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籍生中文姓名之分析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之外籍生為研究對象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外籍生中文姓名之分析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之外籍生為研究對象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宋韻珊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外籍生中文姓名之分析研究──. 以國立政治大學之外籍生為研究對象. ‧ sit. y. Nat. Foreign Students' Chinese Names-An Example of. n. al. er. io. Foreign Students a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鄒宜軒.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v.

(2) 致謝 回首當年,我懷著無限憧憬與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政大華語所的大門,這三 年多來在政大所經歷過的美好光景彷彿還在昨日;如今,我已完成碩士論文的撰 寫,並即將邁入下一個嶄新的人生歷程。此時的情緒是如此百感交集,除了蘊含 對學生身分的眷戀、對老師同學的不捨,更多的是終於通過碩班生涯的種種考驗, 達到自己所期待的高度與成就。 然而,成功絕非偶然。首先,我必須誠摯的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宋韻珊老師。 您對我的悉心教導與無微不至的關懷鼓勵,無疑是我在學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使我找到正確的研究方向與題材,而老師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更是我應效法 的典範。謝謝您總是包容我的缺點,並給予我信心與機會,使我能盡情發揮潛能。 感謝我的口試委員─竺家寧老師與周美慧老師。竺老師幽默風趣且充滿個人 魅力的教學風采一直是我所心馳神往的,感謝您如此細心閱讀我的論文,您所給 予的寶貴意見有如醍醐灌頂般,使我發現自己的研究仍有許多可待深入探討之處。 謝謝周美慧老師溫柔卻字字珠璣的評論,不僅緩解了我的焦慮不安,也讓我突破 了自己的盲點。謝謝兩位老師對我的論文讚譽有加,苦盡甘來的心情難以用筆墨 形容。 謝謝筱毓、吟屏、昭蓮,你們是我在政大最可貴的回憶之一,畢業之後,特 別懷念我們一起修課、埋頭趕論文的時光,感謝你們對我的關心與支持,你們不 僅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師。謝謝儀真,在我最無助貧乏的時刻替我打氣,每 當我快被巨大的壓力吞噬時,你總是適時的拉我一把,陪伴我突破重重難關,並 時常給予我及時的協助與指導。 謝謝我情同家人的好友麗卿、婕妤、佩欣、慶婷、姍澧、竺萱、雅晴、本亭, 距離高中以及大學畢業幾年已不敢細數,但我們的情誼卻依然堅定,雖然我們都 已各自擁有不同的人生規劃,但是久久一次的相聚,卻都讓我重拾信念,產生動 力繼續向前。 謝謝所有熱情參與訪談調查的資深華語老師與可愛的外籍學生們,因為有你 們的協助,我才能順利完成我的研究。 最後,要感謝生育我、栽培我的父母親以及大姐、二姐。謝謝你們無私的奉 獻與包容,在我面臨最黑暗低潮的時刻,給予我鼓勵與支持,聆聽我所有的喜怒 哀樂,並總是以我為傲。雖然我不擅於撒嬌,也不喜把情愛的字眼掛在嘴邊,但 此時我想要對你們說:爸、媽、姐,我愛你們! 學術研究這條路上雖然充滿荊棘,摸索的過程難免受傷,甚至萌生放棄的念 頭;但是當我完成碩論的撰寫後,所有的努力也化成人間最甜美的果實。真心感 謝我的家人、老師以及因篇幅限制而沒有列於此文中的朋友們,謝謝你們成就了 我的榮耀。 鄒宜軒 謹誌 102 年于政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3) 中文摘要 由於全球「華語熱」的風潮,「華語」逐漸躍升為世界前三大強勢語言,因 此近年來許多外籍生多選擇至中國大陸或臺灣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專業中文培訓。 然而,外籍生在正式接觸漢字及中華文化之前,首先必須面臨的課題便是中文名 字的命名。由於「姓名」承載了各國語言中特定的文化內涵與社會風尚,因此不 同國籍的外籍生在面臨中文姓名的命名時,必定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衝擊 (Culture shock)。 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及訪談調查法,樣本 資料的蒐集與訪談對象的來源是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的外籍生。本文主要探討的 核心問題有三:第一,分析外籍生的中文姓名在形、音、義的語言結構與文化特 徵;第二,了解外籍生對中文姓名的偏好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程度;第三,釐清 華語教師為外籍生命名的過程、所依據之原則以及與學生溝通協調的情形。另外, 本文也將一併探討中英姓名文化的歷史源流,並比較其背後所隱含的民族心理與 社會價值觀,以作為研究核心問題的基礎架構。 研究結果顯示:外籍生的中文姓名在語言結構上的特徵為筆畫偏少、從原名 音譯為主、多選用具有正面意義的用字;在文化特徵上,其中文姓名具有明顯的 性別特徵,且選字的自由度較高。此外,外籍生對於中文姓名的字形及字義較為 重視,且多偏好漢化程度較高的中文名字。在華語教師的命名原則方面,則是以 符合華人命名習慣、中文名字能配合學生母語姓名的發音、讀音和諧、易寫好記 為主。 探究外籍生中文命名的課題,對於華語課堂教學本身及中華文化的弘揚都有 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不僅能強化外籍生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更能營造良好的 教學氛圍,對於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有莫大的裨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外籍學生、華語教師、中文姓名、命名原則、文化認同. ii.

(4) Abstract Chinese has gradually emerged as the world's top three significant languages because of the hot trend of Chinese learning around the world. Therefore, man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been visiting Taiwan or China, where provide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train their Chinese abilities. Hence, naming becomes the first issue which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y confront before they formally explor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s. Chinese name is a complicated language symbol which represents one’s uniqueness and contains specific culture connotations and customs, s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possibly lead “culture shock” to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uring the naming process.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content research method(N=1666)and interview survey method(N=18), the data sources was mainly gather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 NCCU. The main issues of this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o analyz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culture conno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s,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s of the students’ Chinese names. 2.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personal preferences and the intensity for their cultural inclination. 3. To realize the proces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naming issues which the Chinese teachers adopt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will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and compare the ethnic psychology and social norms behind these different cultures to establish a basic structure for the main issues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aspect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efer the Chinese nam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strokes, transliterated from the original names and including positive meanings. Furthermore, on the cultural aspects, it showed obvious gender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er extensive selectivity of characters of the Chinese names. In addition,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haracters and the meanings of the Chinese names and showed more preferences to the names which are corresponded with the naming conven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s for the Chinese teachers, their main naming strategies are: Sticking to the Chinese naming convention, transliterating from the original names, easy pronouncing, writing and memorizing.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is research represents essential values for upgrading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 for the Chinese teachers and enhances the cultural inclin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also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ir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proper Chinese name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keyword:International student, Chinese teacher, Chinese name, Naming principle, Cultural identity.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 第二節 研究步驟 .......................................................................................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5 第五節 前賢研究成果概述 ....................................................................... 6 第二章 中英姓氏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 14 第一節 中國姓氏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 14 一、中國姓氏的產生 ..................................................................... 14 二、中國姓氏的來源與分類 ......................................................... 15 三、中國姓氏的演變與發展 ......................................................... 18 第二節 英語姓氏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 19 一、英語姓氏的產生 ..................................................................... 19 二、英語姓氏的來源與分類 ......................................................... 21 三、英語姓氏的演變與發展 ......................................................... 2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三節 中英姓氏的文化內涵比較 ......................................................... 24 一、重姓輕名與重名輕姓 ............................................................. 24 二、宗族色彩與宗教色彩 ............................................................. 24 三、家庭本位與個人本位 ............................................................. 25.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三章 中英命名原則與價值取向對比 ........................................................... 26 第一節 中國名字的起源 ......................................................................... 26 第二節 中國傳統命名原則 ..................................................................... 26 一、五行命名 ................................................................................. 27 二、世序命名 ................................................................................. 27 三、時地命名 ................................................................................. 27 四、記事命名 ................................................................................. 27 五、壓勝命名 ................................................................................. 27 六、形態命名 ................................................................................. 28 七、假借命名 ................................................................................. 28 八、矚望命名 ................................................................................. 28 九、典故命名 ................................................................................. 28 第三節 英語民族的名字起源 ................................................................. 29 第四節 英語民族的命名原則 ................................................................. 29 一、以宗教命名 ............................................................................. 30 二、以植物花草命名 ..................................................................... 30 三、以地理環境命名 ..................................................................... 30. Ch. engchi. v. i n U. v.

