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論與相關探討

1. 觀光景點與目的地意象(Tourist Attraction and Destination Image) 觀光景點

景點是觀光活動主要發生的地方,如果沒有景點,也就不會有觀光客了。 Gunn(1988) 指出在整個觀光活動當中,觀光景點(Tourist Attraction)是主要的焦點,在 Clare Gunn 的想 法裡,規劃景點最重要的就是找出景點的核心(nucleus)。再透過環狀設計,凸顯景點核心 的意象。而此核心並不一定是指觀光的風景,也可以是特定的物件、活動、或是地方,

幾乎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觀光客聚焦的核心。在觀光景點的研究中,MacCannell(1976) 也歸納景點系統的組成有三個主要元素:遊客(tourist)、風景(sight)、及標記(marker)。綜合 二位學者的論點,Leiper(1990) 將“核心”取代“風景”而歸納景點系統包括:遊客-人 的元素、核心-中心元素、及標記-資訊元素。使得觀光景點可以系統化的在整個觀光

7

書中相同的景觀、收集相同的符號,這樣的過程,其實與宗教朝聖的儀式是十分類似的。

因此,MacCannell (1976) 也提出設計景點時,可以讓風景神聖化,其步驟分別是:

命名(Naming):賦予一個風景特殊的意義與價值,讓遊客可以交流想法,產生認同的依歸。

塑造並提升意義(Framing and elevation):塑造核心風景的地位,並透過人為的設計,讓風 景的地位更加提升。

置入神聖場域 (Enshrinemtnt):將周遭環境納入風景命名之中,使得風景核心成為聖地的 中心。

機械化的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透過印刷、相片甚至是模型等媒介,將風景聖地 不斷再製。當遊客參觀的風景時,隨著每個複製品的流通,遊客也會更加相信,

6 引述自 Encyclopedia of Tourism.此條目的編寫者為 William C. Gartner.

Stage 1

8

旅遊目的地意象時,便對目的地意象的理論與文獻做了相當完整的整理與回顧,並將此 一研究領域追溯到 1950 年代 Boulding 關於意象的論述,且指出意象是一種主觀的知識,

而不是一件事實的真實內容,其乃是個人基於所得到的,不全面或不正常的訊息,所綜 合而成的觀點。因為人並不是對事實做反應,而是對他所相信的事實作反應,意象因而 對人的行為決策,有重大的影響。

關於意象,觀光研究多集中探討,目的地意象在遊客心中形成的過程,以及觀光行 銷對於景點的選擇。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都相當豐富,Steve Pike(2002)整理了 1973 到 2000 年為止的 142 篇關於意象的文章,除了方法論上的整理之外,Pike 也歸納出,最 常被研究的對象,其實是國家。可見透過觀光活動,來展現國家整體意象的想法與做法,

的確存在。關於目的地意象形成的過程探討,Gunn (1988)指出,意象的形成有二個階段:

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及誘發意象(induced image)。原始意象的形成來自於個人在日常 生活中,吸納來自各種不同媒體的資訊,從學校的地理教育到大眾傳播媒體,甚至是親 自造訪;而誘發意象的形成,則來自於業者行銷時所傳遞的訊息。Garner(1993)則更精確 地根據資訊提供來源,將誘發與原始意象的形成過程,分成 overt, covert, autonomous, organic, and visit to the destination 等種類。

表 1-3-1 Garner(1993)的意象媒介 意象的媒介 資訊來源

Overt induced 來自於大眾媒體的傳統廣告,直接由觀光目的地 的業者或是旅行業者提供。

Covert induced 間接透過名人的旅行代言,或是文章和旅行報 告。

Autonomous 媒體自發性的報導,或是電影、電視、紀錄片等 對於特定地方的報導。

Organic 透過親友提供的資訊,所形成的意象。

A visit to the destination 透過直接參觀所取得的意象。

9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意象不易改變,業者行銷時,應該著重修正誘發意象為主。Gunn 更進一步提到,我們對於旅遊目的地都會有特定的意象,不論我們是否到過這些地方,

而這些個人化的想法,也有可能會在較多的人群中發酵,而成為社會上主流的意象。

Baloglu 和 McCleary(1999)回顧目的地意象形成過程的相關研究,且歸納出一個意象形 成模式指出,遊客對於其未曾拜訪過的地方的意象形成,包含空間實體的認知,與情感 上的評估二部份,而這兩部份因素,則共同構成整體的目的地意象。在認知部份的影響 因素,主要來自於不同管道的資訊來源;而情感上的評價,則與個人的生活背景與社會 和心理因素有關。人們對於特定事物、空間的意象形成不論是在哪個領域,都牽涉對與 此特定事物、空間的詮釋與情感,而觀光地景也是一樣,其形成過程也牽涉到,對此觀 光地區的地方情感,與空間的知識論述。

2. 觀光地景(Tourism Landscape)

如前所述地景並非單純只是塗抹在地表自然空間的人文色彩呈現,地景的研究是地 理學家,嘗試詮釋各種獨特的地表景觀,追溯生產及塑造今日地景的社會過程;地理學 家也運用了不同的隱喻,來協助解釋地景如何在不同的脈絡下產生作用 (Nash 1999, 李延 輝譯)。地景不但是一種觀看的方式,也是可以解讀的文本,更是人們將權力運用在塑造 空間的成果(Cosgrove 1985)。觀光,則是一種觀看、消費、凝視地景的社會行為。地景之 所以讓人們著迷,是因為其透過視覺觀察,訴說人與自然環境亙古糾纏的關係7。人們在 忙於生活之餘,也會停下腳步看看自己身處的環境,品味一下自己辛苦工作的成果,並 逐漸將視野望向更廣闊的環境。地景的概念是透過長時間的累積,所逐漸形成的。地景 也是塑造世界及其意義的方式,更是一種觀看的方法,如同畫家與作家透過繪畫、文學 的眼界引領想像,將政治、社會與經濟的想法表達在空間建構與詮釋上面。透過不同經 濟生產方式所呈現的環境生態,地景也反映了社會上對於土地的態度與價值觀,將社會

