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閱讀的過程是一連串複雜的行為與心理活動結合而成,閱讀而至理解更是內 含許多認知歷程的高難度行為。認知心理學家們認為閱讀是整體的、互動的、建 構的、策略的,也就是說閱讀理解並非只是單純的將文字連結,重要的是文章訊 息的輸入及理解成效間的進行順暢與否。閱讀理解所探討的範疇遠超過死背硬 記,而是關係著更高層次的認知與後設認知。以下茲對閱讀理解的定義與內涵、

可使用之策略與在教學上的啟示作一說明。

壹 、閱讀理解的意義

閱讀理解非指狹隘文字連結,隨文識字而已,而是指文章的輸入到讀 者認知系統輸入的二者間的成效比例而言,閱讀理解是閱讀歷程的產物之 一,包含了閱讀行為、認知、與後設認知三項要素。閱讀理解可透過後設 認知的策略或技巧提升之(賴育民,1995)。而 Rosenshine 在 1980 年指出 閱讀理解是讀者努力追求意義的過程(引自林清山,1997),在這個過程中 讀者會針對文本找出細節、辨認主要概念、辨認事件的次序、對文章下結 論、確認因果關係,或是進行推敲解釋來使自己達到理解的目的。而 Mercer

& Mercer(2001)則認為閱讀理解包含五項要素:第一項要素為字彙的理 解,也就是從上下文的關係去理解字彙的意義;第二項要素是字面意義的 理解,也就是能連貫上下文去理解文章所傳達的訊息;第三項要素為推論 的理解,即讀者能夠根據從文章中所獲得的訊息進行連結、假設或預測;

第四項要素為評鑑,即對文章進行價值判斷;第五項要素為欣賞,也就是 對文章產生共鳴等情緒反應。Snow & Sweet(2003)則認為閱讀理解包含

三要素,分別是讀者、文本與閱讀活動,缺一不可。

而 Norris & Phillips(1994)則更嚴格的根據閱讀歷程的完成與否,

將閱讀的結果分為閱讀理解(comprehension)與閱讀翻譯(interpretation

),認為唯有成功地完成閱讀歷程,將新舊訊息加以融合後的個人理解,才 能被稱之為閱讀理解,否則只能稱為閱讀翻譯。也就是說讀者如果沒有嘗 試跳脫字面的框架,連結文本內的訊息與既有知識,對推論的合理性加以 評斷以建構個體真正的理解,那麼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對閱讀的文本進行翻 譯而已。

貳 、閱讀理解的歷程與策略

Bender(2001)指出世上所有文字系統,不論是拼音文字(如英文)

或是表意文字(如中文),其閱讀的歷程均包含了識字與理解二部分。一般 而言,閱讀理解的歷程可分為由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也就是 從字到句的處理,進而達到全文的理解;或是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柯華葳,1993),強調讀者會自動啟動與文章相關的知識,無須仰 賴逐字逐句解構文章內容。目前各家分析出之閱讀歷程均濫觴於此,但不 論是採此二類模式中的哪一類,學者們均是從認知互動的角度出發。以下 再分三部分進行介紹:

一、閱讀理解的歷程

Carver 在 1973 年提出閱讀共分為四層次(引自石兆蓮,1997),

首先是將字解碼,且決定這些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到底為何。其次是將 某個別的字義加以串連以瞭解全句。皆下來是瞭解段落和段落間隱含 的主旨與因果,甚至是未道出的結論或是與段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

的意念。最後是評價各種觀念,如邏輯性、真實性或價值判斷等問題。

Gagne(1983)同樣將閱讀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一樣是解碼,將文 字或訊息辨認出來,Gagne 認為閱讀的首要工作就是認字識義。第二 階段是文義理解,也就是將字義與文法結合以瞭解句子的表面文義。

第三階段是推論理解,就是個體為了獲得更深層的理解,而將閱讀的 文章加以統整、摘要或是將新的訊息與舊的知識連結起來使之精緻化

。第四個階段是理解監控。理解監控是為了確保讀者在面對閱讀目標 時能夠效率效能二者兼備。對於一個熟練的讀者來說,理解監控在整 個閱讀的過程中均持續進行,讀者會根據預設的目標去選擇適當的閱 讀策略,同時檢核目標是否有達成,並評估是否要再採取補救措施,

使尚未理解的部分得以達到應有的理解水準。Mayer(1989)則認為 理解包含三個過程,首先是選定注意目標,其次是將這些目標進行組 合,達成文本內部連結,最後是將獲得的訊息與既有之知識進行整合

,進而達成外部連結。

在中文閱讀理解的部分,國內學者胡志偉、顏乃欣(1993)從 認知的角度來說明中文的閱讀歷程,認為中文的閱讀是從字到詞,

而後句子到段落,最後形成全文的理解,共分為識字、文法分析、

文章分析三階段,其中文法分析與文章分析二者均屬於理解的範疇

。胡永崇(1995)則再將中文閱讀理解歷程細分為五階段:首先是 字彙發展階段,也就進行字彙的辨別與定義;其次是文意理解階段,

就文章欲表達的本意進行理解;接下來是推論理解階段(或稱解釋 性理解),即對文章接下來的內容給予推論或連結上下文加以解釋;

