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二十二屆博士論文. 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指導教授:陳國川 研 究 生:盧建成.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三 年 六 月.

(2) 大地之秀蔚為山林泉石。得人力為亭臺池沼。 一經品題遂成勝蹟。. ~續修臺灣縣志.薛志亮.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學系研究所博士班 論文名稱: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與意涵 指導教授:陳國川 研 究 生:盧建成 論文內容:全一冊,文約 10 萬字. 摘. 要. 觀光景點呈現的景觀絕非隨機,或是渾然天成,觀光地區的景觀及意象,是自然與人為力 量合作產生,也是社會文化主流意識凝聚一地的展現。因此,透過景點的分析,可以探討其背 後的社會與文化的意涵。本研究採取新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不但將地景視為一套象徵符號的表 意系統,亦將觀光地景視為文化地景的一環。利用各時代官方選定的風景為主要的研究素材, 從景點的地理空間分布為起點,加上各景點在該時代的詮釋與觀光活動,定義其觀光地景的建 構。主要的研究目的,就在探討自清代以來,歷代政府在臺灣選擇與建構的風景,所反映出臺 灣社會對於這塊土地的態度,乃至於在不同政權下治臺理念的演變歷程。 透過不同時代觀光地景的解讀,顯示出清代的臺灣是北京朝廷遙遠的邊疆;日治時期從東 京來的總督,希望將臺灣打造成日本的南國之境;戰後戒嚴時期,臺灣是繼承南京政府的中國 正統;直到解嚴之後才製造出屬於臺灣本島的風景。 解讀各時代的觀光地景,可以見到風景的選擇與建構,確實可以反映出各時代台灣社會, 對於臺灣這塊島嶼的經營態度。. 關 鍵 詞 : 觀 光 地景、 新文化地理、臺灣.

(4) Abstract The image of a tourist attraction has never been taken shape naturally. It is always been artificially constructed by our society.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these tourist attractions, we can deciphe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eaning behind them. This study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and the tourism landscape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our society. Therefore, the symbols in the tourism landscapes can also been read as texts, and so to reflect the attitudes of different government regimes to this island of Taiwan. 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Taiwan was treated as a remote frontier by Qing court in Beijing; and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tried to turn Taiwan into her exotic southern territory in the Japanese empire. However,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martial law had been applied to Taiwan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is Chinese government in Taiwan considered herself as the orthodox regime of China. Only after the martial law was lifted, the island of Taiwan can start to construct the authentic tourism landscapes of herself. Reading the tourism landscapes of Taiwan, not only we can see the meaning behind the images, but also reveal the attitude of each regime to the island of Taiwan. Key words: tourism landscape, new cultural geography, Taiwan.

(5) 目 第一章. 次. 緒 論 .........................................................................................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問題緣起與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理論與相關探討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 .........................................................................17 第二章. 清 代臺灣觀光地景的選定 ...................................................... 19. 第一節 清帝國下的臺灣社會 .........................................................................19 第二節 清代臺灣方志與八景 .........................................................................22 第三節 清代臺灣八景的意涵 .........................................................................26 第四節 小結 .....................................................................................................47 第三章. 日 治時期台灣觀光地景的製造 ............................................... 50.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發展 .................................................................50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交通網絡 .........................................................................56 第三節 觀光空間的建構 .................................................................................67 第四節 日治時期的觀光活動與觀光指南 ...................................................100 第五節 小結 ...................................................................................................117 第四章. 戰 後 臺灣觀光地景的重構 .................................................... 119. 第一節 戒嚴時期的政治巨變與自由中國的確認 .......................................119 第二節 熱血沸騰的台灣山林 .......................................................................121 第三節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下的觀光 ...........................................................126 第四節 風景區的指定與系統化的整建 .......................................................128 第五節. 解嚴後社會的解放與休閒生活的開展 ...........................................137. 第六節. 制度化的觀光空間建構 ...................................................................139. 第七節. 地方風景與多元文化觀光 ...............................................................143. 第八節. 小結 ...................................................................................................146. 第五章. 結 論 ..................................................................................... 149. 參 考 文 獻 ............................................................................................. 153.

(6) 表 次 表 1-3-1. Garner(1993)的意象 媒介 ..................................................... 8. 表 2-2-1. 清 代臺灣地區方志一覽 表 ................................................. 23. 表 2-2-2. 清 代初期康熙年間臺灣 方志所選定的八景 ........................ 25. 表 2-3-1. 清 代的臺灣府志及其八 景的收錄位置 ............................... 26. 表 2-3-2. 康 熙年間的臺灣方志八 景 ................................................. 42. 表 2-3-3. 乾 隆年間所選定的臺灣 八景 .............................................. 43. 表 2-3-4. 道 光、同治、光緒年間 所選定的臺灣八景 ........................ 46. 表 3-1-1. 日 治時期臺灣總督表 ......................................................... 53. 表 3-3-1. 大 台北地區 13 座神社資料表 ............................................ 94. 表 3-4-1. 二 十座名山標木與標高 ................................................... 106. 表 4-4-1. 觀 光行政組織 .................................................................. 130. 表 4-4-2. 台 灣省通誌所登錄的各 地風景數目 ................................. 133. 表 4-6-1. 國 家級風景特定區及其 主要景觀 .................................... 140. 表 4-6-2. 台 灣的國家公園 .............................................................. 141.

(7) 圖. 次. 圖 1-3-1. MacCanell 風景神聖化的五個階段 ...................................... 7. 圖 1-4-1. 研 究概念 ........................................................................... 18. 圖 2-3-1. 高 拱乾所選臺灣八景之 具體位置 ...................................... 28. 圖 2-3-2. 臺 灣八景之安平晚渡 ......................................................... 29. 圖 2-3-3. 臺 灣八景之沙鯤漁火 ......................................................... 29. 圖 2-3-4. 臺 灣八景之鹿耳春潮 ......................................................... 30. 圖 2-3-5. 臺 灣八景之西嶼落霞 ......................................................... 30. 圖 2-3-6. 臺 灣八景之雞籠積雪 ......................................................... 31. 圖 2-3-7. 臺 灣八景之東溟曉日 ......................................................... 31. 圖 2-3-8. 臺 灣八景之澄臺觀海與 斐亭聽濤 ...................................... 32. 圖 2-3-9. 清 初高拱乾設立之澄臺 ,位置即今永福國小 .................... 32. 圖 2-3-10. 新 聞畫面從嘉南平原觀 賞玉山雪景 ................................... 36. 圖 2-3-11. 諸 羅縣縣治圖 .................................................................... 37. 圖 2-3-12. 鳳 山縣圖 ........................................................................... 39. 圖 2-3-13. 臺 灣縣圖 ........................................................................... 42. 圖 2-3-14. 臺 灣縣八景,香洋春耨 與旗尾秋蒐 ................................... 44. 圖 3-1-1. 近 衛師團於澳底紮營圖 ..................................................... 50. 圖 3-1-2. 能 久親王及 貞愛親王御 上陸紀念碑 ................................... 52. 圖 3-2-1. 臺 灣旅行案內地圖 ............................................................ 57. 圖 3-2-2. 昭 和五年( 1930)臺灣鐵道線路圖 ................................... 58. 圖 3-2-3. 遊 客利用手押臺車在南 投地區旅遊 ................................... 59. 圖 3-2-4. 烏 來溫泉與角板山交通 概念圖 .......................................... 60. 圖 3-2-5. 日 月潭杵歌表演 ................................................................ 62. 圖 3-2-6. 能 高越嶺道路優美景色 ..................................................... 63. 圖 3-2-7. 能 高越嶺道路 沿線景色 ..................................................... 64. 圖 3-2-8. 從 海上眺望鼻頭角燈塔 ..................................................... 65. 圖 3-2-9. 從 海上眺望 鹽寮沙灘 ......................................................... 66.