(7) 四、以時間、季節命名 ................................................................. 30 五、以金屬器物命名 ..................................................................... 30 六、以歷史名人命名 ..................................................................... 30 七、以親族名命名 ......................................................................... 31 八、以神話傳說人物命名 ............................................................. 31 九、以家族期待命名 ..................................................................... 31 第五節 中英命名原則的民族心理與價值觀對比 ................................. 31 一、儒家思想與神學思想 ............................................................. 31 二、世代特色與約定俗成 ............................................................. 32 三、傳統禮俗與開放自主 ............................................................. 33 第四章 外籍生的中文姓名分析 ....................................................................... 34 第一節 外籍生中文姓名的結構與命名方式 ......................................... 34 一、以原姓氏為中文姓氏,以原名為中文名 ............................. 34 二、以原名為中文姓、名 ............................................................. 34 三、以原名姓氏為中文姓、名 ..................................................... 34 四、以原姓氏為中文姓氏,名自取 ............................................. 34 五、以原名為中文名,姓自取 ..................................................... 35 六、中文姓名皆自取 ..................................................................... 35.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二節 外籍生中文姓氏的常用字統計分析 ......................................... 35 一、統計結果 ................................................................................. 36 二、研究分析 ................................................................................. 36 第三節 外籍生中文首名與次名的用字統計分析 ................................. 39 一、統計結果 ................................................................................. 40 二、研究分析 ................................................................................. 4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第五章 外籍生對中文姓名的文化認同 ........................................................... 50 第一節 外籍生中文姓名的命名過程與由來 ......................................... 50 一、外籍生參與命名過程的狀況 ................................................. 50 二、外籍生中文姓名的命名方式 ................................................. 50 第二節 外籍生對於命名方式的偏好 ..................................................... 53 一、較重視中文名字的字形 ......................................................... 53 二、較重視中文名字的字音 ......................................................... 54 三、較重視中文名字的字義 ......................................................... 54 第三節 外籍生對於漢化及音譯命名的接受程度 ................................. 54 一、較偏好漢化的命名方式 ......................................................... 55 二、無特別偏好或較少使用中文姓名 ......................................... 55 第四節 外籍生對於自身中文姓名的認同程度 ..................................... 56 一、認同程度較高 ......................................................................... 56 二、認同程度較低 ......................................................................... 57. engchi. vi.

(8) 第五節 韓國人的姓名 ............................................................................. 58 一、朝鮮民族的姓氏起源 ............................................................. 58 二、朝鮮民族的姓名組成及命名方式 ......................................... 58 三、韓籍學生的漢字姓名 ............................................................. 59 第六節 日本人的姓名 ............................................................................. 61 一、日本民族的姓氏起源與意涵 ................................................. 61 二、日本民族的姓名組成及意涵 ................................................. 63 三、日籍學生的漢字姓名 ............................................................. 65 第六章 華語教師為外籍生命名的原則 ........................................................... 68 第一節 華語教師取名的主要依據與原則 ............................................. 68 一、根據學生母語姓名的發音找出相對應的漢字 ..................... 68 二、依照學生的意願取名 ............................................................. 70 三、教師認為取得好的名字所應具備的條件 ............................. 71 四、教師認為取得不好的名字所具備的特性 ............................. 72. 政 治 大 第二節 華語教師與外籍生討論中文姓名的過程 ................................. 73 立 一、教師與外籍生討論命名結果的過程 ..................................... 74. ‧ 國. 學. 二、華語老師面對文化意識衝突的處理方式 ............................. 75. ‧. 第七章 結論 ....................................................................................................... 78 第一節 探究外籍生中文命名的價值與意義......................................... 78 一、強化外籍生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 78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 78 三、提高外籍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 79 四、弘揚中華文化的深層底蘊 ..................................................... 79 第二節 未來待開展的方向與議題 ......................................................... 7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參考書目 ............................................................................................................. 81 附錄一. engchi.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vii.

(9) 表目錄 表一:學生資料表 ................................................................................................... 3 表二:華語教師資料表 .......................................................................................... 3 表三:外籍生的姓氏常用字(出現次數與百分比) ............................................ 35 表四:外籍生中文姓氏的漢語拼音與原姓名首字音節的語音關係 ............. 36 表五:男性首名、次名的常用字(出現次數與百分比) .................................... 39 表六:女性首名、次名的常用字統計(出現次數與百分比)............................ 40 表七:男性外籍生首、次名常用字的漢語拼音與原姓名音節的語音關係…42 表八:女性外籍生首、次名常用字的漢語拼音與原姓名音節的語音關係…42 表九:男性外籍生中文姓名的釋義與相關典故出處 ...................................... 43 表十:女性外籍生中文姓名的釋義與相關典故出處 ...................................... 45. 立. 治 政 圖目錄 大. 圖一:論文研究步驟與流程 ................................................................................... 5.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歷年來關於中英姓名習俗與文化傳統的研究,可謂為數甚豐,然而「外籍人 士的中文命名」則是屬於較新穎的研究領域,過去也較少研究者觸及該類的主題。 因此,本文欲以中英姓名文化與命名原則為基礎,探討政治大學外籍生的中文姓 名在語言結構與文化內涵上的特色與認同感,以及華語教師的命名規範及主要偏 向。本章將分別說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步驟,最後,再簡 介至目前為止與本文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及研究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近年來,來台學習華語的外籍生人數呈現直線攀升的趨勢,而外籍生來台體 驗與歐美等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除了必須適應臺灣食、衣、住、行的 在地模式之外,往往必須面對許多更深層且可能與自身文化背景相抵觸的議題。 其中,由於中英姓名在結構及文化內涵上的差異,「中文姓名的命名」可能為外 籍生來台所面臨到的第一個文化衝擊,例如中文姓名的結構及審美偏向等。 華人社會與歐美國家具有完全不同的命名系統及文化觀念,中國人的傳統觀 念認為:「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中國人自古 重名, 「名字」象徵了專屬於個人的獨特標誌,形塑了他人對於自己的第一印象, 也承載了上一代對自己的期望,而中國傳統「姓名學」的理論內容更是包羅萬象, 成為許多人為下一代命名的可靠依據。至於歐美國家,尤其是篤信基督教的文化 圈,多半是直接採用聖徒、英雄或偉人的名字來命名,許多英文名字往往能跨越 語言界線,傳承至世世代代。而歐美國家也發展出一套以研究人名為主的學說, 稱為「人名學」(Anthroponymy) ,然而,其主要內容已與中國姓名學相去甚遠; 前者以「詞源學」(Etymology)為主要工具,探究人名的分類、來源歷史、型態 改變、地理分佈、文化意涵等,後者則是以姓名筆畫及生辰八字為判斷個人運勢 的理論基礎(《人名的世界地圖》2002:5)。 姓名與特定民族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社會價值觀有著緊密的 關係,外籍人士來台學習中文時,更可藉由取一個意義深遠的中文名字幫助自己 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同時,也可藉此研究了解外籍生對其中文姓名的認知程度及 文化認同感,無論是對於跨文化交際或是中華文化的弘揚皆有重要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 研究目的 本文希望以中英的姓名源流、命名方式與文化觀念的對比為基礎,先釐清兩 者在命名原則上的根本差異,並以民國 97 年至 101 年於國立政治大學就讀,且 目前尚在學的外籍生為研究樣本,將外籍生的中文姓名進行統計、歸類與分析, 再藉由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政大華語教師的命名原則和偏好以及與學生溝通與 1.

