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的觀光活動與觀光指南

有了觀光景點以及連接景點的交通路網,更需要合適的觀光旅遊書籍提供旅遊地點 的交通、食宿、及氣候和社會背景知識等基本資訊。除此之外,旅遊書籍更透過觀光景 點的登錄以及解說,傳達特定的知識與觀看方式。日治時期的旅遊書籍數量眾多,官方 的旅遊書籍以總督府鐵道部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最重要。這本旅遊書籍,經常 會改版以符合時事。不只是因為此書由官方編纂,代表官方宣傳交通建設成果,由於貫 穿臺灣南北的縱貫線鐵路,通車之後很快就主宰了臺灣西部的生活步調,與南北交通。

其他支線和私營鐵道、臺車道、還有公共汽車等都以各鐵道車站為轉運中心。總督府鐵 道部出版的鐵道旅行案內,更成了各家出版社的編輯參考,以及各地旅客不可或缺的旅 遊指南。透過不同時期的各種案內與旅遊行程,也可以發現「殖產興業」各項現代化的 成果,一直是各界觀光的重點,大正末期及昭和初期的觀光活動普及而多樣化,戰爭時 期的觀光案內,則強化了戰爭與國家意識,看似輕鬆休閒的觀光活動和旅遊書籍,其實 與社會不同時期的發展密切相關。以下便探討日治時期與觀光相關的活動與旅遊書籍。

一、學校的觀光教育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地理教育與觀光行程結合的效果,在日治時期的地理教育就已 經開始。日治時期的地理教科書,當然是一板一眼從日本帝國開始,再介紹臺灣的自然、

人文、以及社會發展。但是,課外補充教材就不同了。臺北師範學校的教諭-小穴武次 便以,透過內地人本田速雄與本島人劉文傳,這兩位假想的主角共同以八天的時間旅行 臺灣一周,寫作《地理物語臺灣旅行》(圖 3-4-1)。由西部平原南下,由東岸北上,途 經臺北、桃園、新竹、臺中、南投、嘉義、臺南、阿緱、澎湖、臺東、花蓮港、宜蘭、

再回到臺北。135文中各城市參觀的景點與《公學校地理書》中,對於「臺灣地方」所介 紹的各地特色相呼應,地理教科書的重點除了各地產業之外,也不忘將能久親王在各地

135 小穴武次《課外讀本第一編地理物語臺灣旅行》大正九年。臺灣子供世界社發行。

101

的御遺跡地置入課文當中。136

圖 3-4-1 大正時期小學地理教育的課外書籍 二、臺灣旅行記

日治時期在臺灣旅遊的觀光客,不只是本島人(臺灣人)、內地人(日本人),也有 很多外國人組團來到臺灣觀光考察,其中也不乏來自中國的觀光客。民國四年十二月四 日,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校長何纉(系甫),率領各級學生旅行臺灣。本次旅行十二 日,預計參觀農林行政(官署、農會、。氣象臺、試驗場、陳列所、苗圃、屠場、統計)、

農林教育(學校、講習所、通俗教育)、農林製造(樟腦、製茶、製糖、草帽、蓆、製 紙、菰類之製造、罐頭製造、製酒、煙草、製藍、製絲、藤之利用、植棉、果樹園藝、

木材工場、肥料會社、農具會社、蔬菜乾燥)、農林經營實際狀況(阿里山、耕地整理、

作物改良、牧畜、灌溉及排水、土地臺帳)及漁業等。這本遊記其實是邱文鸞、劉範徵、

謝鳴珂等三名學生的報告,由校長整理後,寄送給臺北圖書館的「臺灣修學旅行報告書」

137。報告中除了各個工場及景點介紹之外,也穿雜了學生參觀感言,如邱文鸞所說:

臺灣本屬吾國,今為日人所有;親蒞此地,見其內治、實業與臺民之狀況,能 無感觸於心乎?

136 《公學校地理書卷一》大正十年。臺灣總督府發行。

137 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臺灣旅行記校釋》校釋者周永芳。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4 年出版。

102

此外,邱生對於臺灣之沿革與當時發展,亦有所介紹。文中各章節包括:臺灣之沿 革、臺灣之地勢及物產、臺灣之農業機關、臺灣之實業會社、臺民之教育、臺民生活之 狀況、日本之官吏及國民、日本之政黨。各段描述都對日本治理下的臺灣發展讚譽有加,

但也不忘反恭自省,對中國現況加以批評。此時臺灣已經在日本統治之下發展二十年,

如果來自中國的學生都如此驚訝於臺灣的發展,當時生長在臺灣的居民見到這些近代化 的成果,必定也有很大的感觸。日治初期將殖產興業的成果當作觀光景點供人參觀,想 必也希望各界認同日本統治等於進步的現代化。

三、登山活動

在日治時期的各種旅遊活動之中,另一項較具冒險的旅遊活動,就是登山健行。由 於臺灣山區山高谷深,自然人文環境特殊,日人來臺第二年就已經有攀登玉山的記錄。

一般認為初登此山的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十一月的本多林學博士一行人。然而有一 相反說法,認為本多一行人攀登的是新高東山,而最高峰主山的最先登頂者是鳥居龍藏、

