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青年勞動力發展的挑戰

在文檔中 編者序 (頁 30-34)

面對我國人口快速高齡化、即將進入「超 高 齡 社 會」的 趨 勢, 以 及 2020 年 12 月 4 日 起實施「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的環 境(即使其中列有鼓勵「青銀共創/合作」的 手段),難免讓民眾的注意力相對較為聚焦在 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就業。再者,這兩年來,台 積電大量招募員工、平臺經濟興盛發展,以及 多個行業和地區的明顯缺工現象,讓大家或許 會疏忽青年長期以來所面對的勞動力發展之挑 戰。「勞動力發展」的定義可區分為勞動力開 發(如失業或非勞動力期間的尋職激勵)、勞動 力運用(如就業服務、轉業服務)、勞動力提升

(如技能提升)等構面。若青年勞動力得以充分 開發,則失業或非勞動力人數或比率就可以降 低,遂可能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程度;若青年

勞動力運用得宜,則就業青年的職務配置較能 切合其能力與專長,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轉業 行為和流動率、增加就業的績效;若青年的工 作技能得以提升,則工作選擇空間擴大,遂較 可能減少失業的機率或失業期間、增加就業的 機率和期間、脫離低薪和工作貧窮的狀態。

考量 1996 年是我國高等教育迅速擴充的 分界點,2008 年至 2009 年有金融海嘯的衝擊,

2020年 有武漢肺炎(COVID-19)的衝 擊; 因 此,本文先選取 1995 年(高教迅速擴充之前一 年)、2007 年(景氣之年)、2020 年(最近之年)

的數據,來呈現青年勞參率、就業人數、失業 率等的特色;又為了探討兩性青年數據的變動,

以及 2015 年 6 月 17 日起,大專院校校內學生 兼任助理開始被教育部和勞動部認定為僱傭關 係的可能影響,遂再補充選取 2014 年至 2016 年的數據。針對「青年」的年齡來說,勞動部相

本期專題

關調查設定為 15~29 歲,但主計總處的統計資 料設定為 15~24 歲,考量資料的可獲性,本文 將「青年」的年齡設定為 15~24 歲。

一、青年勞參率偏低

1995年 至 2020 年 間,15~24 歲 青 年 的 勞參率遠低於社會整體的勞參率,前者是後 者占比的 50.15%(2014 年)到 65.51%(1995 年);且 15~24 歲青年勞參率明顯先降後升,

1995年是高點的 38.46%、2014 年是低點的 29.36%、2020 年回升至 36.53%(社會整體的 勞參率也是先降後升,1995 年是 58.71%、

2007年是低點的 58.25%、2020 年回升至高 點的 59.14%)(參表 1)。

兩 性 青 年 之 間 ,1995 年 和 2007 年 青 年 勞 參 率 是 女 性 高 於 男 性( 1995 年 是 38.93%>37.93%,2007年是33.96%>28.13%,

2007年兩性間的差距還較1995 年兩性間的差 距擴大 ),2015 年起則反轉(變成女性低於男 性,2015 年是30.12%<30.36%,2020 年是 34.98%<38.00%)(參表1)。

二、青年就業人數趨降

15~24歲青年 1995 年至 2020 年間的就 業人數絕對值大幅趨降至 2014 年,2015 年反 轉趨增(2020 年是 850 千人,但還是遠低於 1995年的 1,256 千人);青年 1995 年至 2014 年間就業人數絕對值大幅趨降假使可以解讀成 是呼應少子女化現象,那 2015 年反轉趨增的 主因為何,亦仍有待未來進一步探究。不過,

1995年至 2020 年間的社會整體就業人數絕 對值則一直在趨增(1995 年是 9,045 千人,

2020年是 11,504 千人),不受少子女化現象 的影響(參表 2)。

而 15~24 歲 青 年 就 業 人 數 占 社 會 整 體 就 業 人 數 的 比 率 從 1995 年 的 13.89%降 到 2014年 的 6.99%, 再 反 轉 上 升, 到 2020 年 是 7.39%;此與社會整體的就業人數絕對值明 顯一直趨增不一致。15~24 歲青年兩性之間的 就業人數,1995 年至 2014 年是女性多於男 性(1995 年是 677 千人>580 千人,2007 年是 487千人>383 千人,2014 年是 390 千人>384 千人,兩性間的差距 2007 年還較 1995 年的

表1 15~24 歲青年和社會整體的勞參率

年別 15~24歲青年的勞參率

社會整體的勞參率 合計(占社會整體勞參率的比率) 男性 女性

1995 38.46% (65.51%) 37.93% 38.93% 58.71%

2007 31.10% (53.39%) 28.13% 33.96% 58.25%

2014 29.36% (50.15%) 29.04% 29.70% 58.54%

2015 30.24% (51.56%) 30.36% 30.12% 58.65%

2016 31.37% (53.40%) 32.64% 30.07% 58.75%

2020 36.53% (61.77%) 38.00% 34.98% 59.14%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網站。

「超高齡社會」環境下之

「青年勞動力發展」

表2 15~24 歲青年和社會整體的就業人數

年別 15~24歲青年的就業人數

社會整體的就業人數 合計(占社會整體就業人數的比率) 男性 女性

1995 1,256 千人 (13.89%) 580千人 677千人 9,045千人

2007 870千人 (8.45%) 383千人 487千人 10,294千人

2014 774 千人 (6.99%) 384千人 390千人 11,079千人

2015 796千人 (7.11%) 402千人 393千人 11,198千人

2016 814千人 (7.22%) 430千人 384千人 11,267千人

2020 850千人 (7.39%) 456千人 394千人 11,504千人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網站。