(11) 協調的過程,進而探究外籍生對於自身中文姓名的理解與認同程度。最後,期望 能藉由中文姓名的命名導入中華文化的知識與特色,讓學生在認識自己與他人的 中文姓名的同時,提升外籍生對華語的學習動機與認同感。 總括而言,本文的研究目的包含以下幾點: 一、探究中英姓名文化的差異及其背後所投射的民族心理與社會價值觀。 二、分析外籍生中文姓名在形、音、義的結構與文化特徵。 三、了解外籍生對中文姓名的個人偏好及文化認同程度。 四、釐清華語教師為外籍生命名的過程、所依據之原則以及與學生溝通協調的情 形。.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論文擬以內容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來進行。茲進一步說 明各研究方法如下:. 一、內容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描述性研究,是利用目前現有的檔案資料或資訊傳播資料 來進行分析,可作為質的分析,以用來詮釋資料的潛在內容(林生傳《教育研究 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2003:425)。 本文的學生資料取樣來源為民國 97 年至 101 年在國立政治大學就讀且目前 仍在學的外籍學生1,共包含申請入學之外籍生共 859 人及華語文教學中心外籍 生共 807 人,合計共 1666 人。學生國籍囊括歐洲、美洲、亞洲、非洲、澳洲及 大洋洲各地區的國家。華語教師的資料取樣來源為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 並邀請 8 位具有豐富命名經驗的華語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訪談。 內容分析法為本文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本文欲以現有的外籍生名單為基礎, 先初步分析外籍生中文姓名的結構排列及文化特徵,後續再以訪談調查的方式, 了解外籍生對於中文姓名的喜好偏向及文化認同程度。.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質性研究的資料收集方法之一,在自然情境下,透過雙向溝通 的互動過程,收集有關口語及非口語的訊息,以便對研究的現象或行動有全面的 了解。同時,訪談法重視被研究對象對事件的看法、感知及意見,研究者與被研 究者是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夥伴關係(《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2003:138、157)。 由於本文的最終目的在於釐清研究對象的心理認知態度與價值取向,故採用 深度訪談法,並結合內容調查法,以期能夠達到具有效度與信度的研究成果。訪 談類型則採取半結構性的訪談2,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 1. 資料來源包含民國 97 年至 99 年透過申請入學至政治大學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就讀之外籍 生錄取榜單,以及民國 100 年至 101 年於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學習中文的外籍生。 2 半結構性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介於結構性訪談與無結構性訪談的兩極端之間,訪問 者通常會預先設計調查表,但並不提供受訪者可供選擇的答案,而是採用自由回答的方式。此 2.

(12) 過程的指引,並依照實際狀況對訪談的問題及順序進行調整。本論文的訪談擬設 計如下: 1. 訪談對象:由於本校基於保護外籍生個人隱私的立場而不便透露其個人資訊, 因此筆者較難取得外籍生的連絡方式。基於此點,本文擬以便利抽樣的方式, 先編寫簡單的訪談問卷至學生班級發放,並於學生填寫完畢後徵求 10 位自願 者進行訪談。另外,並以寄送邀訪信的方式,從任教於本校華語文教學中心 的 28 位華語教師中徵求自願接受訪談的教師共計約 8 位。 表一:訪談學生資料表 訪談代號. Deike Lautenschlaeger 宜真 Dita Siti Nurhayati Anastasia Diliani 周榮家. io. Rangga Aditya 金昭蓮. 德國. 華語中心 碩士班. 印尼. 1-3 個月. 印尼. 零起點. al. v i n C 김소연 h e n i U 7 年以上 g c h韓國. n. S7. 2年. 大學部 華語中心. 碩士班. y. Zhargal Garmaev 蕭萱茵. 就學狀況 大學部. 治 政 俄羅斯 大 3 年以上 Stanislav Khalipov 立 嘉爾馬耶夫 俄羅斯 1年. Nat. S6. 2 年半. ‧. S5. 的時間. 學. S4. 俄羅斯. 已學習中文. sit. S3. Daniel Guzman Briman 韓思譚. 國籍. er. S2. 古狄安. ‧ 國. S1. 訪談對象. 碩士班. 碩士班. (Kim So Yeon) 栗原佑美 S8. S9 S10. くりはらゆみ (Kurihara Yumi) 袁志偉 Fiorenzo Johannsson 佟麗娜. Catalina Torres Hernández 表二:訪談華語教師資料表 訪談代號. 教學專長. 日本. 5 年以上. 博士班. 法國. 4年. 華語中心. 哥倫比亞. 2年. 碩士班. 教學資歷. 外,訪問者呈現問題時,也不需完全按照調查表發問,可根據受訪者的經驗背景進行修訂與補 充。 3.

(13) T1. 各級華語聽說讀寫. 20 年以上. T2. 各級華語聽說讀寫. 10 年以上. T3. 中國古典文學欣賞/文言文教學. 約5年. T4. 零起點華語教學/唐詩賞析. 10 年以上. T5. 商用華語/基礎、進階正音. 20 年以上. T6. 零起點華語教學/ 母語為西班牙文人士之華語教學. 約 10 年. T7. 各級華語教學/中國神話、民間故事. 約 10 年. 初、中級華語教學 約3年 T8 2. 訪談設計:訪談問題擬根據文獻及檔案資料的分析結果,探討外籍生與華語 教師在中文命名上的心理認知態度,訪談問題兼具結構性問題及開放性問題, 並預先設計訪談大綱3。 3. 訪談方式:採取一對一自願制進行晤談。在經過訪談者的同意之下,訪談過 程中皆以錄音方式全程記錄訪談內容。 4. 資料分析:對於結構性問題所得資料進行次數統計與百分比計算,對於開放 性問題則歸納成若干核心範疇後,再統計次數與計算百分比。.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 Ch. engchi. 訪談問卷大綱見附錄二、三。 4. i n U. v.

(14) 第二節 節 研究 究步驟 一、構思研 研究主題. 二、文 文獻探討. (一)尋找研 研究動機. (一)確定 定研究範圍. (二)確立研 研究目的. (二)蒐集 集文獻資料. (三)尋找研 研究方法. (三)擬定 定論文大綱. (四)確定研 研究主題. (四)分析 析文獻資料. 三、樣本資 資料分析. 四、設 設計訪談. 政 治 大 (二)樣本統 統計分析 立 (三)解釋研 研究結果. (一)進 進行訪談. (一)樣本資 資料歸納. (二)資 資料分析 1.統整訪 訪談資料. ‧. ‧ 國. 學. 2.分析解 解釋訪談結 結果. y. Nat. 五、研究 究結果. sit. (一)驗證研 研究假說. n. al. er. io. (二)確立研 研究結論 (三)提出研 研究建議. Ch. engchi. i n U. v. 圖一:論 論文研究步驟 驟與流程. 第 第四節. 研究限 限制. 本文的研 研究對象為在 在台學習華 華語的外籍生 生,由於考量 量時間及樣 樣本取得不易 易等 因素 素,故筆者僅 僅以國立政 政治大學的外 外籍生為研 研究範圍,屬 屬於單一個 個案研究,故 故研 究結 結果可能無 無法推論至臺 臺灣其他地 地區的外籍生 生。另外,本 本研究雖在 在本校華語中 中心 及諸 諸位華語老 老師的協助下 下,得以完成 成資料的蒐 蒐集,但由於 於筆者在進 進行問卷調查 查及 訪談 談過程中,必 必須以不干 干擾研究對象 象的私人時 時間及維護個 個人隱私為 為原則,故僅 僅能 以便 便利抽樣而 而非隨機抽樣 樣的方式進 進行,在無法 法達到機率性 性抽樣的狀 狀況下,研究 究結 果容 容易發生取 取樣誤差的問 問題以及代 代表性不足的 的風險。. 5.