7 Conzen, M.P., 1990.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Routledge.

10

活動與物質環境領域相結合。

地理學家 Carl O. Sauer8及其後學所形成的柏克萊學派,分析各種不同的地景形態,

認為自然環境並不是造成各種不同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文化是日常生活 的全部,是動力,自然環境是介質,而文化地景則是相互作用結果的呈現。在 Sauer 的 想法裡,自然環境是重要的基礎,是提供形成文化地景所需的材料,然而塑造地景的力 量,不是自然;而是人類的心靈。一個地理空間,如果受到完全不同文化的宰制,新的 文化導入會活化舊的文化地景,一個新的地景,將會在殘存的舊地景中重生。Sauer 進一 步指出,「除非同時考慮空間關係與時間關係,否則無法形成地景的觀念。地景是連續的 發展過程,或是分解與取代的過程」。

觀光活動是一項經濟行為,也是社會行為的一環,但是觀光活動並不是每日生活起 居的互動,觀光景點也不會是當地居民活動社交的空間,觀光活動的主體是遊客將時間 及金錢消費在特定的地方,而這個觀光地區的景觀,並不全然反應出當地居民或是社會 的真實樣貌,而是經過特定的想法修飾才展現出來的地理景觀。因此,在地理學的領域 之下,觀光地景的研究所關注的是,符號的論述與景觀的再現,如同 Williams (1998)所言:

觀光地區的建構與消費,基本上是一種社會-文化交互作用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過去總 被化約成觀光產業,單純的將觀光地區當作是經濟生產的空間,而忽略了觀光地景的文 化建構過程。地景,不單純是表面所看到的景觀,而是人們表達意識形態,與集體認同 的空間,地景是可以被閱讀的文本,地景的展現也是權力展現的一種方式,觀光地景的 影像展現與論述更是如此。

地理學在歷經二十世紀二次大戰之後的演變,逐漸由計量地理學轉為人本主義,乃至 於後現代的地理研究。而觀光學界也因為不同學科的導入,開始受到地理學與社會學界

8 Sauer,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In Leighly, John 1963 edit: Land and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rnia press.

11

的關注,來自英國社會學界的 Urry (1990) 在其“觀光客的凝視”(Tourist Gaze)一書中,

將觀光研究聚焦於觀光客的主觀意識,引申自傅柯的醫學凝視(Medical Gaze)理論中醫 師與病人之間,所存在的觀看與被觀看者間的權力關係;Urry 指出視覺經驗是觀光旅遊 的重要面向,但是凝視主體和凝視對象間的社會權力關係,也與社會建構和意識形態相 關,觀光旅遊經驗的建構,更是來自觀看者對於符號的消費,觀光客凝視與收集的對象 便是符號。就 Cosgrove 和 Daniels 的想法而言而言,地景是文化的意象,是將地理空間以 圖像化的方式結構化再現,或是將環境符號化(Cosgrove and Daniels, 1988)。此外,Cara Aitchison 將觀光地景的研究,聚焦於這些景觀符號的分析,討論了許多關於性別、古蹟、

認同與地景的關連,2000 年時在其休閒與觀光地景(Leisure and Tourism Landscapes-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一書中,則以英國地景為例,探討觀光空間的生產、消費與再現,

利用後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分析符號與象徵,在觀光地景的建構與實際應用。透過各種“看 的方法”(ways of seeing)來詮釋英國地景,例如:文學、繪畫與古蹟論述。

然而,將觀光地景以文化地景的觀點來看待時,更要留意真實性的問題,由於觀看的 主體為外來的遊客,因此,觀光活動不可必免的,存在著〝被演出的真實性〞(staged authenticity)的討論。所以在觀光地景的規劃呈現中,文化的主體性論述,以及透過權力運 作,指導遊客觀看風景的方式也不可避免;而這也與地理學界,關心隱藏在地景背後的 國家權力與社會政治經濟勢力的拉扯相同。Palmer (2005)在探討英國透過觀光活動,建構 英國認同的研究中,便指出,透過景觀、建築物以及紀念碑等符號,可以推廣英國人集 體的認同感;而 Pretes(2003)針對觀光和民族主義的研究中,更說明了透過規劃的手段,

然而,將觀光地景以文化地景的觀點來看待時,更要留意真實性的問題,由於觀看的 主體為外來的遊客,因此,觀光活動不可必免的,存在著〝被演出的真實性〞(staged authenticity)的討論。所以在觀光地景的規劃呈現中,文化的主體性論述,以及透過權力運 作,指導遊客觀看風景的方式也不可避免;而這也與地理學界,關心隱藏在地景背後的 國家權力與社會政治經濟勢力的拉扯相同。Palmer (2005)在探討英國透過觀光活動,建構 英國認同的研究中,便指出,透過景觀、建築物以及紀念碑等符號,可以推廣英國人集 體的認同感;而 Pretes(2003)針對觀光和民族主義的研究中,更說明了透過規劃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