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第五章 外籍生對中文姓名的文化認同

此章預計採取深度訪談的方式,於外籍生填寫完問卷後徵求自願者進行訪談,

並根據事先設計好的訪談題目進行訪問,以得知外籍生對於命名方式的偏好以及 對於自身中文姓名抱持何種心理態度及文化認同。另外,由於日本及韓國在歷史、

政治及文化上都曾受中國的影響,並長年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且於過去或現在 都曾使用過漢字作為書面用語,因此其命名方式也與漢字的組成有極大關聯,故 日籍、韓籍學生的訪談內容將於第四節另外討論。

第一節 外籍生中文姓名的命名過程與由來

本節欲探討的重點的有二:一為在命名的過程中,外籍生是否曾參與討論與 決定;二為外籍生中文姓名的命名方式。

一、 外籍生參與命名過程的狀況

根據實際訪談外籍生的結果,八位學生(不包含日、韓籍學生)皆未參與討論 中文姓名的命名過程,主要原因是學生受限於中文程度尚在初學階段,故並不了 解 自 己 的 中 文 名 字 是 否 合 乎 華 人 取 名 習 慣 , 例 如 : 佟 麗 娜(Catalina Torres Hernández)(S10)。其中,宜真(Dita Siti Nurhayati Anastasia Diliani)(S5)的名字並沒 有中文姓氏,只有兩個字組成的單名;韓思譚(Stanislav Khalipov)(S2)原本的中文 姓名為「哈斯塔」,該名是外交部辦事處的人員所取,因此即使他並不喜歡當初 的名字,也無法提出改名的要求。從該現象可得知,大部分的華語教師在為零起 點的學生取名時,都不會特別與學生進行討論,缺少雙向的溝通。本文認為,此 狀況容易導致學生只知其姓名為何,卻不知其由來,在對自己的中文姓名一知半 解的情況下,學生較難產生文化認同感。

S5:當時老師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只給我兩個字當作名字,那時候中 文程度也不好,所以也不覺得兩個字很奇怪,反而覺得兩個字 很好記。

(S5 訪談稿 2012.6.4) S10:當時還不知道名字的好聽或不好聽,只覺得自己有一個中文

名字了,所以很高興。

(S10 訪談稿 2012.5.11) S2:當初辦事處給我這個名字,我就覺得很不好聽,後來知道可以

改名,就決定要改。

(S2 訪談稿 2012.5.14)

二、 外籍生中文姓名的命名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根據訪談八位外籍生的結果,其中文姓名的命名方式共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分別是「中文名字跟姓氏都是從原名音譯而成」、「中文名字跟姓氏都是從原姓音 譯而成」、「中文名字是從原名意譯而成」以及「自行取名」。從訪談結果可得知,

從原姓、名音譯的命名方式仍占較多數,不僅易於聯想,也利於發音。此項結果 與前文的統計結果也相一致。除此之外,中文程度較高的學生,也會嘗試自行取 名,甚至會參考中國姓名學的理論。本文認為,中國姓名學理論雖然是傳統民俗 文化較具專業性的領域,但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若能融入高級班的文化 課程教材當中,便能幫助外籍生對自己的中文姓名有更透徹的了解。

(一)中文名字跟姓氏都是從原姓名音譯而成

此為最普遍的命名方式,本研究中的八位訪談對象裡有三位學生(S123、S2、

S10)的中文名字皆採用此種方式命名。其中古狄安(Daniel Guzman Briman)(S1) 為俄羅斯學生,其母語姓名共包含兩個名字以及兩個姓氏,中文名字是取自第一 個名字及第二個姓氏;韓思譚(Stanislav Khalipov)(S2)同為俄羅斯學生,其中文名 字皆來自母語姓名的發音,在字義上則是兼顧學生的個性與氣質;佟麗娜 (Catalina Torres Hernández)(S10)為哥倫比亞學生,其中文姓氏來自母語姓名的中 間姓,中文名字則是取自原名中的最後兩個音節。

S1:我有兩個名字跟兩個姓。在俄羅斯如果要考試,我就寫第一個 名字跟第二個姓,第二個名字不太重要。只有在正式檔案才 會全部寫出來。

24:為什麼會有兩個姓? 是一個是媽媽的、一個是爸爸的嗎?