然後進到評鑑階段(或稱批判性理解),最後是欣賞性理解階段。其 中評鑑與欣賞階段均屬於閱讀理解的後設認知行為。

而 Hyde & Bizar 在 1989 年提出閱讀的歷程的四項特徵(引自 許淑玫,1997),首先是閱讀是一種整體的歷程(holostic process); 互動的歷程(interactive process);建構的歷程(constructive process);策略使用的歷程(strategic process)。但基本而言,

閱讀的歷程均如下圖 2-3-1 所示:

圖 2-3-1 閱讀歷程圖

資料來源:出自施頂清(2000:16)

二、閱讀理解的策略

時,讀者也無法進行應有判斷,並採取適當策略進行補強。

Tierney & Cunningham (1980)認為不同的閱讀階段所使用的 策略也有所不同,在閱讀前,讀者應加強增進自己的先備知識量及 注意力的培養;在閱讀時要著重於讀者與文本間的交互作用;而閱 讀後應嘗試進行複習回顧、回饋或是認知的啟迪。而 Heilman、Blair

& Ruplay 的論點與 Tierney & Cunningham 之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Heilman、Blair & Ruplay 在 1990 年同樣依閱讀前、中、後三階段 提出不同的策略(引自石兆蓮,1997),認為在閱讀前讀者應複習與 文章題目有關的背景知識,並閱讀文章提要或插圖,嘗試去預測文 章內容,建立閱讀目標。閱讀中則應運用文章標題以引導閱讀,並 在每個段落結束後問自己一個問題,或是重讀文章中不熟的部分。

閱讀後可運用自我提問的方式評估檢視自己理解的程度及所獲得的 訊息正確與否。

而 Paris 則認為閱讀有所謂的「告知學習策略」(引自賴育民,

1995):

1. 察覺閱讀目標、計畫與策略:即個體體察自己閱讀得目的、擁有的 閱讀技巧,及理解的策略並形成計畫。

2. 理解和定義:指個體可以從文章中摘錄出重要訊息,並進行推論與 定義。

3. 閱讀的評估與調整:即個體可以自行評估閱讀情形,並對理解進行 監控,甚至嘗試解決失敗的理解等。

三、自我監控與推論形式

Flavel 認為閱讀理解的成效如何與讀者自我監控的能力息息相

關(引自陳密桃,1992),Flavel 並提出認知監控模式(Model of cognitive monitoring),在這個模式當中共分四個區塊,分別是認 知目標、認知行為、後設認知知識及後設認知經驗,這四個區塊間彼 此相互影響並產生作用。Wixson 亦認為自我監控能力較佳的讀者(引 自陳密桃,1992),在增進閱讀理解的能力上也較佳,因為這類讀者 會嘗試使用不同閱讀策略來協助自己發現問題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 理解。而 Palincsar & Brown 認為讀者在閱讀時可使用四種自我監控 策略(引自陳密桃,1992):

1. 摘錄重點:只注意文章的重要內容,無關緊要的部分則予以忽略。

2. 自我發問:為抓住文章的重點,針對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去衍生問題。

3. 澄清疑慮:閱讀時如果遭遇理解困難的狀況時或採取補救的行動 如:重讀或向他人請教等。

4. 預測後果:讀者根據自己擁有的先備知識去統整自己在文章中得到 的訊息,並預測推論文章的結果。

另外,Baker(1996)則針對閱讀時的自我監控提出七項準則:

1. 詞彙準則(The lexical standard):確認字彙方面的理解程度。

2. 句法準則(The syntactic standard):評定句子及段落是否合乎 文法。

3. 內部一致準則(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standard):確認文 本內容間的連貫是否合理且富邏輯性。

4. 外在一致準則(The external consistency standard):澄清文 本陳述之內容是否符合個體既有認知。

5. 命題連結準則(The propositional cohesiveness standard):

確認文本中各命題間有著合理的連結。

6. 結構關聯準則(The structural cohesiveness standard):確認 文本中各段落主題間存有關聯性。

7. 訊息完整準則(The informational completeness):確認訊息量 已足夠達到完全理解。

而在推論方面,鄭春蕓與邱美虹(1994)把 Graesser & Kreuz 在 1993 年時將十一種閱讀時以知識為依據的推論,加以歸納並分類 為兩大類,分別是橋樑式的推論(bridging inference)與精緻化的 推論(elaborative inference)。橋樑式的推論又再分為參考性的橋 樑式推論及因果性的橋樑式推論,前一類的推論主要是針對文章中代 名詞所指稱的對象,或同一概念的連結。後者則主要是建立前後文句 間的因果關係。而精緻化推論分類更細,計有因果關係精緻化的推論

(針對非高度因果相關的句子)、使用工具之推論、預測的推論、名 詞類別的推論、上位目標的推論、下位目標的推論、狀態的推論、主 題的推論、讀者情緒的推論及作者目的或態度的推論多種。而涂金堂

(1999)認為閱讀的推論在未來共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一是最小推 論與最大推論,最小推論派主張讀者只有在為了達成文章的局部一致

(1999)認為閱讀的推論在未來共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一是最小推 論與最大推論,最小推論派主張讀者只有在為了達成文章的局部一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