(15) 第五節. 前賢研究成果概述. 由於「外籍人士的中文命名」屬於較新穎的研究領域,過去較少研究者觸及 該類的主題,故文獻的累積非常有限。有鑑於此,筆者欲擴大文獻回顧的範圍, 並針對問題的焦點為主要軸心,將與本論文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文獻一併探 討。. 一、中國的姓氏源流與命名原則 (一)專書 關於中國漢民族的姓氏源流與發展,汪澤樹於其著作《姓氏、名號、別稱─ 中國人物命名習俗》(1993)一書中有較具系統性的概述,汪氏將中國漢民族的姓 氏習俗依照年代排列,從舊石器時代中期、史前時代、夏殷、周代、春秋至漢初、 東漢至唐代到現代的姓氏,分別考察其源流、結構特徵及時代意義,並引用古典 文獻如《左傳》 、 《禮記》 、 《國語》 、 《尚書》為相關佐證,增加論述的可信度。較 為可惜的是,該書的研究焦點較著眼於中國古代姓氏的演變及發展,對於現代姓 氏介紹略顯不夠詳盡,然而就中國傳統姓氏文化而言,此書仍具重要參考價值。 籍秀琴的《中國姓氏源流史》(1998)一書則是針對姓氏的定義、演變、文化 內涵、外在形式、古代姓氏制度的演變、相關姓氏學研究等面向都有較全面的論 述,其論證多能旁徵博引,且作者對於所舉姓氏都詳細追本溯源,並列出古代名 人的例子,且標註音讀(包括以漢語拼音、注音字母標出今音;以《廣韻》標出 古音)。除了詳列中國各個朝代的姓氏發展與特色外,作者更將現代中華姓氏的 使用現況獨立成為一章,深入探討現代中國姓氏在外在結構上的特點與演變趨勢, 可謂貫通古今,對於中國姓氏學的研究有莫大的助益。 雁俠的《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1996)一書將研究重點聚焦於中國的先秦 時代、五帝時期、商代及周代的姓氏制度,作者認為先秦姓氏制度是中國姓氏制 度的產生和早期發展階段,對於研究中國姓氏學具有重要意義。該書大量引證了 甲骨文及金文的文字資料,並結合諸多古籍研究,對古代姓氏的意涵及來源一一 進行考察,試圖揭示姓、氏的本質以及中國姓氏制度的起源、早期發展、演變及 歷史作用等。雁氏與籍氏在中國姓氏源流的探究上都具有系統性的論證,然而略 顯不足的是兩者都較無論及姓氏制度背後所隱含的文化、社會心理面向。 關於古代命名原則,吉常宏於其著作《中國人的名字別號》(1994)中也有概 略性的分類,即:同義相協、反義相應、連類相及、因性指實、辨物統類、景仰 前賢、記實志盛、概括經義、使典用事、崇奉宗教、採擷警策、離析名字等共十 二類。作者蒐羅爬梳,旁徵博引,透過大量的文獻資料,縱橫交錯地介紹中國人 的名字、別號、綽號和筆名等寓意與由來,其中「名字的時代特徵」 、 「如何稱名 稱字」和「名字的應用價值」諸章節,尤富實用性。另外,徐建順、辛憲主編之 《命名─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1999)對於中國的命名原則則有較全面性的解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16) 與舉例,該書作者先列出命名通則的常用出處,例如:化用成語、典故、紀念、 名相學、五行八卦命名法等等,再大量列舉相關的美名。作者舉出的美名雖然皆 為中國大陸較常見的名字,但其命名的通則仍然具有普遍性,與汪、吉二氏所撰 不同之處在於此書從語言學、文字學的角度分析了名字在語言、語意及用字上的 規律,並將命名提高至社會語言學的範疇,探討了姓名在性別上的差異。 金良年的《姓名與社會生活》(1989)則是將中國姓名與家族、政治生活、宗 教迷信、社會交往、社會風氣與意識、文娛生活六大面向互相連結,並逐一闡述 中國姓名在各面向的特殊制度、民間習俗、文化心理等。在政治生活方面,作者 論述了古代賜姓制度、避諱制度、取名禁忌的來源;在宗教迷信方面,作者介紹 了姓名與占卜算命的關係;在社會交往方面,作者提及姓名的稱呼習俗以及古人 取字、號的淵源;在社會風氣與意識方面,作者評論了姓名現象背後的傳統價值 取向;在文娛生活方面,作者廣為蒐羅民間與姓名相關的習俗、娛樂與傳說。綜 合以上,可發現該書將姓名與社會文化緊密結合,彌補了雁氏與籍氏該方面文獻 的不足。. 立. (二)期刊論文. 政 治 大. ‧ 國. 學. ‧. 關於中國姓氏源流方面的文獻,大多是通過對於古代史料的考察及旁徵博引, 以釐清古代社會的真實歷史面貌。暴希明的〈從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 華姓氏的由來〉(2008:245-249)便是通過甲骨文中「姓」「氏」二字的構形,探 究姓氏在中國古代的起源及涵義,即「姓」從女部,代表的是人類在上古社會時 是從母姓而非父姓,實行的體制是母系社會而非父系社會。至於「氏」字,於甲 骨文及金文中皆象水之支流,學者認為該字為支字的初文,故「氏」也有分支之 意,意為姓的分支。暴氏從古文字的構形出發,引用了許慎《說文解字》、班固 《白虎通》等相關文獻以為佐證,鉅細靡遺的闡述了中華民族姓氏的脈絡及演進 發展,具有可靠的理據性。 周遠程、夏群芳的《漢族姓氏演變源流述略》(2005:75-80)主要是透過《說 文解字》 、 《史記》 、 《左傳》等古籍文獻的資料,深入探討中國姓氏的演變發展, 並詳加闡述姓與氏的定義及產生原因,亦即「姓」原本是家族的符號,在同一姓 族的人不斷繁衍之下,逐漸分化出一些支派,這些分支就是氏。作者將原始氏族 的姓的來源分為圖騰感生說、地名轉化說及吹律定姓說,而氏的來源則多達十二 類,在歸納分類上是諸多文獻當中最為詳盡的,因此本文於「中國姓氏的歷史起 源與發展」一章中多數皆採取周氏及夏氏的說法。除此之外,作者對於姓氏從「相 互有別」到「合而為一」的過程及其所隱含的文化因素也有相當精闢的解釋,是 研究姓氏演變發展的重要文獻之一。 姓名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即使隨著歷史的更迭發展至現代,上一代在為下一 代命名時依然遵循著華人文化固有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在中國大陸的命名文化方 面,楊衛東、戴衛平認為漢民族自古以建立功勳為榮,故男子名多用勇、武、勝、 功、志、遠、高、英、雄、文、武、殿、臣、劍、雷、猛、昂、奮、彪、龍等;.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17) 漢民族自古崇尚純潔、堅毅、公正、光明等品格和情操,故男子名多用堅、白、 亮、山、川、清、松、岩、梅、翔、素、彥等;漢民族自古嚮往吉祥、福壽、安 康、興旺發達等理想,因此人的命名取字也多用吉、祥、慶、太、平、賀、昌、 景、旺、發、春、健、康等;漢民族長期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響,崇尚倫理道德 觀念,所以人們命名取字多用仁、義、禮、智、信、忠、孝、良、恭、儉、讓、 慈、善、謙、廉、奉、慕、守等。 至於女子名,則是固受中國傳統觀念對女子的期望,多呈現溫柔嬌媚、賢淑 端莊、秀外慧中等美德之用字,大多以花草(花、芳、梅、萍、蘭、蓉、桂、莉)、 香味(芳、芬、香)、寶物(珍、珠、瓊、玉、玲)、色彩(紅、麗、豔、碧)、 道德(淑、惠、慧)等等女性味十足的用字來命名,表現女性的美麗、陰柔和嬌 媚(楊衛東、戴衛平〈中國人姓名文化特色〉,2008:187-188)。 然而,臺灣與中國大陸因為在歷史、地理、文化、民族性上仍有本質上的差 異,故兩者在命名方式的用字遣詞上仍有諸多不同。較可惜的是,針對臺灣地區 探討命名方式的研究仍然為數稀少,唯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李廣均教授 對該類主題有較深入的研究。李氏擅長以文化人類學、文化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名 字與命名的當代意義,其相關著作以兩性命名議題為主的包括〈男人的名字和女 人的名字-以「國家考試金榜題名錄」中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四年考試及格人員 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02:220-258)及〈志明和春嬌:為何兩 「性」的名字總是有「別」?〉(《台灣社會學》2006:44-53)兩篇文章,前者以 十年內國家考試及格人員的次名為樣本,分析了男女兩性命名在字庫、意象、集 中程度上的不同,後者則嘗試解釋為何華人社會(以台灣地區為例)的「同名」 現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性別區分,以及此一現象所代表的文化與社會意義。李 廣均認為兩性名字在公私領域參與程度的不同,隱含了對男性角色的推崇和對女 性角色的貶抑,因此,常見名字中男女有別的意象,也複製了現實生活中的性別 角色和公私領域之間的性別分工,強化了男尊女卑的意識形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三)學位論文. Ch. engchi. i n U. v. 大陸學者李娜的碩士論文〈漢人取名的語言學研究〉(2007:1-43)以漢人取 名的歷史變遷為基礎,對人名進行形式和內容的考察,包括單名、雙名、生僻字 等面向,並結合現代社會取名的現況,從中探討人名存在的問題,亦即重名現象 的氾濫、生僻用字的解決及人名的規範等面向。另外,作者也試圖從語言文字學 的觀點,從語音、語意、文字三大方面討論如何取一個音美、義佳、形和諧的好 名字。其論點雖是以中國大陸的命名規範為標準,在用字習慣上可能與臺灣地區 的命名方式稍有不同,但是運用於外籍人士取中文名字的課題上,同樣具有珍貴 的參考價值。. 二、英語國家的姓氏源流、命名原則與人名漢譯問題 8.

