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跨語言及文化情況之分析

簡言之,推論的產生是為了檢視與克服閱讀理解上的困難,也就是推論的產 生在於判定閱讀理解是否有困難產生。至於採用的是上線推論還是下線推論則與 個體個人閱讀習慣有關,而非與解決理解困難之有效度有關。

第三節 跨語言及文化情況之分析

本節將從基模理論的角度分析研究結果中使否有跨語言及跨文化的情況可 能產生之因。

壹、 從跨語言的情況分析

從文化基模的角度觀之,人類的語言及語用會依循語言溝通最高理解效率為 依歸,且學習者會利用第一語言既有的語言知識來協助同化第二語言。

從本研究之訪談結果可以發現,中文組之三位受試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完全沒 有跨語言的情況產生,且三位都在訪談過程中明白表示,整個閱讀的過程中都只 有想到西方的節慶(見問題 32),但即使面對較沒把握的問題及專有名詞部分,

如問題 5、問題 6、問題 14 仍未有跨語言的情況發生(如表 4-3-1),且三位受試 者均是選擇從中文文本中的字面與內容去作其他分析與尋找可能的中文關鍵字 詞。然而最後正確理解的比率卻遠高於英文組。

表 4-3-1 問題 5、6、14 之答案與思考路徑表

中文組一 中文組二 中文組三

「Las Fallas」的 字義及原因。

2. 文本中寫到「冬 盡春來」及「迎 新送舊」

2. 文本中提及人 們的特別舉動和 花費很多時間與 金錢

↓ 慶祝方式

4. 文本中有寫到

「迎新送舊」

而英文組在跨語言的情況方面,雖同樣完全未有中英文兩種語言交互運用於 理解上,但英文組一號受試者在回答問題 14 時,表示西班牙文 Las Fallas 意為 秋天,原因是該詞 Fallas 與英文中的 Fall 很像,所以字義可能相同,而完全忽 略了前文中已有交代時間點為冬盡春來。

貳、 從跨文化的情況分析

針對跨文化之情況,從本研究之訪談結果可發現中文組三位受試者在閱讀過 程中完全沒有跨文化的情形發生(問題 32),儘管閱讀過程中,針對文本理解的 關鍵字詞,會發現於既有基模中有東方相關文化存在(問題 4、問題 31),但三 位受試者在訪談過程中均表示,因為一開始閱讀此篇文章時便認為其內容所談屬 於西方文化,故完全沒有想到要聯想至東方文化或我國文化。可是受試者在回答 問題時,為使研究者容易理解其答案所言,中文組二號受試者在談到焚燒紙雕 時,有以台灣的「燒王船」為例,而中文組三號受試者在談到 El Colachog 時則 以台灣的「八家將」作為比喻。

反觀英文組三位受試者則在閱讀的過程中均有跨文化的情況產生,且多用於 補償策略。英文組一號受試者表示在讀到 El Colacho 時想到了台灣的乩童;而 英文組二號受試者則表示在讀到第二段描述丟蕃茄活動時有想到其類似泰國的

潑水節;英文組三號受試者亦表示在閱讀第一段的節慶時,腦海中想到的都是台 灣過新年的畫面。此三位受試者亦都表示這些跨文化思考的情況有助他們在腦海 中形成心像,對閱讀理解及接受文本中所敘述之內容甚有助益。

而根據問題 3,研究者根據受試者的提問進行解答,在疑問度最高的專有名 詞上,解答的方式一律採跨文化舉例,舉例如下:

Noche Vieja:如台灣的新年跨年 Epiphany:如台灣的兒童節

Las Fallas:如台灣人的農曆過年,只的不是單一天,而是有十五天。

燒紙雕:節慶儀式的一部份,有酬神謝天的意思,如台灣南部的燒王船活動。

El Colacho:類似台灣的乩童,在宗教活動中扮演主持活動的角色。

結果發現,六位受試者同聲表示這種結合本身既有且熟悉的文化舉例方式,

對他們在理解上甚有助益。而且達成理解的速度比光從字面推敲來的快許多,甚 至有種一點就通,豁然開朗的感覺。

綜合上述,從基模理論的角度觀之,不同的語言雖各自儲存於基模中,但彼 此卻可能產生聯繫,個體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後,基模便會自動啟動並評估資料的 最適性。同理可證,不同的語言間如想產生聯繫,需視此二種語言是否同時存在 相同的涵蓋性,也就是說兩種語言間是否存在相似性,而相似性越高的部分,越 容易被提取出來使用。以中文、英文、西班牙文為例,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中 文與英文在字形及文法上的相似性較少,所以在中文閱讀時基模的啟動會較難自 動啟動英文字形文法的部分,而英文及西班牙文在字形及語法上,起碼組成字母 可說是大同小異,所以此部分的相似性較容易被個體發現,因而當閱讀理解產生 困難時,此一相似性便可能成為個體認為可用的信號,進而採取補償策略啟動其 他可用基模協助理解;但從文化概念上來說,中英文形成的文化概念彼此間的涵 蓋範圍較廣,甚至難以區分界線,所以不論是中文閱讀或是英文閱讀都較容易從

不同的基模中被提取出來,又即使不是自動被提取,仍很容易被喚起記憶及引起 共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