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多元文化主義取向

多元文化主義取向的理論相當多元,諸如保守派、折衷派與激進派等,各派 學者所持觀點不一。本節欲先探討不同學者對於多元文化主義分類的看法,並從 中選取最能涵括多元文化主義取向之分類,作為本研究立論依據。

Peter McLaren(1995)在(白色恐怖與反抗性主體:邁向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

(White Terror and Oppositional Agency:Towards a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一文 中將多元文化主義區分成四類:保守論(Conservative)、自由論(Liberal)、左

派自由主義論(Left-liberal)、批判論(Critical);而 Sleeter 與 Grant(2009)在《多 元文化教育的抉擇中:族群、階級與性別的五種取向》(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一書中,結 合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歸納出五種取向:教導特殊需求及文化差異的學生

(Teaching the Exceptional and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人際關係(Human Relation)、單一群體研究(Single-group Studies)、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元文化與社會重建的教育(Education that is Multicultural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ist ); Bennett(2001) 將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分 為 四 大 集 群 : 課 程 改 革

( Curriculum reform )、 公 平 教 育 論 ( Equity pedagogy )、 多 元 文 化 素 養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社會均等(Societal equity),並在此集群之下發展 十二個類型,以更周延的區分多元文化教育與其他教育研究。

綜合上述分類,研究者發現其乃不同取徑之下所形成的類別,但這些類別間 存在著些許重疊的部分,因此,本研究擬採行 J. L. Kincheloe & S. R. Steinberg 於 1997 年出版《變動中的多元文化主義》(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一書中,將 多元文化主義分成五大取向,因本類別大致上已經包含了其它的分類,有助於區 隔多元文化主義的不同意涵,但須注意的是,這些取向分類僅是為了詮釋的目的 所做的區隔,現實生活中往往摻雜了許多類型元素,誠如作者於本書中主張:「多 元文化主義其內涵並非固定不變的,而多元文化主義應結合批判理論,朝向批判 性多元文化主義發展,為紛歧的多元文化主義尋找新出路」。運用此分類有助於 研究者說明現行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編輯群敘寫持有之多元文化主 義取向,及更確切地給予建議,以供未來進行編寫時參考的依據。茲分別介紹該 派別所發展出的多元文化主義論述。

一、保守多元文化主義/單一文化主義

(Conservative multiculturalism/Monoculturelism)

保守多元文化主義或稱為單一文化主義,是多元文化主義光譜中最右端的主 張,此觀點與真正的單一文化觀點的區別,僅在於後者是直接明白的聲稱單一主

張的絕對價值。該派主義的源起基本上是對於美國民權運動和批判多元文化主義 的一種反動,其論點基本上仍是一種主流優勢觀點,但是他們否認自己懷有種族 主義、性別主義、或階級歧視,雖然他們並不會明顯地表示對其他族群的歧視,

但是事實上卻經常譴責非主流族群,認為他們是「問題製造者」,而解決問題之 道就是趨向優勢主流文化(Kincheloe & Steinberg, 1997: 3)。因此,該派雖然是以 家庭價值和卓越為口號,但實際上卻是對邊緣團體的一種壓迫。他們認為許多非 白人和窮人沒有家庭價值,也導致學生的學業失敗,所以他們強調家庭價值和教 育卓越的同時,也變成是一種種族和諧級的符碼,合理化他們對於邊緣團體的壓 迫。嚴格說來,保守派的論點並非是一種多元文化主義,因為論者的立場保守,

且對於所謂的多元文化主義是抱持著敵對的態度,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的種族主義

(racism)、性別歧視(sexism)、或階級偏差(class bias)存在於社會,因此,

這類理論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擁護白人優勢地位的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

或稱為單一文化主義。

持這種觀點者並不承認他們歧視弱勢族群,但他們主張要「追求共識」,一 種普世的共同的文化價值觀。而所謂「共同的文化」,其實是主流優勢者的文化。

於是,宣揚「共識文化」的結果往往會合理化社會現有的不平等。例如,為了保 障自由市場中的資本家的利益,政府可以投入大筆軍費,可以濟助瀕臨破產銀行,

但如要求政府救助原住民、移民或窮人,就可能被視為傷害經濟發展;甚至更常 以經濟效率之名,卻允許資本家傷害非白人和窮人的利益(Kincheloe & Steinberg, 1997: 5)。

該派理論立場普遍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其實就是非白人在挑戰傳統的歐洲文 化與教育,是故,就有所謂的「西方文化經典」對抗多元文化的論戰產生(李歐 梵,1991;鄭培凱,1991)。此外,該派理論強調自由市場經濟與崇尚傳統家庭 價值,並對此衍生出文化剝奪論(Cultural deprivation)(俞智敏、陳光達、王淑 燕譯,1998)。換言之,文化剝奪論者認為:

一位貧困白人/非裔美國人/原住民美國兒童在學校表現相對失敗,都可追溯到其 家庭背景與教養方式,並假設如果要在學校獲得成功,至少必須將某些價值、觀念 與信仰帶到學校環境中,而這些價值、觀念與信仰或可稱之為符合該社會「主流文 化的文化情操」(游美惠,2009:45)

