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基模啟動分析

基模的主要特性有二,一是用以結合新舊訊息及經驗;二是基模會自動啟 動。個體會針對新接收到的訊息及經驗,與既有的舊經驗與記憶進行結合與同化

,變成個體可接受的新記憶與經驗。而且,基模的啟動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當 個體接收到新訊息時,大腦中既有的經驗與知識便會自動被提取。以下將針對基 模的特性與本研究結果進行比對與分析:

壹、 基模的選擇與啟動和個體處理訊息時中心點的關係

基模理論中提到不同的基模雖分別儲存,但彼此間可產生聯繫,同樣的訊息 刺激,受試者啟動的基模不同,表現也不同。Rumelhart 假設每一個特定內容基 模均有一個「槽口」(Rumelhart,1980),也就是訊息在記憶中應儲存的位置,

當人接收到一個訊息時,個體會自動從符合該訊息特性處開始進行搜尋,再自適 合的槽口提取有助於理解的記憶內容。槽口不僅依訊息類息而有所分類,更會在 訊息不足時主動進行填補。而本研究結果發現與該論述有著類似之處,受試者不 論是中文組或英文組,在面對同樣問題,雖有著同樣答案,但思考過程與基模啟 動卻有所不同,如問卷中問題 1,針對 Noche Vieja 之詞義,中文組三位受試者 的答案可說完全相同,但基模啟動的路徑卻完全不同,但卻同樣導向相同推論—

節慶。受試者啟動基模槽口的取決點不是新訊息的涵蓋度,也不是完全符合基模

而 Bransford & Johnson 曾指出如果缺乏適當可用的基模,則個人的理解 與記憶表現均會不佳(引自鄭麗玉,1993)。再與之比對問題 12,針對文本中專 有名詞 Epiphany,該詞原代表西班牙類似兒童節的節日。六位受試者在回答時均 認為其代表西方的某個宗教節日,其中有四位在閱讀時注意到文本內有提到兒童

及禮物,但僅有一位聯想到兒童節,其餘五位則僅聯想到類似聖誕節的宗教節 一號受試者而言,Epiphany 屬於西方的節日,並認為西方的節慶多為宗教節日,

而根據其個人認知兒童節並不在宗教節日範圍內,因此二者同樣沒有產生連結。

結合上述,不同個體的經驗與記憶可能不同,基模內容也不同,但基模組成 的「主題」可能類似。若是基模間的組成主題類似,結構性相似,那麼即使是分

別儲存的基模,則仍可能產生連結,反之則否。同樣的,基模間彼此涵蓋的範圍 愈廣,則在提取時也愈容易產生連結。因此,不同個體間基模理解一致性的達成,

不在於是否使其開啟同樣的基模槽口,而是在於不同個體基模間的結構性是否存 類似性,以及單一個體基模間的普遍性是否夠廣。

不僅如此,讀者既有之基模與先備知識量雖會影響讀者的閱讀理解,但個體 如何選定文本訊息的中心點更決定了那些槽口及基模可能被開啟,以及哪些先備 知識可能被運用。

貳、自我監控對策略使用之關係

Oxford(1990)認為語言學習策略可分為直接策略及間接策略兩種。而直接 策略包含記憶策略:建立心智連結、提供影像及聲音、善用複習策略、使用動作 幫助記憶。認知策略:練習、收發訊息、分析及推理、建立輸出入架構。以及補 償策酪:屬於思考性猜測、突破說寫能力不足之限制。從問題 2、問題 6、問題 9、

問題 12、問題 14、問題 16、問題 19、問題 23 的答案可以看六位受試者在閱讀 及回答的過程中,一定都會先從字面去進行分析,然後再根據內容或重點選定欲 使用之策略,六位受試者對於自己較為確定的答案在回答時均較為肯定而快速,

但對於答案較為籠統者,則在回答時所需再思考與支唔時間較長且頻繁。此外,

六位受試者均會使用記憶策略如心像或聲音等來幫助自己記憶,並會使用認知策 略針對文本內容來進行分析及推理,且建立輸出架構。但在補償策略的使用上,

針對基模或文章線索不足,為突破讀寫能力不足之限制以進行思考性猜測這部 分,中文組與英文組之受試者則有不同的表現。

按照閱讀歷程來說,讀者會在接收到新訊息的刺激後進行記憶摸索,接著才 會進行文章的釋義與自我監控,同時會針對無法理解的部分再決定其他閱讀理解 策略的使用。在中文組方面,不論答案是否真的正確,三位受試者對於自己比較

