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1.1.1 基頻

基頻的改變與界限有關。由於句子具有基頻下降現象(declination),所以位於

句首的詞組會有較高的基頻,基頻值逐漸降低,在下一個句首開始處重新設定 (reset)新的基頻值,使基頻上升。因此界限前基頻之最低點與界限後基頻知最高 點間差距亦可作為界限之線索之一。Swerts(1997)使用德語的自發性話語,希望能 夠藉由實驗找出決定自然語流界限的方法,並了解在自發性話語中的界限與韻律 界限的關連度為何,以及是否能使用韻律結構來標示對話結構層級(hierarchical discourse structure)。Swerts使用自發性話語,內容是二位發音人敘述圖畫,而這兩 段自發性話語各有12句。他將這些話語讓兩組人員(各19位)進行界限強度標記。

第一組標記者依聽到的對話在文字上具界限處畫線作記號,第二組標記者只依閱 讀到的對話文字進行界限標記。另外,Swerts將其中一位發音人的敘述段落切成 獨立的12句,另外找了20位標記者,同樣分為兩組,在界限處給予適當的數字作 為界限強度判斷(強度為0到10)。最後將標記結果與語料的聲學分析進行對照,

Swerts發現句子的聲調曲線會逐漸下降,在連接處(junctures),也就是新訊息起始 處重新設定基頻。界限強度和基頻重設值大小達顯著水準,代表重設值會隨界限 大小而呈現系統性地不同,如片語的重設值就會小於句子的重設值。Swerts認為,

說話者可以藉由逐漸下降的界限聲調(boundary tone)來標記不同的資訊結構 (information structure)。也就是說,低界限聲調傾向出現在對話結束前的音節中,

而高界限聲調通常只會在句中出現。

以上研究針對非聲調語言,但在聲調語言中,由於每一個音節都帶有聲調,

因此音節的頻率實際上會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些微的不同,也就是音節的聲調

會與前後音節聲調產生共同發音作用,使聲調變化更為複雜。Peng(1997)想知道 台灣地區台語的聲調在不同聲調環境和韻律環境時會有甚麼變化。她找了 4位發 音人參與產生實驗。語料為變換雙音節短語的聲調:第一個音節有5種聲調([kau 5 5 ], [kau 3 3 ], [k a u 2 1 ], [k a u 5 1 ], 和[k a u 2 4 ]),第二個音節有3種聲調(55, 33, 和21),並將雙音節短語放在4種不同的韻律位置中(Phrase-initial, Phrase-medial, Phrase-final, 和Utterance-final),形成44個句子。觀察音節的基頻與時長可發現,

短語所處的韻律位置會決定句尾基頻下降(final-lowering)和句尾時長延長

(final-lengthening)的程度。在時長上,音節在句尾的長度會比在句首和句中來的 長。而在基頻方面,大致上字調型狀不會受到韻律位置的影響,但基頻會受韻律 位置而影響,也就是說音節在句尾(utterance-final)的基頻下降現象會比在短語尾 (phrase-final)還明顯。由此可知,不同的基頻值與音節延長程度的確可以作為依 據來判斷短語位於句中的位置。

1.1.2 時長

句尾延長(Final lengthening)是標記界限強度的重要線索。Price(1991)利用句法 歧義句,比較從句法結構角度和從韻律結構角度探討歧義句時會有何異同。他找 了4位專業的新聞播報人員做為發音人,設計了35組英文句法歧義句,每一組句 子皆含相同字詞,只有句法結構不同,避免音段不同而影響研究結果。每一句歧 義句(斜體字)前面皆有引導句意的語境,例子如(1a)和(1b):

(1a) Mary leaves on Tuesda. She will have no problem in Europe. Mary knows many languages, you know.

(1b) Mary and you have similar backgrounds and have both learned many languages. Mary knows many languages you know.

發音人產生的句子會先讓受試者進行數字標記,判斷界限強度,接著才進行聲學 分析,測量音節時長和基頻。結果發現,聲學線索系統性地反映句法結構:句法 結構位置較高的界限其界限前音節有較長時長。圖2.1為界限大小與時長的關係 圖。

圖1.2. 界限大小與時長關係圖 (Price, 1991)

在基頻方面,雖然在界限前會有下降現象,但其與界限強度的相關性不如時長來

進一步地,Wightman(1992)想知道界限對音節聲學的影響是否僅侷限在界限 週圍音節?他沿用Price(1991)的35組英文句法歧義句,找了4位廣播新聞播報人員 作為發音人。發音人產生的句子會先讓受過訓練的受試者進行數字標記,標記的 數字範圍為0到6,以判斷界限強度,接著才進行音節時長測量。綜合聲學分析以 及界限強度判斷兩者結果,發現界限前音節延長現象可以將0到6(0: no break, 1:

word boundary, 2: accentual phrase boundary, 3: intermediate boundary, 4: 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y, 5: superior major tone group boundary, 6: sentence boundary)7種不同 強度的界限再細分為四組,這四組分別是:0和1一組、2一組、3一組、以及4到6 一組,如圖2.2所示。也就是說,界限前音節延長是有階層性的:在較強界限週 圍的音節會有較長的音節時長。

圖1.3 界限前音節時長與界限強度關係 (Wightman, 1992)

四組中無法藉由時長進行區分的界限可能需仰賴停頓(pausing)和句調(intonation

線索加以區分,因為不同的聲學線索在不同強度界限上扮演著不同的重要性。

Tabain(2003 a.)使用EMA(electromagnetic articulography),想知道法文中的子音 在不同韻律界限後時發音動作是否會有所不同。他找了 3 位發音人,使用 6 種子 音/b, d, g, f, s, ʃ/,觀察當子音前的韻律界限是句子、聲調短語、句調短語、和詞 界限時,發音動作會有甚麼不同。結果證實,當韻律界限越強,界限前母音其舌 體和下顎移動的程度會越大,也就是位置會越低,且強度會越強。而母音與子音 在韻律結構越強的地方發音動作會越典型化,同時也增加所需的發音時間,而加 長音節時長。這代表界限強度的確影響發音動作,界限強度較強的地方會使發音 動作越典型化,且間接影響音節強度與音節時長。Tabain(2003 b.)進一步地將前述 探討發音動作的研究加以分析,以了解因韻律界限強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發音動 作,在聲學上會有甚麼特徵。他發現母音和子音的長度會反映韻律界限的強度:

母音在較強界限前時長會較長,在較弱界限前時長會縮減;擦音在較弱界限前,

如詞彙界限,時長會較短。

1.2 研究動機

總結上述與韻律界限有關的產生實驗可以發現,基頻與時長是能夠反映韻律 界限的線索。在基頻方面,由於界限前音節基頻數值會較低,因此跨較強界限時 基頻重設範圍(句首或短語首的基頻最大值與句末或短語末的基頻最小值之差) 較大。至於時長,由於界限前音節易有句尾延長(final lengthening)現象,所以界限

前音節時長通常會大於句首音節和句中音節。

以上敘述均為韻律界限與音段之間的關係。句法界限和韻律界限一樣有階層 (hierachy)性,可區分強弱程度,因此在這份研究中我們想知道:句法界限是否如 韻律界限般,能夠透過相關聲學線索體現在界限週圍音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