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綜合第四章之研究結果與討論的內容,將結論歸納出幾點,其詳細說明 如下:

壹、量化分析結果

一、側重鄉土內容的描述,疏漏語言主題

關於翰林版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在多元文化主題面向呈現的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鄉土比例最高,語言比例最低。探究其原因,隨著本土化鄉土教育 的強調及臺灣主體意識的抬頭,在人與空間主題軸方面,教材呈現以學童生活場 域為內容主題,因此從第三冊至第五冊學習重點多集中於居住地方、家鄉與臺灣 的介紹,這些內容皆與鄉土有關,也說明其在教科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 而,卻也造成多元文化主題在教科書中呈現懸殊比例,尤其是語言主題疏漏的問 題,應積極正視,加強改善。

二、落實多元文化教材仍以知識建構為主,規避權力運作關係

多元文化概念主類目在翰林版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課文內容呈 現上,以「我與他者」主類目比例最高,「人我權力關係」主類目比例最低。造 成此結果的原因,在於教科書中呈現多元文化教材時,多著墨在文化多樣性,即 羅列各族群間文化特色,在讚頌、擁抱及尊重差異之下,讓學生體認多元文化的 意涵。然而僅片面建構多元文化知識,卻忽略從權力的角度出發,如此難以培養 學童對文化的覺知,與提升多元文化素養,此結果也符應劉美慧(2009)提出教 科書對於因差異而產生的差異政治,完全避而不談。

三、描述多元文化內涵,仍停留在讚頌與欣賞差異層面,缺乏社會行動教材 檢視多元文化概念次類目在翰林版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段落內容呈 現情形,以「文化差異與多樣性」概念居冠,反映教科書仍停留在讚頌與欣賞差 異層面勾勒多元文化的樣貌,較少涉及社會行動概念,此結果符應林淑華、陳麗 華(2005)分析指出教科書關於社會行動教材多出現在相關輔助活動,例如:課 本的提問設計、習作、分組討論等,罕見於段落內容中。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目 標,在於覺知、信念與行動,教科書宜扮演輔助的功能,逐步引導學童培養社會 行動的能力,讓師生獲得解放,共同增能,如此才能真正實踐社會正義的精神。

貳、質性分析結果

一、呈現族群融合內容方面,反應「保守論」的多元文化觀點

探究文本中有關族群融合的內容,可窺見保守主義觀點,一種是政策的保守 主義透過史實傳遞;另一種是編輯群的保守主義反應於文本論述。綜合教科書內 容,無論是政府政策的立場,或是編輯群自身的文化觀點,發現其皆聚焦於同化 的角度,試圖從歷史脈絡中形塑族群融合採行同化手段的必要性。誠然教科書在 介紹新移民族群單元時,改以適應一詞替代同化觀點,卻無法掩蓋編輯群偏狹的 漢族中心思維,認為非主流族群是問題製造的來源,因此無論是新移民族群或是 其他弱勢族群,皆應向主流文化學習,才能減少問題的產生,儼然忽視文化共存 的重要性。

二、呈現族群文化特色內容方面,反應「保守論」與「多元論」的多元文化觀點 歸納教科書內容,發現編輯群以介紹性口吻列舉族群間差異性與多樣性的文 化特色,涵蓋範疇包括族群特色、宗教信仰、節慶禮俗、飲食,穿著及生活方式 等。經探究後發現內容反應保守論與多元論兩種觀點。首先,在族群特色與節慶 禮俗方面,文本族群對象主要為平埔族與原住民族,其餘族群用外來的居民概括 統稱,未見任何著墨,對應至節慶習俗相關內容亦是如此,僅以漢人和原住民作 為代表,如此側重之舉反應編輯群單一文化保守論觀點。其次,在宗教信仰音樂 方面,教科書採行廣泛論述,將重心置於知識建構層面,讓學童認識各宗教教義,