(8) 圖 3-3-1. 臺 灣國立公園位置圖 ......................................................... 68. 圖 3-3-2. 次 高太魯閣国立公園 ......................................................... 69. 圖 3-3-3. 臺 灣總督官邸及國立臺 灣博物館 ...................................... 70. 圖 3-3-4. 台 北醫院及台北廳 ............................................................ 71. 圖 3-3-5. 臺 灣鐵道飯店及新公園 ..................................................... 71. 圖 3-3-6. 新 高山神社 ....................................................................... 73. 圖 3-3-7. 台 南神社 ........................................................................... 73. 圖 3-3-8. 大 台北地區十三個神社 的位置分布 ................................... 77. 圖 3-3-9. 新 莊神社位置及土地利 用變遷 .......................................... 80. 圖 3-3-10. 海 山神社位置及土地利 用變遷 .......................................... 81. 圖 3-3-11. 臺 灣神社位置圖 ................................................................ 83. 圖 3-3-12. 臺 灣神社的明治橋及神 樂殿 .............................................. 84. 圖 3-3-13. 護 國神社預定地及臺灣 神社新址計畫圖 ........................... 85. 圖 3-3-14. 日 治時期的建功神社及 今日的南海學園教育資料館 ......... 86. 圖 3-3-15. 汐 止神社的鳥居及忠順 廟 ................................................. 88. 圖 3-3-16. 海 山神社殘蹟及台北縣 忠烈祠 .......................................... 89. 圖 3-3-17. 舊 日的金瓜石社及今日 的黃金神社 ................................... 91. 圖 3-3-18. 侯 硐神社的石製鳥居及 運煤拱橋 ...................................... 91. 圖 3-3-19. 精 緻小巧的圓山水神社 及劍潭公園的高麗犬 .................... 92. 圖 3-4-1. 大 正時期小學地理教育 的課外書籍 ................................. 101. 圖 3-4-2. 高 中學生登新高山及新 高山登山口 ................................. 102. 圖 3-4-3. 大 屯山及大壩尖山 .......................................................... 103. 圖 3-4-4. 臺 灣山岳登行日程表 ....................................................... 104. 圖 3-4-5. 從 石門駐在所(今合歡 山莊)望向中央尖山 .................. 105. 圖 3-4-6. 日 本內地二十名山標高 與臺灣新高山對照 ...................... 106. 圖 3-4-7. 臺 灣八景審查結果 .......................................................... 108. 圖 3-4-8. 臺 灣八景得票數 .............................................................. 108. 圖 3-4-9. 臺 灣八景入選紀念碑, 圖中為八仙山 ............................. 109. 圖 3-4-10. 臺 灣日日新報選出八景 、十二勝、二別格的位置圖 ....... 110.

(9) 圖 3-4-11. 皇 太子造訪臺灣時所種 的竹子 ........................................ 111. 圖 3-4-12. 裕 仁皇太子來台參拜臺 灣神社及次高山命名公告 ........... 112. 圖 3-4-13. 不 同版本的 臺灣鐵道旅 行案 ............................................ 113. 圖 3-4-14. 牡 丹社事件相關地圖 ....................................................... 114. 圖 4-2-1. 蔣 經國宣佈救國團成立 及高中生集體宣誓加入 .............. 121. 圖 4-2-2. 暑 期中橫健行隊及暑期 青年訓練海上戰鬥營 .................. 122. 圖 4-2-3. 中 部橫貫公路開通並迎 接救國團青年工作隊 .................. 123. 圖 4-2-4. 隘 寮、池上大同合作農 場授田典禮 ................................. 125. 圖 4-2-5. 蔣 氏父子與宋美玲巡視 東西橫貫公路工程 ...................... 125. 圖 4-3-1. 原 本的東門及 1960 年代整修成宮殿式屋頂的景福門 ..... 127. 圖 4-3-2. 北 方宮殿特色的國父紀 念堂及日月潭的文武廟 .............. 127. 圖 4-4-1. 臺 灣省風景協會建議省 政府公佈國家 公園法 .................. 131. 圖 4-4-2. 臺 灣導遊民國 41 年版及我們做了什麼民國 45 年版 ....... 132. 圖 4-4-3. 蔣 中正家族拜訪日月潭 文武廟之全家簽名 ...................... 135. 圖 4-5-1. 宣 告台灣地區解除戒嚴 的總統令 .................................... 137. 圖 4-7-1. 嘉 義縣東石鄉蔦松村船 仔頭三王府 ................................. 144. 圖 4-8-1. 解 嚴之後臺灣多元的觀 光地景 ........................................ 148. 圖 5-1-1. 臺 灣各時期的 觀光地景 與對臺灣的態度 ......................... 152.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前言. 觀光規劃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於經營與推廣景點的意象。觀光地區的景觀,不單是 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呈現;也是社會文化建構下的產物。觀光活動的目的,除了 經濟上「觀光富國」的發展;文化上「觀光立國」的實踐,更是社會集體意識的展演。. 畢竟地景並非單純只是塗抹在地表自然空間的人文色彩呈現,地景的研究是地理學 家,嘗試詮釋各種獨特的地表景觀,追溯生產及塑造今日地景的社會過程;地理學家也 運用了不同的隱喻,來協助解釋地景如何在不同的脈絡下產生作用 (Nash 1999, 李延輝 譯)。地景不但是一種觀看的方式,也是可以解讀的文本,更是人們將權力運用在塑造 空間的成果(Cosgrove 1985)。因此,新文化地理學認為,地景不能僅以機能性來看待, 必需以「符號」來加以詮釋;地景所藏有的符號在塑造人或集體的身份認同上扮演著重 要的角色,地景不再只是表面或外在,而是人們表達意識、創造、和認同的重要手段 (Claval 著、鄭勝華等譯 2005:323) 。 透過有意識的符號、象徵等表意系統,亦能夠 營造特定意義與價值的地景. 國家機器經常也是塑造地景的重要力量。藉由地景與地景符號可以緊縮國家紐帶, 使人們將其視為是一個共同體(Nogué & Vicente 2004:117、119)。透過地景,地理學 者亦可以既真實又抽象的進行國族認同的研究。地景,無論是聚焦於單一個紀念碑或景 物的連綿,都提供了一個有形的樣貌;地景描述了國家(Daniels 1993:5)。地景可以 象徵國家,她的價值觀、她的文化,甚至是她的國家特質(Spencer & Wollman 2002: 86)。這些能夠凝聚國家團結的符號,與強化國族想像的象徵地景,都有助於國家地景 的塑造。. 1.

(11) 因此,本研究採取新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不但將地景視為一套象徵符號的表意系統, 亦將觀光地景視為文化地景的一環。利用各時代官方選定的風景為主要的研究素材,從 景點的地理空間分布為起點,加上各景點在該時代的詮釋與觀光活動,定義其觀光地景。 主要的研究目的,就在探討自清代以來,歷代政府在臺灣選擇與製造的風景,所反映出 臺灣社會對於這塊土地的態度,乃至於在不同政權下治臺理念的演變歷程。. 2.

(12) 第二節、問題緣起與研究動機 人類從事觀光活動的歷史,幾等同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早期人類在狩獵、採集 的生活中,就已經開始馳騁於地表,觀看自己的生活領域。隨著人類族群的擴大與農業 的發展,聚落城鎮的密集活動與商業空間也逐漸成形,不再移動的人群對於遠方異地的 好奇與想像,則透過歷代的探險家,與貿易商人的口耳相傳,和文字印刷,將陌生的地 表景觀與生活文化,傳播到不同的社群之中。而這些異地奇觀的知識和冒險經驗,更吸 引著另外一批又一批的探險家,超越前人的腳步,直到海與地的盡頭。如同瑞典探險家 斯文.赫定1(Sven Hedin)在 1880 年的斯德哥爾摩港口,與父母家人和全城群眾,歡迎 極地探險船“維加號”凱旋歸來時,便決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將以探險為一生事業,此 時的斯文.赫定只有 15 歲。. 十九世紀的世界,除了探險家涉險深入蠻荒之地,休閒觀光也開始出現在西方社會, 不過只集中於少數人,Veblen 筆下炫耀式的消費與休閒,凸顯的是有閒階級存在於社會 的不公與剝削2,而這也是透過休閒活動批判資本主義階級化的濫觴。真正開始將觀光活 動帶給中產階級的人,則非 Thomas Cook 莫屬。Cook 利用英國在十九世紀大量興築的鐵 路系統,與固定時間到站的火車,將觀光活動介紹給社會群眾,不但開始了大眾觀光, 也開始了觀光景點的行銷。交通運輸的革命,帶來觀光活動發展的契機,隨著大量的遊 客出現,觀光景點的供給,也呈現爆炸性的成長。運輸技術與資訊傳播的不斷革新,世 界各地的時空距離也不斷在收斂,促使更多人能夠參與觀光活動,這也讓觀光景點的選 擇與行銷,變得更加複雜。觀光客的腳步,不但從家鄉出發巡迴全國,更邁向跨國界、 跨洲際的旅遊行為,於是展示地方的觀光景點行銷,也逐漸成為展示國家的重要媒介。 風景的製造,不再僅止於單純的觀光資源供給,更是一個社會政經情勢,與主流文化意 1. Sven Hedin (1865-1952) 瑞典人,是一位著名的探險家。原本立志以北極作為其一生的探險目標,卻因 緣際會得讓亞洲成為他探險的首站,1885 年開始進入中亞,1890 年隨著駱駝商隊來到喀什(新疆)。從 此,他的探險生涯便與西域緊密結合,被譽為“西域探險之父”。他的探險生涯與多本著作皆以中國西部 為主。如:亞洲腹地探險八年、穿越亞洲、絲綢之路、西藏南方、長征記,以及厚達八卷的 1899-1902 年中亞科學考察報告等書,皆極具份量。本文引述自“我的探險生涯-西域探險家斯文.赫定回憶錄”(My life as an explorer, 原書 1925 年出版)城邦文化,2000 年發行。 2 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Thorstein Veblen, 1899) 3.