S1:兩個姓都是爸爸的姓。第二個名字是我媽媽給我的。平常時候 我都用第一個名字。

(S1 訪談稿 2012.5.7) S2:老師當時說想取一個符合我個性的名字,他覺得我很有想法,

口才也不錯,所以就幫我取名叫思譚。「韓」是取自我原本姓 氏的發音。當時我跟老師說,我想要有一個台灣人也會有的 姓,我本來叫「哈斯塔」,是駐莫斯科的台灣代表處幫我取的,

我覺得不好聽,所以我才請老師幫我改名。

(S2 訪談稿 2012.5.14) S10:我的中文名字是從我自己原本的名字發音來的,我的姓氏「佟」

也是從我的中間姓來的。我比較喜歡「冬」,比較不喜歡「佟」。 老師當初幫我取這個姓,也是覺得「佟」比較特別,他說 “Cata”

23 此指第一位受訪外籍生。根據表一,十位學生於本文的代號為 S1~S10,以下皆使用此 代稱。

24 以下皆用「研」來代稱研究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如果翻譯成中文,會比較像男生的名字,類似像「卡達」或

「卡塔」,而且那種名字很像外國人,也沒有意義。後來老師 說「麗娜」比較像女生的名字,我就接受了。後來朋友叫我 麗娜,我才覺得不是那麼喜歡,不過也習慣了。

(S10 訪談稿 2012.5.10) (二)中文名字跟姓氏都是從原姓音譯而成

俄羅斯學生嘉爾馬耶夫(Zhargal Garmaev)(S3)的中文名字共有五個字,是直 接從母語姓名的姓氏音譯過來的。在實際的訪談過程中,S3 表示自己曾經改過 名,改過的新名字較貼近華人取名習慣,但因為自己已習慣原本的名字,故目前 還是採用舊名。

S3:我的名字應該是直接從原本的姓音譯過來的,因為我自己本身 的中文不是很好,所以也不分不太出來怎樣是比較中國味的名 字,也不會特別要求一定要取一個很像中國人的名字。

(S3 訪談稿 2012.5.11) (三)中文名字是從原名意譯而成

印尼學生宜真(Dita Siti Nurhayati Anastasia Diliani)(S5)的中文名字只有「名」, 沒有一個完整的中文姓氏,其中文名字是採用意譯的方式而成。S5 在訪談過程 中曾表示若是可以改名,會希望能擁有一個中文姓氏。

S5:我當初跟我的老師說,我原本的名字意思是“the light of the life”,

所以老師就幫我取這個名字,因為「真」是真實的意思。

(S5 訪談稿 2012.6.4) (四)自行取名

在十位訪談學生當中,共有兩位的中文名字是自己取的,其中法國學生袁志 偉(Fiorenzo Johannsson)(S9)的中文姓氏是從原姓音譯,名字則是從電影中擷取靈 感 , 並 觀 察 一 般 台 灣 人 取 名 偏 好 之 後 自 己 取 的 ; 德 國 學 生 蕭 萱 茵(Deike Lautenschläger)(S4)的取名方法則是結合中國姓名學及聯覺理論中的視聽聯覺25,

經過排列組合之後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中文名字。

25 聯覺(Synesthesia),是指一種感覺伴隨著另一種或多種感覺而生的情況,例如:聽覺 伴隨著景象而生,另一種聯覺是將字、形狀、數字或人名等事物和感官如味道、顏色或 口味等連在一起。聯覺的英文來自於兩個希臘字,其分別代表著「聯合」及「知覺」,

因此字義上聯覺代表著「結合的知覺」。在一種常見的聯覺類型「視聽聯覺」中,字母 或數字彷彿具有內在的色彩。例如,A 通常是紅色;O 一般是白色或黑色;S 則傾向於 表現為黃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S9:我的名字是自己取的,因為我的法文姓氏的發音念起來跟中文 氏很像,所以我就直接找發音最接近的字當我的中文姓氏。

另外,因為我很喜歡看中國、香港電影,發現很多演員的名 字都是「志」開頭的,香港也有曾志偉、梁朝偉,我也覺得

「偉」的字型很好看,就用了「志偉」兩個字當名字。當時 也有想取袁志仁、袁永康,因為感覺台灣很多人用。

(S9 訪談稿 2012.6.28) S4:我自己上網查,把各種不同的字組合再一起,再看哪個名字的

組合筆畫是比較好的,最後就選擇了這個名字。當初會選擇

「茵」這個字,也是因為“Synesthesia”,因為「茵」(yin)在

“Synesthesia”裡所代表的顏色是橘色,橘色剛好是我最喜歡的 顏色,所以就選了這個字。我當初也有考慮其他名字,但是 因為那些名字組合起來筆畫不太好,我就沒有用。

(S4 訪談稿 2012.5.8)

第二節 外籍生對於命名方式的偏好

根據研究者訪談八位華語教師的結果,可得知教師為外籍生命名的方式大致 上皆遵循音譯及漢化此兩大原則,前者雖以音譯為主,但仍力求盡量配合漢字的 形狀(形)、聲韻(音)、邏輯(義)三大要素;後者則是以配合華人命名習慣為 主。因此,本節為了探究外籍生對於中文名字命名方式的偏好,本研究先訪問學 生對於漢字所包含的三大要素(即字形、字音、字義)之重視程度,接著訪問學生 相較於直接從母語姓名音譯的中文姓名,對於較貼近華人命名習慣的中文姓名接 受度是否更高,以及是否希望自己的中文名字必須與母語姓名具有發音或意義上 的關聯。以下分別從中文名字所具有的形、音、義三要素此三部分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