戒律與活動方式,以及包羅萬象的音樂類型,內容多能符合多元論強調差異的觀 點。

三、呈現族群人物貢獻的內容方面,反應「保守論」的多元文化觀點

觀察教科書內容,發現關於族群人物貢獻的呈現,文本多以漢人為主,其他 族群人物多呈零星分布,例如原住民族人物典範僅有莫那‧魯道一人。誠然漢人 對於臺灣社會的發展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期各族群先民的開墾、抗爭與文化 傳承等貢獻卻是不容忽視的。教科書刻意擁護漢人貢獻之舉,間接宣示其主流文 化價值,無形流露出編輯群保守論的觀點。

四、呈現族群交流內容方面,表面上反應「多元論」,實則隱含「自由論」的多 元文化觀點

歸納文本內容,發現描述群體間接觸時,教科書嘗試營造多元族群交流的祥 和氛圍,並採行教化性口吻要求學童培養尊重與欣賞的態度,可是卻未進一步揭 示平等尊重之下弱勢族群結構性不平等遭遇,顯示編輯群已正視到族群差異的存 在,卻將其歸為私領域不處理,強調各族群在公開場合公領域中享有平等的權利,

應彼此尊重。當學童未能覺知文化霸權產生的影響,容易造成學童將欣賞、尊重 與包容當成口號宣揚,內心依舊隱存在著霸權宰制的同化觀點及對弱勢族群的歧 視與偏見。綜合而言,編輯群已能朝多元論觀點邁進,卻仍未跨越自由論的藩籬。

五、呈現族群發展內容方面,反應「左派本質論論」多元文化觀點

觀察族群發展相關內容,文本多能適度陳列各時期衝突與壓迫事件,說明強 勢族群壓迫弱勢族群的現象,但對於原因的形成普遍以一句話概括帶過,忽略能 從歷史情境上理解文化的差異並適度轉化於文本中。編輯群僅採取被壓迫者角度 去詮釋事件發展,容易誤植學童認為只有被壓迫者才有資格發言,產生位置政治 現象。是故,編輯群已能積極正視衝突與壓迫,將其適切納入文本,使教科書發 揮以古鑑今的功能,可是卻忽略站在客觀的立場,探討事件的形成因素,顯示在 呈現族群發展內容方面,編輯群落入左派本質論的觀點。

六、呈現族群文化觀內容方面,教科書反應「批判論」多元文化觀點

觀察族群文化觀相關內容時,發現編輯群採取批判論觀點,欲消除長期對弱 勢族群的錯誤認知,例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及「後山」一詞的稱呼 等,希冀從解構傳統刻板印象與族群偏見中,重新建構多元文化知識與素養,減 少族群分裂對立所引發的社會紛亂。可惜僅從回顧歷史中去重新審視族群文化觀,

希冀消除族群間長久存在的刻板印象,並以群體為單位訴求平等的待遇。可惜之 後缺少相關社會行動教材的引導,使學童難以從有限的內容中習得具體可行的措 施,以改善現況。

七、呈現文化傳承內容方面,教科書反應「批判論」多元文化觀點

歸納發現,對於文化的傳承文本枚舉過去至現今族群捍衛自身文化採取的社 會行動措施,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建立學生傳承文化的使命感,讓族群文 化命脈得以綿延不絕發揚光大,顯現出編輯群批判論觀點。可是對於培養孩童覺 知與社會行動方面的描述過於抽象,缺乏具體措施。教科書用一種跳躍性的思考,

從覺知直接進入到社會行動,令人擔憂在學童尚未知曉權力運作的關係下,如何 讓弱勢族群清楚自身的處境,轉化多元文化知能,開展爭取正義及平等的可能。

易言之,編輯群呈現文化傳承內容已能朝批判論觀點邁進,卻缺乏適當的教材引 導學童奠定社會行動能力,使內容停留在宣導的階段,缺乏增能的實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