(13) 識展示的櫥窗。換個角度思考,各個時代風景的選擇,與整體觀光地景的呈現,必然也 會透露出此一時代的社會發展與文化價值。 臺灣孤懸西太平洋,一直是南島民族馳騁山林的天堂,不過在大航海時代來臨的 時候,臺灣也不由自主的被捲入國際的旋渦,無法自外於世界的發展。從荷西時期開始, 來自西方帝國主義強大的外部力量開始影響臺灣,將臺灣帶入世界的舞台;而隨後鄭成 功來臺,更代表漢文化的官方力量開始進入臺灣。3十九世紀在西方帝國主義的肆虐之下, 表面上看起來積弱不振的大清帝國,很容易讓人忘記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滿清皇朝,其 實是全世界最大的帝國,雄據亞洲大陸。臺灣在歷經荷西與明鄭時期,短暫的經濟殖民 與反清復明的軍事統治之後,在十七世紀末也加入了大清帝國。清代朝廷治理下的臺灣, 雖然有渡海禁令的管制,但是,歷經二百多年的消極統治,仍然由滿清帝國東南沿海, 湧入了大量的移民來台開墾,整個臺灣西部平原及低海拔的淺山地帶,也逐漸成為漢人 文化為主體的移墾社會。漢文化思想下的傳統文人,經常在旅遊觀賞一地時,留下詩詞 散文吟詠風景並抒發心情,更會透過地方志書的編纂,系統化的記錄當地的地理歷史與 社會文化。清代統治下的臺灣,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旅遊文學,與地方志書,其中的心情 轉折與風景選擇,可以用來探討清代渡海來臺的文人官宦,觀看臺灣的方式與心情。而 詩詞與畫作所創造出的觀光地景,也可以反映清代北京朝廷對於臺灣的態度,與當時社 會文化的發展。. 清代的臺灣,雖然文化上以漢文化的儒家思想為主體,但政治上不可諱言的,卻 是北京朝廷權力核心的遙遠邊陲,是漢文化所能抵達的最遠邊界,自然也較難受到清帝 國的重視。於是,發生在清帝國北方,由朝鮮問題所引發的日清甲午戰爭,其結果卻是 將臺灣這個島嶼讓給日本。十九世紀末的甲午戰爭,與 1895 年乙未戰爭的結果,為台灣. 3. 引述自“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作 者 Tonio Andrade 認為:十七世紀的臺灣同時有荷蘭、西班牙的經濟殖民活動,荷、西並引進漢人的開墾, 創造了一個歐洲人統治的漢人殖民地。但是,在鄭成功代表的官方漢人力量進入之後,西方的殖民統治, 便無法抵抗而消退,臺灣也正式成為漢人的殖民地。作者指出西方社會在全球建立殖民地的優勢,並非 單純因為科技的進步,國家力量支持海外殖民地,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東方國家大致說來,並不支持 這樣的活動,一旦亞洲國家也開始殖民活動,西方的殖民力量便顯得相當脆弱,而十七世紀的臺灣,由 鄭成功此一軍閥率領漢人來臺,便是此論點的最佳範例。 4.

(14) 這片土地,帶來一個完全陌生的日本文化,與總督府的殖民統治。日本的江戶幕府,因 為限制子民和國外進行交流,使得日本人民渡過了二百五十年渾渾噩噩的日子,直到培 理在 1853 年,才敲開日本的鎖國政策,十五年後江戶幕府就結束了4。新誕生的明治政府, 在強烈的危機感驅動下,以極快的速度推動日本的近代化。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透過戰爭, 成功取得臺灣這塊全新的領土,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統治台灣期間,東京的天皇與 內閣總理,透過總督府的行政運作,全面引進西方現代化的觀念與做法,企圖將台灣這 塊南國之境,建設成一個日本領土的典範,向西方世界展示其擁有治理海外殖民地的能 力。而現代化社會的觀光活動推廣,便是其展示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畢竟透過觀光活動, 不但能夠向世界展示日本擁有統治、管理殖民地的能力,且展現其經營成果,也能讓日 本內地與台灣社會,藉由彼此間相互來往的觀光活動,接納台灣成為日本帝國的一部份。 日治時期的臺灣觀光意象,透過總督府出版的一系列鐵道旅行案內,與皇室名流的臺灣 觀光活動宣傳,其中所訴說的觀光地景,又可以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 1945 年結束,帶著日本官僚離開臺灣的末代總督安藤利吉, 在中山堂(臺北公會館)前廣場,將臺灣交給國民政府統治,使得台灣的社會又再一次 面臨巨變。歷經半個世紀才逐漸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社會,迅速褪下大和文化,改披中 華文化的外衣。戒嚴時期代表南京政府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執行實質有效的統治。此時 的臺灣不但是反共抗俄的跳板,也是復興中華文化的基地,“自由中國”是當時中華民 國政府,亟欲凸顯的國際形象。此時期觀光景點的選擇與推廣,以及觀光地景的呈現, 如何呼應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 但是,在以「反共必勝,建國必成」的信念指導下,臺灣長期承受了限制人民自 由的戒嚴控制。解除戒嚴,並且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後的社會,在過去無法撼 動的威權統治,與中華文化認同不再奉為圭臬;臺灣制度性的民主發展,與多元文化的 認同推廣之下,臺灣的觀光意象與觀光地景的展現,如何反映此一社會情況? 這些都是 本研究所欲探究的問題。. 4. 日本史圖解,236 頁。 5.

(15) 第三節 理論與相關探討 針對前節所述之問題與動機,本節的理論探討與相關研究將分成三部份。首先,針 對觀光景點與目的地意象的討論,將從景點規劃的理論看起,其次討論目的地意象的形 成。第二部份的觀光地景,則從地理學的地景研究談起,繼而探討現代地景研究的符號 詮釋與權力的關係。第三部份的相關研究,則從美、日的風景選擇與時代背景看起,並 談及不同國家的觀光歷史研究,最後則整理清代八景的文學研究,與日治時期歷史研究 中與觀光相關的成果。. 1. 觀光景點與目的地意象(Tourist Attraction and Destination Image) 觀光景點 景點是觀光活動主要發生的地方,如果沒有景點,也就不會有觀光客了。 Gunn(1988) 指出在整個觀光活動當中,觀光景點(Tourist Attraction)是主要的焦點,在 Clare Gunn 的想 法裡,規劃景點最重要的就是找出景點的核心(nucleus)。再透過環狀設計,凸顯景點核心 的意象。而此核心並不一定是指觀光的風景,也可以是特定的物件、活動、或是地方, 幾乎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觀光客聚焦的核心。在觀光景點的研究中,MacCannell(1976) 也歸納景點系統的組成有三個主要元素:遊客(tourist)、風景(sight)、及標記(marker)。綜合 二位學者的論點,Leiper(1990) 將“核心”取代“風景”而歸納景點系統包括:遊客-人 的元素、核心-中心元素、及標記-資訊元素。使得觀光景點可以系統化的在整個觀光 活動進行討論。“核心”是觀光活動的重心,而“標記”所提供的觀光地區資訊,則提 供了觀看核心的方法,與詮釋的角度。這些組成景點的元素,透過人為的規劃設計與管 理,呈現出特定的文化與意象,而在生產過程中,各種標記所隱藏的政治、權力、與意 識形態則可以透過各種媒體,組織性的生產、複製、與流通,也是他者對於此一地區的 觀看與認識。其中呈現著一種東方主義5式的地理想像,至於真實與否就不是觀光行銷最 重要的考量。此外,遊客經常跟隨旅遊書籍的介紹,或是複製名人曾走過的行程,觀看 5. 薩依德 (Edward W. Said)在 1978 年提出的重量級著作《東方主義》(Orientalism),強調東方作為一種實 際上的存在,已經淪為西方學術地圖中的想像物。利用科學分類、檔案歸類,把文化、商業、學術、軍 事、政經等西方霸權結合在一起,產生對東方的知識和權力。 6.