(18) (一)專書 關於以英語國家為主的人名學研究專書,在國內並不多見,根據學者專家所 言,由二十一世紀研究會4主編的《人名的世界地圖》(2002)極可能是目前國內第 一本以歐美主流人名為基礎,並涵蓋世界其他各文化人名的書籍。此書以深入淺 出的方式介紹了希伯來、伊斯蘭、東亞、南亞等文化中具代表性的名字,結合宗 教、神話、寓言等歷史傳說,詳述其演變過程及象徵意義,並兼論了世界各國的 命名傳統,彰顯出各種文化思維的異同,呈現了人類文化變遷的縮影。 由淮魯主編之《英語姓名的命名與知識》(1996)廣泛收錄了常見英語姓名共 2925條,其中男子教名739條、女子教名755條、暱稱531條、姓氏695條、姓名中 的俚語和比喻205條,說明了最常見英語姓名的一般知識。另外,作者也概略性 介紹了英語姓名的源流、常見英語姓氏的寓意及英語姓名中的俚語和比喻等等。 此書屬於工具書性質,對於英語姓名的語源及語意查詢具有相當大的實用功能。 張聯芳主編的《外國人的姓名》(1987)一書則是較概論性質的介紹共41個國 家的人名起源、演變和構成方式,並羅列多種通俗易懂的實例,並一併探討了國 內外關於姓名學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對象、範圍方法以及社會意義。由於各篇 專文皆出自不同的作者,故每篇文章的體例各有不同,對於姓名的觀念及其背後 的文化因素也有相異的見解。此書全面性的統整了世界各國人名的特色與文化, 內容涵蓋範圍甚廣,與淮魯的《英語姓名的命名與知識》同樣較屬於工具書的性 質。.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二)期刊論文. n. al. er. io. 代小兵的〈英語民族的姓名習俗與文化傳統〉(2006)一文,對於英語姓名的 結構及文化淵源具有較概觀的論述,作者透過大量英語姓名的實例,輔以詞彙及 辭源的分析,形象化的揭示英語姓名所隱含的社會、歷史、文化風尚。整體而言, 該篇文章較偏重於英語姓名之語言結構及文化傳統的描述,但並未觸及更深層的 社會價值觀念,關於此點,張榮健的〈英語名字和命名方式的理據:性別、種族 和文化分析〉(2002:22-23)中有較深入的探討。張氏認為命名本身是一種權力的 展現,帶有積極或消極的聯想力量,若名字是屬於命名者的財產,那麼命名權便 帶有命名者替被命名者下定義的權利。張氏更從社會語言學與語音學的角度,逐 一分析男女名字在語音上的差異,例如音節長度、重音位置,並解釋其中所反映 出的社會位階及價值觀之不同。除此之外,張氏也以美國人名字的種族差異研究 為導向5,探討黑人姓名中杜撰成分的演變過程,例如語音模式的改變、前後綴. Ch. engchi. i n U. v. 4. 日本文藝春秋社所成立的國際文化研究會,成員包括九位史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宗教學、 生活文化史學等領域的研究者。. 5. Pharr(1993)對紐約Riverhead中學40- 90年代的名字模式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男性與女. 性黑人學生有杜撰及自由創造姓名的傾向,其百分比隨著年代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作者認為,黑 人杜撰姓名百分比的上升反映了一種背離傳統白人姓名的傾向,特別是在女性中,同時也反映了 9.

(19) 的增加、重音的使用等現象,皆象徵著種族自我意識的表彰。 關於英語姓名的源流,李世榮的〈英語姓名的文化闡釋〉(2002:34-37)針對 英語姓氏的歷史淵於與演變、英語姓名的排列順序及組合關係及英語姓名中的文 化內涵都有系統性的探討,並提出英語姓名反映了宗教意識、時尚流行及身分涵 義與社會背景、血緣關係與美好期望等文化面向,並引證了美國社會安全局所公 布的調查結果,證實了美國約有半數的名字是來自2000個最常用且流行的人名, 剩下半數則是使用近100萬個罕見人名,以表明其移民身分。李氏從社會語言學 的角度分析英語姓名的語言與文化現象,並援引了多項國外姓名學的理論與研究 結果,具有較高的實證性。 張志勇、戴衛平〈論英語民族的文化涵義〉(2004:32-34)一文則是從倫理道 德、生活環境、職業地位、歷史淵源、宗教教義、民族統合六大面向對英語姓名 所隱含的文化內容進行歸納式的敘述,對於理解英語姓名的整體文化結構有較大 助益,然而該文的角度較偏向文化現象本身所呈現的特色,對於文化內容背後的 民族心理因素的論點略顯不足。 至於外國人名的漢譯問題,于靜敏、張麗梅於〈試論英漢姓名的文化內涵及 其翻譯方法〉(2011)除了探討英漢姓名中的文化觀念外,也兼論了英漢姓名對譯 的原則方法,強調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必須力求遵循「名從主人原則」及「約定 俗成原則」 ,才能在保留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及思想觀念下,翻譯出準確得體的 語言。作者從實用性的角度,表明中西姓名文化與英漢姓名對譯有密不可分的關 係,且對於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另外,周延的〈人名文化與歐美人名的漢譯〉(2003:43-45)也提出了許多 漢譯歐美人名時該注意的規範,例如:須正確音譯歐美人名中所出現的介詞、正 確處理以詞組出現的家姓以及男女姓名的區別性。值得注意的是,與外國人名翻 譯相關的文獻,其探討的對象都是一般的普通人名或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人名,前 者的研究重點在於如何將人名翻譯規範化,達到「放諸四海皆準」的目的;後者 的研究重點則是如何準確呈現人物性格。此研究目的雖與本論文不同,但其呈現 的核心問題卻是相同的,亦即,如何在「名從主人」及「約定俗成」兩者間取得 適當的平衡點。華語教師進行命名工作時,除了必須兼顧學生本名的音譯之外, 也應考慮該名在語音、語意、詞彙結構及文化內涵上的適切性與獨特性。. Ch. engchi. i n U. v. (三)學位論文 周穎的〈論中英人名翻譯〉 (2003)在對中英人名系統的比較基礎上,分析 了姓名做為語言符號和文化符號的特性,並將其置於日常交際、文學作品、修辭 作用中進行深入分析,並針對不同情況應採取的翻譯手段進行了探討。論文中提 及 翻 譯 姓 名 時 會 面 臨 的 三 種 相 對 概 念 : 直 譯 (Transliteration) 與 意 譯 (Free Translation) 、 隱 性 (Implicit) 或 顯 性 (Explicit) 、 歸 化 (Domestication) 或 異 化 (Foreignization)。周氏並針對這三種翻譯概念進行比較分析,並強調應將彼此之 背離南方傳統杜撰姓名的傾向。 10.

