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乃根據研究結論,嘗試對於未來相關教材編修、教師教學,與後續相關研究 提出若干建議,其詳細說明如後:

壹、教材編修

一、宜適度增加對於論述較薄弱或缺乏的多元文化主題內容

現行教科書在多元文化教材呈現多著重於某些主題,有些主題較少討論,例 如:在性別方面,可斟酌教學時數的限制,酌量納入社會性別的相關內容,使學

生知曉除了明顯的生理性別外,社會性別也會影響其性別認同,進而促成性別刻 板印象及性別不平等現象,藉此引導學生思考性別平權觀念其意義與重要性。另 外,也可以適度增加一些教科書所沒有的內容,例如:在語言方面,可積極納入 臺灣各族群語言使用及分布情形,其中語言流失與保存問題更可作為有關議題討 論。如此,將可協助學生對於多元文化主題內容有更通盤性的瞭解。

二、教科書宜加強多元文化教育精神,選材上各主題面向間宜適切納入相關類目 教科書中有關多元文化教材的編輯,在多元文化概念主類目與次類目的呈現 上,部分類目的相關內容極少,例如:自我意象、社會文化的批判及社會行動等 類目。有感於此,建議未來在編修時,各主題面向宜斟酌呈現相關概念類目。此 外,編輯群可妥善連結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務求內容周延詳盡,讓學生在認識 多元文化內容上能有更全面性的幫助。

三、多元文化概念融入各冊次應考量時空脈絡,統整於整體課程之中

多元文化教材內容在翰林版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出現零碎的情況,雖 然有些冊別的單元主題與多元文化概念相關,然而卻未見其層次性的安排,建議 編輯群可再考量更具系統的鋪陳安排,例如:在欣賞與尊重外來文化之餘,可適 度列舉因偏見、歧視造成的差別待遇與壓迫事件,及如何經由協商化解衝突與誤 會,並培養對潛藏文化的覺知,使學生能循序漸進認識多元文化概念。如此,也 有助於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將課程設計提升至 Banks 的轉化行動模式與 Sleeter 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四、多元文化教材內容的呈現上,可適度整合不同主義觀點立場,讓學生能從多 角度思考,加深對多元文化的認識

現行教科書已能適度呈現多元文化教材內容,值得肯定,但仍有改善空間。

建議編輯群未來在教科書編寫上,除了遵循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規準,也可進一 步視情況需求,結合不同主義觀點立場介紹多元文化,例如:描述族群文化特色,

除了採行多元論的觀點進行說明,也可斟酌納入批判論的觀點,讓學童在理解文 化多樣性,也能進而肯認自我與他者文化,覺知族群間歧異性,降低族群偏見與

歧視。多元文化主義猶如一道光譜,教科書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帶領學童循序 漸進認識不同主義立場觀點,從保守論左端邁向批判論右端,實踐多元文化教育 精神,讓多元文化教育不再僅是強調欣賞擁抱差異,而是讓學童從體認文化差異 中覺知權力結構的運作關係,進而肯認弱勢族群的文化價值,並透過賦權增能及 社會行動,實踐社會正義,成為一股促進社會改革的力量。

貳、教師教學

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宜適時轉化教科書多元文化相關的內容,並加以補充說明 教科書所呈現的多元文化教材內容,除了文本現有的描述外,也應增添相關 議題討論,例如:族群對立、階級衝突及語言流失等問題,切不可因其容易引發 爭議,屬於敏感性議題而消極地忽略避談,因為不是忽略,這些問題就會消失,

問題依舊存在。而教育本來就應該扮演著積極引導的角色,因此,教科書中若能 適切納入相關議題討論,才能經由教師引導而從事反省、思考與批判,培養學童 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之訂定,應與多元文化教育目標結合,以教育出具有多元文化素養 的現代公民