(16) 書中相同的景觀、收集相同的符號,這樣的過程,其實與宗教朝聖的儀式是十分類似的。 因此,MacCannell (1976) 也提出設計景點時,可以讓風景神聖化,其步驟分別是: 命名(Naming):賦予一個風景特殊的意義與價值,讓遊客可以交流想法,產生認同的依歸。 塑造並提升意義(Framing and elevation):塑造核心風景的地位,並透過人為的設計,讓風 景的地位更加提升。 置入神聖場域 (Enshrinemtnt):將周遭環境納入風景命名之中,使得風景核心成為聖地的 中心。 機械化的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透過印刷、相片甚至是模型等媒介,將風景聖地 不斷再製。當遊客參觀的風景時,隨著每個複製品的流通,遊客也會更加相信, 他看到的都是真實而有價值的。 社會化的複製(Social reproduction):當景點周遭的社區、城市、甚至是國家,都認同這個 風景,而願意將自己的名字附加於此風景,結合為一體。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Stage 4. Stage 5. 命名. 塑造並提. 置入神聖. 機械化. 社會化. 升意義. 場域. 複製. 複製. 圖 1-3-1. 風景 神聖化. MacCanell 風景神聖化的五個階段. 透過這些步驟的說明可以了解,觀光景點呈現的景觀絕非隨機,或是渾然天成,觀 光地區的景觀及意象,是自然與人為力量合作產生,也是社會文化主流意識凝聚一地的 展現。因此,透過景點的分析,可以探討其背後的社會與文化的意涵。. 觀光意象 意象(Image)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對於特定物件、他人、事件、或是地方的識覺、 信仰、印象、想法、及認識6。這些意象被簡化壓縮,而讓接受者信以為真。目的地意象 對於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是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對於觀光產業而言。遊客選擇旅 遊目的地的因素,一直是觀光研究學者重要的研究課題,吳金源(2004)在探討花蓮的. 6. 引述自 Encyclopedia of Tourism.此條目的編寫者為 William C. Gartner. 7.

(17) 旅遊目的地意象時,便對目的地意象的理論與文獻做了相當完整的整理與回顧,並將此 一研究領域追溯到 1950 年代 Boulding 關於意象的論述,且指出意象是一種主觀的知識, 而不是一件事實的真實內容,其乃是個人基於所得到的,不全面或不正常的訊息,所綜 合而成的觀點。因為人並不是對事實做反應,而是對他所相信的事實作反應,意象因而 對人的行為決策,有重大的影響。 關於意象,觀光研究多集中探討,目的地意象在遊客心中形成的過程,以及觀光行 銷對於景點的選擇。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都相當豐富,Steve Pike(2002)整理了 1973 到 2000 年為止的 142 篇關於意象的文章,除了方法論上的整理之外,Pike 也歸納出,最 常被研究的對象,其實是國家。可見透過觀光活動,來展現國家整體意象的想法與做法, 的確存在。關於目的地意象形成的過程探討,Gunn (1988)指出,意象的形成有二個階段: 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及誘發意象(induced image)。原始意象的形成來自於個人在日常 生活中,吸納來自各種不同媒體的資訊,從學校的地理教育到大眾傳播媒體,甚至是親 自造訪;而誘發意象的形成,則來自於業者行銷時所傳遞的訊息。Garner(1993)則更精確 地根據資訊提供來源,將誘發與原始意象的形成過程,分成 overt, covert, autonomous, organic, and visit to the destination 等種類。. 表 1-3-1. Garner(1993)的意象媒介. 意象的媒介. 資訊來源. Overt induced. 來自於大眾媒體的傳統廣告,直接由觀光目的地 的業者或是旅行業者提供。. Covert induced. 間接透過名人的旅行代言,或是文章和旅行報 告。. Autonomous. 媒體自發性的報導,或是電影、電視、紀錄片等 對於特定地方的報導。. Organic. 透過親友提供的資訊,所形成的意象。. A visit to the destination. 透過直接參觀所取得的意象。 8.

(18)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意象不易改變,業者行銷時,應該著重修正誘發意象為主。Gunn 更進一步提到,我們對於旅遊目的地都會有特定的意象,不論我們是否到過這些地方, 而這些個人化的想法,也有可能會在較多的人群中發酵,而成為社會上主流的意象。. Baloglu 和 McCleary(1999)回顧目的地意象形成過程的相關研究,且歸納出一個意象形 成模式指出,遊客對於其未曾拜訪過的地方的意象形成,包含空間實體的認知,與情感 上的評估二部份,而這兩部份因素,則共同構成整體的目的地意象。在認知部份的影響 因素,主要來自於不同管道的資訊來源;而情感上的評價,則與個人的生活背景與社會 和心理因素有關。人們對於特定事物、空間的意象形成不論是在哪個領域,都牽涉對與 此特定事物、空間的詮釋與情感,而觀光地景也是一樣,其形成過程也牽涉到,對此觀 光地區的地方情感,與空間的知識論述。. 2. 觀光地景(Tourism Landscape) 如前所述地景並非單純只是塗抹在地表自然空間的人文色彩呈現,地景的研究是地 理學家,嘗試詮釋各種獨特的地表景觀,追溯生產及塑造今日地景的社會過程;地理學 家也運用了不同的隱喻,來協助解釋地景如何在不同的脈絡下產生作用 (Nash 1999, 李延 輝譯)。地景不但是一種觀看的方式,也是可以解讀的文本,更是人們將權力運用在塑造 空間的成果(Cosgrove 1985)。觀光,則是一種觀看、消費、凝視地景的社會行為。地景之 所以讓人們著迷,是因為其透過視覺觀察,訴說人與自然環境亙古糾纏的關係7。人們在 忙於生活之餘,也會停下腳步看看自己身處的環境,品味一下自己辛苦工作的成果,並 逐漸將視野望向更廣闊的環境。地景的概念是透過長時間的累積,所逐漸形成的。地景 也是塑造世界及其意義的方式,更是一種觀看的方法,如同畫家與作家透過繪畫、文學 的眼界引領想像,將政治、社會與經濟的想法表達在空間建構與詮釋上面。透過不同經 濟生產方式所呈現的環境生態,地景也反映了社會上對於土地的態度與價值觀,將社會. 7. Conzen, M.P., 1990.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Routledge. 9.

(19) 活動與物質環境領域相結合。. 地理學家 Carl O. Sauer8及其後學所形成的柏克萊學派,分析各種不同的地景形態, 認為自然環境並不是造成各種不同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文化是日常生活 的全部,是動力,自然環境是介質,而文化地景則是相互作用結果的呈現。在 Sauer 的 想法裡,自然環境是重要的基礎,是提供形成文化地景所需的材料,然而塑造地景的力 量,不是自然;而是人類的心靈。一個地理空間,如果受到完全不同文化的宰制,新的 文化導入會活化舊的文化地景,一個新的地景,將會在殘存的舊地景中重生。Sauer 進一 步指出, 「除非同時考慮空間關係與時間關係,否則無法形成地景的觀念。地景是連續的 發展過程,或是分解與取代的過程」。. 觀光活動是一項經濟行為,也是社會行為的一環,但是觀光活動並不是每日生活起 居的互動,觀光景點也不會是當地居民活動社交的空間,觀光活動的主體是遊客將時間 及金錢消費在特定的地方,而這個觀光地區的景觀,並不全然反應出當地居民或是社會 的真實樣貌,而是經過特定的想法修飾才展現出來的地理景觀。因此,在地理學的領域 之下,觀光地景的研究所關注的是,符號的論述與景觀的再現,如同 Williams (1998)所言: 觀光地區的建構與消費,基本上是一種社會-文化交互作用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過去總 被化約成觀光產業,單純的將觀光地區當作是經濟生產的空間,而忽略了觀光地景的文 化建構過程。地景,不單純是表面所看到的景觀,而是人們表達意識形態,與集體認同 的空間,地景是可以被閱讀的文本,地景的展現也是權力展現的一種方式,觀光地景的 影像展現與論述更是如此。. 地理學在歷經二十世紀二次大戰之後的演變,逐漸由計量地理學轉為人本主義,乃至 於後現代的地理研究。而觀光學界也因為不同學科的導入,開始受到地理學與社會學界. 8. Sauer,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In Leighly, John 1963 edit: Land and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rnia press. 10.

(20) 的關注,來自英國社會學界的 Urry (1990) 在其“觀光客的凝視”(Tourist Gaze)一書中, 將觀光研究聚焦於觀光客的主觀意識,引申自傅柯的醫學凝視(Medical Gaze)理論中醫 師與病人之間,所存在的觀看與被觀看者間的權力關係;Urry 指出視覺經驗是觀光旅遊 的重要面向,但是凝視主體和凝視對象間的社會權力關係,也與社會建構和意識形態相 關,觀光旅遊經驗的建構,更是來自觀看者對於符號的消費,觀光客凝視與收集的對象 便是符號。就 Cosgrove 和 Daniels 的想法而言而言,地景是文化的意象,是將地理空間以 圖像化的方式結構化再現,或是將環境符號化(Cosgrove and Daniels, 1988)。此外,Cara Aitchison 將觀光地景的研究,聚焦於這些景觀符號的分析,討論了許多關於性別、古蹟、 認同與地景的關連,2000 年時在其休閒與觀光地景(Leisure and Tourism Landscapes-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一書中,則以英國地景為例,探討觀光空間的生產、消費與再現, 利用後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分析符號與象徵,在觀光地景的建構與實際應用。透過各種“看 的方法”(ways of seeing)來詮釋英國地景,例如:文學、繪畫與古蹟論述。. 然而,將觀光地景以文化地景的觀點來看待時,更要留意真實性的問題,由於觀看的 主體為外來的遊客,因此,觀光活動不可必免的,存在著〝被演出的真實性〞(staged authenticity)的討論。所以在觀光地景的規劃呈現中,文化的主體性論述,以及透過權力運 作,指導遊客觀看風景的方式也不可避免;而這也與地理學界,關心隱藏在地景背後的 國家權力與社會政治經濟勢力的拉扯相同。Palmer (2005)在探討英國透過觀光活動,建構 英國認同的研究中,便指出,透過景觀、建築物以及紀念碑等符號,可以推廣英國人集 體的認同感;而 Pretes(2003)針對觀光和民族主義的研究中,更說明了透過規劃的手段, 可以將國家意識的霸權論述,置入遊客的觀光活動空間當中。. 觀光地景著重挑選特定景致、詮釋特定符號、再現特定的意識形態。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 後的新文化地理學對於地理景觀的看法也有了新的轉變,強調地理空間的意義隨著 語言論述而改變,文化與地景層層堆疊交互影響,地景,在各方權力交織運作下不斷重 寫。運用這樣的觀點來看臺灣觀光地景,是否也隨著時間,增加、抹除、或是修改,而 11.