(20) 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充分落實體現,不可只單獨偏重任何一項,而是應該將語言形 式及文化因素互相結合。. 三、中英姓名文化比較 (一)專書 在論及中英姓名文化的比較之前,必須先對中西方的文化及民族性格先有所 了解,黃天麟的著作《東方與西方》(1995)從東西方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社會 風尚、民族性格、語言差異、自然環境等面向為出發點,具體而微的闡述東方文 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該書作者以大量的生活實例與文化習俗為佐證,以深 入淺出的論述探討了東西方文化之差異及形成其差異的根源,可作為釐清中英姓 名差異的內在因素。 有鑑於英語姓名與英語民族的歷史背景也有莫大的關聯性,本文也參考了陳 烱彰的《英國史》(1988),以期對於英國的歷史能有概括性的先備知識。作者以 宏觀的歷史眼光探討了英國從上古時期、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諾曼征服到玫瑰戰 爭時期、都鐸王朝與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時期迄當代英國,除了歷史的演 變本身,作者也一併關注了各時期的社會現象、經濟生活與學術教育等面向,幫 助本文釐清了英國中古時期的歷史面貌,並提供了豐富的史實資料。.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二)期刊論文. n. al. er. io. sit. y. Nat. 張會勤的〈漢英姓名相同相似對比及構成特徵研究〉(2000:78-80)一文,以 英漢姓名的語言結構為基礎,分別從五個面向探討了兩者的相同點與相異點,即 兩者皆有三大姓(最常見的姓氏)與複姓、稱呼方式的異同、取名思維方式的異 同、姓名中對於性別的區別性、利用姓氏指代一般人。此篇文章以較淺顯的方式 介紹了英漢姓名在結構組成上的根本差異,並結合了相關文獻為佐證,揭示了東 方與西方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特徵。孟兆芬的 〈中英人名跨文化對比研究〉 (2003: 51-52)則是通過對中英人名的文化心態及命名方式的對比研究,揭示了中西姓名 文化的不同,前者主要是從英漢姓名的姓名排列方式及結構組成,分析中國及英 美國家在民族心裡及性別意識的差異;後者則是從英漢的命名方式歸類出兩者的 個性與共性,與張氏較偏重於「英漢姓氏對比」的觀點相比,孟氏則是較針對「英 漢命名方式」的異同。兩者對於瞭解兩個不同民族的歷史發展及文化傳統都具有 莫大參考價值。 張氏和孟氏將研究重點聚焦於英漢姓名結構所反映出的文化特點,而許紅花 則是從英漢姓名的形式和意義取向中,探討其所隱含的社會心理差異。許氏認為, 英漢姓名排列順序的差異,體現的是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前者以名為重,體現 的是鮮明的個人主義意識;後者以姓為貴,體現的則是群體與宗族至上的共性原 則。另一方面,英漢姓名在意義上的差異,則是反映了兩個民族對宗族的重視程 度、開放程度、宗教信仰以及競爭意識等面向的不同(許紅花〈英、漢姓名的社. Ch. engchi. 11. i n U. v.

(21) 會心理差異〉,2002:90-93)。 與張氏、孟氏及許氏的研究焦點稍有不同,王秉欽(1994)則是以中俄的人名 文化為對比,先從姓名的產生先後、排列順序、姓氏起源綜論中西的人名文化, 再從命名原則及命名方式兩個面向集中描寫中西命名習俗的根本差異,王氏完整 兼顧了中西姓名文化在歷史學、詞源學、民俗學上的豐富文獻資料,然較缺少中 西姓名文化在民族心理學及社會語言學方面的深層比較探討,是較為美中不足之 處。. (三)學位論文 在中英姓氏對比研究方面,常雁的《漢英姓氏的歷史文化差異》(2007)有 頗為面面俱到的探討。作者以姓氏的概念內涵為基礎,對比分析了英漢姓氏在歷 史起源、結構組成及文化內涵上的根本差異,並從社會變革、宗教信仰、民俗心 理、政治經濟等多種面向,逐一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藉此以了解中英文化的共 性與個性。該篇論文跳脫了純語言學的範疇,從姓氏的語言結構引伸至深層的文 化表徵,並透過大量的史實及姓名實例予以印證文中的論述,對於研究姓氏學頗 具參考價值。 張紅梅於《英漢傳統命名方式對比研究》(2006)一文中,利用統計數據跟問 卷調查,研究美國二十世紀中的四個年代層級(1925-1935 年、1955-1965 年、 1975-1985 年、1995-2000 年),探究每個年代的前十名姓名中源於宗教因素的比 例,用以說明傳統文化習俗及價值觀對命名方式的影響。在中國方面,則是利用 100 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釐清命名中「世代名字」所佔的比例,並可得 知宗族及血緣關係對於中國人命名的重要性。該篇論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 中西命名方式在結構、起源、分類、原則上的差異,並緊密結合了時代背景及社 會價值觀因素的考量,對於人名學研究具有極佳參考價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四、 外籍生的中文命名原則 e. ngchi. i n U. v. 關於外籍生的中文姓名研究,白朝霞的〈姓名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2006: 61-64)一文以作者實際幫外籍生命名的經驗為例,詳細界定了選擇中文姓氏及名 字的原則,並從姓名的語音、字形及語義三大語言結構,分別論述命名時應注意 的問題,並強調「取一個適當合宜的中文姓名」對於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具有極 大的重要性。由於作者具有實際的華語教學與命名經驗,因此於文中能提出多項 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命名問題,其論點也頗具個人見解,不流於過度泛化或人云亦 云。 劉德昊〈外國人取中文名的語言現象研究〉(2007:66-68)一文則是特別強調 了「取名」與「譯名」的根本差異。作者認為前者是外籍人士主動為自己選取中 文姓名,是文化認同感的展現;後者則是直接將外國人名漢譯成中文,是被動的 語言翻譯過程。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外籍人士取名時大致依循兩種傾向:一為 存異,即取名人欲保守母國文化的心態;二為求同,即取名人力求將姓名漢化, 12.

