山為國立公園。83

圖 3-3-1 臺灣國立公園位置圖。資料來源:《臺灣国立公園寫真集》84

不過,由於中日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總督府並沒有針對所指定的國立公園 區域,作進一步的經營管理方式的重大改變,擱置下來的國立公園要到半個世紀之後,

直到民國 73 年(1984 年)才有第一個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的成立。雖然日本政府 在昭和年間才開始積極的指定國立公園,但是自然保育的觀念,其實更早就已經出現在 縱橫臺灣山林的日本博物學家,臺灣總督府技師林學士賀田直治,在大正三年從事中央 山脈橫斷調查時,就感嘆沿途風景豐富蕃情平穩,高山地區的往來也很便利,將來如有 幸成立國立公園,可以合歡山為首選,中央山脈美景兼具自然保護與國土保安。85

83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昭和十三年度。

84 岡田紅陽攝影,臺灣国立公園協会出版。昭和 14 年。

85 賀田直治《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併太魯閣蕃地視察概要》大正三年,東京拓殖新報社發行。

69

圖 3-3-2 次高太魯閣国立公園。資料來源:《臺灣寫真大觀》86

日治時期所劃定的這些國立公園,的確代表著臺灣重要的山地自然及許多原住民的 人文生態環境。除了國立公園所揭櫫的保育與研究功能之外,總督府也利用這等天然美 景,推廣山岳觀光。當時的大屯國立公園主要以火山景觀為主,大屯、菜公坑、面天山,

觀音山等,都是重要的景觀,而伴隨火山共生的溫泉,更是受到大眾的喜愛。

次高太魯閣以及新高阿里山這兩個國立公園的設置,則能夠標榜臺灣獨特的高山島 嶼特徵,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百餘座,新高山87與次高山的高度都超越日本精神象徵的 富士山。《臺灣的国立公園》一書中便提到:“我國的最高峯新高山,就位於新高阿里 山國立公園的中心”88。碧祿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合歡山、奇萊主山、能高山、

大霸尖山、關山、大水窟山等,這許多今日耳熟能詳的臺灣高山,自日治時期中葉開始,

就已經是大日本帝國以及臺灣各界熟悉的高山,各式各樣的登山行程充斥各種“案內”

顯示臺灣這個山岳島嶼,和日本這個多山的國家,有許多類似的山岳風景,且可相互連 結建構認同之處。

86 池上清德,《臺灣寫真大觀》臺灣教育資料研究會出版,昭和 11 年(1936 年)。

87 即玉山。日本測量玉山高度,發現比富士山高度更高(3776 公尺),於是便由明治天皇在 1897 年更名 為新高山,代表日本國土最高山峰。

88 長崎浩,《臺灣的國立公園》國立公園協會發行,原件破損,無版權頁出版年份不詳。

70

二、官廳、神社、與御遺跡

官廳、神社、與御遺跡等硬體建築空間,都是較具代表日本國家體制與國家權力的 象徵。日本統治臺灣期間,積極在臺各地建設公部門的官廳。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全面 西化,許多學習西方建築形式的建築師,在日本缺乏施展空間,於是便來到臺灣展線所 學,從總督府,到各地州廳、郡役所、醫院、車站、郵便局、銀行、圖書館等皆以歐式 建築興建,而這也與臺灣傳統建築截然不同。因此,每每成為社會各界參觀的焦點,旅 遊書籍介紹各地方時,也會針對官廳獨立整理。如:清水車站的官衙會社有:郡役所、

郵便局、帽子檢查所、彰化銀行出張所89等。90有些鐵道旅行案內版本的照片圖版更是以 臺北重要官廳為主,如: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臺北醫院(今台大醫院)、臺北州廳

(今監察院)、臺北書院町、臺北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二二八公園內)91

圖 3-3-3 (左)臺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後方紅色建築為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右)

新公園博物館今二二八公園國立臺灣博物館。資料來源:《日治時期的台北》

89 出張所是指特定轄區的行政機關,類似離總公司較遠的辦公室或是分行、分支機構。

90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二年,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纂。

91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五年,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纂。

71

圖 3-3-4 (左)台北醫院今台灣大學附屬醫院;(右)台北廳今監察院。

資料來源:《日治時期的台北》

圖 3-3-5(左)臺灣鐵道飯店今忠孝西路新光三越百貨;

(右)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資料來源:《日治時期的台北》

至於御遺跡指的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臺期間,所停留過的地方。神格化的能久親 王,不只是在各地神社被祭祀,甚至是他停留住宿過的地方,也紛紛被指定為御遺跡地,

透過紀念碑的設立在西部平原各個角落,昭告人民隨時記得這位為了日本帝國征臺而犧 牲的戰爭英雄,根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的記載92,全島的御遺跡共有三十七 處,如:澳底御上陸地、水返腳舍營所、大肚遺跡戰線視察之所、八卦山司令所、甚至 是御終焉之地等都被指定為重要的遺跡地。這些御遺跡多半樹立起各式各樣的紀念碑,

或是保留當初住宿過的民宅、官舍。而且不可免俗的所有的這些御遺跡,都會出現在旅 遊書籍當中,特別是官方出版的鐵道旅行案內,縱使沒有每一個地點都詳加說明,不過 由於每一個紀念碑或是營舍,都整理的美侖美奐,都很適合遊客前往取景。

92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昭和 10 年。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出版。

72 構國家集體記憶93。這樣集體記憶的複製與傳播,也符合 Ernest Gellner(1983)所指出 的,文化的統一均質化,是成功建構現代國家的前提。

93 Belgum, K., 1993. Displaying the nation: a view of nineteenth-century monuments through a popular magazine.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pp. 457-474.

94 新高祠是新高山頂之臺灣神社。根據南投縣文獻委員會發行的南投文獻叢輯(九):南投縣風俗志宗教

73

環島旅行要想排除這個日本外來文化最鮮明的神社意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圖 3-3-6 新高山神社,位於新高山山頂,戰後拆除。97

圖 3-3-7 台南神社。98

台灣曾歷經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在當時高壓統治建設的推動之下,日本政府對 於台灣社會不僅進行政治、經濟、教育的改造與現代化,對於台灣傳統的民間信仰,也 嘗試進行更替。由於台灣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向外擴張所取得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

96此神社緊臨鵝鑾鼻燈塔,最特殊之處是鳥居由鯨魚骨交錯構成。

97 資料來源:《臺灣寫真大觀》頁 43。此小型神社的建築石材,來自濁水溪溪底河床。

98資料來源:《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 5 年版,頁 173 附 01 頁。具官方記載,此地即為北白川宮能久親 王病逝之處,戰後初期改為忠烈祠,今日為台南市立忠義國小。

74

75

擴充。如黃士娟(1998)102從建築的角度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宗教政策;蔡欣雁(2004)

103則探討臺中州在日本統治後期的國家神道傳播及影響;呂芳麟(2005)104的研究則專

76

神道的政治意涵,戰後各地神社被改為忠烈祠的部份,則以改裝的方式,將神社空間的 符號轉變為國民政府政權的意象。徐正武(2005)的研究,雖仍然以日治時代為研究核 心,但著重焦點與前面幾位作者略有不同,而是專注於神社對於人民結婚、社會、經濟 及生活等功能的作用。此外,陳鸞鳳(2007)則系統化的針對神社內、外空間配置,以 及神社與「市區改正計畫」108的關係,做了詳細的探討。

綜合前人研究可以發現,日治時期在臺灣大力推廣的神社興建與參拜,為皇民化運

綜合前人研究可以發現,日治時期在臺灣大力推廣的神社興建與參拜,為皇民化運

在文檔中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頁 7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