(21) 呈現不同的文化?不同時代的觀光地景,透過哪些空間符號?如何詮釋?反映什麼樣的 時代背景與權力運作?這將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 3. 相關研究 優勝美地於 1860 年代成為州立公園,黃石公園則在 1872 年經國會立法,成為全世界 第一個國家公園,這兩個公園的美景波瀾壯闊,每每吸引眾人目光,但是,我們卻往往 忽略,當時的美國內戰才剛剛結束,修補南北的傷痕,凝聚全國共識是美國社會當時最 重要的任務,於是遠離東方的戰場,美國人民將目光望向新納入的西方國土,選擇了這 兩個公園的風景代表美國,作為國家地景的集體意識。Miller (1992)整理 19 世紀美國的風 景指出,美國是個年輕的國家,為了脫離歐洲的觀點,美國尋找並創造了與歐洲不同的 地景,透過畫家的圖畫加以宣揚。但是到了內戰前夕,南方人民對於總以北方的風景, 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而感到厭惡,例如:北方的白山(White Mountains)、澎湃有力的尼 加拉瓜瀑布等。因此,內戰結束之後,這些位於新英格蘭,代表國家雄偉的風景,就需 要被取代了。Miller 進一步指出,黃石公園與大峽谷等風景,能在十九世紀後半,成為觀 光客造訪的熱門景點,其實也反映了當時美國對印第安人的戰爭結束,而原本居住在這 些公園的印第安原住民,也都被迫遷移到他處。. 十九世紀的日本也在尋找代表日本文化的風景,志賀重昂9在甲午戰爭之後不久,於 《日本風景論》10中提出日本文化論。志賀指出,日本境內的松柏科植物,對於國民氣質 的養成,有很正面的幫助。不同於一般認為櫻花是日本人性情的代表,他主張日本應該 是個「松國」 。從本居宣長之後,櫻花一直作為日本國民性的象徵,本居著名的短歌「日 本的大和心,清晨聞到山櫻花」,反映日本「忠良易直」11的國民性。本居宣長是江戶時 代的儒學大師,歷經全面西化的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志賀重昂再次尋找日本國粹,企圖. 9. 志賀重昂(1863~1927)明治維新後,大力宣揚日本國粹主義地理學家兼評論家,並辦理《日本人》此 一重要刊物,主張選擇符合日本人民和日本這個國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美術從此決定日本人民現代 和未來的出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南博著,台北:立緒文化出版,2003) 。 10 日本風景論,政教社 1894 年 10 月出版。 11 忠是認真,良是溫和,易是清爽,直是正直。本著名和歌出自本居宣長(1730~1801)。 12.

(22) 透過保護日本的風景,啟發日本未來的人文氣息。時代演變,對於風景的選擇與觀看的 方法,也反映一個時代的思想與社會現況。. 地景也是我們集體存在意識與強調認同的基礎(Jackson 1984),存在於地景之中,認同 透過實體的記號來宣告。 建築形式、都市規劃、雕像還有公共空間都注入人群的認同感 之中。這些符號作為文化規範的再生產,並建立社會上主流階級的價值觀(Cosgrove 1989)。 換句話說,社會建構符號,來代表社會如何認識他們自己(Harvey 1979)。. 觀光意象也可以透過官方機構發行的影像,和文字來進行分析,Ateljevic 及 Doorne (2002)認為觀光意象的建構是個政治角力的過程,統治階級的想法,可以透過政治力 加諸於觀光地區的影像呈現。該研究利用二十世紀紐西蘭官方觀光組織的出版品,分析 其中有關紐西蘭的影像及文字,可以發現不同時期的觀光意象,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 可以互相呼應。從二十世紀初,毛利人與原始的自然景觀結合,呈現出與歐洲社會截然 不同的奇觀,此外,服裝高雅的白人觀光客,與原始毛利人嚮導的強烈對比,也被融入 行銷影像當中;逐漸文明化的毛利人,與大英帝國海外農場形象的紐西蘭經濟活動地景, 也出現於後續的觀光行銷意象;二十世紀後期大量的亞裔移民,不可避免的也會在觀光 行銷影像出現,反映亞洲中產階級持續不斷移入紐西蘭的社會現象。殖民時代,殖民者 將觀光視為強化殖民統治的政治手段,在社會和文化上灌輸殖民者的認同與價值;殖民 時代結束,觀光意象的歷史研究,卻仍然可以再現十九世紀以來,經濟和政治在全球仍 然不平等的結構。. 觀光, 特別是政府強力主導下的國內觀光,更可以利用觀光活動的進行,強化國內 國民的團結與認同。納粹政府統治下的德國,就曾經在政策上透過觀光活動的推展,強 化國家團結,根據 Baranowski (2007) 的研究指出,納粹統治下的德國,利用“歡樂強化 團結”(Strength through Joy [Kraft durch Freude(KdF)])這樣隸屬於宣傳部門的機構,推廣 國內觀光。整個 KdF 的主要活動包含: 13.

(23) 價格合理的郵輪假期、旅行機會、興建健康俱樂部、安排巴士旅遊、觀賞戲劇與電影表 演、以及滑雪和帆船等運動。. 透過認識“德國的土地”讓分別住在德國各地人民,能夠藉由彼此交流,逐漸熱愛 德國的歷史、文化與地景,利用觀光活動消除德國境內區域、宗教、和社會階級的不平 等,讓所有的族群都能夠相互融合在一起,了解和尊重彼此的不同,共同成為目標一致 的德國人。而整個運動過程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福斯汽車公司所開發的“金龜車” 了,這部車實現了許多勞工階級,擁有汽車的夢想,所以也被稱為國民車。KdF 的想法 其實是來自於另一個法西斯國家的靈感,那就是義大利的休閒組織“下班後”(After Work) , (Semmens 2005)。很清楚的在二十世紀初期,當現代化的交通建設逐步完成之後, 透過觀光這樣軟性且愉悅的活動,已經有政治力量洞悉可以透過這種新型態的社會活動, 強化國家的團結與認同。透過觀光這樣的柔性活動,卻能夠將嚴肅的主流文化,與意識 形態的想法,悄悄的灌輸給社會各階層的普羅大眾。 國內觀光學界針對觀光與遊憩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空間規劃方法,與觀光客 消費後的滿意度調查。近年來由於環境意識的提升,與生態旅遊的興起,觀光地區規劃 的重心,逐漸由觀光客為中心的設施規劃,調整為與環境相容的空間規劃理念,而研究 方面則注重觀光活動的導入,對當地產生的影響,至於透過觀光意象的呈現,探討社會 文化與國家力量的研究則較少。不過近來由於文化觀光產業在各地蓬勃發展,加上政府 有意識的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以社區為主體的觀光產業,與地方的認同研究,也逐漸展 開。此外,近年來在熱絡的台灣史研究下,部份歷史學者在日治時期的各項研究中,間 接發現了觀光活動在當時相當活絡,因此,日治時期的觀光歷史研究,也已經展開。. 而清代的風景選擇的研究,則多落在文學當中。許惠玟(2007)在關於台灣本土文人詩 作的研究中,便將道光咸豐時期的台灣文人寫作,做了詳盡的分析與探討,從這些詩人 的作品當中,可以清楚看到台灣本土文人對於環境的識覺,與大陸渡海來臺的遊宦文人 截然不同。對於大量的八景與八景詩,則多集於景致內容的考據。如陳漢光《台灣八景 14.