(22) 兩者在文化認同感的體現上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整體而言,與白氏相比,作者 對於外籍人士取名的文化心態有較透闢的見解,然而在研究內容上則較偏重於漢 英民族在姓名結構及文化的對比,對於外國人中文姓名的語言特色、命名原則、 文化因素則較無論及。 以上各類的專書、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提供了本論文在撰寫時的重要相關 參考資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3) 第二章 中英姓氏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姓氏」與「名字」是兩個不同的層級與概念,因此本章將著重探討中西姓 氏的來源與發展,以及由此所顯現的民族特點與風俗文化。. 第一節 中國姓氏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一、 中國姓氏的產生 中國人的姓產生於距今五、六千年前「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 族社會,姓的產生是歷史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必然結果。根據《辭海》中對「姓」 的定義,「姓」乃為「標誌家族系統的符號」,即「姓族名」,其產生時代約可追 溯至母系社會初期。 姓的產生原因一般認為有兩種觀點,本文參考了金良年《姓名與社會生活》 (1989:3)一書中的說法,金氏認為其一,隨著氏族群體的擴大,不同群體的人 們接觸時,需要有一個用以區分身分不同的標誌,於是,各個群體的交流與接觸 便成為「姓」出現的原因之一。其二,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的需要,導 致了氏族社會的產生,而「姓」也隨之出現。 《白虎通義》謂: 「人所以有姓者何? 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親,死相愛,同 姓不得相取者,皆為重人倫也。」由此可知,「姓」產生最根本且重要的原因為 確保後代健康的繁衍。 氏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後的產物。根據籍秀琴(1998)對於中國姓氏源流的研 究,「氏」的產生來源,主要來自於氏族的分化。由於種族的不斷繁衍形成的人 口增殖以及血緣婚配的需要,或氏族內部的分裂衝突等等,皆為導致氏族逐漸分 化的原因。新分化出的支系一方面為了保有自己原本的氏族名稱,一方面又要產 生一個可用以區別身分的新符號,故產生了「氏」。肖先明〈漢英姓氏文化內涵 與歷史淵源的相似性比較〉(2011:180)則認為:氏是姓的分支,起源於男系社 會。母系社會瓦解後,姓氏的決定便為跟隨父系,由於生產力發展,人口增殖, 分遷各地,同一姓族的後代子孫逐漸分化為一些支派,形成了氏。 夏商兩朝,已有少量的氏出現,至周朝,氏的數量達到了最高峰。周朝初年, 朝廷為了控制征服而來的廣大疆土,便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建立諸侯國,以屏 障周朝王室。周王所分封的同姓或異姓封國的國名,後來都成為這些諸侯及其後 代的氏。例如: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商丘,立為宋國,為子姓。而各諸侯國 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並根據所得到之封邑名稱命氏,如楚 國屈氏、春秋齊國田氏等等。 大致上,歷來國內的姓氏學研究者都將上古時期姓與氏的關係解讀為「大宗 與小宗的關係」或是「源與流的關係」。例如納日碧力戈的《姓名》(2000:8-9) 一書中,曾引用徐俊元、張占軍、石玉新三位大陸學者所著《貴姓何來》(1985: 5)一書中的觀點:『姓為氏之本,氏自姓出。譬如姓為根莖、氏則為鬚蔓;姓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4) 樹幹,氏則為枝權。』史遠林的〈探析中國姓氏文化遊離類型及作用〉(2010: 49)則提到: 「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漸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誌,氏的出現是人 類的腳步正逐漸邁向階級社會。」雁俠(1998)則認為:「姓與氏的根本聯繫在於 前者是血緣性組織,後者以血緣組織為核心,成員間有一定的血緣聯繫。二者的 區別在於姓族是純血緣組織,氏則偏重指一族的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籍秀琴 的《中國姓氏源流史》(1998:7-9)認為: 「『姓』是同一個祖宗的子孫共用的、大 家族共有的稱號、標誌;而『氏』則是這個大家族的子孫用以區別不同分支的稱 號、標誌。由此可知, 『姓』產生於前、 『氏』形成於後。一個家族的姓一旦產生, 便不再更改,相當穩定;而氏則可隨著封邑、官職等客觀條件的變化而改變。」 由以上各家說法可得知:就歷史的演變發展而言, 「姓」的出現早於「氏」; 就內涵意義而言, 「姓」是所有家族成員所共有的標誌符號,性質穩定; 「氏」則 象徵家族子孫之下各分支所用以區別個體的符號,性質較不固定;就社會功能而 言, 「姓」象徵著一個家族的血緣命脈,具有薪火相傳的繼承意義, 「氏」則是經 濟利益與政治權力的表徵,具有較強烈的階級意義。. 政 治 大. 立 二、中國姓氏的來源與分類. ‧. ‧ 國. 學. 關於姓氏的來源,歷年來文史學界研究者的看法皆稍有不同,從古代文獻的 研究可看出,先秦時代的古姓幾乎都起源於史前傳說,因此除了少數幾個姓有詳 細且有根據的文獻史料記載外,多數姓的來源只能藉由後人臆測推斷以溯其本源。 本文根據雁俠《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硏究》(1996:50-55)及籍秀琴《中國姓氏源流 史》(1998:7-9)二書的研究,可得知古姓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 sit. y. Nat. io. al. er. (一)中國姓氏的來源. n. 1.圖騰崇拜說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原始部落的原始人以為某種動植物或無生物與他們 的氏族有密切的關係,亦或是養育他們的血緣祖宗,或是保佑他們生存的神明, 因而就立某物為氏族圖騰,加以保護並定期祭祀,稱為圖騰崇拜。例如傳說中的 神農氏炎帝以「牛」為圖騰,犬戎族以「犬」為圖騰,蚩尤族以「蛇」為圖騰等。 其他還有以熊、鹿、狼等圖騰為姓氏的氏族。 因此,姓與圖騰同樣是用以區別不同血統之氏族的標記與稱號,部分的姓來 自於氏族的族號,而有些氏族族號即氏族圖騰,故有部分歷史學家相信,中國的 姓即源自於原始社會的圖騰。雁俠(1998)則認為「姓與圖騰的關係是:古人將與 姓族同名之物奉為神明,即圖騰,並以此來命名所居住之地,圖騰被後人視為出 生原因,並認為人因此被賦與圖騰物的某種稟性。」. Ch. engchi. i n U. v. 2.地名轉化說 最初的姓,許多是由地名轉化而來,或是某一地域因某姓氏族所居而得名。 例如「姜」姓,即因「神農居姜水以為姓」 ;又如「姬」姓,則因「黃帝居姬水 以為姬」。金良年(1989)認為這是由於部落與部落之間為身分不同的群體,每一 15.

(25) 個部落都在一定範圍的某塊土地上移動,部落和部落之間都非常清楚各自土地的 疆界。因此,土地疆界的嚴格劃分便象徵了彼此之間的不可侵犯性與獨立性, 「以 地名為姓」正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與風俗觀念。 3.始祖母的際遇與傳說 中國姓的由來,部分歷史學家認為與該姓所屬之祖先的際遇及傳說有關,例 如東漢王充的《論衡‧詰術篇》記載:「若夏吞薏苡而生,則姓苡氏;商吞燕子 而生,則姓為子氏;周履大人跡,則姬氏」 。中國姓的來源,除了始祖母吞物履 跡等傳說際遇而生子得姓之外,也與始祖母遠古時代生活居住及生子之地有關。 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姓」字注云: 「神農母居姜水,因以為姓;黃帝母居姬 6 水,因以為姓」。 除了以上三點所論及遠古時期的史前傳說所形成的古姓之外,隨著後期氏的 產生、姓氏一分為二到姓氏的合流,姓氏的名稱來源產生了更多說法,東漢應邵 的《風俗通義‧姓氏》將姓氏分成九類,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更將姓氏分 成三十二類,現代大陸歷史學者雁俠(1996)則將姓氏的來源分成兩類;另有文獻 學研究者周遠成於〈漢族姓氏演變源流述略〉(2004:76-77)一文則將中國姓氏的 來源分成十二類;另一大陸學者暴希明的〈從甲骨文「姓」 、 「氏」二字看中華姓 氏的由來〉(2008:247)一文則是去繁補簡,將從古至今關於姓氏之名稱來源的 說法整理為五類。本文結合周氏及暴氏的說法,將姓氏的來源分為以下幾種:.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二)中國姓氏的分類. n. al. er. io. sit. y. Nat. 1.以國名為姓氏 夏、商、周三代,諸侯國遍及各地,各諸侯國的國君其及其子孫便以當初其 祖先受封的國名為氏。例如今日許多常見的姓氏魯、陳、鄭、江、韓、呂、秦等 便是源自於古代的國名,現代姓氏的主要來源以此類占最大多數。. Ch. i n U. v. 2.以官爵為姓氏 上古時期的卿大夫家族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在此制度之下,家族裡代代都 沿襲著同樣的官職,若非特殊情況並不會有所改變。故有部分的姓氏便來自於祖 先的官職名稱。例如太史、太卜、太祝等官職便衍伸出史氏、祝氏、卜氏等姓氏。 另外,有部分王室貴族為了炫耀自己的家世顯赫、血統純正,如王、侯、公、公 孫等都是以其始祖所受封的爵位當作姓氏。. engchi. 3.以邑名為姓氏 邑即采邑,意指卿大夫的封地。在古代采邑是允許世襲的,故部分卿大夫及 其子孫便會以其祖先所受封的邑名為其姓氏。例如屈原的祖先瑕受封於屈邑,因 此瑕本人及其子孫便以「屈」為姓氏,稱作屈瑕、屈原等。 4.以居住地的地名為姓氏 此與「以邑名為氏」性質接近但實則不同,原因是「邑」指的是卿大夫的封 6.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 《說文解字》(圈點段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 司,2002 年),頁 618。 16. 有限公.

