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基礎理論

以下僅就較常見之兩項工作倦怠理論進行介紹。

(一) Maslach的倦怠理論

需求 資源的缺乏

工作倦怠

付出代價 圖 2 -1 工作倦怠的一般模式

資料來源: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 l(p.65), by C. Maslach, S. E. Jackson,

& M. P. Leiter, 1996, Palo Alto, Calif: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 控制策略 2. 社會支持 3. 技能的使用 4. 自主性 5. 涉入的決定

工作的過度、個人衝突

耗竭 譏諷言語 缺乏人性

成就感與效能減少

1.減少組織承諾 2.人事變動與曠工 3.生理上的疾病

Maslach認為工作倦怠是一種生心理及社會上的問題,而且與個人強烈 的情感與個人的壓力有關(Maslach, & Pines, 1977), Maslach(1996)所提 出的一般倦怠模式能清楚表達資源上的缺乏與工作上的需求為工作倦怠的主 因,且會導致工作倦怠的出現,之後所需面臨的代價為減少組織承諾、人事 變動與曠工、生理上的疾病等等,如圖2-1。

Maslach 與 Goldberg(1998)更將工作倦怠明確從一個概念模式中分成 三個面向,分述如下。

1. 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ed):指情緒上的過度使用且情感來源處 於被刪除的狀態;主要來源為工作過度以及個人在工作上所產生的衝 突。

2. 缺乏人性(depersonalization):人變成負面且消極的,對於他人的互 動缺少反應,此也包含了理想的減少與缺乏,這常是一種自我的最先 保護,也造成人性的分離。

3. 個人成就感的減少(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這是一種對於 自我效能減少的感覺,而且會使自己感到沮喪,對於工作上的需求無 法做出該有的處理,可能導因於社會支持與機會上的缺乏。

(二)Potter倦怠循環論

由圖2-2可以發現,當理想遇到衝突障礙時,會產生挫折,於是情緒出 現波動,像是喜怒無常、低度容忍,於是人際關係也會出現衝擊,導致情緒 退縮與沮喪,接著生理上也會出現問題,再差一點則出現藥物的濫用,藥物 濫用情形出現之後也會導致工作情形不佳、效率差等負面情況,往往此時人 又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及罪惡感,於是挫折感加重,導致工作倦怠的惡 性循環反覆出現。

圖 2 - 2 惡性循環模式

資料來源: Beating job burnout: how to transform work pressure into productivity (p.78), by B. A. Potter, 1985, Berkely, CA: Ronin.

根據Maslach及Potter的理論可知,造成工作倦怠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個人衝突或 是資源的缺乏等個人因素,另外還有環境因素,像是社會支持、學校環境等也會

產生影響,在產生工作倦怠之後,教師生心理的情況皆會受到影響。

二、健康促進理論基礎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WTO)在1986年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能讓人們增 加控制及改善健康的過程, Pender(1996)的健康促進模式中,有三個主要 概念,包含個人的特質與經驗(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and experience)、行 為特性的認知與影響(behavior-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及行為結果

(behavior outcome),期間的關係如圖2-3,並且指出一個人所做的決定與行 喜怒無常

低容忍度 衝突障礙 挫折

理想

人際衝突

情緒退縮

情緒沮喪 心智耗竭 生理抱怨

藥物濫用 低工作效率

罪惡感 自責

為會受到他預防疾病的觀念而產生影響,上述三個概念也會對個人的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產生影響,除此之外,個人人際關係與週遭環境也會對於健康促 進產生影響。

行為特性的認知與影響

個人的特質與經驗 行為結果

圖 2 - 3 健康促進模式

資料來源: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p.496), by N. Pender, P. M. Ann, & C.

Murdaugh, 2005, Stamford, CT: Appleton & Lange.

(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內涵

黃毓華與邱啟潤(1996)利用Walker等人針對大專生所發展出的「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藍圖,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在台灣的編制,結 果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為六大項-運動、營養、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健康 責任、壓力管理,後魏米秀與呂昌明(2005)又將其發展出簡式量表,一樣 分為此六大項,分述如下。

過去行為

個人因素

1. 行為利益的認知 2. 行為障礙的認知 3. 自我效能

4. 情緒反應

1.人際關係之影響 2.週遭環境之影響

健康促進行為 需求與喜好

承諾與計畫

1.運動:從事運動、休閒活動的情形。

2.營養:包含平時飲食習慣及食物選擇。

3.自我實現:對生命的正向及目標感,對生活的感到樂觀。

4.人際支持:包含與親密的人相處、與朋友討論問題等。

5.健康責任: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定期與專業人員討論自己的健康、量血 壓等等,都是健康責任所包含的內容。

6.壓力處理:會放鬆自己、懂得減輕壓力的方法等皆屬此內涵。

從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的基本理論中,我們可以得知教師工作倦怠與健康促 進之影響因素可能包含著個人與外在環境的因素,在工作倦怠部分,個人所產生 的衝突與需求、個人與環境的資源缺乏導致工作倦怠;健康促進部分,個人的特 質與經驗配搭上環境的影響與型塑會造成個人健康促進行為的不同;我們可以由 此發現,在個人的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上,「自我」與「環境」扮演著一個很重 要的角色,導引著不同背景變項的個人出現不同的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