(24) 的演變》探討清代台灣大八景與日治時期的八景演變;而劉麗卿的碩士論文《清代台灣 八景與八景詩》之研究也收集了相當多的材料。台灣,對於清帝國而言,是一塊新納入 的領土,來自清帝國內地的文人如何看待台灣這塊土地,必定有更複雜的心情與意義。 除了對於八景位置及詩作的考據外,林開世(2003)對於噶瑪蘭廳志中的蘭陽八景的地 點選擇,與當時蘭陽平原的漢人聚落關係,做了一番探討,並歸納出清代的文人,透過 八景的選擇,與八景詩的創作,將帶有危險的文明邊疆,納入漢文化的地理與歷史想像, 這是文化對於陌生土地的一種規訓手段,也就是文明產生的過程。從風景選擇的位置, 與風景傳播的媒介上,林開世的分析,也透過風景反映文化社會的現況探討。. 日人來台之後便積極改善交通,尤其是鐵路建設。配合鐵路交通日漸完善,鐵路 沿線所衍生的觀光活動也逐漸展開。因此,日治時期官方的觀光專責機構則非鐵道部莫 屬。蔡龍保 (2002) 整理鐵道部的官方文件《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 、 《台灣鐵道旅行案 內》 、以及其他報章雜誌,說明日治時期台灣人民相當活絡的鐵道休閒生活,也整理了當 時熱門的觀光景點與觀光活動。當時的觀光活動除了標榜各地的山、海等自然風光與名 產之外,海水浴場的接駁服務與宗教祭祀,是比較重要的年度固定優惠折扣活動。. 鄭政誠(2005)透過整理《理蕃誌稿》 、 《理蕃之友》等材料以及警務單位之原住民報 告書與出版刊物,加上《台灣日日新報》、《台灣總督俯公文類纂》及時人論述等,探究 日人如何將台灣島內觀光活動,列入理蕃的懷柔政策之中。根據鄭氏研究顯示,當時受 邀參與觀光活動的原住民,最初以各部落領袖之正、副頭目為主。觀光景點以軍事設施 為主,藉此告知勿與日本政府為敵;此外各地官廳也以辦理觀光活動,作為誘降或使部 落歸順的工具,各部落原住民,亦經常以交出私藏火槍,來交換觀光活動。但是,隨著 理蕃政策的推展,參與的原住民越來越多,日治末期甚至有大規模自費觀光的原住民出 現,前往日本內地觀光。. 呂紹理 (2005) 則以日治時期台灣所參加及舉辦的歷屆博覽會,探討日本政府極力 15.

(25) 展現的“台灣”形象。此外,呂也利用 MacCannell 的“前後台區域”理論,分析三個版 本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所呈現的台灣地理景觀。其研究結果顯示:初期版本只能 看到“前台區域”的日本在台灣的各種形象,而無法進一步接觸台灣實景的“後台區 域”;但是中期以後的版本,則增加了一些“後台區域”的台灣人物及社會風貌。. 至於戰後戒嚴時期的台灣觀光發展相關研究,則著重於整理不同年代法規沿革, 與遊憩系統的劃分,對於政治力量主導觀光地景的呈現,或是觀光地區的影響則未見深 入探討。不過前總統蔣中正在民 42 (1953) 所發表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是戰後初期 觀光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蘇一志(1996) 整理 1950~1995 年間所有風景區成立的時間與空 間分布,將台灣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分為:反共教化期;爭取外匯資本累積期;勞動力 再生產期;與休閒產業建立和升級時期,也算是對此一時期的觀光風景區作一整理。. 16.

(2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 臺灣在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中,二十多年施添福(1990,1995)從竹塹、岸裡等地 域社會,探討國家、族群與土地的關係。依循其歷史途徑的區域地理研究脈絡,本研究 透過自清代以來,各時期所建構的觀光地景,探討各時代的社會人群與臺灣這塊土地的 關係。並希望以地理學文化地景的建構,與觀光學界目的地意象的論點相互對話。. 因此,本研究係一個實證的區域地理景觀研究,透過圖 1-4-1 的研究概念可以見到, 研究過程中嘗試利用新文化地理學的觀點,討論台灣觀光地景的變遷歷程,並以地景重 寫的概念,探討各時代觀光地景所反映的政治與社會文化意涵,以及各時代的治臺理念。 實際做法則透過風景的分布與選擇,加上主要觀光景點的核心風景標記與意象等元素, 討論各時代的觀光地景建構。文獻分析的材料,則包括清代的地方志書與旅遊文學;日 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各種旅行案內12、以及名人旅臺的行程和博覽會等重要觀光活 動;戰後的分析統整更需要放寬視野,討論各個相關組織與政策,乃至於國土利用態度。. 臺灣這個位處西太平洋的島嶼,過去四百年來,在多元政權更迭之下,隨著時代演 變,國家社會與文化認同的對象與態度,反映對於土地的心態,展示地方的觀光活動, 自然也訴說著不同的地表景觀。因此,探究臺灣在不同時代所選擇與建構的觀光地景, 並且在這些觀光地景不斷重寫過程中,所反映台灣社會對於這塊土地的態度,乃至於不 同政權下治臺理念的演變歷程,將是本論文所關心的議題。因此,本研究具體的目的有 以下幾點: 一、利用清代臺灣方志八景的選定,探究其所建構的臺灣觀光地景及其意涵。 二、釐清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建構臺灣觀光地景的方法與意義。 三、討論戰後臺灣觀光地景的重新建構與變化。. 12. 案內,是指引導、通知、了解的意思。 17.

(27) 觀光地景重寫反映社會文化變遷 與治臺理念的轉變. 觀光地景:社會文化建構 誰在製造風景?如何製造?. 目的地意象: 原始、誘發意象. 景點:核心風景 與標記. 符號與象徵意 義的詮釋. 各時代風景選擇空間位置 旅遊文獻詮釋風景內容分析 重要觀光活動 圖 1-4-1 研究概念. 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將做如下安排:第一章為緒論,第二到四章則分別整理 清代、日治、與戰後的觀光發展與觀光地景的建構,並探討這些觀光地景背後所代表的 意涵,最後第五章則作一綜合討論與結論。. 18.

(28) 第二章. 清代臺灣觀光地景的建構. 第一節 清帝國下的臺灣社會. 臺灣島孤懸於西太平洋,長久以來一直是南島民族馳騁山林的天堂,自外於東西方 的文明發展。不過,在大航海時代來臨的之際,臺灣也不由自主的被捲入國際的旋渦。 從 17 世紀初荷蘭與西班牙統治時期開始,來自西方帝國主義強大的外部力量便開始影 響臺灣。而鄭成功在 1661 年來到臺灣,更代表著東方漢文化的官方力量開始進入臺灣。 13. 臺灣在歷經荷西時代與鄭氏東寧王國,短暫的經濟殖民與反清復明的軍事統治之後,. 清政府在康熙 22 年(1683)由施琅奉命攻打臺灣,主要的戰場發生在澎湖,東寧王國 老將劉國軒先勝敗退回臺灣,鄭氏王朝逐漸喪失抵抗意志,最後由鄭經年幼的次子鄭克 塽向施琅投降,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的東寧王國至此滅亡,施琅也隨即接收臺灣。隔年康 熙 23 年(1684)臺灣正式被康熙皇帝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開始了清政府 212 年(1684 ~1895)對臺灣的統治。. 大清帝國是個典型的陸權國家,對於領有臺灣這個如彈丸之地的海島並未積極治理, 施琅攻克臺灣之後,對於台灣的命運在清廷多有討論,康熙皇帝原本打算,將當時在臺 灣的漢人全數遣返回大陸,放棄臺灣這個海島。不過施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進而 向康熙皇帝提出「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從政治、經濟、乃至於國際局勢各方面詳加探 討,文中指出:. 13. 引述自“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作 者 Tonio Andrade 認為:十七世紀的臺灣同時有荷蘭、西班牙的經濟殖民活動,荷、西並引進漢人的開墾, 創造了一個歐洲人統治的漢人殖民地。但是,在鄭成功代表的官方漢人力量進入之後,西方的殖民統治, 便無法抵抗而消退,臺灣也正式成為漢人的殖民地。作者指出西方社會在全球建立殖民地的優勢,並非 單純因為科技的進步,國家力量支持海外殖民地,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東方國家大致說來,並不支持 這樣的活動,一旦亞洲國家也開始殖民活動,西方的殖民力量便顯得相當脆弱,而十七世紀的臺灣,由 鄭成功此一軍閥率領漢人來臺,便是此論點的最佳範例。 19.

