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臺灣方志與八景

地方志的起源經常被追溯到《周禮》、《禹貢》、《越絕書》等。15至於地方志的功能,

由於大多為官方在主導纂修工作,康培德(2008)指出,官方對一個「地方」的地理範 圍界訂往往就是其行政轄境,地方志的功用自然與官方對轄境的治理脫離不了關係,因 而又有「輔治之書」的說法。16地方志的編纂,其實是一種系統性分類的知識,所集結 而成該時代的地理書。地方志編纂的過程,不單是編修者一人的貢獻,而是主修者與編 纂群共同努力,收集特定行政轄區的資訊與知識後,所集結而成的。清代開始臺灣方志 的纂修也是因循相同的邏輯,在納入清廷的版圖之後,隨即在康熙 24 年(西元 1685 年)

就由首任的臺灣知府蔣毓英主修《臺灣府志》,並且在康熙年間接續完成諸羅、鳳山、

以及臺灣三縣的縣志。隨著來臺官員的調動更替,以及行政區的調整,清廷統治臺灣期 間,各地區的地方首長皆熱衷於編纂方志,甚至是重修、續修不斷。據陳捷先(1996)

的研究指出:清代臺灣地區先後成書的地方志為數不少,加上清末完成的采訪冊,總數 約有四十多種。單就具備方志內容並有義例可言的就有二十一種,如表 2-2-1。

15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1995),頁 13-27。

16 康培德,當代學科分類下六體篇的實踐場域?以續修花蓮縣志為例。《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纂修實務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8),頁 117-128。

23

24

在臺灣眾多的地方志當中,本研究所關注的是其中有關於各地風景的選定與詮釋,

也就是各地方的「八景」。「八景」的概念,來自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勝景圖」,北宋 畫家宋迪的「瀟湘八景圖18」,很可能就是八景傳統的一個重要起點。至於為何是八景,

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事實上四景、六景、十景都有,不過仍以八景最為普遍。蕭瓊瑞整 理眾家研究得出,選擇“八”這個數字應該與中國古代神祕數字有關。而《管子》<五 行篇>即云:「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風景屬於地理,自然是以「八」

為規制(蕭瓊瑞,2006:60-63)。

此外,對於中國傳統空間「八方」的研究,杜正勝(1995)指出:

四面四隅合為「八方」的觀念早就存在的,但在較早的神話世界卻找不到八方神的 痕跡。八方觀念在知識體系中發揮作用,從文獻來看,已脫離素樸的神話,而和比較抽 象思考的宇宙觀結合在一起了。

而衣若芬對於瀟湘八景的考據則發現,在宋代“八境圖”、“八詠詩”與“八景”

有著相互混用的情形。而“八景”的“景”字原意是日光,將八景解釋為八種景觀是北 宋才興起的概念。因為,“八景”在道教中認為是“八寶妙景”、“八卦神景”、“八 色光景”,是天上神輿,周八方之景,備八節之和,故云八景(衣若芬,2006:114-115)。

總之,不論「八景」的概念是否來自於宋迪,「八景」總是地方縣廳官吏,或是文 人雅士選擇全邑風景優美之處,而傳統方志也多半皆會記載。而清代臺灣的方志,也從 高拱乾編修《臺灣府志》選定「臺灣八景」開始,各地方志也皆依循此例擇定八景。各 地八景的選擇,除了前述較完整的方志之外,有些采訪冊19,或是私人庭院20也都有類似

18 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

這組來自瀟湘八景圖的景名,極富詩意,但整體感覺較為陰沈灰濛,原作為水墨畫充滿了水氣氤氳的憂 鬱氣息,後來的八景圖改為木刻形式的版畫,以應付大量印刷(蕭瓊瑞,2006:83)。

19雲林縣采訪冊、新竹縣采訪冊、及鳳山縣采訪冊等。

20新竹鄭用錫北郭園八景。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