因此,此派論者認為要努力「同化」文化上受剝奪的孩童,使其能融入主流 文化,這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綜合上述,保守派雖然否認自己是種族主義、性 別主義或階級歧視者,但事實上仍採主流文化觀點譴責、壓迫邊緣團體,並將弱 勢族群視為「問題製造者」,而解決問題之道是學習融入主流文化的文化情操。

因此,其用於多元文化教育上的主張乃是對這些學生實施「補償教育」,並透過

「同化」的方式使其得以融入現今主流文化社會中,減少問題的產生。

二、自由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Liberal multiculturalism)

持自由主義觀點者認為,來自不同種族、階級和性別團體的個人,彼此分享 自然的平等和共同的人性,此意味著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並沒有差異存在,

只有「人族」存在,而且智力上的相同讓不同的人可以在資本經濟中公平的競爭。

對此游美惠(2001)指出自由主義的基本特色是強調個人主義與個人的自主、與 自決(self-determination)。這個觀點認為不同族群,皆應享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 平等權,強調人類基本上都具有相同的「理性特質」,所以主張各族群應在「公 領域」中享有「平等」的權利;至於族群差異則歸為「私領域」」。( Kincheloe &

Steinberg, 1997: 10)。舉例來說,國內教科書描述群族差異時,多呈現族群特色,

顯示文化多樣性的樣態,透過欣賞與尊重表示自身多元文化的態度,可是卻避談 差異造成的族群衝突,怕產生族群對立。最後,將其論調對應於種族、階級與性 別等面向亦相同,即個人的表現不會因差異造成不同的結果,所以只要肯努力,

也將有所成就。

然而,正由於自由主義者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性」(sameness),許多時 候常被批判為所謂的「性別盲」(gender blindness)或「膚色盲」(color blindness),

亦即向男性、白人等優勢群體的標準看齊,而主張劣勢者應該要表現得像男性或 白人等優勢群體,但卻忽略了要對既有的評價標準提出挑戰(游美惠,2009)。

誠然自由主義已觀察到群體異質性的存在,主張以相互尊重與容忍的態度來 面對因為不同性別、種族、階級、宗教、地區等因素所造成的差異。但是,卻也 容易產生以下問題:

由於自由主義論者太強調「同」,且著重於追求共同性與統一,反而會促成單一文 化(即主流文化)的發展,以致常會讓劣勢者之文化無法現身(culturally

invisible),其隱含的意義則是將其他異文化的成員同化為以白人男性為中心的群 體,使主流群體之地位反而更形穩固,結果更妨礙了多元文化的發展。(游美惠,

2009:47)

歸納上述,自由派與保守主義者論點相同,仍以「族群同化」做為最高目標,

以致忽略社會結構中權力運作與事件的脈絡化的問題,使得形式上雖採多元文化 觀點,運作上卻是持保守主義做法(Kincheloe & Steinberg, 1997: 13- 14)。換言之,

他們會提供一個所謂「理想中(主流文化)的典範」,並認為所有人都應該以此 典範為目標,使得雖然人們表面上享有平等的權力與共同的機會在社會中公平的 競爭,但卻將個體從所屬的文化背景脈絡中抽離出來,以符應主流社會所視之為 客觀且唯一的標準。

三、多元論的多元文化主義(Pluralist multiculturalism)

多元論者相當重視「差異性」,強調多樣化(Diversity)並容忍差異,因此,

有別於自由主義論者強調之「共同性」,多元論者較能包容弱勢邊緣族群,也不 再強調「共識」的單一價值(Kincheloe & Steinberg, 1997: 15)。但是,二者都共同 有將種族、階級與性別等問題去脈絡化之缺失,即忽略去解釋造成差異的情境脈 絡,因而未能正視造成差異結果的社會權力運作問題(游美惠,2009)。

然而,在論點上二者還是有所差異,多元論較不會主張同化,肯認差異的存

在,所以在教育上,主張要鼓勵學生多元學習,放棄偏見,學習來自各相異族群 階層的知識與價值。這樣的主張其實正是當今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流(或核心)理 論基礎。然而由於忽略了基本的權力脈絡,未能深入探討認同建構、文化再現、

及爭奪資源中的權力脈絡,於是成為去政治化和保守的相對論(Kincheloe &

Steinberg, 1997: 17-8)。游美惠(2009)歸納點出此立論之缺失:

一味強調「差異」,不代表就能挑戰或顛覆主流支配性的權力結構與論述,而且若 只是將差異拜物化(fetishized),擁抱且片面強調奇風異俗的結果,就會產生將 多元文化教育化約為「多樣化教育」(diversity education)的危險,學生只是學 習知道有各式各樣的異文化表象存在,並無助於改變權力運作的現狀,反倒有將弱 勢族群之「異文化」工具化,而進一步欲捍衛既存權力結構之嫌。(游美惠,2009:

49)

透過上述可知,多元論者雖注意到了表面上的差異,卻忽略去解釋造成差異

透過上述可知,多元論者雖注意到了表面上的差異,卻忽略去解釋造成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