(29) 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 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 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 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 時不仰廑宸衷。 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 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籐、糖蔗、鹿皮,以及一 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 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 逆孽乃一旦凜天威,懷聖德,納土歸命;此誠天以未闢之方輿,資皇上 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以斯方拓之土, 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 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 全。臺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 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施琅清楚的描繪出臺灣的戰略位置,詳述臺灣就地理位置來看,實為清廷東南沿海 四省的天然屏障,況且臺灣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農林漁牧樣樣不缺,萬物茲生,如要經 營臺灣此一海島,其實並不需要清廷付出太多額外的資源,只要將各地多餘以及需要汰 換的兵力分防臺灣以及澎湖,就已經足夠。此外,施琅也提到,從荷蘭人來到台灣以降, 加上鄭成功直到其孫鄭克塽為止,一共六十多年,臺灣始終是朝廷眼中亡命之徒聚集之 地,隨時騷擾東南沿海,如今好不容易取得臺灣,一旦放棄,荷蘭人必然會稱隙再度進 到臺灣。與其如此,倒不如留下臺灣。如此精闢且詳實的論述意見,終於獲得康熙皇帝 的採納,於是在施琅取得臺灣的第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 1684 年) ,正式將臺灣納 入大清版圖,並置於福建省之下,設立臺灣府以及諸羅、臺灣、鳳山三縣,開始了對於 臺灣 212 年(1684~1895)的統治。不過,於此同時康熙也頒佈了三則管理人民來台的「渡 20.

(30) 臺禁令」 ,嚴格限制漢人移民臺灣。14但是即便如此,前仆後繼強渡黑水溝而來的閩、粵 人士,還是一波一波不斷湧入臺灣,並在臺灣西部逐漸建構起,以漢文化為主體的移墾 社會。. 14. 根據《臺灣編查流寓六部處分則例》中的<臺灣編查寓條>提到,渡台三禁令:. 一、欲渡船臺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依臺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潛渡者嚴 處。 二、渡臺者不准攜帶家眷;業經渡臺者亦不得招致。 三、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臺。 21.

(31) 第二節 清代臺灣方志與八景. 地方志的起源經常被追溯到《周禮》 、 《禹貢》 、 《越絕書》等。15至於地方志的功能, 由於大多為官方在主導纂修工作,康培德(2008)指出,官方對一個「地方」的地理範 圍界訂往往就是其行政轄境,地方志的功用自然與官方對轄境的治理脫離不了關係,因 而又有「輔治之書」的說法。16地方志的編纂,其實是一種系統性分類的知識,所集結 而成該時代的地理書。地方志編纂的過程,不單是編修者一人的貢獻,而是主修者與編 纂群共同努力,收集特定行政轄區的資訊與知識後,所集結而成的。清代開始臺灣方志 的纂修也是因循相同的邏輯,在納入清廷的版圖之後,隨即在康熙 24 年(西元 1685 年) 就由首任的臺灣知府蔣毓英主修《臺灣府志》,並且在康熙年間接續完成諸羅、鳳山、 以及臺灣三縣的縣志。隨著來臺官員的調動更替,以及行政區的調整,清廷統治臺灣期 間,各地區的地方首長皆熱衷於編纂方志,甚至是重修、續修不斷。據陳捷先(1996) 的研究指出:清代臺灣地區先後成書的地方志為數不少,加上清末完成的采訪冊,總數 約有四十多種。單就具備方志內容並有義例可言的就有二十一種,如表 2-2-1。. 15.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1995) ,頁 13-27。 康培德,當代學科分類下六體篇的實踐場域?以續修花蓮縣志為例。 《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纂修實務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8),頁 117-128。 22 16.

(32) 表 2-2-1. 清代臺灣地區方志一覽表17。. 方志名稱. 卷數. 編纂人. 編纂時期. 臺灣府志. 10. 蔣毓英. 康熙 24 年初稿. 臺灣府志. 10. 高拱乾. 康熙 33 至 34 年 康熙 35 年刊 行. 重修臺灣府志. 10. 周元文. 康熙 51 年. 諸羅縣志. 12. 周鍾瑄 陳夢林. 康熙 55 至 56 年 康熙 56 年刊 行. 鳳山縣志. 10. 李丕煜 陳文達. 康熙 58 年. 臺灣縣志. 不分卷. 王. 康熙 58 至 59 年. 禮. 備考. 陳文達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20. 劉良璧. 乾隆 5 至 6 年. 乾隆 7 年刊行. 重修臺灣府志. 25. 范. 乾隆 9 至 11 年. 乾隆 12 年刊. 咸. 六十七. 行. 續修臺灣府志. 26. 余文儀. 乾隆 25 至 29 年 乾隆 30 年刊 行. 重修臺灣縣志. 15. 王必昌. 乾隆 17 年. 重修鳳山縣志. 12. 王瑛曾. 乾隆 27 年. 澎湖紀略. 12. 胡建偉. 乾隆 34 年. 續修臺灣縣志. 8. 謝金鑾 鄭兼才. 嘉慶 12 年. 澎湖續編. 二卷. 蔣. 鏞. 道光 9 年. 彰化縣志. 12. 周. 璽. 道光 11 至 12 年. 噶瑪蘭廳志. 8. 陳淑均. 道光 12 年定稿 道光 29 年補訂. 咸豐 3 年刊行. 噶瑪蘭志略. 14. 柯培元. 道光 15 年. 民國刊行. 淡水廳志. 16. 陳培桂. 同治 9 年. 同治 10 年. 澎湖廳志. 14. 林. 光緒 18 或 20 年. 苗栗縣志. 16. 沈茂蔭. 光緒 19 或 20 年 民國 51 年刊 行. 恆春縣志. 24. 屠繼善. 光緒 20 年. 豪. 民國 49 年刊 行. 17. 資料來源:陳捷先, 《清代臺灣方志研究》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189-192) 。 23.

(33) 在臺灣眾多的地方志當中,本研究所關注的是其中有關於各地風景的選定與詮釋, 也就是各地方的「八景」。「八景」的概念,來自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勝景圖」,北宋 畫家宋迪的「瀟湘八景圖18」,很可能就是八景傳統的一個重要起點。至於為何是八景, 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事實上四景、六景、十景都有,不過仍以八景最為普遍。蕭瓊瑞整 理眾家研究得出,選擇“八”這個數字應該與中國古代神祕數字有關。而《管子》<五 行篇>即云: 「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人道以六制」 。風景屬於地理,自然是以「八」 為規制(蕭瓊瑞,2006:60-63)。. 此外,對於中國傳統空間「八方」的研究,杜正勝(1995)指出:. 四面四隅合為「八方」的觀念早就存在的,但在較早的神話世界卻找不到八方神的 痕跡。八方觀念在知識體系中發揮作用,從文獻來看,已脫離素樸的神話,而和比較抽 象思考的宇宙觀結合在一起了。. 而衣若芬對於瀟湘八景的考據則發現,在宋代“八境圖”、“八詠詩”與“八景” 有著相互混用的情形。而“八景”的“景”字原意是日光,將八景解釋為八種景觀是北 宋才興起的概念。因為,“八景”在道教中認為是“八寶妙景”、“八卦神景”、“八 色光景”,是天上神輿,周八方之景,備八節之和,故云八景(衣若芬,2006:114-115) 。. 總之,不論「八景」的概念是否來自於宋迪,「八景」總是地方縣廳官吏,或是文 人雅士選擇全邑風景優美之處,而傳統方志也多半皆會記載。而清代臺灣的方志,也從 高拱乾編修《臺灣府志》選定「臺灣八景」開始,各地方志也皆依循此例擇定八景。各 地八景的選擇,除了前述較完整的方志之外,有些采訪冊19,或是私人庭院20也都有類似. 18. 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 這組來自瀟湘八景圖的景名,極富詩意,但整體感覺較為陰沈灰濛,原作為水墨畫充滿了水氣氤氳的憂 鬱氣息,後來的八景圖改為木刻形式的版畫,以應付大量印刷(蕭瓊瑞,2006:83)。 19 雲林縣采訪冊、新竹縣采訪冊、及鳳山縣采訪冊等。 20 新竹鄭用錫北郭園八景。 24.

(34) 的選景風氣,並佐以整組的八景詩甚至是八景圖。例如清代初期康熙年間的方志,皆選 定了臺灣府八景與其餘三縣的六景,如表 2-2-2: 表 2-2-2 名稱 臺 八. 清代初期康熙年間臺灣方志所選定的八景. 選定者 選定年代 八景出處. 八景細目. 灣 高拱乾 康熙 35 年 臺灣府志 安平晚渡 沙崑漁火 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 景 東溟曉日 西嶼落霞 澄臺觀海 裴亭聽濤 1696. 諸羅縣 周鍾瑄 康熙 56 年 諸羅縣志 玉山雲淨 檨圃風清 北香秋荷 水沙浮嶼 六 景 陳夢林 1717 雞籠積雪 龍目甘泉 鳳山縣 李丕煜 康熙 56 年 鳳山縣志 鳳岫春雨 泮水荷香 岡山樹色 瑯嬌潮聲 六 景 陳文達 安平晚渡 鯤身曉霞 台灣縣 王禮、 康熙 59 年 台灣縣志 木岡挺秀 蓮湖飄香 赤崁觀海 鹿耳聽潮 六 景 陳文達 龍潭夜月 金雞曉霞. 25.