表3 15~24 歲青年和社會整體的失業率

年別 15~24歲青年的失業率

社會整體的失業率 合計(占社會整體失業率的比率) 男性 女性

1995 5.28% (294.97%) 5.38% 5.20% 1.79%

2007 10.65% (272.38%) 11.41% 10.04% 3.91%

2014 12.63% (318.94%) 13.04% 12.23% 3.96%

2015 12.05% (318.78%) 12.42% 11.66% 3.78%

2016 12.12% (309.18%) 11.75% 12.54% 3.92%

2020 11.61% (301.56%) 11.21% 12.07% 3.85%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網站。

差距增多),2015 年起則反轉為女性少於男性

(2015 年是 393 千人<402 千人,2020 年是 394 千人<456 千人,2020 年的差距還超過 2015 年 的差距)(參表 2)。

三、青年失業率一直都很嚴重

1995 年至 2020 年間,15~24 歲青年的失 業率遠高於社會整體的失業率,前者是後者占 比的 2.72 倍(2007 年)到 3.19 倍(2014 年),

2020年是 3.02 倍。且 15~24 歲青年失業率明 顯趨增,1995 年是 5.28%,2014 年為高點的

12.63%,2020 年略降至 11.61%;值得注意 的是,為何 2015 年以後,有趨降之勢?

兩 性 青 年 之 間 的 失 業 率,1995 年 至 2015年 間 是 女 性 低 於 男 性 (1995 年 是 5.20%<5.38%,2015 年是 11.66%<12.42%,

而 2007 年的差距還較 1995 年的差距為多),

2016年 起 則 反 轉 為 女 性 青 年 高 於 男 性 青 年(2016 年 是 12.54%>11.75%,2020 年 是 12.07%>11.21%)(參表 3)。

本期專題

綜上,1995 年至 2014 年間青年失業率趨 增,而青年勞參率趨降;2015 年至 2020 年間 青年失業率趨降,而青年勞參率趨增。兩性青 年勞參率的高低在 2015 年反轉為女性低於男 性,兩性青年之間就業人數的差距在 2015 年 起反轉為女性少於男性。而兩性青年之間的失 業率自 2016 年起反轉為女性高於男性,顯示 部分青年可能屬於怯志勞動者(因失業率增加 而降低勞參率),以及大專院校校內學生兼任 助理開始被認定為僱傭關係的時間點(2015 年 6月 17 日)可能扮演重要角色―這可能混雜著 市場工資水準的吸引、時間配置(對工資和休 閒)的偏好、非典型工作樣態增多,最終反應 為學生勞動者增加從「不勞參」變成「勞參」,

而其中男性較女性的反應更為強烈。

再者,政府的調查或媒體報導都曾經提 到,部分青年的勞參意願和擇業偏好會受到家 長態度、自身的價值觀、同儕或社會觀感等的 影響,從而影響到其勞動力發展;部分青年有 學用落差的處境,離校後的職業訓練不一定來 得及補足該差距,終身學習的手段也會面臨資 訊過多不知道如何精準抉擇的矛盾;從事平臺 經濟的工作者(如Uber司機、美食平臺外送 員、直播主等)係以青年為多數,但他們的勞 動權益保障往往不足夠;部分青年為了職涯發 展或較高的工資,選擇到海外就業;部分青年 雖然承受長工時的環境,卻可能對工作的滿意 度較高(乍看似乎不合理,真正原因是,該些 青年會因為高收入而提高工作滿意度、卻忽略 過勞的威脅);部分青年可能因為人力資本的

市場價值或學歷低,而從事非典型工作,也因 此面對低薪、甚至工作貧窮的挑戰;而部分青 年失業時可能因為不符合請領失業給付的資格 或申請失業救助措施的資格,以致形成長期失 業導致退出勞動市場。

換言之,青年勞動力發展所面臨挑戰之影 響因素包括:第一,總體環境,包括景氣好壞、

產業結構特徵、職務別對人力的需求、職場環 境(如工資、工時、員工福利、雇主態度和行 為、其他)、就業樣態(受僱或非受僱、專職或 兼職、遠距工作與否)等。第二,勞動力本身 及其家庭的價值觀,包括對勞動條件的偏好內 容、擇業偏好、在地或移動就業、國內或海外 就業等。第三,教育的效用,包括學士以上者 的職業選擇偏好(特別是會不會排斥基層藍領 工作)、高等教育是不是符合市場工作技能的 需求、青年是不是足以自行終身學習(來掌握 產業發展的脈動、釐清自己的職涯方向等)。

第四,政府/雇主/青年自己迄今採取的補救 手段及其效果,包括就業促進政策(含中高齡 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的實施會不會不利或也 有利青年勞動力的發展)、青年職訓協助、青 年就服協助、社會保險扮演的角色、社會福利 的功能等。

依此,政府的青年勞動力發展政策應該 參考青年勞動力發展面臨的挑戰之差異性質,

而差別因應之;也應該根據這些挑戰之影響因 素,而採取適當的差異對策。

「超高齡社會」環境下之

「青年勞動力發展」

貳、青年勞動力發展的挑

在文檔中 編者序 (頁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