森丙牛氏(森丑之助)等一行。但沼井鐵太郎認為最先嘗試新高山頂探險的是明治二十 九年九月長野義虎中尉之行,而且也成功攀登。同一時間此山的測量開始,發現確實遠 高於富士山,明治三十年六月末,地圖印刷出來時,明治天皇將其改名為新高山。138

圖 3-4-2(左)高中學生登新高山;(右)新高山登山口今省道台 21 線與台 16 線交叉口。

138 《臺灣登山小史》1997 年晨星出版社出版。本書為吳文華翻譯自沼井鐵太郎於一九三九年及一九四一 年,先後兩次發表在日本《山岳》雜誌上的大作,分別為“臺灣登山小史”與“臺灣登山小史補遺”,這本書 是將這兩份文獻加以整理後譯為中文。沼井鐵太郎一九二一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農藝化學科,

一九二六年來臺任職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在臺期間致力於臺灣山岳會的創立與發展,完成大霸尖山的 首次攀登以及臺灣登山史的編纂等。

103

圖 3-4-3 (左)大屯山望向面天山及觀音山;(右)大壩尖山。139

經過早期明治年間的探險活動學術調查,以及後續實施理蕃的成效良好,登山活 動逐漸普及於一般人,各種旅遊書籍也將登山活動的行程也有詳細介紹,甚至是臺灣鐵 道旅行案內也不例外。以昭和十七年版為例, 不但介紹臺灣重要高山,也針對登山的 季節、登山用品在台採購資訊、進入蕃區注意事項、以及登山所需經費,皆有所說明。

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版面中,羅列了高山地區能夠住宿的山屋、駐在所和派出所。代 表的山岳登行日程案也有十二個,例如:大霸尖山、鹿場大山、次高山、大霸次高縱走、

南湖中央尖、奇萊連峰縱走、還有關山、向陽、新高縱走等,這些登山行程至今仍然是 相當流行的登山路線。

139 千千岩助太郎編輯,《臺灣山岳寫真集》,臺灣山岳會出版,昭和 11 年(1936 年)。

104

圖 3-4-4 臺灣山岳登行日程表。140

這些登山為主的休閒活動細節,竟然在鐵道為主的旅行案內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表示登山活動,在這個時期的臺灣社會地位不容小覷。以新高山(玉山)為例,在此便 列了三種不同的登山計畫,五日行:台北-嘉義-阿里山-主山-八通關-水裡坑-台 北;六日行:台北-水裡坑-八通關-主山-阿里山-嘉義-台北;以及七日行程:台 北-嘉義-阿里山-主山-八通關-玉里。種種跡象顯示來到日治中、後期登山活動在 臺灣社會已經是逐漸普遍的一項活動,值得更進一步的探討,尤其是全日本國內最高峰 的新高山登山。141

140 千千岩助太郎編輯,《臺灣山岳寫真集》,臺灣山岳會出版,昭和 11 年(1936 年)。

141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十七年。臺灣總督俯鐵道局編纂。

105

圖 3-4-5 從石門駐在所(今合歡山莊)望向中央尖山。142

為了使登新高山的活動多加一些趣味,臺北商業學校的見元教授在大正十二年

(1923 年),製作了二十枝柱子,上面標示臺灣及內地二十座名山的高度(圖 3-4-6),

在登新高山途中與這些名山相同高度的地點釘在該地,使登山客可以在登新高山途中,

隨時對比大日本帝國境內的各地名山。143清代的臺灣,並沒有科學性的測量臺灣的高山,

況且這些高山地區主要都是原住民的生活領域,縱使漢人進入這些地方,也沒有科學性 登山的想法,八通關古道的記載也尚未發現登玉山的記錄。當時臺灣社會的地理概念,

應該沒有探險高山甚至是攀登高山的概念。因此,此舉雖然是由民間自發行動,希望能 夠在辛苦的登山路途中,增加些許趣味。 但顯然地,這些日本內地的名山,標示於臺 灣這塊土地上,其實也在說明一個事實:新高山如同其他名山,皆位於日本帝國境內,

屬於日本,如同二十個迷你紀念碑一般,隨時宣示國家主權及於此地,加強臺灣屬於日 本帝國的國家觀念。

142 千千岩助太郎編輯,《臺灣山岳寫真集》,臺灣山岳會出版,昭和 11 年(1936 年)。

143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第七版。

106

圖 3-4-6 日本內地二十名山標高與臺灣新高山對照。《臺灣日日新報》

表 3-4-1 二十座名山標木與標高

山名 標高(尺) 山名 標(尺)

新高山 13075 大山 5676 富士山 12467 阿蘇山 5255 能高越 10730 高千穗峯 5194 御岳 10109 箱根神山 4748 白山 8917 溫泉岳 4487 男體山 8198 金剛山 4082 旭岳 7558 大屯山 3609 鳥海山 7359 多艮岳 3242 石槌山 6537 六甲山 3059 藏王山 6075 比叡山 2799

四、八景票選

清代官方對於台灣風景的觀點,可以從方志中的八景選擇看出。相對於朝代史,各 地方志較集中的保存了地方的歷史、民俗、制度、人物等資料,也表現了各地的特殊性

107

108

這些景致,今日到宜蘭地區旅遊,還是相當重要的觀光景點。至於台灣各地方志中,

大量的八景詩與八景圖的整理研究,可以參考前章論述。比照今昔就能看出過去志書所

大量的八景詩與八景圖的整理研究,可以參考前章論述。比照今昔就能看出過去志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