(26) 地,而此處指的則是單純的居住地,有些氏族會採用所生活或所居住的自然環境 作為姓氏,例如東門、西門、百里、橋、丘等都是以居住地的地名為姓氏。 5.以祖先的名、字或諡號為姓氏 此類姓氏的來源大多來自古代帝王、名人、名臣的名、字或諡號。上古時期, 對於諸侯子孫的稱謂有十分嚴格的規範。諸侯的兒子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稱為 公孫,統稱為公族,公族以國名為氏,但公孫的子孫則不屬於公族,需要另外命 氏。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周惠王,其庶出子孫即以他的諡號為姓氏,如戰國時期 的哲學家惠施。 6.以次第或排序為姓氏 所謂次第,指的是兄弟的長幼順序,即伯(孟)、仲、叔、季7以及親屬中的輩 分及家族的次序。由於商周的宗法制度是按血緣遠近區分嫡庶親疏,因此兄弟、 親族的次第便顯得相當重要,致使次第成為氏的來源之一,如伯氏、孟氏、叔氏、 季氏等。以排序為氏,則可分成兩類,一為以事物的先後次序為氏,漢代齊國由 於分支較多,為了便於區分,故使用第一、第二到第八等特殊姓氏;二則以時間 的先後順序為姓氏,例如在《史記》 、 《姓苑》 、 《姓考》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 作為天干地支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專有名詞,實為姓氏的起源 之一(李吉、王岳紅《中國姓氏》2006:3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7.以技藝為姓氏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出現具有某種專門技藝的人,並且以此技藝為 謀生工具。例如專門從事陶器生產、屠宰業、工匠或是巫師等。因此也有人會以 自己從事的行業或所具備的技藝作為姓氏,成為別具特色的家族稱號,例如專門 屠殺牛羊者稱為屠氏,專門從事占卜者以卜為姓,工匠的後代以匠為姓等。. sit. y. Nat. n. al. er. io. 8.以特殊事件為姓氏 此類意指根據某種特殊事件取為姓氏,具有紀念意義。此指家族中某人經歷 了某件重大事件後,為了紀念此事,使後代子孫世世代代能銘記不忘,故以此事 件為姓氏。例如周穆王的寵妃盛姬年輕早逝,為了表示哀痛與不捨,特別將其族 改為以「痛」為姓氏。. Ch. engchi. i n U. v. 9.以德性為姓氏 以德性為姓氏可分為兩類:一是吉德,即以優良品德為姓氏。例如晉國趙衰 跟隨公子重耳(即晉文公)在外顛沛流離了十九年,最後終於輔佐他回國登位。趙 衰待人處事溫厚熱誠,如冬日的暖陽一般,其後裔為了紀念他的高貴德行,故以 冬日為姓氏;二為兇德,即以劣行、罪行為姓氏,以示告誡。例如西漢諸侯王英 布,因罪被處以黥刑8,其後代便以黥為姓。 10.來自避諱、避難或避仇的姓氏 所謂避諱,即言談或書寫中遇到君父尊親的名字時要迴避,不可直言或直接 7. 嫡長子為伯、庶出長子為孟、再次為叔,小為季。 黥刑,又稱做墨刑或黥面,是中國上古時代和朝鮮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 字 (奴、婢、盜、賊) 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 但是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 17 8.

(27) 書寫出來。此制度自周代興起,漢代後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發展及儒家禮教的興 盛而日趨嚴謹,因此便出現了因避諱而改的姓氏。例如「康」姓,本出自「匡」 姓,起源於北宋初年,為了避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姓而改為音近的康姓。至於 避難及避仇,則是因為在古代社會中戰亂爭鬥頻繁,使得人與人之間易於結怨, 迫使部份人民不得不遠走他鄉、易姓改名,例如騰姓、求姓、龔姓皆為避難避仇 而改姓。 由以上十種分類,可大致涵蓋漢民族的姓氏來源,並說明其生成狀況。. 三、中國姓氏的演變與發展 中華民族的姓氏發展史淵遠流長,從最初原始人類於野處穴居,無姓氏亦無 名字,演變至現代約有一萬兩千多個姓氏,其中必然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與文 化發展。 關於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籍秀琴(1998)認為中國古代貴者有姓有氏,賤者 無姓氏,其根源在於先秦時代的賜姓命氏制度。最初的文字姓氏,是由氏族首領、 部落酋長、國王、皇帝封賞的,古代稱為「錫命」 。錫,即賞賜;命,即任命。 《尚 書‧禹貢》曾記載: 「錫之土以建國,命之氏以立宗。」意思是皇帝派其親屬子 弟到封賜地去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政權,並為該國命名,因此該國國君及其後代皆 以該國號為姓氏,歷史上稱此命姓制度為「賜姓命氏」。 中國的賜姓命氏制度相傳創始於黃帝,當時其長子玄囂降居9江水,以江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姓;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以若(婼、鄀)為姓。因此歷史學家相信「江」、「若」 兩姓可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封賞姓。黃帝首創的錫命制度,為夏商周等歷代王 朝所沿用,可謂正式完備於夏商兩朝,蓬勃發展且規範化於周朝,漸趨衰落並廢 棄於秦朝。 夏朝的賜姓制度,目的是對建德立功的貴族封賞,《史記‧五帝本紀》曾記 載大禹治水之史實,大禹平治了水患,使天下太平,於是褒獎了當時與其治水有 功的人,封其土地,賜其姓氏。由此可推知,有功受賜的貴族必須先有封國、封 邑且具有爵級,才能具有被賜姓的資格。可見「姓」是貴族身分的標誌,一旦失 去了貴族身分及封地封爵,便「亡其姓氏」 , 「姓」也隨之喪失。殷商時代的姓氏 制度承襲於夏朝,貴族有姓,姓下分氏。然殷商時代較之於夏朝,國家機構與政 治制度更趨於完善,已出現了嫡子繼承王位、庶子不得繼承的嫡庶制,且存在與 周代相似的宗法制度。 至周朝,賜姓命氏制度逐漸完備且規範化,不僅嚴格區分「賜姓」與「命氏」 的制度與方法,且只有受封國土的諸侯或有官職、有封邑的卿大夫才能有姓和氏。 原則上, 「因其所由生以賜姓」為周代賜姓的方式,即周天子立有德之人為諸侯, 是據其所出生的情況而賜其姓10。而周朝的命氏制度,則是「胙之土而命之氏」,. 9 10. Ch. engchi. i n U. v. 降居,封賞之意。 依杜預注、孔穎達疏及《通志‧氏族略序》,舜出生於媯汭河,其後人胡公滿有德,故周天子 賜其姓為「媯」,此為因其祖先賜其姓。 18.

(28) 即有封國的諸侯才有姓,才能受之氏。如姬姓的魯國、晉國、鄭國等國國君,分 別以其國名魯、晉、鄭為氏。 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跟諸侯國衰微,大夫互相兼併,宗法制度逐漸面臨崩壞, 大批貴族跟奴隸主被貶為平民,從此「百姓」不再指貴族,而成為民眾的通稱了。 而姓氏的變革,也反應了貴族階層的沒落、平民地位的崛起。從此,姓氏的功用 只為了表明血緣親族,人人皆有資格擁有,不再是貴族的專利。 總而言之,夏、商、周三代之時, 「姓」 「氏」是分而為二的,三代之後、秦 漢以來, 「姓」 「氏」才合而為一,兩者通稱混用,不再有那麼嚴格的區分。大致 上,「姓氏有別」的現象延續到戰國時期,便逐漸隨著宗法制度的崩壞及貴族體 系的瓦解而出現了改變,「氏」不再是貴族的專屬稱號,平民也開始命氏,自此 「氏」便漸漸失去了「明貴賤」的功能,家家戶戶都擁有自己的姓氏,且代代相 傳,綿延不絕;再加上同姓不婚、同姓相親的觀念遭到破壞,「姓」原本用來標 示遙遠血緣關係的功用已不再被世人認同,姓與氏的合流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趨 勢。 至隋唐時代開始實行科舉制度,人們不再依靠世襲家族的地位來確立自己的 社會地位,而是藉由讀書進學來延續家族的權利。從此「姓氏」便不再與權勢與 權貴畫上等號,而是成為真正標誌血緣的象徵。在此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由於氏 的大量繁衍,其數量遠超過了姓,因此自從姓氏合流之後,至今漢民族所使用的 姓氏中,約有九成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發展衍伸而來的(劉青〈姓氏中的文化現 象解讀〉2009:71)。 至現代的中國社會,從前用以維護封建秩序的姓氏制度已失去了作用,不再 具有區別尊卑貴賤的指標性;同時也從家族血緣關係與文化傳承的象徵,逐漸轉 變為單純的個人符號。姓氏的社會意義持續不斷的翻新,其發展變化也充分體現 出中國社會的發展演變與歷史軌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C 第二節 英語姓氏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hengchi U. v. 一、 英語姓氏的產生 英語中的姓氏稱做“surname”, 意同於 “family name”, “last name”。根據牛津 線上字典的解釋,英語的姓氏指的是一個家族所有成員所共同擁有繼承的符號標 記11。英語姓氏產生的原因與背景大致可分成以下幾點:. (一)外族的入侵與統治 就地理環境而言,由於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自古物產豐饒,氣候溫 和,極適人居,故歷史上屢次遭受外族的覬覦與入侵,成就了現今多元融合的璀 璨文化與民族社會,而古英語姓氏的誕生,也與外來民族的入侵與統治有相當密 切的關係。英語民族姓氏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 53 年古羅馬時期,當時 11.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http://oald8.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1) principle of legality - everything must be done according to law (2) separation of powers - disputes as to legality of law (made by legislature) and government acts (by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