(35) 第三節 清代臺灣八景的意涵. 新文化地理學將地景視為一套表意系統,本研究對於觀光地景的探討將從風景的空 間分布出發,結合八景詩與八景圖的詮釋,並著重在以全臺為主的府治八景,再輔以各 縣廳的八景,來討論清代八景的意涵。. 臺灣府八景 雖然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早在康熙 24 年,就著手編修《臺灣府志》 。不過此志並未 廣泛流傳。康熙 35 年高拱乾自稱所修的臺灣府志,是臺灣最早。21後續重修與續修的臺 灣府志,還有好幾個版本如表 2-3-1,而乾隆之後就沒有任何新修或重修的臺灣府志。. 表 2-3-1 方志名稱. 清代的臺灣府志及其八景的收錄位置 刊行年代. 編纂人. 卷數. 八景收錄 位置. 臺灣府誌. 康熙 24 年. 蔣毓英. 10. 臺灣府志. 康熙 35 年. 高拱乾. 10. 重修臺灣府志 康熙 51 年. 周元文. 10. 重修福建臺灣 乾隆 7 年. 劉良壁. 20. 八景選定. 外志. 八景異動. 疆 域 志. 府志 重修臺灣府志 乾隆 12 年. 形勝 范. 咸. 25. 同高志. 封 域 志 八 景 形勝. 續修臺灣府志 乾隆 30 年. 余文儀. 26. 同高志. 封 域 志 八 景 形勝. 21. 圖. 圖. 高拱乾自述:臺郡無志,余甫編輯。但後人發現蔣毓英所修的臺灣府誌年代更早。其中的討論可詳見 陳捷先所著《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民 85 年,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26.

(36) 在這幾部臺灣府志當中,代表整個臺灣的府志八景,只出現過二組,不過最具代表 性的還是最早由高拱乾所選定的臺灣八景,雖然劉良壁於乾隆 7 年刊行的《重修臺灣府 志》中,對於全臺八景略有增刪。但是,後來續修、重修的府志,皆回歸高氏所選的八 景,可見此組八景所獲得的認同度較高。除了選定的八景之外,高拱乾並於《臺灣府志》 卷十<藝文志>中,收錄了多組由不同作者,針對當時所選定的八景所創作的眾多八景 詩。高拱乾編纂的《臺灣府志》所選定的八景是:. 安平晚渡. 沙崑漁火. 鹿耳春潮. 雞籠積雪. 東溟曉日. 西嶼落霞. 澄臺觀海. 斐亭聽濤. 這組八景的空間分布從圖 2-1 可以見到多數的風景集中在南臺灣,但是,若從行政 區的分布來看,康熙 23 年(1684)清政府將臺灣劃定為一府三縣,而這四個行政單位, 分別各有二景,依序是:. 22. 臺灣府: 澄臺觀海. 斐亭聽濤. 鳳山縣: 安平晚渡. 沙崑漁火22. 臺灣縣: 鹿耳春潮. 西嶼落霞. 諸羅縣: 雞籠積雪. 東溟曉日. 從臺灣縣圖來看,雖然安平以及鯤身皆位於二贊行溪以北,看似位於臺灣縣境內,不過根據《鳳山縣 志》卷二<規制志>安平鎮街、安平鎮渡皆屬鳳山縣,雍正元年行政區重劃,才將安平改隸鳳山縣。 27.

(37) 圖 2-3-1 高拱乾所選臺灣八景之具體位置. 至於各個風景所指的具體位置,透過范咸與六十七,所纂修的《重修臺灣府志》, 其卷首所附的<福建臺灣全圖>與<八景圖>便能得知詳細位置。. 安平晚渡:是指一到七鯤身的沙洲,需要靠擺渡,才能穿越臺江內海,往返臺灣府。根 據范咸編修的《重修臺灣府志》所附之八景圖,臺江內海外圍的沙洲從一 鯤身到七鯤身,彼此相連最後到達安平鎮,而安平鎮與臺灣府之間,則有 船家擺渡,生活愜意、步調緩慢,滿滿的漁香風情(圖 2-3-2) 。此景在當時 的行政區屬於鳳山縣。. 28.

(38) 圖 2-3-2 臺灣八景之安平晚渡 沙鯤漁火:描寫臺江內海漁民夜間捕魚所點的燈火。八景圖中將漁船的比例放大,清楚 呈現在鯤身沙洲旁的許多夜釣的漁船,紛紛掛起燈火,漁人或坐或臥輕鬆 悠閒的捕魚,一幅樂利民生的悠閒景象(圖 2-3-3) 。此景在當時的行政區屬 於鳳山縣。. 圖 2-3-3 臺灣八景之沙鯤漁火 鹿耳春潮:鹿耳門是控制船隻進入臺江內海的重要水道,為一軍事要塞。春季潮水洶湧, 氣勢澎湃,當年鄭成功就是靠著驟漲的春潮,通過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 內海。因此,此景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懷舊戰爭地景,充滿開疆闢土的國 家記號。八景圖中所繪船隻渺小,似乎即將被潮水吞噬,不過仍有幾艘船 隻搶進鹿耳門水道(圖 2-3-4) 。此景在編纂《臺灣府治》之時的行政區屬於 臺灣縣。. 29.

(39) 圖 2-3-4 臺灣八景之鹿耳春潮 西嶼落霞:根據澎湖廳圖所繪,西嶼位於澎湖群島的西側,這也是臺灣府的最西側邊界 (圖 2-3-5)。此景在當時的行政區屬於臺灣縣。. 圖 2-3-5 臺灣八景之西嶼落霞 雞籠積雪:究竟是指雞籠山,或是外海雞籠嶼其實並不清楚。究竟雞籠會不會下雪,在 高拱乾之後的方志已經開始質疑,甚至遭到《諸羅縣志》直接且嚴厲的批 評,23不過後來編修的志書,仍然接受這一個可能只是臆測的景色,畢竟極 北之地冬季降雪,似乎也是個合理的猜測(圖 2-3-6) 。此景在當時的行政區 屬於諸羅縣。. 23. 卷十二<雜記志>外紀:雞籠山在雞籠港之東南,雞籠嶼乃在隔海之西北,砲城、番社俱在嶼中。 《郡 志》載:雞籠城在諸羅雞籠山,誤。五十三年, 「地理圖」記村東北有雞籠山,西有雞籠城,山後海中有 雞籠嶼。似砲城與社俱在雞籠山,而嶼在山之後;皆耳食而未親歷其地者也。 (諸羅縣志。臺北:遠流出 版社,2005。頁 358。 30.

(40) 圖 2-3-6 臺灣八景之雞籠積雪 東溟曉日:日出於東方大海,從嘉南平原越過中央山脈,來到臺灣東側太平洋的日出。 清代初期,這是個沒有漢人可以到達的未知領域,以此地日出為景,想必 是出於想像(圖 2-3-7)。此景在當時的行政區屬於諸羅縣。. 圖 2-3-7 臺灣八景之東溟曉日 澄臺觀海與斐亭聽濤:澄臺與斐亭,這二座建築物(圖 2-3-8),皆位於臺灣府的道署之 中,是由高拱乾所籌資興建的人工景觀。清代統治臺灣初期,重要官吏皆 由大陸來台,然而臺灣各地多未開發,眾人多聚居於府城之中,這些亭臺 樓閣,恰可作為當時文人觀海、聽濤,以及吟詠詩詞之用。這些建築歷經 歲月風霜不斷整修,直到清末攝影技術發展開始,仍可見到蓊鬱林木,遙 想從前景致。(圖 2-3-9). 31.

(41) 圖 2-3-8 臺灣八景之澄臺觀海(左)與斐亭聽濤(右). 圖 2-3-9 清初高拱乾設立之澄臺,位置即今永福國小。24. 安平晚渡與沙鯤漁火這兩個景色,皆在描寫臺江內海平民百姓的經濟活動和閒適生 活,但卻不忘提醒,這樣的平和環境,有賴於鹿耳春潮這個軍事要地才能夠維持。至於 三百年前的雞籠究竟會不會下雪?這樣的疑問可以留給古氣候學家解決。不過臺灣平地 雖然沒有霜雪,但是,雞籠是臺灣的極北之地,偶有降雪也有可能,然而康熙年間究竟 有多少人曾目睹此一景色,相信為數不多,畢竟當時的交通情況當糟糕,離開府城皆被 24. 根據《府城今昔》作者周菊香考據,澄臺與斐亭皆位於台南市的永福國小,134 頁。而此照片則翻拍 自 James W. Davidson 1903 年所出版《The Island of Formosa-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 to 1900》A Chinese Garden,Tainan. p. 358.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sangha of Kai Yuan Monaste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exchange of Buddhist sangha between Taiwan and Fukien since 19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As a result banks should be so proactive as if they are doing the marketing job to make their employees feel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marketing, who can onl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