確定或是有把握的題目,均僅運用記憶策略與認知策略,針對內容關鍵字句進行 記憶搜索而已,且多從字面及內容做分析及推理便認為已達到足夠的理解,而不 再補充使用其他策略。

但同樣三位受試者對於答案較不確定者,則會配合較多的補償策略,進行較 多文字外的猜測與聯想,如中文組一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2、問題 12、問題 16;中 文組二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2、問題 6、問題 9、問題 12、問題 16;中文組三號受 試者對於問題 2、問題 16 的答案均表示較不確定,除了記憶策略與認知策略外,

在思考路徑上會加入較多的聯想及與聯想相關的猜測,即為了達到理解,會使用 較多的補償策略。

而英文組的表現則與中文組不盡相同。英文組方面,不論答案是否真的正 確,三位受試者都同樣會運用記憶策略與認知策略,針對內容關鍵字句進行記憶 搜索,且多從文法或字面進行分析及推理,但為了使推論結果更為確定,有時會 嘗試配合使用補償策略,如英文組一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2、問題 16、問題 19、問 題 23;英文組二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19;英文組三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9、問題 19 均會進行文字線索以外的聯想與猜測。但與中文組較為不同的地方是:英文組三 位受試者對於答案較不確定者,會更傾向於回到字面和文法上使用記憶策略與認 知策略,企圖從選定的主要字句中尋找似曾相識的線索,而不是從內容中系統化 的關係結構去進行聯想,如英文組一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14;英文組二號受試者對 於問題 2、問題 12、問題 14、問題 16;英文組三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14、問題 16。

其次,英文組三位受試者在閱讀理解與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其思考路徑與中 文組相比均較為簡短,而英文組三號受試者更於訪談過程中明確表示,在閱讀的 過程中,對於文本內容比較熟悉或確定的部分才會進行文字以外的聯想,而對於 文本內容比較不確定者,則傾向從關鍵字詞作單純的字面或文法解碼與分析,反 而不敢多作字面以外的連結,因為怕思考方向錯誤,因此寧願單就字面及文法部

分進行推敲。

不僅如此,英文組三位受試者對於問題中專有名詞的答案究竟為時間或是地 點的判定,往往不是針對內容,而是著重於專有名詞前後所使用的介係詞做為取 決的基準,如英文組二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1,認為 Noche Vieja 為地名,是因為 前面的介係詞為 in;對於問題 16,認為 El Colacho 為節日是一個日期,原因在 於前面有用到介係詞 on。英文組三號受試者對於問題 1,認為 Noche Vieja 代表 某個特定時間,是因為前面使用了介係詞 in;對於問題 14,認為 Las Fallas 為 地名,是因為其後有寫到 in which。Rumelhart(1980)提出可能導致讀者無法 達到正確閱讀理解的原因有:讀者缺乏後設認知的能力,即使讀者擁有適當的基 模,文章訊息及線索也足夠,但無法選用出最適當的閱讀策略或做到自我監控來 啟動最適當的基模。由此可發現,單用此種文法分析,而忽略的內容分析的結果,

導致錯誤理解的比例並未降低。

再以文本中第一段和第二段與 Rumelhart(1980)提出的另外兩個可能導致 讀者無法達到正確閱讀理解的原因:讀者可能缺乏適當的基模來同化文章訊息而 導致理解失敗。或讀者可能擁有適當的基模,但文章提供的線索不足以使基模發 生作用以理解文章,作一比較,從問題 25 及問題 33 中,可看出六位受試者均表 示第二段較第一段容易理解,會造成理解困難、文意不確定或閱讀不順暢的部分 均在第一段中,且多是第一段中以西班牙文表示的專有名詞,從問題 1 到 17 題 可發現,當受試者面對這些較不熟悉、甚至可能完全沒見過的西班牙文專有名詞 時,六位受試者仍會試著從既有的基模中提取可能有用者,幫助自己達成部分的 理解以使閱讀可以繼續下去,而沒有任何一位受試者想到放棄。

綜合上述,個體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為使理解可以達成,會採取不同的閱讀策 略來啟動基模,如記憶策略與認知策略,而基模確實會自動啟動以進行記憶摸索 與推論。但就補償策略而言,則屬於自我監控中後設認知的範疇,個體可能因閱

讀理解過程中後設認知的不同而對採用的補償策略進行控制與選擇,進而同對可 啟動的基模量產生影響。如果個體決定對既有的推論進行延伸思考,則會啟動更 多的槽口與基模。相反的,若個體認為應對閱讀理解困難處縮小思考範圍,則啟 動的基模量可能會受到限制,而難以進行範圍外的基模連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