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不僅是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 的重要依據,更是教師教學具體依循之方向。因此,在強調多元文化教育的臺灣 社會,除了教科書既有的教學目標,教師更應適當結合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使 多元文化教育能發揮積極且正面的功效,使學生具備現代公民應有的多元文化態 度與素養。

參、相關研究 一、研究對象

(一) 九年一貫課程中,社會學習領域共有四個階段,本研究是以翰林版國民小學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僅研究第二、三階段,建議後續研究的 範圍可朝國小各版本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或將範圍向下延伸至第一階段,

即國小一、二年級之生活課程;亦或向上擴展至第四階段,即國民中學社會

學習領域教科書兩方面繼續深入探究,藉此瞭解多元文化教材內容在不同版 本間及跨階段間的呈現情況與銜接情形。如此,對於國民中小學社會領域教 科書中多元文化的教材內容有更通盤性的理解。

(二) 本研究分析範圍僅止於課本中的課文及圖片(說明),建議日後可另外對教 師手冊與學生習作等教學輔助教材,及其他輔助活動,例如動動腦、加油站 與問題討論等項目進行研究分析。

(三) 本研究僅針對社學習領域教科書,然而為有效落實多元文化教育精神,亦可 配合相關主題適度融入其他學習領域,因此,建議日後可參酌能力指標說明,

將研究對象擴展至其他領域,例如: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語文等,有助 於全面性瞭解多元文化教材之內容呈現。

(四) 對於多元文化教材之研究,非僅限於教科書文本,教師如何傳遞多元文化相 關的知識,與學生如何解讀教師所授予的內容,其中的轉化歷程都是後續研 究者可多加注意的。

二、研究方法

(一)本研究主要採行內容分析法,以質量並重的方式分析教科書,盼能藉此對 教科書之相關內容呈現有更進一步的瞭解。然而,有關教師、學生對教科 書中多元文化教材內容的看法,本研究沒有相關的蒐集資料,建議日後可 輔以訪談法,實際進入教學的情境之中,探究教師如何詮釋、傳達多元文 化教材內容,及學生學習後對教科書中相關內容又有何種反應,進一步瞭 解教科書實際運用之問題。

(二)檢視教科書內容之研究,除了採用內容分析法,亦可採用三角檢測、訪談 法、問卷調查法、批判論述分析及課程轉化過程等研究方法,以期能減低 研究者主觀認定之缺失,並對教科書之編輯理念、編寫過程、教學成效等 作一實際比對。為有效推動多元文化教育且實踐於實際生活中,兼採各種 研究法,有助於豐富研究結果及意義。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臺灣書店。

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2006)。2010 年 11 月 6 日,取自 http://www.ey.- gov.tw/Upload/RelFile/26/188147/242614405671.pdf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1997)。2010 年 10 月 31 日,取自

http://www.presid-

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5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王希(2000)。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和侷限性。美國研究,2,45-80。

王派仁、陳枝烈、陳美瑩、陳薇如(譯)(2008)。James A. Banks & Cherry A.McGee Banks 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市:心理。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 刊,51(2),67-97。

王雅玄、余佳儒(2007)。社會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以南一版國小五年級下 學期教材內容之政治意識形態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5(4),39-50。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麗雲(譯)(2002)。M. W. Apple 著。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

江雪齡(1999)。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

但昭偉、蘇永明(主編)(2000)。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俊憲、吳錦惠、宋明娟(2007)。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的現況與問題:從一位 國小社會領域編輯者的經驗談起。載於中國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 191-214)。 台北市:五南。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 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市:心理。

李瑞娥(2001)。國小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14,563-602。

李歐梵(1991)。美國右派圍剿「多元文化主義」─泛談美國學界一次大論辯。

當代,64,20-27。

周珮儀(2006)。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發表於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 書組主辦,國立編譯館「獎助教科書研究」95 年度博碩士論文發表會(頁 1-29)。台北市。

林青青(1998)。國中[認識臺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華、陳麗華(2005)。國小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分析及編 輯人員理念實踐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33(3),2-15。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 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 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相關文件