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新舊訊息轉換過程分析

第二節 新舊訊息轉換過程分析

本節主要是針對訊息處理論之長期記憶中,訊息的輸入及提取作為分析主 軸。試圖分析瞭解個體注意的目標及記憶控制歷程,以瞭解個體自我調節機制的 模式與策略訓練的模式。

壹、 從訊息的提取分析之

一、 長期記憶的提取與訊息的處理方式

以本研究而言,不論是中文組或是英文組,六位受試者在閱讀理 解的過程中,以問題 1 到問題 24 來看,都是從字面或文字內容為出發,

首先篩選出個體認為重要及關鍵的字詞或內容,而後才根據這些關鍵 的字詞或內容進行分析與推論。也就是說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受訪 者一旦接收到訊息的刺激後,會先對訊息進行篩選出個體認為重要的 信號,被選出來的信號就像是鑰匙一般,然後才用這些鑰匙去開啟長 期記憶中符合這些信號主題的基模槽口,槽口與鑰匙越契合者,基模 越快也越容易被開啟。然後再於這些基模內進行新舊訊息比對、重組 或融合的處理(如圖 4-2-1)。

圖 4-2-1 訊息提取與處理歷程圖(自行整理)

另外,從長期記憶的角度來看,長期記憶又分為兩類,一是情節 interpretation comprehension

重 組 融 合

input LTM

刺激

記憶(episodic memory),指與生活情節有關的實況記憶。二為語意 記憶(semantic memory),指有關語文表達之意義的記憶,也就是個 人習得的知識。語意記憶中包含的不只是單字或事物的名稱,而是語 文所表達的概念、原則及技能(張春興,2002)。從本研究結果可發現,

在閱讀的狀態下,個體都是先從語意記憶中提取個體認為與正確理解 有關的字詞及概念等,在為使推論更確定的狀況下再輔佐使用情節記 憶,提取與這些重要文字訊息有關的生活情節一般記憶,比如曾經從 電視上看過或是生活中曾有接觸過類似的情形。但情節記憶的部分可 能會發生部分提取困難或是系統性遺忘的情況產生,比如說六位受試 者中,有三位表示在閱讀文本中第二段時有想到曾在電視媒體上看過 丟蕃茄狂歡節的介紹,但雖然知道有此活動之存在,但完全不記得活 動舉辦的國家為何及為何舉行。

如此可說明為何當閱讀理解失敗或困難發生時,六位受試者為何 均會傾向於語意記憶中選擇認知策略來幫助理解與推論,而不一定會 從情節記憶中採取記憶策略去進行回憶。將語意記憶及情節記憶作一 比較可以發現,語意記憶的內容多為個人「習得」的語文相關知識,

在進入長期記憶前有經過較有系統或刻意的複誦,記憶的內容較為完 整與精確,但情節記憶往往是個體自動記憶生活中某個印象較為深刻 的情節,記憶儲存的較為籠統,時間一久,又經過系統性遺忘的處理,

遺留在長期記憶中的可能只剩該情節的骨架,血肉及面目的部分則已 模糊難憶。相較之下,就讀者而言,語意記憶比情節記憶在是用上來 得有把握。

二、 訊息中的信號與理解的關係

Anderson & Armbruster 在 1986 年提出文章有不同的層次的連慣 性,如整體連慣性(global coherence)及局部連貫性(local coherence),前者是指句子間的因果關係,後者是指文章組織的基本 結構及標示方式(signaling devices),看是否能引出並銜接皆下來 內容(引自顏若映,1994)。根據問卷中有正確答案者:問題 1、問題 5、問題 8、問題 12、問題 14、問題 16、問題 18、問題 22 共八題來 看中文組及英文組之整體表現,則中文組答對的比率為 80%

(20/24),遠高出而英文組答對的比率為 51.5%(15.5/24)。又從問 題 25 與問題 26 做一比較可發現,英文組的三位受試者比中文組三位 受試者更想釐清文本中的局部連貫性,試圖針對理解有困難的部分會 反覆閱讀上下文以找出銜接點,如表 4-2-1 所示:

表 4-2-1 英文組問題 25 及問題 26 之答案分類表

英文組一 英文組二 英文組三

Epiphany/Las Fallas(使否有 Noche Vieja 下接 而都執著於時間的交代上,也就是 Ash Wednesday 到底是什麼時候,

認為「when」是造成他們無法達成完全理解的重點,如表 4-2-2 所示: Fallas 4.為什麼要

1.Noche Vieja 2.Epi- phany 3.Las Fallas 4.紙雕 5.Ash Wednes- day

1.Noche Vieja 2.Epi- phany 3.Las Fallas 4.紙雕 5.Ash Wednes- day 6.El Colacho

1.Noch e Vieja 2.Epi- phany 3.Las Fallas 4.紙雕

的部分,重視的是文本內容中信號的整體連慣性,也就是句與句間的 因果關係,而對於比較不能理解的文本內容則重視信號的局部連貫 性,也就是文章組織的基本結構及標示方式,企圖先釐清上文是否有 引出或銜接下文。亦即當理解產生困難時,受試者會特別在意文本中 的信號的存在,希望從文章的信號中產出更多的回憶以資利用。

貳、 從記憶與推論之關係分析

問題 27 可看出來,六位受試者對於自己認為日後可能依舊印象深刻的部分 共提出 12 項,其中有七項是因為苦思而不得其解,屬於閱讀理解上有困難的部 分;有三項是因為第一次接觸,感到新奇,另外兩項分別是因為覺得不喜歡或是 感到似曾相識,如表 4-2-3:

表 4-2-3 問題 27:針對文章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及原因之分類比較表

義)

從問題 26 的回答可發現,六位受試者內有五位在閱讀中英文文本的過程中,

推論的形式上雖均屬於「上線推論」,也就是在閱讀的同時會自動且不斷的將文 章所提供的訊息與個體擁有的知識進行融合及比對,當新舊訊息融合的過程中如 有閱讀困難的情況發生,便會自動進行推論,即一面進行閱讀一面產生推論:中 文組一號受試者表示當閱讀到文本中第二段的「瓦倫西亞的高潮」這句話時,因 感到難以連貫而立刻回頭至第一段中尋找線索;中文組二號受試者則在閱讀至沙 丁魚的葬禮及 El Colacho 時,因無法理解為何舉行及感到文法不合而立刻回溯 前文尋找線索;中文組三號受試者更明確表示在閱讀時一看到有關時間的部分,

因感覺文本交代不清,而會回頭根據前文進行再次確認。而英文組一號受試者表 示,在閱讀第一段時遇到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會針對該段開始進行分析與推論,

直到達成某種程度的理解;英文組二號受試者同樣表示當遇到不能理解的部分及 專有名詞時,就會針對這些部分去尋找前文中的相關。

只有英文組三號受試者使用下線推論,也就是在閱讀行為結束後才根據全文 進行全面性的整合與推論。其表示當遇到不能理解的部分時,第一次閱讀時會先 予以跳過不理,待看完全文後再進行第二次閱讀並針對不能理解的部分進行推 敲。

簡言之,推論的產生是為了檢視與克服閱讀理解上的困難,也就是推論的產 生在於判定閱讀理解是否有困難產生。至於採用的是上線推論還是下線推論則與 個體個人閱讀習慣有關,而非與解決理解困難之有效度有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